互文语篇理解的认知性研究

2014-10-23 03:15冯志国
关键词:互文互文性语篇

冯志国,郭 印

(1.青岛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岛266520;2.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上海200083)

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属性,涉及一种语篇方式与其他语篇方式的相互影响和依赖的互动关系,是构成语篇分析的重要概念和方法。概括起来,语篇分析视阈下的互文性研究基本由以下三种范式共同驱动:1)互文性的批评性话语分析[1-5];2)互文性的语篇体裁分析[6-7];3)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功能分析[8-9]。然而以上三种研究范式均未深入考虑语篇互文性构建中的认知因素,忽视了互文语篇理解的认知属性。互文语篇的构建是当前语篇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其他语篇事件的吸收与转化,所以对某一互文语篇的解读需要读者在认知层面上激活大脑中的“百科知识”,结合语篇呈现的认知语境,在心智中建立上下文之间的语义联系,形成认知上的完整性,达到对互文语篇理想化的意义解读,正是这一语篇语义观构筑了语篇互文的认知性。作为语篇分析重要维度之一的现代认知语言学理论可以为语篇互文的认知性提供解释力,“因为认知语言学可以分析语篇互文性的结构和语义特征变化的相互关系,分析人们对语篇互文性意义关系匹配的心理表征和认知过程。”[10]37本文将语篇互文性置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疆域,讨论语篇互文性的认知机制、认知过程与认知特点,揭示互文语篇理解的认知性,进而丰富语篇互文理论的研究范式。

一、语篇互文性的认知理据

对语篇意义的研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认知因素,因为语篇意义实质是一种特征化了的、概念化了的意义系统,与人的认知直接关联,具有认知性。随着现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在认知的框架上研究语篇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最新趋势”[11]317,其研究领域逐步由语词的认知加工拓展到段落或语篇的认知加工,形成了认知语篇研究范式。语篇研究和认知语言学就可形成一个基于语义的“认知—语篇”研究的学术共享界面,而这一共享界面的认知理据是基于Fauconnier[12]的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①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均是语篇语义研究的认知理论。心理空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一个局部概念结构,是在自然语言操作与处理时得以构建的,并随着思维和话语交际的展开,形成心理空间网络;概念整合是关于话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释,通过考察话语展开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的建构和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来揭示话语交际的认知机制。所以,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运作方式。,所以语篇的许多特征都可以从“认知—语篇”界面的视角进行新的探索和给予重新解释。

作为语篇属性之一的互文性指语篇中交织或渗透一般人常识中能够感知、辨认的其他语篇的语言现象或表达方式,其意义在于与其他语篇的参照和指涉。Beaugrande& Dressler[13]认为,每个语篇都是对其他语篇的吸收和转化的结果,也就是说,语篇互文性是一个对以前语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继承和发展,当前语篇将以前语篇作为语篇生成的语境因素之一,本身又将作为以后语篇生成的一种语境因素。正是由于语篇互文性的特殊性,对互文语篇的理解就需要人们激活心智中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它包括语义知识、文化传统及语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即对互文语篇理解要依赖于语篇接受者对其他知识、概念、命题的认知推理并进行语境重构,达到语篇理解的目的。所以,语篇互文性的认知理据就在于其对互文信息资源的认知激活、整合以及优化的过程。如:

例1终生无“汗”(某空调广告);

例2万“室”俱备 (某房地产广告);

例3一“臭”万年,香飘千里 (某豆腐乳广告)。

在上述语篇中,语篇生产者通过“仿拟”的修辞手法来构建语篇互文性,表达语篇意图,语篇接受者依据语篇内容并结合认知语境,激活自身心智中对这些“仿拟”词汇的潜在记忆,通过当前语篇与过去经验世界中的语篇事件产生互文,相关心理空间相互映射与互动,形成心理空间网络,再经过概念整合机制的运作,推理最佳关联解读,构建新的认知语境,在此过程中,语篇互文的认知性使语篇语义得以实现,从而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

二、语篇互文性的认知机制

既然语篇互文具有认知性,就首先要了解其认知机制,即语篇互文性在认知层面的运作方式。语篇互文的认知机制取决于自身的构建特点,即当前语篇与前语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关联,它是一个以人类认知的关联性取向为基础的动态认知过程,其意义的生成和解读不仅仅是对先前语篇的简单融合,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主动发现和语言在特定情境中意义的合理推断,其推断能力来自对世界的认知和生活经验,所以语篇互文性是语篇语义生成和理解的一种认知过程,是语篇参与者根据自己对各种知识的认知推断,对不同概念或命题重组、优化、匹配的过程,更是语篇参与者之间认知优化的过程,只有语篇参与者在语境时空、认知语境及评价准则上达到共识,互文语篇才能达到成功解读。语篇互文性的认知机制可以在现代认知理论中“概念整合”的内容中找到佐证。

对语篇而言,“概念整合”理论是关于语篇理解的一个综合性的认知理论[14]79。Fauconnier 的“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假设是:语言研究之重点是意义的构建过程,由于人脑中所具有的知识广泛地分散在各个大脑神经网络区域内,所以,意义的在线构建过程是概念先进行跨空间域的投射、映射,然后再整合空间中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个相互关联认知环节的互动产生具有新意义的层创结构。“概念整合”是把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的过程中,会不断构建一些概念包,存储于虚拟的心理空间里,话语活动中会不断建立新的心理空间,每个心理空间只是一个临时结构,其存在依赖于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或相关的更广阔、更固定的知识结构。“概念整合”理论揭示了语篇意义生成与理解的认知机制,对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都具有阐释力。同样,“概念整合”理论在解释语篇互文性的生成和理解方面具有充分的解释力。语篇互文的生成和理解是一个认知过程,因而互文性是发生在人们心智中的某种东西,由此而来的概念或命题可以理解为存储于我们大脑中的心智概念或命题。

本研究认为,语篇互文性的认知机制探讨包括两个层面,首先是对互文资源系统中各个概念空间的认知模型的讨论;其次是在此基础上把语篇互文性过程视为一个概念整合过程,借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语篇互文性的概念整合机制。由互文资源系统中的不同概念元素组成的输入空间,经过类属空间操作机制处理后,被整合成一个以语篇互文概念元素混合为特质的动态解释空间。这一过程就体现了具有概念整合性质的语篇互文的认知机制。所以,“概念整合”论能很好地呈现语篇互文运作方式,能动态地分析语篇的语义,使人们对隐藏在语篇后面的互文信息作出很好的理解。例如:

例4“我要向雷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绝不往文艺作品里添加三聚氰胺!”3月7日,两会文艺界别政协委员联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巩汉林发言时,情绪激动地大批一些小剧院、小表演团体演出节目恶俗、低级趣味。巩汉林号召文艺工作者向雷锋学习:我们要像雷锋一样严格要求自己,绝不往作品里添加三聚氰胺、绝不往作品里添加瘦肉精,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绝不能干在人民身上插管取胆的勾当。[16]

上述语篇意图是对文艺作品质量的担忧以及对文艺工作者提出建议和意见。此语篇使用新奇隐喻(novel metaphor)构建了语篇互文性,因为新奇隐喻是一种有效的语言创新,引导人们从新的角度来认识世界,所以该语篇借用新奇隐喻构建了语篇互文性特征。该语篇的互文性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是最易识辨的“引用”和“参考”互文方式的使用,另外还有“引用”和“参考”互文方式中认知层面上的语篇互文性认知推理过程。具体来说,上述语篇中的互文性在认知层面上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作者在“雷锋”与“文艺工作者”之间构建了空间整合关系,输入空间1为“雷锋”,输入空间2为“文艺工作者”,然后通过同一性跨空间隐射形成整合空间“优秀文艺工作者”的道德标准,见图1;作者通过由“三聚氰胺”、“瘦肉精”和“插管取胆”三个并列的事件概念形成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则为“文艺作品”空间,然后通过异质性跨空间隐射形成“低俗文艺作品”整合空间,把语篇互文性形成的概念或命题与当前语篇建立起某种认知语义上的联系,从而达到语篇语义连贯,见图2。所以,从概念整合的角度看,语篇互文性的认知机制就是通过激活长期工作记忆中与当前语篇关联的信息 (如框架、脚本、具体信息等)而建立起的整合空间过程,其揭示了语篇互文的认知推理过程,对语篇的意义建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图2 互文语篇的概念整合网络表征2Fig.2 Conceptual integration of the intertexual text-2

三、语篇互文背后的认知过程

语篇互文的认知过程需从语篇生产者和语篇接受者在语篇生成与解读中的角色与作用进行解释。当语篇生产者构建语篇时,出于一定的情境需要和交际目的,他会通过各种方式将自身的交际意图通过语篇互文的方式体现,而该互文语篇的形成过程是语篇生产者基于感知,运用相关概念、命题、判断和逻辑知识将与语篇主题有关的概念空间整合到当前语篇的过程,从而构建互文语篇,达到与语篇接受者交际的目的,也就是说,互文语篇是语篇生产者认知经验的表现。但是,互文语篇是否能实现成功的交际,最终取决于语篇接受者,因为任何语篇不是单向度的构建,需要语篇接受者在认知上付出积极的努力,利用语篇所包含的各种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通过对明示性或隐含性的相关信息的使用,达到语篇语义最大化的认知解读,见例5。

例5烟草类研究十年七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12年,中国烟草还想重复昨天的故事,在登船之时,却不料碰上了路人对其船票真伪的质疑。当然,路人不再是路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了,而是30名院士,他们集体抵制国家烟草专卖局报送的“中式卷烟特征理论体系构建及应用”科技成果入围国家科技进步奖。[17]

上述语篇的意图是质疑中国烟草行业评奖问题。首先,作者通过一组与当前语篇关联的语篇事件,从而形成明显的互文方式,对该语篇内容进行了语境建构,例如对歌词以及社会事件的互文性使用。作为读者,语篇中的显性互文 (manifest intertextuality)在他们大脑中激活了相关的概念小包,经过人们认知层面的优化和处理,形成当前语篇的心理整合空间,对概念或命题进行认知情景化重构,只有读者在认知上达到与作者语篇意图的优化与匹配,才能真正把握互文语篇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态度及意图。

四、语篇互文的认知特点

(一)语境趋同性

所谓语境是指语篇理解的语言与非语言环境。语篇理解离不开一定的语境,没有语境的语篇是很难被正确理解的,语境既包括显性的语词线索,也包括隐性的、潜藏于人们心智中的认知语境 (知识、概念等)。人们的语篇交际之所以得以实现,主要原因在于语篇参与者具有相似的认知语境。“人类具有相似的认知语境。既然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是在交际者共处的认知环境中进行的……”[15]177所以,一个人的认知语境构成他认知客观世界的能力,他所接触的事物越多,越有助于他认识新的事物,提高认知能力。认知能力越强,就越能从所接触的新事物中提取更多的新信息。人类交际的语境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共同的认知语境,体现在语篇理解行为中则是语篇参与者对语篇意义解读的认知语境趋同性。

认知语境趋同性在新闻标题中最能得以体现。由于新闻语篇体裁的需要,新闻标题通常要求简短、凝练、新颖,并以短句、成语、并列结构等语法形式呈现。但是,对读者而言单独的新闻标题有时是无法唤起有效认知语境的,所以要想了解新闻标题的具体所指,读者就必须阅读新闻报道的内容,逐渐在认知语境上与作者的认知语境趋同,达到语义近似或等值。例如:

例6“内部装修,暂停营业”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店铺换了老板或有了什么问题,人去楼空,却在门口贴一张“内部装修,暂停营业”的告示。这种张口就来的托词,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这是普通人的行为,但政府部门的作为应更为严谨。5月6日,上海市旅游局的官方微博“@乐游上海”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因设备维修”,将于7日上午暂停开放。其实当天上午,纪念馆要接待以色列国总理内塔尼亚胡。纪念馆闭馆接待外国来访贵宾可以理解;旅游局为了避免游客白跑一次,提前通知次日上午暂停开放,也值得称道;出于安保考虑,不事先宣布是接待外国总理,也可以理解。但因为保密可以不说理由,不等于可以说假话。完全可以宣告“因故暂停开放”,不必假托“设备维修”。政府信息发布当有坦诚的精神,可以不说不能假托,勿以恶小而为之。[18]

看到上述新闻报道的标题“内部装修,暂停营业”,通常读者的认知语境会指向自身大脑中的“百科知识”,并激活心智中命题、经验等相关概念空间,最为通常的认知语境是:店铺换了老板或有了什么问题,人去楼空,在门口贴一张“内部装修,暂停营业”的告示。但是如果读者阅读完此条新闻报道的内容,其认知语境就会随着作者的叙述在认知上激活相关概念空间进而与作者的认知语境趋同,从而消解了读者原型认知语境,达成表达和接受的最佳语义关联。

就互文语篇理解而言,语境趋同性是指语篇参与者对某一互文语篇必须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价值理念、思想态度等,即对客观世界要有基本相同的认识。只有认知语境趋同,语篇参与者之间在语篇理解时双方的观点、概念、意图等认识才能达到相应的一致性,才能实现对互文语篇的理想化认知,而认知语境趋同的基础则是对语篇语义,特别是对互文资源信息的语义共识性。

(二)语义共识性

互文语篇交际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能否唤起语篇接受者对互文信息的认知记忆,即是否能够找到与当前语篇关联的互文价值所在。这一过程虽然依赖语篇接受者对互文信息的相应认知背景,但是语篇生产者在创建语篇时,必须考虑并了解受众的认知程度,应尽可能选择易于被受众认知接受的互文资源,充分考虑互文资源的代表性、熟知性和广泛性,因为只有互文资源在语篇参与者之间达成语义共识性,语篇互文存在的意义才能体现,倘若语篇接受者缺乏互文资源信息,语篇互文的意义就不会得到有效的彰显和感知,互文语篇的接受性就要受到影响,因为 “(语篇)互文性是通过读者的阅读和对语篇解释的激活而实现的,其中共享知识是互文认知和解释的基础,读者所激活的图式心里表征与作者的重叠越多就越有可能产生思想共鸣”[19]81。

所以,语篇参与之间的语义共识性特点决定了互文语篇语义的可接受性。例如,作为英语修辞格的“典故”(allusion)无疑是一种显性语篇互文的方式,它将特定文化的符号系统 (语言、文学、宗教、政治、历史)等溶化在语篇语义中,表征为主体的人对理解对象的客体进行意义赋值的过程,形成当前语篇的互文信息资源。但是,在交际过程中,这个有了新的意义赋值的互文信息要能为听话人理解与接受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语篇接受者对语篇生产者的意图要能了解;二是语篇接受者必须熟悉说话人所用到的典故。典故进入存在于语篇接受者的认知模型中的概念空间并在那里激活其理解力、联想力与想象力。

例7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

Drink deep,or taste not pierian spring…

译文学识一星半点真是危险;

要么畅饮,否则别尝文艺神泉……[20]96

例8Getting small appliance fixed is Catch-22,complained the customers.

译文顾客抱怨说,要找个地方修理小器具真比登天还难。[21]52

例7中的“pierian spring”是希腊神话中九位掌管文艺的缪斯女神 (Muses)居住地Pieria的一处清泉,据称喝了泉中水可以获得文艺上的灵感;例8 Catch-22(第二十二条军规)源于美国小说家Joseph Heller于1961年出版的同名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根据这条军规,飞行员如果疯了,可以申请复员回国,但必须自己写申请书,一旦申请者能够有逻辑地写出申请书,便证明他不是疯子,不能复员回国。事实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无法执行的军规。此后,Catch-22常用来指“难以逾越的障碍、无法摆脱的困境、圈套”。倘若语篇接受者的认知能力有限,认知模型中没有可激活的、与互文信息“pierian spring”和Catch-22关联的认知概念,那么语篇生产者的语篇意图和语篇修辞功能则无法实现。相反,如果语篇接受者在认知模型中有效地激活了互文信息的意义,语篇参与者在互文信息意义上达成共识,认知语境逐渐趋同,此互文语篇的意义就会得到彰显,产生良好的修辞效果。

(三)主客体互动性

讨论至此,不难发现语篇互文的认知性关涉以语篇为媒介的语篇参与者的认知互动。如果语篇互文性被用于全面地描写或阐释语篇,就不能把语篇看成孤立的、抽象的语言变体,互文语篇是一种交际双方互动的形式。语篇互文性阐释过程的中心任务不再是简单寻找其历史渊源,而是从认知层面溯源语篇语义,其中体现了主体间 (作者、读者)以及同客体 (语篇)之间的互动关系。Basil Hatim认为语篇互文性存在三个层面的互动关系: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作者与产出语篇间的互动或读者与接收语篇间的互动;语篇与语篇间的互动[22]203。人们认为,语篇互文性的阐释在交际中体现为语篇参与者(主体间)以及语篇 (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关涉以语篇为媒介的主体间自我行为的调节、认知优化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渗透在主体间对客体构建的过程中,是作者和读者对语篇生成和阐释的主客体互动过程。这一原则对语篇互文性阐释有现实的意义,因为,在构建互文语篇时,作者通过互文资源构建语篇互文的方式来完成其目的,希望读者能够推断他的目的。同样,读者必须能够预测作者的意图,并非被动地接受语篇,而是积极解构、建构与重构互文语篇的意义。因此,语篇互文性运作的过程是一个语篇参与者相互辨认或回溯对方动机的互动过程,见例9。

例9“这里是法国的枫丹白露。北京东北也有一片这样的树林。这里有生活、有艺术、有美,唯独没有压力”

“冬日阳光从窗外溜进来,暖暖的情绪在家里悄悄滋生。”

“生命可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这是一则房地产广告的文字部分。不难看出,此语篇是文学语篇镶嵌在商业广告中而构成的互文性语篇,“阳光”、“窗外”、“暖洋洋”、“情绪”、“滋生”、“生命” “浪费”、“美好”等描述性词汇,被“移植”到广告语篇中。从语篇参与者互动关系上看,语篇互文性是如何得到阐释的?首先,从语境上来看,该例是一则售楼广告上截取出来的,商业广告语篇的目的是诱发潜在的消费者购买其产品或服务,所以会利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构建语篇以达到劝说的目的,这种语篇语境具有浓厚的商业味道,并和读者的阐释密切相关。从意义理解的动态性来看,读者在理解语篇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而极具主动性。由于语篇使用了“法国的枫丹白露”以及大量描写性词汇,从而激活了读者群体认知世界中关于一种宁静、悠闲、从容、率性生活的概念空间,唤醒读者认知中对这些语词的潜在记忆,将当前语篇与过去经验世界中的语篇产生互文性,构建了新的认知语境,进而对该楼盘形成一个幻想空间,达到了宣传的目的。

图3 互文语篇生成与理解的认知机制Fig.3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produc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intertextual texts

五、结束语

语篇互文性的认知性研究突破了语言形式和语用环境的研究范式,将认知理论纳入语篇互文理论研究的范畴,其中“概念整合”理论能有效地阐释语篇互文的认知运作机制,整个过程表征为语篇参与者之间的认知优化,互文语篇的理解具有语境趋同性、语义共识性和主客体互动性的认知特点。通过分析不仅理解了语篇互文的认知性,而且为探究语篇语义,特别是为进行语篇互文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视角和研究范式。

[1]Fairclough 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

[2]Fairclough N.Analyzing Discourse: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 [M].New York:Routledge,2003.

[3]Lemke J L.Ideology,intertextuality,and the notion of register[M]∥Benson J D,Greaves W S.Systemic Perspectiveson Discourse. Vol. 1. Norwood: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5.

[4]Lemke J L.Intertextualit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C]∥Shuart-Faris N,BloomeD.UsesofIntertextuality in Classroom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Charlotte:IAP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004.

[5]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韩金龙.广告语篇互文性研究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1):77-82.

[7]陈亚萍.体裁互文性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8]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 [J].外语研究,2000(3):14-16.

[9]武建国,刘荣.篇际互文性的语用分析模式 [J].外语学刊,2012(1):74-78.

[10]辛斌.语篇互文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J].当代修辞学,2010(3):32-39.

[11]卢植.认知与语言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2]Fauconnier G.Mapping in Language and Thought[M].Cambridge:CUP,1997.

[13]Beaugrande R, Dressler W.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81.

[14]胡曙中.语篇语言学导论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1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6]薛江华,张演钦,曾颂.文艺工作者,别往作品里添加三聚氰胺[N].羊城晚报,2012-03-08(A7).

[17]肖建平.烟草,谁的臭豆腐[EB/OL].(2012-04-13)[2013 - 05 - 02]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ndong/detail_2012_04/13/13845612_0.shtml.

[18]沈克鲜.内部装修,暂停营业 [N].东方早报,2013-05-09(A22).

[19]赖彦.新闻标题的话语互文性解读——批评话语分析视角[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25(1):78-82.

[20]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1]黎昌抱.英语修辞格探新 [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22]Hatim B,Mason I.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猜你喜欢
互文互文性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
互文考论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