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音乐作品魅力,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2014-10-24 10:02黄铭霞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10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美的音乐

黄铭霞

当语言不能充分表达某种感情时,音乐作品就应运而生了,而且不同的音乐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不同的审美思想。如何借助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作为音乐传播者的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从而达到新课标中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要求。

一、感受音乐直观美,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当我们在学唱(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让学生的第一直觉——听,有“悦耳”的审美体验,如果学生从直观听觉上喜欢上这首作品,被其所吸引,那么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音乐的审美教育由此顺利开展。音乐教学中必须根据作品本身选择不同的感知方式。

1.用最合适的示范来表现推荐音乐。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最合适的示范准确地展示给学生,可以用学生熟悉的表演者的示范给予学生第一印象,给予他们美的享受。例如,学习红色经典歌曲《浏阳河》时,老的编曲、配器已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可以选用玖月奇迹演唱的版本,从听觉、视觉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就能在兴趣中学会经典歌曲。

2.寻找生活中和音乐知识相似元素帮助学生感知音乐。音乐知识有时很难在短时间记忆理解,比如音高、节奏等,所以学生在感知、理解音乐时往往把握不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采用形象具体的直观形象的方法教授音乐知识。例子:在学习音阶认识唱名时,我们可以用楼梯的高低来标识,也可以让七个高度不同的学生来扮演不同的音高,让他们多次记忆、分辨音高;培养学生节奏时,可以寻找生活中的节奏来感知,如农民挑担时的吆喝声、机器的转动声等,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来感知音乐。从生活中找到音乐元素,再回归音乐本真,这样,学生们就能更容易接受这些枯燥的音乐知识。

二、多种形式感受作品,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这是感受音乐作品美感的第二阶段,通过让学生了解作品内容、意境、内涵,然后让作品与学生的心灵交融,达到“悦心悦意”的审美体验。教师在此阶段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音画效果,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等,让音乐对学生的心灵感化,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

1.发挥音乐作品内在的美育功能。用多媒体表现手段体现音乐作品的艺术美,进而感染学生,使之得到心灵的感化。例如,《苗岭的早晨》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了苗岭山寨清新秀丽、春意盎然的景象。我用乐曲“飞歌”的旋律,把人们带进山峦叠嶂的苗岭山寨,用小提琴模拟百鸟在晨曦中争相鸣唱,表现出欢快的场景和人民愉悦的心情,然后在课前制作好多媒体音画效果展现这一情境,课堂上再把音乐与画面相结合让同学们欣赏,和同学们一起感受,让学生们走进音乐作品,从而心灵获得感化。

2.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张扬学生个性,展示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与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学生的审美标准不一,因此,教师不能给学生限定统一的审美标准,应通过引导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审美理解。例如,欣赏歌曲《天堂》时,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从腾格尔的歌声中感受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有的同学感受到演唱者的沧桑;还有的同学感受到大草原的宽阔美丽。就这样,把对同一音乐的不同的审美理解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

三、融入创造元素,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这是音乐美感效应的高一级要求,它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音乐审美的作用,并应用于音乐的学习和创造中,获得“悦志悦神”审美体验。

1.鼓励学生本能的表现音乐,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体会感受。例如,学唱歌曲《长江之歌》,这首歌曲要求学生能用连贯而有气势的声音演唱歌曲,那对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同学来说,演唱时要气息连贯很难做到,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提出相应要求,

2.再创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欣赏《瑶族舞曲》时,为了让同学们融入音乐中,更好的体会音乐所表达的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愉悦心情,我们可以在不同的主题音乐出现时教师提供情境不同的画面,然后让学生欣赏音乐,并选择合适的画面和和音乐情绪相匹配,之后可以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创造,用自己的体会方式(如舞蹈、打击乐器等)再现音乐情绪,这样,学生既对音乐作品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而且在此基础上有了自己对音乐美的理解与创造,从而培养了审美能力。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让我们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认识美、体验美、掌握美、表现美、创造美,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长春初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美的音乐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好美的雾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