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的多维度研究

2014-10-26 02:11王宏军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主位连贯体裁

叶 新 王宏军

(上海电机学院 外国语学院,上海201306)

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的多维度研究

叶 新1王宏军2

(上海电机学院 外国语学院,上海201306)

主位推进模式理论框架主要有四种模式:主位同一型、述位同一型、直线型和交叉型。文章阐述了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的发展及内涵,并依据“读秀学术搜索”数据库,以“主位推进”为关键词,检索并研究了1990至2012年的国内关于主位推进模式研究的期刊论文,分析了该研究的现状,总结了其研究意义及不足。多维度讨论了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如语篇分析、翻译、写作等。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的研究处于逐渐发展和完善中,其模式的切分和研究方法有待完善,在研究层面上还有待拓展。

主位推进模式;应用;语篇分析;翻译;写作;外语教学

1 引言

Mathesius,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捷克的语言学家于1939年提出了主位(Theme,T)和述位(Rheme,R)的概念。根据句子的交际功能,他提出了二分法和实义切分法(actual division of the sentence),即把句子切分为表述起点的主位和表述核心的述位。

Halliday(1976,1994)在其系统功能语法里对语篇进行微观分析时,接受了布拉格学派的观点,提出了主位结构理论。他将主位称为心理主语,而将主位之后的称为述位。他认为主位是信息的起点,是句子的话题;述位就是信息的其余部分[1][2]。但他认为句子的主位并不一定是句子的话题,它们可能重叠,也可能处于句子的不同位置。Halliday认为主位应分成:单项主位(simple theme),多项主位(multiple theme)和句项主位(clausal theme)。单项主位指的是概念主位。多项主位包括语篇主位、人际主位和话题主位,语篇主位(textual theme)通常由连接词充当,指的是在篇章中的衔接作用;人际主位(interpersonal theme)反映了作者和读者的某种态度,包括称呼、情态、限定、模态标记等等;话题主位(ideational theme)涉及语篇传达的信息,指主位中的经验成分;句项主位指整个句子充当主位[2]。

Danes(1974)发展了布拉格学派的学说,指出了语篇中句子之间连贯的规律,包括主、述位的衔接、照应、过渡及它们的逻辑连贯,阐述了主位推进的概念,提出了三种主位推进模式:直线型(linear thematic progression)、连续型(constant thematic progression)和衍生型(derived thematic progression)。直线型指的是主、述位之间的转变,即每一个述位变成下一个句子的主位,反过来说,主位等于上一句的述位;连续型指的是同一个主位的重复使用,即第一个小句子的主位和其他小句子的主位相同;衍生型指的是后面小句的主位都是前面小句的主位衍生而来,从逻辑语义的关系来讲,它们之间关系可以视为相等的[3]。

Van Dijk(1977)提出了两种模式:平行型[(a,b),(a,c),(a,d)…]和链式型[(a,b),(b,c),(c,d)…][4]。这两种模式与Danes所提出的前两种模式相似。

国内的学者对此理论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徐盛桓(1982)首先将主位述位理论引入中国,总结出了四种[5];黄衍(1985)提出了七种[6];黄国文(1988)提出了六种[7];胡壮麟(1994)提出了三种[8];朱永生(1995)提出了四种[9];杨斐翡(2004)提出了五种[10],等等。尽管学者们对主位推进模式的分类看法不一,我们认为最常见的有四种:

1)主位同一型(也称连续型、平行型或放射型)图示为:

2)述位同一型(也称为集中型或聚合型),即几个句子的主位各不相同,但述位一致。图示为:

3)直线型(也称延续型或阶梯型),即前一个句子的主位和述位与后一个句子的主位和述位相互交叉或部分交叉。图示为:

4)交叉型图示为:

以上这些模式基本上都是在小句(clause)层面上论述的,其主位结构的重心主要停留在小句层面上。语言学家关注主位结构(thematic structure),因为它帮助实现语篇功能,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大部分是在更大的语篇层面进行的。因此,语言学家就从语篇的入手,来研究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贯规律,包括主位与述位的衔接、照应、过渡以及其逻辑连贯,其焦点是研究主位推进模式(patterns of thematic progression)。本文拟揭示主位推进模式研究现状,分析了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在语篇分析、翻译、写作和外语教学方面的应用情况,总结了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意义和不足。

2 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研究的现状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我们以“主位推进模式”和“翻译、语篇分析、外语教学”为关键词,检索了1986至2012年的国内期刊论文,总结分析了目前主位推进模式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2.1 研究论文的数量

1986年至2012年关于主位推进模式的上述已发表的论文有6540篇,发表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见表1),其中一些文章发表在外语类的重要期刊上,如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山东外语教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等等。迄今为止,徐盛桓、黄衍、方琰、黄国文、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不少学者都曾撰文介绍主位及主位推进理论。

表1 论文数量发展趋势

纵览80年代至今的主位推进研究情况,我们将其发展总结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为初始阶段,主要是介绍主位、述位理论和推进模式理论的研究,文章数量寥寥;第二阶段,是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其研究工作蓬勃兴盛起来,以论文体现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研究重心转为应用分析,主要是讨论主位推进模式在翻译、语篇分析以及教学中的应用,对这三大种类的期刊论文数量(以篇为单位)分析见下述表2。虽然总的期刊论文数量有明显增幅,但发表于外语类核心期刊的论文仍然不是很多。

表2 论文数量分类表

2.2 论文的研究内容

关于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的应用,上述论文涉及以下的领域,英语写作、商务英语、英语听力、广告英语、语篇翻译、阅读教学、汉语演讲、语篇分析、英语旅游语篇等等,我们大致将它们分为6大类,语篇分析、翻译应用、教学应用、信息结构、衔接连贯及其他。综合起来,这些文章都是关于系统内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研究。关于系统内理论的研究,主要是把主位推进模式理论与衔接连贯联系在一起,把该模式与信息结构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根据Halliday的语篇功能理论,在实现语篇功能时主要的方式有三种: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该理论奠定了基础。关于应用分析研究,它是以系统理论研究为基础,突出的是实际的应用分析,如语篇体裁的分析研究、翻译应用研究、教学应用研究等。这些应用性研究也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现实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具有实践价值的基础。

3 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的应用

在语言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研究逐渐发展和完善,对该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也日益变得广泛,这种应用主要反映在语篇分析、翻译和外语教学上。

3.1 应用于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催生了主位推进模式理论,而该理论又普遍应用于语篇分析,这种应用正日趋成熟。

Fries指出,主位推进模式并非千篇一律,会因语篇体裁的不同而有异,比如记叙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和说明文的就不一样;即使是同一语篇,主位推进模式在不同的展开部分也会有所变化。朱永生(1995)把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应用于语篇分析。他认为该理论揭示了语篇话题的展开方式和语篇的各部分在语义和逻辑上的关联性,语篇体裁相同时,推进模式相同或类似;而体裁不同时推进模式则相应有变[9]。

国内其他学者也纷纷运用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对科技文献、演讲稿、广告、小说、信函、诗词歌赋、文章摘要等不同体裁的文体进行语篇分析,并归纳出了这些不同体裁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特点,并对体裁怎么影响语篇对主位推进模式的采用这个问题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验证和解释。这些研究皆为探索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的关系点明了新视角。

3.2 应用于翻译

翻译是不同语言文化的篇章意义的相互转换,翻译的过程涉及两种不同语码的转换、两种语篇结构的组织。因此,翻译自然而然地与源语和目的语这两种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密切相关。

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及其方法大体是在二十多年前被逐渐运用到翻译领域的。大多数学者在分析句子层次的信息结构和语篇层次的衔接连贯时,综合借鉴了布拉格学派和系统功能学派的理论。最近一些年,国内学者已不再只局限于对句子层面的词序排列的注意,而开始留意语篇层次的组织结构和连贯程度,他们试图将主位推进模式理论运用于有关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王东风(1998)认为主位推进模式是连贯的内在条件,以此来诠释策略[11];王斌(2000)阐述了语篇层面主位推进的翻译解构与结构功能[12];陈忠华和杨春苑(2002)分析了译文的可读性障碍及从主位推进视角找出排除这些障碍的方法[13];邓森(2003)借用主位推进模式理论探讨该理论如何帮助实现对计算语言学中汉英资料的自动处理[14];刘富丽(2006)探索了英汉翻译中源语和目的语之间主位模式的变化规律[15]。这些研究都各有建树,一定程度上充实了主位推进的研究内容,为主位推进模式理论拓展了新的应用天地。

3.3 应用于外语教学

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集中体现在对阅读和写作的指导作用,这是由于该理论有助于解构和解读阅读和写作时的语篇。因此,了解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和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阅读理解体现的心理过程并不简单。通过阅读理解,可以看出一个人领会语篇内容和内在联系的语言能力。阅读教学一般离不开“自下而上”(bottom up)的教学法,即让学生逐字(词)逐句理解语法、词汇,而像略读(skimming)、查读(scanning)这样的阅读技巧也常被采纳,以便帮助学生完成浅层次的阅读任务,这样既让学生了解语篇大意,又能让其找到想要的信息。但在完成较高层次的阅读任务如推理时学生就会感觉困难重重。主位推进模式理论推崇的是自上而下(top down)的阅读方法,旨在简化阅读过程。这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使用基本常识、语言知识和对主题的认识来理解整个语篇的内涵,琢磨不理解的文段的意思,领会主题展开方式,抓住作者思路。这样使学生很容易对全文有一个总体印象,随后便于抓住中心思想并找到重要信息。由此可见,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对阅读教学的作用可见一斑。

许多学者还研究了在写作教学中如何应用主位推进模式理论。根据不同体裁,进行细化研究,主要集中于议论文和记叙文上。王琦和程晓堂(2004)基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主位推进模式理论指出,不少学生的英语作文欠缺衔接性和连贯性,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没能充分利用主位推进模式[16]。谈小兰(2006)认为,重视主位推进模式理论,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中的英语谋篇布局能力[17]。陈维红(2007)根据主位推进模式理论提出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议论文写作教学模式,即引导学生对比四级议论文范文与学生自己写的议论文,帮助学生了解范文行文方式,发现自己行文中的不足,加以改进[18]。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其掌握主位推进模式理论不无裨益,这有助于其构建语篇结构。

上述研究在实际应用主位推进模式理论上做了有益的探索,该理论不仅可用于语篇分析,还可用于翻译和外语教学,具有较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4 主位推进模式研究的意义和不足

主位推进模式理论自问世以来,世界各地的学者们的纵向研究渐趋深入,他们不断拓宽该理论的应用范围,从最初的只能对语段的解释,到后来对不同体裁语篇的解释,从单纯的语篇解释,到后来应用于语篇分析、翻译和外语教学中等等。很显然,主位推进模式理论体现出一大语言元功能,即语篇功能,其研究意义不容小觑。不过,反思国内研究,很多还有待完善和发展。

4.1 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的意义

很多语篇里的主位推进模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使用了不同的模式。这是主位推进模式研究意义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只针对某一语篇进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找到同类型和不同类型的语篇进行比较分析。因此,不管是单个语篇、同类型的语篇,还是其他类型的语篇,在主位推进模式的运用上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我们在做翻译时,自然而然需要关注源语和目的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这是因为翻译的过程不仅涉及文化传播、语码转换等等,而且体现出不同语言的语篇含义的转换。我们知道,汉语和英语的语篇结构不同。汉语语句靠语意连接,结构灵活,而英语更强调语篇结构形式上的连贯和衔接。因此,如果主位推进模式不同,在文章的衔接和连贯中就会引起不同的效果。翻译时,目的语的主位推进模式允许与源语的不一致,应该先意义表达合理,再考虑主位推进模式与原文是否一致,合理调整译文的主位推进模式。这样可以使译文信息分布更加有序、主题更为突出,形成连贯流畅的译文。

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意义主要是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阅读和写作上。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旨在简化阅读过程,其“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习者抓住语篇大意,把握作者整体思路,看懂作者的主题展开方式,领会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区分主次信息。

4.2 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存在的不足

主位模式的分类有待完善。迄今为止,对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大多只满足于浅层次的分类,而没有进行有深度的划分。十几年前国内外的学者就详尽阐释了不同体裁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的特点,时至今日仍不少人还纠结于如何将主位推进模式进行简单的分类,有的将其分为3种,有的分为5种或7种等等。从实践上看,过多、过细、过烦的分类在实际应用时弊端凸显,如果分类太过繁琐,反过来会影响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的使用。尽管主位推进模式研究存在上述不足,但模式理论的效用不可否认,尤其是当将该理论与语篇连贯和信息结构理论相融合时,当结合认知科学来重新认识该模式理论时,模式理论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主位模式的研究方法有待改变。在国内,有的研究只是将主位推进模式生搬硬套于汉语上,或是拿汉语来检验该理论,在理论上有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之嫌。另外,在论及语篇体裁的分析时,我们发现不少研究选用的语料偏少。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地丰富语料,并在语料的甄选上把握好标准,以使得所选语料更具代表性和可靠性,这样我们才能客观正确地分析归纳出语篇主位推进模式的特征和规律。目前有关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大部分都采用定量研究,而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会得到更全面、更客观的研究数据。

主位模式的研究层面有待拓展。迄今为止,语篇分析和翻译的应用研究主要聚焦于同一体裁语篇的研究,并且仅仅包括议论文、记叙文等少量体裁,故供研究的语篇体裁种类和研究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另外,目前尚欠缺对如下问题的深度探讨:1)语篇体裁不同时主位推进模式是否有所不同,语篇体裁和语篇模式之间存在何种内在的联系?2)语篇类型相同时,其主位推进模式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形式上是否有异同,有何异同?3)翻译时进行语码转换,会出现主述位迁移和模式改变的现象,这种迁移和改变之间是否有规律可循?若有规律,当如何妥善应用于机译,等等。

对主位推进模式研究的应用有待进一步落实。在将该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时,缺乏深挖细究,显得肤浅,有点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俗套的嫌疑。我们要深入进行如何将主位模式理论与外语教学紧密结合的可行性研究,以便在指导教学时更加有的放矢,目的明确。同时,在编写教材和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将其研究成果具体付诸实施,以实证来考察模式理论的功效,来验证该理论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实效,并逐步扩大该理论的应用范围。

5 结语

通过三十多年来不断地研究,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及其应用与语篇、主位结构与信息结构、衔接连贯紧密相关,而主位结构是用以体现语篇功能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它为语篇分析、翻译、外语教学等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借鉴国外主位推进模式理论进行了有建设性的研究,在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仍有待今后在研究上进一步拓展,前景广阔。

[1]Halliday,M.A.K.amp; 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3]Danes,F.Papers on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M].The Hague:Mouton,1974.

[4]Van Dijk,T.A.Text and Context[M].New York:Longman,1977.

[5]徐盛桓.主位和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1):3-11.

[6]黄衍.论英语主位与述位[J].外国语,1985(5):32-36.

[7]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81-86.

[8]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44-145.

[9]朱永生.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6-12.

[10]杨斐翡.主位推进与语篇连贯[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7-10.

[11]王东风.语篇连贯与翻译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6):39-42.

[12]王斌.主位推进的翻译解构与结构功能[J].中国翻译,2000(1):35-37.

[13]陈忠华,杨春苑.译文的可读性障碍及其排除[J].中国翻译,2002(3):45.

[14]邓森.基于主述位理论之语篇翻译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4):287-291.

[15]刘富丽.英汉翻译中的主位推进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309-312.

[16]王琦,程晓堂.语篇中的主位推进与信息参数[J].外语学刊,2004(2):48-52.

[17]谈小兰.提高学生英语篇章建构能力——刍议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大学学报,2006(6).

[18]陈维红.主位推进模式与大学英语四级议论文写作教学[J].龙岩学院学报,2007(4):66-70.

2014-04-15

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研究项目(13XKJC03)。

叶 新(1966-),女,浙江平湖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王宏军(1962-),男,山东菏泽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语语用学。

H319.3

A

1008-293X(2014)12-0079-05

(责任编辑周一农)

猜你喜欢
主位连贯体裁
网络新闻语篇中的主位与主位推进模式特征研究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主位结构下莎士比亚《Sonnet 18》及其中译本分析
主位结构下莎士比亚《Sonnet 18》及其中译本分析
希拉里败选演讲稿的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分析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从主位结构角度分析罗斯福演讲中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