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连线报道 谈语言表达

2014-10-27 13:18杨静
记者摇篮 2014年10期
关键词:现场感连线听众

杨静

广播的“先声夺人”,很多时候得益于连线报道,这种传输方式不仅体现了广播及时、便捷的独特优势,也为广播注入了新的声音元素,所以,越来越多的广播媒体将其作为一种常态报道形式加以使用。而有声语言,作为连线报道的唯一载体,语言组织得怎样,口语表达得如何,将直接关乎报道质量和传播效果。因此,连线报道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

1.声音状态是语言表达的前提条件。广播的魅力就是用声音给人以听觉享受。当今记者,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记者有所不同,特别是承担连线报道任务的记者,不仅要具备采写能力,还要具备说话技艺,话说得清楚不清楚,好听不好听,声音状态是关键。良好的声音状态,包括健康的发音部位,正确的发音方法,规范的语音语调等等,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声音状态,才可能做到口齿利落、发音娴熟、吐字清晰、言语流畅。目前,连线报道队伍人员组成多元化,采编播各工种齐上阵,这无疑是挖掘人员潜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整合内部人力资源的创新机制,中国之声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然而,有些广播媒体采编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参差不齐,在没有练好语言内功的情况下仓促上阵,虽然形式“活”了,发稿相对快了,但节目质量却良莠不齐,甚至影响了媒体的形象。笔者曾听到在一场火灾的连线报道中,前方记者用半方言半普通话的两掺儿话报道,当自己意识到语音不标准时,不断地做自我纠正,造成内容松散,节奏拖沓,听众大倒胃口。本来一条备受关注的新闻事件,由于语音问题失去了应有价值,很是遗憾。强化连线记者有声语言的培训是当下媒体的重要任务,是媒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听众树立正确审美取向的社会职责。

2.现场感是连线报道的灵魂。生动、具体、鲜活的连线报道都离不了现场感,尤其对于没有画面和文字的广播而言,现场感显得更为重要。记者连线的处所,分为第一现场、第二现场和不在现场三种情形。第一现场连线,记者身在其中,现场感自然生成,声音的传递真实、生动,听者如临其境,心随你动。中国之声“汶川紧急救援”的现场连线就是很好的范例。第二现场连线,虽然时间稍迟,但场所尚在,现场感也不难捕捉。而许多时候的连线报道,记者并没有在新闻事发现场,多为有稿连线播报,这种情形下获取现场感比较困难,往往被记者忽略。于是,有的连线报道就出现了照本宣科、念字出声的状态,表现为内容空洞、干瘪,概括语言多,叙述语言少,表达平淡、呆板,没有色彩。

要解决连线报道现场感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是稿件中要有真实场景的描述,把自己和听众“拉”到现场。二是采用叙述式语体,从内心深处和话语之间与听众形成交流互动。三是运用“情景再现”原理,情景再现是播音员在播音创作中调动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的重要手段。连线报道,常为采播一体,就是采写、播报由一个人完成,即使是自己播自己写的稿件,由于不在新闻现场,时间、空间都发生了改变,就得遵循播音语言艺术表达规律,进行二度创作。“情景再现”是语言再创作的重要环节,是捕捉现场感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会帮助记者迅速还原新闻现场,瞬间调动起思想感情,随着情节的推进,言之有物地表述,进而达到生动鲜活、真切感人的报道效果。新闻对真实性、时效性有极高的要求,值得提出的是,动态新闻的连线应该在现场完成,回来写完稿子坐在办公室里四平八稳地连线,毫无意义。

3.口语是连线报道的首选。口语离不开特定的对象(场合、人物),口语对语境的依赖性较强,口语由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较大,基于这些特点,即兴口语表达最适于现场连线,即便会有停顿、留白,真实性、生动性却不减。连线报道是为了让听众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最快的信息而采用的传播方式,而口语多采用短句、自然句、省略句,词语生活化,语气变化多,记者要抢占发稿先机,选用这样的语言形态既方便灵活,又上口入耳,通俗易懂。

当然,“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功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口语表达,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从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转化,既要尽可能多地增加语言信息量,又要有高度的准确性,需要日积月累的储备,需要下一番功夫。

4.内外配合是连线报道的保障。连线报道由外面记者和里面主播共同完成,两者只有密切配合、有机呼应、必要提示、各给气口,才能保证连线报道的顺畅和完整。不去做喧宾夺主的主播、拖泥带水的记者,也不去做接线员式的主播、自说自话的记者。

(作者单位:营口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现场感连线听众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快乐连线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