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体育文化与延安市学校体育课程整合的研究

2014-11-02 07:15马红伟
关键词:延安市腰鼓陕北

马红伟

(延安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1 陕北体育文化内涵解析

陕北体育是指广泛流传在陕北民间约定俗成的体育活动。其包括了众多的体育项目,如:踢毽子、打陀螺、踩高跷、延安五鼓等。

安塞腰鼓:延安五鼓之一。1981年从延安安塞县梁村乡王庄村古墓发掘出两块腰鼓画像砖,人物造型、装束同现今腰鼓舞姿吻合。经专家鉴定,为宋代墓葬,因而断定腰鼓舞在延安至少有千年以上历史。安塞县素有腰鼓之乡的美称。安塞腰鼓分为两大流派,即西河口派与真武洞派(又称西川派和北川派)。西河口腰鼓叫文腰鼓,真武洞腰鼓叫武腰鼓。文腰鼓潇洒、秀气、轻松、优美;武腰鼓则勇猛、粗犷、豪放、激烈。表演时,男演员戎装打扮,头扎武士巾,身穿坎肩,腰围战裙,胸佩护心镜,腿扎裹缠,脚蹬火蛋鞋。据传,秦汉时期,驻守安塞士卒,每人除备刀枪外,还有一个腰鼓,它起着报警、传递军情、助战等作用,战斗胜利,士兵兴奋,击鼓以示庆祝。后因战争停息,腰鼓便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古代将士的勃勃英姿。安塞腰鼓分男女两种角色。男性称踢鼓子,女性称拉花,起伴舞作用。表演分路鼓和场地鼓两种。路鼓是在行进时边走边打的一种表演形式,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紧随伞头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是全队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皆由他来指挥。场地鼓是指队列到达表演地点后的表演形式,场地鼓表演中,挎鼓子尽情表演各自的技艺绝招,头路鼓子更要单独锦上添花表演一番。安塞腰鼓的伴奏乐器主要有大鼓、镲、锣和唢呐等。群众称赞安塞腰鼓式子慷慨码子硬,鼓手有股能劲,挥手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安塞腰鼓的表演艺术搬上银幕、荧屏后,一些全国性的节庆活动竞相邀请表演。1986年12月在全国民间舞蹈比赛中一举夺得金奖。

宜川胸鼓:延安五鼓之一。胸鼓也称花鼓,据传是从山西省河津县传入宜川县的,经过不断的锤炼、创新、改进,成为延安民间艺术奇葩。胸鼓多在新春佳节或农闲时表演。形式分为过路鼓和场地鼓。演员人数不限,有单人独打、双人对打和集体群打,以群打为主。表演者扮相很有特色,身穿黑红两色短衣,头扎英雄巾,戴五彩蝶,胸打英雄结,身背英雄花,胸前挎个小腰鼓,左手握鼓,右手持牛皮软槌。表演到高潮时,技高者一人挎数鼓,站在别人肩上或抬着的扁担上,以超人的技艺,轮番击鼓作舞。宜川胸鼓表演的主要特点是:鼓点花而不乱,动作小巧而衔接、变换流畅,节奏起伏对比强烈,鼓声清脆欢快活泼,舞姿轻盈风趣幽默,双手击鼓稳准狠,颤步摆头眼传神。表演中吸取了戏曲的一些动作,如二起脚、软腰、前弓后箭等。伴奏乐器以打击乐苏锣、苏镲为主,手锣小镲为辅,同时配有小唢呐演奏,烘托气氛。

洛川鳖鼓:延安五鼓之一。表演者全系男性,服饰相同,均为古代武士装扮。武士包头,面插英雄花,背插靠旗,胸系大鼓,腰扎战袍,腿扎裹腿,在舞、蹦、跳中表演出各种造型,动作粗犷、剽悍、豪放。秦汉时期,蹩鼓就已形成。洛川蹩鼓有三种风格迥异的流派,以黄章乡现头村为代表的现头派,表演时双脚同时跳起、下落,上身后仰,动作粗犷有力。以旧县镇洛生村为代表的洛生派,表演突出单跳,稳健而豪放,鼓点较缓。而永乡的阿寺村派,则突出拧摆,动作潇洒、隽永,被称为文鼓。蹩鼓的基本动作有单跳、双跳、搓、拧、摆等。造型有白马分鬃、对阵交错、四进四出、蝎子拧尾等等。道具以鼓为主,配以钹锣。表演中鼓声隆隆,钹锣齐鸣,鼓手们东蹦西跳,左冲右扑,充分表现出古代将士们拼杀搏斗的场景。

志丹扇鼓:延安五鼓之一。是流传于延安市志丹县境内的一种民间鼓舞。鼓面为扇形,呈椭圆形,用古草板羊皮鞔在一带柄铁圈上制作而成,故又称羊皮扇鼓。鼓下的手柄上,有三个倒钩铁圈,呈三角形,每个圈上又套三个公母小环,暗含三三九连环之意。传说早在北宋时,一放牧者,甚是寂寞,无聊中将羊皮箍在一簸箕形的框上,敲击取乐,这便是最早的扇鼓的雏形。一次野狼窜入羊群中,牧民无措中乱击其鼓,野狼惊恐逃遁。此后,众牧民皆效仿制作,放牧中一面御敌,一面解闷游艺,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扇鼓舞。当地老百姓视扇鼓为通神之物,用它来驱逐邪恶与魔鬼,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岁岁平安,扇鼓舞便逐渐成为祭祀舞蹈。扇鼓的表演,多系独舞,偶尔也有群舞。表演时左手执鼓,右手执一藤条,边舞边击鼓面,其鼓上下晃动,鼓声与铁环撞击声浑然一体,清脆嘹亮,舞蹈动作粗犷剽悍,或奔或跳,若癫若狂,口中念念有词,或说或唱,若吼若啸,愈跳愈狂,愈打愈烈,可谓人助鼓力,鼓显人威,直至驱逐了邪祟,便双手擎鼓对天,以示胜利。扇鼓表演形式有鞔头鼓、踢脚鼓、对峙鼓、散跑鼓等套路。

黄龙猎鼓:延安五鼓之一。是围猎野兽时击打的一种鼓,源于延安市黄龙县白马滩乡一带。相传从黄帝时代便已产生这种民间舞蹈。表演时,演员分别扮为猎手和野兽。猎手长发披肩,头戴冠冕,手执花杆猎具,脚穿草鞋,赤膊露胸,腰围金钱豹图案的胡叶状围裙,斜挎虎皮图案佩带。鼓手们则戴虎、豹、熊、狮面具,身着兽皮,腰挎圆鼓扮作野兽。表演程式分为出巡、兽现、围猎、庆典四个部分,原始野味颇浓。

陕北大秧歌、闹秧歌是具有民族和地域性的一种传统民间娱乐艺术活动,它起源于北齐时期,在北方属于一起祭祀活动,又名叫“阳歌”。在南方水稻之乡,人们插秧时所唱之歌又名叫“秧歌”。

明初时传入陕北与舞稻的相结合。陕北秧歌和“榆林小曲”一样,也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陕北秧歌经过陕北人民千百年来的不断丰富与创造,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在形成为黄土地一种独特的艺术品种,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少得的灿烂珍品。

这些项目的锻炼形式多种多样,不受场地器材以及人数和练习方法限制,简单易行,适合在农村乡镇中学广泛开展。陕北体育文化是陕北文化与当地黄土文化交融的结果,是陕北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特有的勤劳勇敢、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等一系列可贵的精神品质。反映了陕北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历程,并最终沉淀为以宗族群体为本、以理学、儒学伦理为中心,强调整体性、统一性和兼容并蓄的陕北文化底蕴。

2 陕北体育文化和延安市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整合的原因探讨

2.1 陕北体育文化继承发展的客观需要

众所周知,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可是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萌生和发展来看,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和文化传播与延续方面并没有提供特别有效的途径[1]。根据实地调查,延安市的陕北人接触陕北体育的途径主要是节日庆典和宗教祭祀等仪式,而不是学校的体育课堂(见表1)。因此,在新时期,为了继续弘扬陕北体育精神,客观上要求将陕北体育文化和延安市学校体育课程相互融合,找到契合点。

表1 延安市陕北居民接触陕北体育途径调查

2.2 延安市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现实需要

延安农村地区是陕北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一直以来保持着陕北人民的良好传统和精神,但该地区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和城市地区基本没有区别,主要以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新的体育健康课程标准规定为主,传统的陕北民间体育和陕北体育项目开设比例很低,仅为8.5%和0.86%。在座谈中,许多学生和体育教师都表示陕北传统体育“好玩”,但“它不是体育”,只是“游戏或杂耍”。

陕北体育项目的许多特性都符合我国学校体育对课程与教学的要求,这些项目根植于陕北地区文化土壤,群众基础广泛,易于推广普及;参与性强,竞技性弱,且不受场地器材及性别限制,易于开展。把这些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程当中,既可使农村地区学校体育教育经费短缺,体育器材、场地匮乏等问题得到缓解,还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且使陕北体育得到系统传承与进一步的规范发展。

3 陕北体育与延安市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式

学校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所能发挥的潜力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将学校教育的传承功能进行合理的利用,将陕北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对于学校体育的课程改革和陕北体育的系统传承都将会起到很好的互动作用,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和方式。

3.1 校园陕北体育文化的建构

3.1.1 校园陕北体育文化的价值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内部所特有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及文化设施的总和,其着重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要想把陕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习惯根植于年轻一代的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体系中,就必须为其营造一个相应的教育环境,即建立一个使陕北体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辅相成互利互补的校园陕北体育文化环境。

由于学校教育具有权威的力量,所以,学校教育对于陕北体育传承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如果引导得当,校园陕北体育文化可以发挥出明显的教育引导功能— —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人格的培养等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从此角度来看笔者所访谈的学生,如果给他们一个具有多元性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那么在交流中的陕北传统体育就不会只是“杂耍”,而是为年轻一代所接受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3.1.2 校园陕北体育文化建构的内容

校园陕北体育文化应从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方式文化以及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建构。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指具有体育文化意义的学校特境、校园规模、建筑设施、人文景观等。延安市农村学校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陕北体育活动所需的设施、器材及空间。陕北体育对于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并且有很多是可以发动学生进行制作的,如“丢包”所用的沙包,“拔河”所用绳索,打“水漂”的石子等。另外还可以在学校操场组织制作陕北人所喜爱的孔明灯等,利用这些来营造校园的陕北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潜移默化的培养起陕北文化认同感。

校园体育方式文化是指学校制订的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学校存在的各种正式体育组织机构和学校体育竞赛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实际上是校园体育文化在政策上实施的强制性支持。如果学校能对陕北体育活动的开展给予一定政策性的重视和支持,号召学校体育工作者在加深对陕北体育文化的认识基础上,扩展到对整个体育职能的深入思考,提炼那些既具有典型陕北体育文化特质,又适合在学校开展的陕北体育项目,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宣传、推广,有针对性的在诸如竞赛办法、活动器材上加以完善。这样将对保护陕北文化遗产,帮助陕北地区农村体育从其原始形态而逐渐融入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最深层次的校园体育文化,它包括对学校所确定的体育奋斗目标或理想以及学校倡导的体育价值观、道德观、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认同。这就要求学校高层管理者具有很高的认识层次,提高对于陕北体育文化传承重要性以及对文化多元性的认识与理解,从指导思想上确保陕北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顺利传承。

3.2 陕北体育课程的设计

如何把陕北体育内容与学校体育教育进行整合,在这方面,民族教育学专家们早已提出了许多的课程设计理念。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学者班克斯提出了民族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设置的四大模式,包括贡献模式、民族添加模式、转换模式等。其设计思想同样适用于陕北体育与延安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的整合模型。

陕北体育项目与陕北人的精神、民族英雄的事迹联系较为紧密,所以我们广大的体育工作者可以利用陕北传统节日,把富有特色的陕北体育项目纳入体育课堂教学,如春节期间的安塞腰鼓、宜川胸鼓、陕北秧歌,就可以在春、冬交接时期进行教学;重阳节的登高等。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还能够强化青年学生的陕北人的自豪感,使其在将来的生活中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对待陕北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除了节日模式,延安市农村学校还可以在体育课程中增设武术、舞蹈等项目,这类项目娱乐性强,对场地的要求又不高,易于纳入体育课程教学,既能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民族感情,又能很好的调动课堂气氛。

3.3 陕北体育竞技项目的发展与训练

随着陕北文化研究的逐渐深入,陕北体育文化亦由冷门转为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陕北体育项目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潜在的巨大商机。因此延安市农村学校应抓住机遇,尤其是处于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力开展陕北体育项目的训练工作,如:“安塞腰鼓”、“陕北秧歌”、“宜川胸鼓”、“志丹扇鼓”、“洛川鳖鼓”、“黄龙猎鼓”、“跑旱船”、“赶毛驴”等节目的开发。学校教育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民族风渐行渐盛的今天,学校体育教育也应抓住时尚热点,将陕北体育当中的一些更具竞技、表演意味的特色项目纳入到学校体育课程当中去。

4 结束语

当前延安市经济正处于转轨阶段,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不可能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学校体育中,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因此建议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宏观指导陕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并且具体制定相应的开发政策和基本框架,制定陕北体育与学校体育课程整合过程中的指导意见和原则,引导各学校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陕北体育课程资源。加强对陕北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管理、督察和指导工作,把陕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评价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1]赵昌毅.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J].民族教育研究,2001,12(1):77.

[2]马红伟,郑兵,李世荣.安塞腰鼓体育公选课的分析与探讨[J].延安大学学报,2010(2):110-112.

[3]刘万斌.西部少数民族体育与西部学校体育课程互动式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10):453 -456.

[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刘霞,吴玉华.客家体育的开发利用与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2):78-279.

[6]马红伟,康靖华,赵延红.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与体育运动的关系[J].延安大学学报,2007(4):78-80.

猜你喜欢
延安市腰鼓陕北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换届后,乡镇班子干事状态观察——以延安市96个乡镇班子为例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啊,腰鼓山
乡村教师及学校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取向——基于对延安市“国培计划”实施推进的实证研究
延安市文物古迹保护现状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