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保闲堂梁架结构特征探析

2014-11-09 05:25黄维克
山西建筑 2014年6期
关键词:法式营造建筑

黄维克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0 引言

保闲堂是常熟赵用贤宅的厅堂。赵用贤宅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北门大街南赵弄6号,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文物单位,是常熟现存最早明代建筑——历史上著名的江南藏书楼脉望馆的旧址,与常熟彩衣堂一街之隔,成为常熟明代遗构的双子星座。保闲堂梁架结构形制宏阔,用料硕大,工艺精美,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是我国现存明代江南建筑的典范之作,反映了明代官吏的礼乐风度、致仕情怀和诗书情趣,并与建筑史上经典之作《营造法式》结下不解之缘。

1 遵循礼乐的建筑布局

古代民居住宅形制是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礼乐制度的反映。明代初期政令明确规定各级官吏住宅的大小、高低以及规格等等。《明史·舆服志》:“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栱,及绘藻井”“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瓦兽,青碧绘饰”,因而明初的建筑形制比较简洁,与晚明清初大不相同。

赵用贤(1535~1596),字汝师,常熟人。父亲赵承谦,广东参议。隆庆五年(1571年)中进士,授官翰林院庶吉士。万历五年(1577年)上书弹劾当朝宰相张居正夺情不孝,被廷杖褫夺功名。返家六年之后,复获召用。为官循礼刚正,嗜好购书藏书,又擅长于校勘,后历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据明代万历姚宗仪《常熟县私志》考,嘉靖32年(1553年)知县王鈇为抵御倭寇侵扰,动员乡绅迁居城内,赵用贤父子因此在城内西南隅九万圩置地筑屋。

赵用贤宅是遵从明代礼仪规定的建筑,也是明代江南民居建筑翘楚。住宅坐北朝南,分左、中、右三组三进,整个布局轴线清楚,层层递进,生活起居、诗书娱乐等功能明确,装饰雅致简洁,工艺精良,具有典型的苏南官吏民居特点(见图1)。

图1 保闲堂效果图

图2 保闲堂平面图

通过图2,我们看到了主轴线上第一进为门房,共三间。因赵用贤之孙赵士春于崇祯十年(1637年)高中探花,有“探花第”匾额(1966年毁坏),现为“虞山派古琴艺术馆”。门屋以山柱分心,分隔前后,后部增置檐廊,檐下柱上置单翘单昂斗拱。第三进为鸣琴馆。第二进为正厅,名为“保闲堂”,五架梁并轩前后廊九架椽屋,硬山五脊顶,面阔三间10.4 m,进深10.73 m,檀高3.8 m。按《明史·舆服志》:“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梁、栋饰以土黄”,则保闲堂为明代中低级官吏住宅,符合当时赵用贤父子的身份。

保闲堂,是整个建筑的核心部分,既能满足交际的功能,又有礼制习俗的功能,因而要求宽阔宏大。作为婚丧嫁娶、祭祀祭拜、宾客会见等家族礼乐举行之地,拓展空间就要求建筑技术的支持。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三十一》:“殿堂五铺作副阶四铺作单槽草架侧样第十三”[1]。就描述了前后加轩扩大建筑面积的厅堂图示,就是利用了梁架结构中的草架技术。

保闲堂明间横截面示意图见图3。

图3 保闲堂明间横截面[5]

草架,就是在屋顶上梁中,通过三角草架的结构,让正厅前后再加一个卷(轩),使得正厅的前后更加宽阔。明代苏州计成《园冶·屋宇》:“草架,乃厅堂之必用者。凡屋添卷,用天沟,且费事不耐久,故以草架表里整齐。向前为厅,向后为楼,斯草架之妙用也,不可不知”“前添敞卷,后进余轩,必有重椽,须支草架”,其特点就是让正厅有充足的空间,突破了早期间架定制的束缚,形成了大开进的厅堂。与常熟彩衣堂相比,保闲堂草架结构比例更符合明代礼制。

明间为抬梁式,次间为穿斗式(见图4,图5)。这一形制在苏南明清建筑中独具特色。常熟彩衣堂、东山雕花楼均未见这一构型。抬梁式结构中四个金柱支撑主体,上承五架月梁和三架月梁,因而需要硕大用材。穿斗式结构中九根山柱一字排开,没有旁枝杂芜,空间宽敞洁净。因此保闲堂的结构显得主次分明,规整严谨,布局考究,气宇轩昂。

前轩后廊为船篷卷(轩),上施月梁承托轩檩。船篷轩是江南厅堂的特色,融入江南水乡渔猎文化的元素。厅前添檐廊一步,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内侧为落地长窗,格扇俱全;外侧并有低矮的栏杆,构成了造型上虚实变化和韵律感,造就庄重静谧、开朗连通的效果,达到了观者乐行、居者适意的官宦之家雅居境界。

图4 抬梁式

图5 穿斗式

2 富有创新的传统技艺

建筑诠释着历史,也承传着历史。苏南是吴文化的中心区域,建筑技艺源远流长。春秋五霸之一的阖闾,建成了“郭周匝六十八里六十步,大城周匝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的大城。吴王宫殿里的姑苏台是“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其特点为“阳为文梓,阴为楩楠,巧工施校,制以规绳,雕治圆转,刻削磨砻,分以丹青,错画文章,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状类龙蛇,文彩生光”(《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可见吴地建筑技艺高超,风格精美绝伦。

唐宋之后苏南建筑逐渐成熟,并成为建筑史上重要的“苏派”技艺。“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白居易),显示城市之大;“吴之辟疆园,在昔胜概敌”(陆龟蒙)、“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刘禹锡),显示园林楼市之美;“华堂夏屋,有吴蜀之巧”(苏轼),显示技艺之巧。特别是明初苏州“香山帮”的出现,造就了匠心独运的苏州古典园林、气势恢弘的北京皇家宫殿,使得苏派技艺名闻遐迩。

保闲堂除月梁结构之外,大小木技艺颇具创新。五架梁和三架梁上瓜柱与角背装饰精美,与清代结构简单大不相同。五架梁上使用柁墩,与三架月梁圆肩共同支撑屋椽,两边用跳跃虎形角背固定,以防滑动。三架梁上脊瓜柱两边团鹤纹饰祥云花板,下有虎形角背,脊枋斗拱上再插两幅圆形乌纱官帽翅的花板。整个梁上结构显得饱满丰富,意蕴着主人吉祥如意、福禄双全的美好愿望。

值得一提的是斗拱上的圆形乌纱官帽翅花板(见图6)。一副花板左右图案不尽相同,如有的左边是梅花鹿祥云图案,右边是蝙蝠展翅图案,构成“福禄”含义。保闲堂内凡斗拱之处,均设置这类花板,共计12副。而明间梭柱斗拱上的花板和镂空狮头雀替,则更具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寓意着力量强盛,幸福安康,达到了建筑美学上力与美的统一。

图6 乌纱官帽翅花板

砖雕石刻也富特色。砖雕在元代以前往往适用墓室,如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宋代侯马董玘坚墓室等,到了明代逐渐应用到建筑上来。现存保闲堂砖雕是山墙内壁下踢脚砖,运用浮雕镌刻草纹须弥座,内含四季花饰,线条饱满,显得秀丽生动。

石础为圆鼓形,饰刻高浮莲花、飞禽等图案,下有覆盆式柱础。砖雕石刻与后代明末清代多透雕、多故事情节相比,显得简单幼稚,却也反映了转棙时期的初步探索。

3 抒发诗书的士子情趣

保闲堂不仅梁架结构具有创新特色,而且雕梁画栋上的包袱锦彩绘也是一大亮点(见图7)。所谓包袱锦,就是“从形式到花纹都好似一块染有锦花的彩色包袱包裹梁身上”[2]。明代江南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苏州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手工艺和纺织业发达,建筑梁枋慢慢由单纯涂刷油漆变成用彩色油漆作画装饰,包袱锦由此产生,形成富有特色的“苏氏彩画”,到清代与“和玺彩画”“旋子彩画”构成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三大彩画装饰。保闲堂横梁月梁、梁枋斗拱、穿斗立柱等处彩画丰富,绘有浮雕云鹤、荷叶、意纹花纹、团花等图案。花草虫鱼、飞禽走兽,这些包袱锦彩绘都在枋心和两头,虽未布满每根梁枋的全部,却正是包袱锦早期疏朗有致的表现,既为了满足防潮功能和建筑美学需要,也表达了主人公内心诗书娱乐的士子情怀。

图7 包袱锦彩绘

由此不得不提一提主人公赵琦美与《营造法式》的一段不解之缘。赵琦美(1563~1624),字开美,号清常道人,赵用贤之子。因父亲喜欢藏书点校,耳濡目染,天资聪颖,博闻强记,自小便好古敏学,以网罗铨序古今典籍为乐事。在保闲堂东三间做藏书楼,取名“脉望馆”。“脉望”意思是古书中的蛀虫,展示其广采博收嗜书如命的锐志和执著。有一回,他购得宋本残本《营造法式》,内缺十余卷。为此,他四处询访散帙,上下求索,求得残本三卷;后借到内阁本,手自抄录,比勘校正,删讹增脱,并用重金聘请画师重新绘制书中插图,历20多年之心力,终成完帙。赵琦美因荫官为南京都察院照磨,修建公廨,用费少而工时多,别人问缘由,他说:“吾取宋人将作营造式也。[3]”此书一成,后辗转为钱谦益、钱曾、张镜蓉、丁丙等或收藏、或抄录,被视为珍宝,秘不示人。20世纪初朱启钤在南京图书馆发现以为早已消失的丁丙藏书《营造法式》,大喜过望,广为刊印,并组成中国营造社,梁启超、林徽因等加入。可以说保闲堂主人赵琦美的《营造法式》是现刊布流传的《营造法式》祖本,赵琦美在中国建筑史上厥功至伟,是中国藏书史和中国建筑史一个里程碑的人物[4],保闲堂也成为中国古建筑的一个守望之地。

[1](宋)李 诫.营造法式[M].北京:中国书店,2006:760.

[2]楼庆西.雕梁画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42.

[3](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刑部郎中赵君墓表(66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054.

[4]沈 潜.书生吟唱[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30.

[5]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88.

猜你喜欢
法式营造建筑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影片《白日焰火》的法式表达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法式高腰伞裙,“遮肉与优雅”两得
法式新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