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中街景观改造探析

2014-11-09 05:25任君华
山西建筑 2014年6期
关键词:商业街步行沈阳

杨 雪 任君华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1 沈阳中街简介

中街,因其位于沈阳古城中央而得名,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商业一条街。始建于1636年清太祖定都盛京之时,距今已有370余年的历史。自1997年以来沈阳市和沈河区两级政府投资数千万元人民币,对中街陆续进行综合改造,并实行进一步的建设。近二十年过去了,如今的中街,日均客流量达60余万人次,节假日消费突破百万,已成为沈阳市人流密度最高的商业街区。

2 沈阳中街现状调研及问题分析

2.1 现状调研

为了深入了解沈阳中街步行商业街的景观现状,笔者对沈阳中街的景观方面进行了多次现场调研。

沈阳中街为东西走向,西起正阳街,东至小什字街,全长1 500 m,宽40 m,中间有朝阳街、东顺城街穿过。中街分为三段,西段为正阳街至朝阳街路段,集中了一些大型商场。中段为朝阳街至东顺城街路段,这两段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街。继续向东延伸,即东顺城街至小什字街路段,也称东中街,属于现代商业区段。

2.1.1 建筑界面及空间形式

沈阳中街的整体建筑风格多变,两旁的建筑高低起伏,形成古今贯通、中外交汇的建筑风貌。其中有历史性标志建筑,也有随着时代变迁新建的建筑。多种建筑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元化的街区建筑风貌。

1)建筑高度。沈阳中街建筑因受沈阳故宫影响,高度受限,多为2层~3层。街道整体的轮廓线低缓而略微起伏。中段两侧大多数建筑高度约在24 m以内,中段和东中街有一些高层建筑,如玫瑰大酒店、新玛特等,高度约50 m。2)建筑立面。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沈阳中街两侧的建筑形式是以西方古典复兴主义风格为主,形式比较统一。现在仅有几幢建筑物还保留着这种风格,如第二百货(见图1)。新建的建筑中有的还通过某种隐喻符号传达这种文化信息,如金利来商厦、文化大楼等。而有的建筑完全是现代的风格,如皇城恒隆广场、大悦城等。中街的建筑顶部有中国传统的坡屋顶、欧式尖塔形屋顶等,组合起来的屋顶显得呆板、混乱,没有达到统一协调的效果。3)建筑色彩。建筑色彩上,西段建筑主体是冷色调;中段色彩很复杂,建筑色彩各异,如灰色、蓝色、黑色等;东段的大悦城商区颜色风格较统一,以灰绿色为主。4)广告招牌。城市步行商业街的广告招牌,无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都对街道空间界面的形态有着重大的影响。中街的广告招牌混乱、夸张,使中街的立面风格呈现一种矛盾的、模糊的状态,没有形成一定的秩序感和鲜明的特色(见图2)。5)空间尺度和比例。街道空间的围合感取决于其宽度和临街建筑高度比(D/H)。我国传统商业街道宽高比为0.7~1.5之间,一般新建商业步行街道宽高比在1~2.5之间为宜。中街商业街道路红线宽度22 m,中段两侧大多数建筑为多层建筑,高度约在24 m以内,一些高层建筑高度约50 m,总体说来街道的宽高比控制在0.8~1.5左右,符合沈阳历史城区内的尺度。

图1 第二百货建筑立面

图2 广告招牌

2.1.2 环境设施与小品

景观设施主要指各种材质的公共艺术雕塑或者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电话、指示牌、路标等。它们作为城市中的景观元素貌似微小,但却又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是现代景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铺装。在调研中发现,中街的地面大多采用广场砖、毛面花岗岩与光面花岗岩。铺装缺乏设计,个别地段虽在图案拼接、色彩搭配、纹理、质感上有一些变化,但总体色彩灰暗,对比不明显,未考虑人流导向和功能的划分,较为粗糙,易形成单调乏味的街景。2)景观小品。沈阳中街的西段与中段上的景观小品现仅存两件雕塑,分别位于沈阳地铁中街站A出口和商业城门口,雕塑主体部分均为不锈钢材质,颜色以银白色为主,配有部分金黄色的装饰。A出口的雕塑表现内容为开放的花蕾,表现了一种欣欣向荣的姿态;商业城门口的雕塑是以抽象的弧形曲线组合为主体,体现了一种现代感的简约和洒脱流畅。东中街上的景观小品均采用现代表现的手法,体量较大,尺度感和色彩感很强,引人入胜,为整个东中街的景观增色不少。3)绿化。沈阳地铁修建前,中街的西段与中段的不同位置均设有花坛、盆景、树池等绿化项目。地铁修建后,路面翻新,现除仅剩的几处花坛作绿化外,并无其他绿化。而东中街广场上绿化效果较好,花坛树池等摆放形式与地面铺装相呼应,生动美观,树池内种有高大乔木及剪型灌木,加强了景观的美化效果。4)基础设施。从现状的调研情况可以看出,沈阳中街的街道基础设施有多种类别,丰富了城市商业街区的空间效果,有良好的商业氛围。垃圾箱、电话亭、公共厕所、停车场等基本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但座椅数量不足,并且分布不够合理(见图3)。

2.2 景观改造现状问题分析

2.2.1 街道场所空间“人性化”消失

从以上调研中我们不难看出,沈阳中街的改造存在诸多问题,如拆建量大、破坏原有生态植被、贪图暂时利益等,导致了步行商业街原有的空间组织被破坏,街面缺乏供游人休憩、交往的环境空间,绿色植被也严重稀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设计人员对现代城市街道场所空间的景观设计认识深度不够,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心理需求的把握不够准确,只是一味的强调和追求商业利益,未能从步行商业街的使用者——广大群众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设计和改造步行商业街,导致了街道场所空间“人性化”的消失。

图3 环境设施与小品

2.2.2 街道建设历史文脉断裂

沈阳作为清朝的发源地,中街在改造过程中最应强调的就是清文化这一特有的历史文脉。然而在中街两旁鳞次栉比的大众化、时尚化、国际化的品牌店面中,我们所能发现的也仅仅是沈阳春天、荟华楼金店、中和福等几家能反映历史文脉的老字号店铺,大部分老字号都消失在缤纷绚丽的现代化潮流之中。原有的反映百姓生活的民俗活动也逐渐被取消,使得整条步行街丧失了原有的文化魅力,断裂了应有的历史文脉。

2.2.3 街道空间缺乏个性和可识别性

虽然沈阳中街近期的改造工程给整条步行街的景观建设增色不少,但部分工程还停留在一定的模仿与复制、盲目建设的层次上,一些公共设施造型单一重复,与其他街道并无两样,缺乏个性,不是照搬西方的模式,就是简单的复古,致使沈阳中街步行街的景观建设可识别性差,没有体现自身应有的文化特色和个性。

2.2.4 景观建设缺乏整体性与连续性

沈阳中街在改造过程中没有注重整条步行街景观风格的整体性,如街道两侧建筑形式、铺装、雕塑小品、绿化、垃圾箱等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统一的风格。东中街的道路景观相比传统中街更加现代化,且与传统中街没有一个良好的过渡,使得人们在行走过程中对景观的变化会有比较突兀的感觉。

3 改造设计的策略

3.1 人性化设计策略

景观环境设计就是要设计人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实现人性化。因为景观不只是用来看的,而是要与人相融合,让人们置身其中而且具有归属感、生活感和亲切感,最终把人与自然结合在一起。

现在,人们在步行商业街中的活动行为已经渐渐脱离单一的购物行为活动观念,商业街将不仅仅为购物行为的发生而存在,功能性的、消遣性的和社会性的活动将以形形色色的组合方式融合成一体,共同达成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容。

3.2 可持续发展策略

可持续发展策略从自然方面讲是对生态绿化设计方面的建议,从人文方面讲它是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体现继承。我们应将自然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尝试性地、系统地运用于人类社会的研究,即把生态视为一个综合的概念,兼顾自然与人文生态两个方面。沈阳中街步行商业街是在传统商业街区基础上改造而来的,我们应该在设计中最大限度的体现历史街区的价值,使传统商业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与当今社会的现代文化相融合,做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同时步行商业街宜人的环境需要自然景观来烘托,设计师可以与当地特定的自然条件和景观特点相适应,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领略和体会到无限自然带来的清新和愉悦。

3.3 公共管理策略

景观环境设计固然重要,但在步行商业街的规划设计和后期运营中景观环境效益如何发挥是要通过合理的规划管理设计和政策法规管理措施来决定的。这三者每一个的缺失都不可能使其形成良好的商业步行街景观环境。

作为建设步行商业街的前期工作,规划管理设计需要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开发定位和品质控制,后者是决定景观环境设计成果的基础。与此同时,没有良好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再好的设计也不能发挥它应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而管理的规范化对于景观空间环境的改善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本文以沈阳中街步行商业街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景观改造后的现状从建筑、空间尺度、环境设施与小品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研与分析,并指出了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对沈阳中街景观改造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步行商业街景观改造设计方面的对策。

[1]杨 雪.果戈里商业街改造的城市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2]张海畅,彭晓烈.塑造活力街区——沈阳中街商业步行街人性化研究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8(2):19-21.

[3]于正伦.城市环境景观创造——景观与环境设施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4]田银生,刘韶军.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5]魏向东,宋言其.城市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6]陈 宇.城市景观的视觉评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商业街步行沈阳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商业街区改造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李晶晶作品
沈阳分店
关于商业街中的仿古建筑设计探讨以兰州中川小镇项目为例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从步行到奔跑
特色商业街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