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蚜综合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2014-11-12 04:14吴天星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20期
关键词:烟蚜综合治理危害

吴天星

摘 要:烟蚜防治应采用“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控制虫害,减少损失。该文综述了烟蚜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策略。

关键词:烟蚜;危害;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S43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0-59-03

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亦称桃蚜、温室蚜、烟蚜、菜蚜、波斯蚜,隶属昆虫纲、同翅目、蚜科、瘤蚜属,是烟草上发生的主要虫害之一,具有分布范围广、危害程度高、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在我国各植烟区普遍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目前,烟区烟蚜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然而由于化学药剂长期、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导致烟蚜“3R”问题日益严重,而且杀伤天敌,严重污染环境,防治难度日益增大。因此,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重要手段,科学安全地实施综合防治策略,将是烟区烟蚜防治的主要途径。

1 烟蚜的分布与危害

烟蚜是烟草上普遍发生的害虫,在全国各大烟区均有分布。其寄主植物十分广泛,包含十字花科蔬菜、辣椒、烟草、马铃薯、茄子、瓜类、桃、李、杏、大豆、梅等300多种植物[1]。成、若蚜均喜聚集在烟株嫩叶、嫩茎、嫩蕾、花、嫩果上,以其口针刺吸取食植物汁液危害,使受害烟株生长缓慢,烟叶品质下降。另外,烟蚜分泌的蜜露还可诱发煤污病,降低植物光合作用,造成烟叶表面变黑,叶柄发脆、腐烂,烟叶品质下降。除直接为害烟草外,烟蚜还传播多种烟草病毒病。有翅蚜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传播主要病毒有黄瓜花叶病(CMV)、马铃薯Y病毒病(PVY)、烟草蚀纹病(rIEV)等[2],给烟叶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造成的损失往往大于其直接为害。

2 烟蚜综合防治策略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理论要求我们对烟蚜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烟蚜的发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天敌等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措施,将烟蚜的危害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

2.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通过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以增强作物对有害生物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有害生物生长发育或传播的条件,以控制、避免或减轻有害生物的危害,具有防治成本低、对环境无污染、防效相对稳定、容易被群众接受等优点。通过农业措施控制种群数量是防治烟蚜的基础环节。育苗时,选取对烟蚜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烟蚜在NC89、G28、NC60品种上生殖力较弱,不利于烟蚜田间种群的发展[3]。移栽前,早春结合桃树、蔬菜地的园区管理,防治桃树上的蚜虫,以减少烟田的蚜源。育苗时,苗床应远离菜地及桃园,采用集约化育苗,育苗棚的门窗和周围通风口用40目尼龙网覆盖,普通苗床可采用40目拱架防虫网进行覆盖。此外,由于烟蚜有明显的趋嫩性,无论有翅或无翅蚜大多都喜欢在烟草上部嫩叶叶背取食危害,因此,适时打顶抹杈,并把打下的顶和抹去的杈带出烟田外集中处理,可大大减轻烟蚜危害。

2.2 物理防治 烟蚜物理防治主要利用烟蚜不同颜色的趋性采取一些驱蚜和诱蚜措施。在烟草苗床期,可以利用烟蚜对银灰色的负趋性,覆盖银灰色地膜来趋避烟蚜。在大田管理的其他阶段,可以利用烟蚜对黄色的正趋性,通过悬挂黄色黏性诱板诱杀烟蚜,达到降低田间烟蚜种群密度的目的[4]。然而,物理防治措施耗时费力,不利于大面积推广,且防治效果不稳定,因而物理防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3 化学防治 长期以来,化学防治一直是烟蚜防控的最主要的措施,具有见效快、效果好、省时省力等优点。然而,烟蚜“3R”问题、环境污染及对天敌的杀害要求我们在防控烟蚜时应该更加合理规范的使用农药。目前,烟蚜防控主要农药品种有氰戊菊酯、氧化乐果、抗蚜威、灭多威、啶虫脒、吡虫啉和阿克泰等。不同的烟叶生长期,采用不同策略进行防治,在早春干有翅蚜尚未出现之前,向桃树等寄主植物上喷洒5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减少蚜虫基数。在大田期,当田间蚜虫密度达到100头/株时即应开始防治,力争将蚜虫消灭在点片发生阶段[5]。胡卫东等研究表明,新型烟碱类杀虫剂5%吡虫啉750g/hm2和3%啶虫脒500g/hm2用于防治烟蚜速效性强,持效期长,显著性优于对照药剂氧化乐果的防效,并且对烟株安全,可在烟草上推广使用[6]。此外,应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防止烟蚜抗药性的发展。

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是防治烟蚜是控制烟蚜防治的趋势,其中又以植物源杀虫剂为代表。潘悦等测定了虫菊素·苦参碱、百部·川楝·苦参碱、苦参碱、鱼藤酮等4种常见植物源杀虫剂对烟蚜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百部·川楝·苦参碱对烟蚜控制效果最好,7d后防效达到97.76%;除虫菊素·苦参碱和鱼藤酮防效亦超过80%[7]。以此同时,大量植物源的粗提物对烟蚜的致病性也得到验证,为研制开发新型的植物源杀虫剂提供了依据[8-10]。

2.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达到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防治手段,具有对环境友好、天敌安全且持续控制效果好等优点。目前。关于烟蚜的生物防治手段主要包括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生物农药。

2.4.1 捕食性天敌 烟蚜的捕食性天敌种类繁多,主要类群以瓢虫、草蛉、捕食蝽、食蚜蝇、隐翅虫、蜘蛛为主。田间优势种类有异色瓢虫Leisaxy ridis、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us、小花蝽Oriusm inutus、黑带食蚜蝇Epistrophe balteaza和狭带食蚜蝇Syrphus serarius、灰姬猎蝽Nabis palliferus、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a、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等[11-12]。杨松等调查了烟蚜田间种群及其天敌种群动态,发现烟蚜茧蜂、瓢虫、食蚜蝇和草蛉与烟蚜具有一定的跟随关系,烟草栽入大田后,上述天敌种类便相继迁入烟田,能够有效地控制田间烟蚜种群数量[13]。在烟田空间分布格局上,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和六斑瓢虫与烟蚜空间布趋势基本一致,在烟株的中上段均聚集分布,即瓢虫对烟蚜有较强的追随作用[14]。此外,实验室了大量评价了异色瓢虫、对黑带食蚜蝇、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草蛉等天敌对烟蚜的捕食功能,为筛选优势天敌和商业化生产奠定基础[11]。然而,田间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低、控制效果滞后且不能商品化生产限制其开发应用的前景。此外,田间应当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天敌种群,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endprint

2.4.2 寄生性天敌 烟蚜茧蜂是烟蚜的主要的寄生性天敌,也是烟田中大量推广和应用的一种天敌产品,能有效控制烟蚜种群数量。烟蚜茧蜂对烟蚜不同虫口密度的寄生作用,均符合Holling功能反应Ⅱ型,经计算,烟蚜茧蜂单雌的最大寄生量为16.2头/d,各龄烟蚜被寄生至僵化的时间约为8d左右,寿命比对照(25.3d)缩短38.3%~65.6%,可见烟蚜茧蜂对烟蚜种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5]。烟蚜茧蜂在田间广泛应用于防治烟蚜。据报道,在烟蚜起始蚜量较低条件下,采用少量(蜂蚜比1∶1)多次(3次以上)的放蜂方式,可有效地控制烟蚜的增长速度和绝对蚜量。当蚜量为30头/株,蜂蚜比为1∶5时,放蜂后20d后烟蚜的相对防效达93.2%[16]。魏佳宁等[17]探索出一种烟蚜茧蜂的规模化繁殖和释放技术,初步解决了烟蚜茧蜂商品化的难题。龙宪军等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温室小棚培养烟蚜茧蜂,烟蚜茧蜂的繁殖速度快,能满足大田散放烟蚜茧蜂数量的需要;放蜂7d后平均防效为32.0%,随后防效逐渐上升,放蜂35d后平均防治效果达83.0%[18]。

烟蚜茧蜂大规模生产成本较低,持续控制效果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在今后烟蚜茧蜂推广应用中,应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繁殖与释放技术水平,加强繁蜂基地与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推动烟蚜茧蜂产业化开发与利用,巩固烟蚜茧蜂在烟蚜生物防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2.4.3 微生物农药 利用害虫致病性微生物等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烟田常见的烟蚜病原微生物有白僵菌、玫烟色拟青霉、新蚜虫疠菌、粉拟青霉、Bt、放线菌等。黄刚等评价了4种白僵菌对烟蚜的致病性,结果表明:4株白僵菌的孢子和菌丝对烟蚜均有较高的致病率,B-3接种后烟草蚜虫的校正死亡率达到95%以上;此外,4株菌株的代谢产物对烟草蚜虫均有较强的触杀作用,施用48h后其烟草蚜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超过85%[19]。廖文程等进行了放线菌发酵产物对烟蚜的毒力研究,结果显示,菌株31-1的发酵产物处理24h后,烟蚜的校正死亡率达82.9%[20]。朱明媛在山东沂水烟田进行了白僵菌制剂防治烟蚜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施用白僵菌制剂7d后,防效与吡虫啉防效相差不多,达到96.4%[21]。说明微生物农药虽然发挥药效迟缓,但最终能与化学农药达到相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效文,张孝羲.我国不同地区烟蚜种群生殖特征研究[J].生态学报,2000,20(1):140-145.

[2]安德荣,张满让,魏宁生,等.烟草蚜传病毒病发生的主要因子及预测预报模型[J].植物保护学报,2001,28(3):245-249.

[3]陈永年,谢联辉,叶承思.不同烤烟品种对烟蚜生殖和死亡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00(1):33-36.

[4]李娟,安德荣.捕杀特黄板对烟蚜及烟田蚜传病毒病防治效果的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10,16(2):70-72.

[5]陈永年,凃季花,柏淑仪,等.烟蚜防治指标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4,21(4):363-368.

[6]胡卫东,周向平,黄石旺,等.7种杀虫剂防治烟蚜药效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574-8575.

[7]潘悦,曾凡海,张有伟,等.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烟蚜的药效及其对异色瓢虫的毒力测定[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28(3):302-305.

[8]罗会斌,李忠俊,杨洪.5种植物源杀虫剂防治烟蚜效果研究[J].生物灾害科学,2012,35(4):356-358.

[9]陈琳,吴华,周冀衡.植物源复合杀虫剂对烟蚜的防治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9(4):88-90.

[10]周琼,梁广文,曾玲,等.多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桃蚜和萝卜蚜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1):1356-1360.

[11]陈相,蒙祥旭,王定福,等.烟蚜天敌的利用与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2):117-121.

[12]曾钰.我国烟蚜防治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26-827.

[13]杨松,杨硕媛,张翠萍,等.烟田烟蚜种群动态与天敌作用的变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1):68-73.

[14]陈斌,李正跃,孙跃先,等.烟蚜与其捕食性瓢虫在数量及空间格局间的关系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17(1):16-20.

[15]李涛.烟蚜茧蜂与球孢白僵菌防治烟蚜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16]黄继海.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研究及推广应用[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17]Jianing Wei,Tianfei Li,Rongping Kuang,et al.Mass Rearing of Aphidius gifuensis(Hymenoptera: Aphidiidae)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Myzus persicae(Homoptera: Aphidiate).Biocontr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J],2003,13:87-97.

[18]龙宪军,卢钊.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2(01):80-82.

[19]白黄刚,徐明勇,钱凤英,等.僵菌对烟蚜的致病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528-20529.

[20]廖文程,叶兰钦,邓建华,等.放线菌发酵产物对烟蚜的毒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1191-1202.

[21]朱明媛.防治烟蚜的丝孢类生防真菌制剂研究[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烟蚜综合治理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福建烟区不同世代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效应
药+酒 危害大
烟蚜茧蜂对不同龄期烟蚜的寄生选择及其子代发育表现
漂浮烟苗饲养烟蚜及烟蚜茧蜂技术研究
酗酒的危害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探讨
寄主烟蚜饲养周期与饲养质量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