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文学的思索
——1999年5月1日在台湾高雄中山大学“两岸文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4-11-14 11:17王火
郭沫若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作家文学

王火

面对文学的思索

——1999年5月1日在台湾高雄中山大学“两岸文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王火

1840年发生了鸦片战争;1895年(清光绪21年)甲午惨败次年,签订了可悲可耻的“马关条约”。中国近代以来的危亡形势,造成了悲壮、辉煌的中国文学。在即将结束的20世纪里,中国经历过万分屈辱,受过血腥侵略,也有过酷烈的内战。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霜雷霆,占世界人类总数1/4的受尽苦难的中国人才在1949年得以改天换地,向全世纪宣告站立起来了!

鸟瞰20世纪的中国历史,实质上是一部追求现代化,摒弃落后、贫弱、愚昧与受人欺侮的历史,是一部探索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探索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历史。有学者说:“近100年变革图新的实践,一直伴随着观念层面的冲突与交融,本世纪最后的20年,是我们实施改革开放,真正迎来现代化曙光的历史阶段。”这一论点是可以认同的。

这20年来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民众生活改善,民主、法治加强。广大作家、诗人、评论家、文学工作者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冲破“四人帮”极左思潮禁锢,创作了异彩纷呈的作品,开创了文学发展的新时期。文学的题材、体裁、主题以至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老、中、青作家万马奔腾,汇合成了一支强大的文学队伍。我们关切地注视到:海峡两岸,虽曾长期隔离,但这20年来,从开始交流到较多的来往互访。台湾文学界的同行兄弟姐妹们的作品大量在大陆出版,作家大量在大陆介绍,不少作家和作品都得到读者喜爱,形成一种同步汇流前行的情势,值得高兴。

自然,交流还很不够。互相的了解也需加强。正因如此,我愿在此极为简略而概括地介绍一些大陆今天的文学情况。

按照1996年12月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民主、团结、鼓劲、繁荣”的方针,作家们激发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势头。现在,创作环境是这50年来最好的,也可以说是大陆作家们的共同感受。

中国作协会员已有6000多人,省、市、自治区及地市作协的会员近三万几千人,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作家,总人数逾3000人。有200多家文学报纸和期刊,还有数百家报纸都有带文学性的副刊。全国600家左右的出版社,其中有相当部分都出文学书籍,还有20余家专业的文艺出版社。拿长篇小说来说,这几年来每年都有六七百部或七八百部长篇问世。中外文学交流派团互访、相互进行始终不断;文学理论建设和文学评论受到文学界高度重视,健康的说理的文学评论正逐步增强,理论建设引导文学发展频有建树。各项全国性的评奖正常进行。在上海、江苏、山东、湖南、吉林、广东、广西、山西、内蒙等地都有文学创作中心供作家深入生活。在北戴河、深圳、杭州有创作之家,供作家休养、写作……

如今,与改革开放前那种“一体化”、“一元化”的规范相比,现在的主导文化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宽容,主旋律的弘扬与多样化的实施并行不悖。改革开放前,多样化在大部分时间里仅仅停留在意识形态口号的水平上,很少在实践层面得到表现,尤其在“文革”时期,文化的一体化竟达到文苑的作品几乎全部被打成“毒草”,八个样板戏和个别小说成了八亿人仅有的娱性消费。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的开放影响到观念的开放。形势的确适应了多样性文化生态的形成。至于主旋律的文化取向,表现了反映国家意志和大众根本利益的正统价值观。近年来,对“五个一工程”的评选,对高雅艺术的倡导,以及“红色经典”的复出等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点。它们通过传媒非常适时地传向四方,宣传方针路线,传播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美化现实中的理想人格,从而长久地和阶段性地形成了浩大声势,对大众造成了不可抗拒的影响。但主流并未排斥各种支流,那些重视追求艺术性的作品,那些认识和总结历史教训有新的思索、体验和感受的纪实作品,那些寻找凡俗生活亮点的作品,那些风格与流派各异,题材独特,进行文体试验的作品,如此等等,同样丰富多彩地在满足大众的需要。当然,大众化、多元化、现代化不可避免要受到市场经济影响,文学的娱乐、休闲作用既涌现了健康的作品,金钱的驱使,同时会涌现既无文学价值又低级庸俗的垃圾,这往往形成一种矛盾。当然这种矛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特征是相适应的。它引起了有识之士对那种无所承受的失重的文学(由于对历史的遗忘和对现实的不再承诺)感到某种匮乏和失落,但可以相信的是,随着市场经济走向规范与成熟,随着优胜劣败对良莠不齐的制约,这种矛盾必可得到调节。而非主流的优秀作品,则是必然会存留而与主流一同四通八达的。

20世纪中国的文学,与中国面临的形势无法分割。中国的危急存亡和中国人的渴望进步与富强,使中国文学一直与民众共命运。因此无论文学承不承认,无论文学是否能有多大的作用,文学都长期一直是作为医疗、保健中国的“良药”存在。20年来,作家们相互探求,在这种振兴中华的时期,文学如何为树立共同理想、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尽其绵薄,在扩大开放的形势下,如何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好的传统,多出精品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这就是常常得到强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自然是无可厚非的,并不要求人人一律,各个作家有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作家作为社会的人,自然可有其自选的方式和道路,为文学殿堂作出应作的贡献,走上自己可以遵循的轨道。这些年来,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诞生得不少,构成了绚丽灿烂的大花园。在座的我们这个团的成员,就是从各自的角度以各自独特的作品和工作,为百花的开放出了力的,大家将会座谈交流,这里就不多述。

谈文学的发展与前进,历来不能不谈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去年,一个从海外归来的老朋友,回去前说:“现在,我看到的是一个与过去全然不同的中国,什么时候我们曾经有过像今天这样的一个中国呢?我可以不喜欢某种制度,但我不能不喜欢这个国家!……”21世纪可以预见是中国走向民主、富强、文明统一,实现振兴中华理想的新的一百年。一个伟大民族的崛起,必然有繁荣的文化相伴随。随着经济建设和高科技发展,我们的文学应该会更加成熟,走向繁荣,取得新的辉煌。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爱我读过的不少同行兄弟姐妹们的作品。非常感谢我们的东道主——高雄文艺协会与中山大学安排了这样好的研讨会,我们两岸作家应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的发展,加强合作,携手并进。这是我的良好祝愿!

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作家潞潞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文学小说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