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关键要素与驱动主体

2014-11-14 03:03项继权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公益政府资源

项继权,耿 静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430079)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大众需求多样,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因此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是当前政府的新命题。为了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激发社会活力将会是必然内容,因此现阶段需要大量的社会组织承接政府服务。但是传统的非营利组织却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企业的萌芽和发展为解决上述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现实选择。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高涨、非营利组织公益创新的热情,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国内社会企业渐渐成为实践中的热点,涌现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社会企业创新模式,在就业、扶贫、环保、社区建设等领域发挥了巨大的功能。社会企业作为一种创新型社会组织,甫一出现,就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欧美国家纷纷提出了社会企业的多重概念,目前学者对社会企业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英国社会企业联盟为社会企业提供了最为简洁的定义: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

从国外实践和研究来看,过去20 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企业已经成为一个潮流用语,关于社会企业的研究已经成为美、英等西方国家学术研究的热点课题。对社会企业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政府与市场失灵理论、资源替代理论、合法性理论、社会资本理论。政府与市场失灵理论认为,随着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失灵和政府的失灵造成公共的日常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缺位,这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企业的产生与发展。资源替代理论是用来解释非营利组织在面临变化莫测的环境和资金不可持续的困境下,为了摆脱对政府拨款和慈善机构捐赠的依赖,而主动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实现自身的生存。合法性理论为社会企业的解释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解释,而是从组织的制度和行为合法性的角度解释了社会企业的兴起与发展。社会资本理论主要关注第三部门的社会整合与参与功能,形塑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机制。从对社会企业解释的几种理论以及国内外相关实践来看,社会企业的产生与发展有几个关键要素,它们对其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社会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四大元素:空间、能力、资源、认同,而市场、公共政策、公民社会在社会企业获取必备元素的过程中又对其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社会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1.空间:需求空间与合法性困境

空间是一个专业术语,其意义十分广阔,既包括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实体运动所发生的部分,也包括数学意义的集合,同时也被用于航天、文学和互联网等。在本文中,空间指的是社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包括需求空间和制度空间。所谓需求空间,是指社会企业应政府和社会需求而产生,制度空间指的是社会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等。就目前来看,中国服务型政府转型和非营利组织发展困境使社会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广阔的需求空间,而关于社会企业的合法性身份问题,也就是制度空间相对来说比较狭窄。

第一,非营利组织的困境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环境的改变必将催生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会直接引起社会组织的重构或形塑新的组织形式。与此相适应,社会组织的多元化发展,包括社会企业的出现是“社会对不确定性的未来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组织多样性为解决集体性产出的难题提供了可选方案”[1](P139)。在社会转型期,尤其是在市场趋利性的缺陷难以改变、政府资源的存量有限且配置效率有待提升、NGO/NPO 组织面临的不可持续性发展困境难以破解的背景下,“社会组织的变化更为明显,社会企业是在社会结构变迁中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生成的链接组织,并以其协调功能,构造出社会联结机制”[2]。美国学者KarenA.Froelich 研究认为,由于非营利组织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强,使其开始寻找新的收入来源渠道[3](P246-268)。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困境为社会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社会企业以一种创新的模式发挥了非营利组织的功能,其商业运营模式在维持社会可持续性的前提下,也能实现自身的经济可持续性,从而使其摆脱了传统非盈利组织对政府部门和第三部门的资源依赖。

第二,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化的需求。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的缺位催生了一大批第三部门,政府以契约制的形式通过社会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弥补了公共服务的不足和缺位[4](P252-270)。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新一届国务院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作出重大部署,明确要求在公共服务领域更多利用社会力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社会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福利、扶助就业、教育培训、卫生医疗、社区发展领域发展迅速①根据潘小娟的研究,这些领域主要是精神健康服务、社区发展、儿童服务、失业者支持、养老服务等。,取得了良好声誉,该组织模式利用其低成本、专业化、高效率、创新性等优势,提供了很多社会急需而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无力提供的服务,成为一种最优化的选择。在社区层面,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通过“公益创投”等方式借助社会企业或社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采购服务的大背景下,社会企业凭借自身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赢得了政府的青睐,对社会企业来说,公共服务社会化为其提供了发展空间。

第三,社会企业的合法性困境。从当前国内社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相关研究来看,当前社会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合法性的问题,包括政策合法性和行动合法性(内部合法性和外部合法性)两个层面,狭窄的制度空间是影响社会企业发展的一大制度因素。刘小霞则构建了社会企业的外部合法性和内部合法性分类框架,并提出社会企业合法性机制获得的路径选择。赵莉、严中华的研究发现社会企业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缺乏相应的立法和监管机制,需要从社会企业立法、相关法律体系配套、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等多方面探寻解决之策。刘水林从英国社会企业的法律形式,提出对中国社会企业法律制度的建构。焦豪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选取宜信集团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社会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治理机制建立道义合法性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管理而最终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就目前来看,我国社会企业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缺乏相应的立法和监管机制,另外,关于社会企业的政策补贴和扶持也未成体系,对社会企业进一步发展空间形成了负面影响,由此看来,社会企业在制度空间发展较为狭窄,并没有与社会企业的发展态势相呼应。

2.资源:市场和非市场化资源

资源作为一个经济学名词,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主要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LeRoux 发现,开展企业家活动成为非营利组织受到财政威胁限制的一种资源应对性策略[5]。本文认为,社会企业是一个“多种资源”的组织,社会企业利用不同的市场和非市场化资源,包括资金、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等等来维持其经济和社会目标。

第一,运作资金。社会企业的资金资源可以来自不同的渠道,如商业活动、政府补助、第三部门等。社会企业不同于传统的非营利性组织,主要是为社会持续性地生产产品或是提供服务,因此,社会企业依靠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收入,进行商业活动所带来的重要资源是保证其财政活力的主要途径。从《社会企业的岔路选择》对欧洲社会企业的调查来看,一半以上(56%)的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的资源都来自公共部门,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成为社会企业的资金来源之一。而社会投资成为另外一种重要的方式,社会投资主体是跨部门多元化的,包括基金会、银行、政府、多边投资机构、公益创投机构、社会风险资本等,据估计,未来十年内全球社会投资的规模将达到5000 亿美元,有可能成为社会企业发展的主要投资来源。

第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社会企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以社会企业家为核心的团队,他们是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戴维·伯恩斯《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写道:“社会企业家是用商业的眼光来看待社会问题,用商业的规则去解决问题,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投身社会公益,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实现社会价值。对社会企业而言,社会企业家是整个组织的核心,他们善于发现社会问题和市场空白,能够通过实现商业利润以及整合资源来维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并能够创造新的服务、产品和新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社会企业的良性运营,离不开有创新能力、远见卓识的社会企业家。”另外,志愿资源成为社会企业的另一人力资源。从《社会企业的岔路选择》对欧洲工作整合性社会企业的调查数据来看,志愿活动占社会企业人力的5%,志愿参与是基于互助团结,此外,39%的工作整合性社会企业表示他们要提升对志愿劳动的使用,在爱尔兰,所研究的80%的企业鼓励在不同类型的方案中发展志愿活动。国内的社会企业,包括残友、富平、简爱等都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志愿者资源,湖北武汉道能义工的树人计划项目中义工人数已达到几万人①该项目主要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活动,学习社会发展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步入社会和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道能义工组织学生不定期参加义工爱心活动,学会心存感恩,用行动回馈社会,在公益“树人计划”活动中,表现优异者可获得由道能义工服务中心提供的1—5 万元创业扶持金。,与100 多所高校和150 多个社区签定了义工联盟的服务协议。可见志愿资源成为社会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本。

第三,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包括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格兰诺维特突出了社会关系网在市场建立和运作中所体现的重要性,强调了市场关系的网络式嵌入。社会资本是社会企业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要素之一,社会企业参与到社会关系网中,并最终通过网络来帮助他们满足各自的优先目标,因为这些网络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能够为社会企业提供准确的信息。Laville 和Nyssens(2001)也论述了社会企业与社会资本的关系,他们认为社会资本有助于降低交易及生产成本,且社会资本本身就是社会企业的目的之一,社会企业有助于创造作为民主化要素的社会资本,并可以调整及重塑社会资本的特定形态。Evers(2001)从社会资本的概念出发,认为社会企业不仅可以建立社会信任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发展。从社会资本和关系网的理论来看,基于信任和相互认知来建立关系显得至关重要,它使社会企业根据不同的层级建立不同的关系网来确保其发展,正是与当地主体的密切联系才使得社会企业得以生存,而与地方及国家政治家之间的联系则帮助这些企业开拓发展。社会企业倡导的“助人自助”的发展理念,对爱心志愿资源的整合以及对社会整体道德的提升,无一不是社会资本发育和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

3.能力:经营、创新、资源整合

组织能力指组织具有以更高的生产效率或更高质量,将其各种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能力。相关研究发现,创新能力、资源开发和内部运作及其管理能力是组织完成其预想目标的必要机制。社会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企业,既要参与市场竞争,又要解决社会问题,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目标对其发展和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对社会企业来说,既要有企业经营和管理能力,又要有社会创新和资源整合能力,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

第一,社会企业管理和经营能力。社会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能力是社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能力,虽然和商业企业的目标完全不同,但社会企业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技巧,从而使社会企业也像商业组织一样使命清晰、机构健全、人力资源发展完善。理查德斯特科尔博士和杰克博伊森(2008)认为,社会企业应该从组织能力建设、企业家技巧等企业管理方法入手,探讨社会企业或者其他非营利组织与私人企业建立伙伴关系的策略。美国学者格雷戈里 迪兹J、杰德 埃默森(2007)从资源运用、公信力建设、企业风险管理、财务管理、规划等九个方面为社会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许多实用且有效的经验与启示。国内学者彭劲松(2012)以广东残友集团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验证了社会企业商业模式核心要素的合理性,以期为中国社会企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宋朗(2012)着重探讨了社会企业运作的内在机理,为社会企业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第二,社会创新能力。社会企业既要与营利性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又要及时发现社会问题和市场需求,需要具有更高的创新性。社会企业是社会组织自发进行的社会创新,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未被满足的社会需求,用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寻找完美结合多重社会目标的实践方案,成为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和创新模式,创新能力对社会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元素。从国内社会企业的支持体系就可以看出社会创新能力对社会企业发展的重要性:NPI是一个非盈利组织支持机构的集合体,它的使命为“在中国推动社会创新、培养社会企业家”;《21世纪经济报道》创立“21世纪社会创新研究中心”,希冀搭建一个跨界平台,融合商界、政界、学界及NGO 等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中国的社会创新事业,以“社稷需要、商业寻道”为使命,“21世纪社会创新研究中心”开展了诸多活动,希望在中国点燃社会创新的火种。从社会企业的社会支持体系来看,创新能力对社会企业来说毋庸置疑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第三,资源获取和整合能力。社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源的获取和整合能力。目前国内相关的基金会、公益银行、公益创投等已成为社会企业资金筹集的重要途径,从国内社会企业发展的环境来看,社会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也是影响其持续性的重要能力。从2008年开始,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和南都公益基金会合作,为数百位学员提供资金支持,不仅是第三部门。盈利企业现在也开始关注民间公益机构,联想集团、康师傅等公司纷纷设立了公益创投基金,通过申请评选程序,支持自主民间组织的公益创新。一些国际投资机构也开始在中国寻找公益风投的机会,例如对于国内的医疗、教育和绿色能源技术等行业,“LGT 公益风投基金”(LGTVenturePhilanthropy)、普凯投资基金(PraxCapital)、晨兴创投(MorningsideVentures)、九龙爪投资有限公司(NDCEquityPartners)等投资机构都表现出明确的投资意愿。这些是国内社会企业发展可供选择的资源途径,关键是看社会企业能否有能力获取资源。

4.认同:政治认同与社会认同

作为一个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组织,社会企业公益性受到了大众的质疑,同时,在中国它作为一个舶来品,其发展能否得到认同,对社会企业的后续发展十分关键。本文认为认同包括政治认同、社会认同和社会参与。政治认同是指政府部门对社会企业的认可,包括制定社会企业的法律法规和补贴政策,社会认同和社会参与是指大众(公民、媒体、第三部门等)对社会企业的评价、认可和参与。

第一,政治认同。对于社会企业来说,政治认同是获得组织合法性的过程。合法性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而在合法性认同中,制度与法律承认是组织得以存在的首要条件。英国是社会企业发展体系最为完善的国家,政府是支持社会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英国的社会企业法律形式多样,赋予了社会企业充分的合法性空间,使其相对容易得到英国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同时成立了社区公益公司管理局,负责对社会企业申请的审批与注册,其创新的财政扶持与公共服务购买机制,保障了社会企业的发展。欧美多数国家都十分重视社会企业的发展,逐步建立了社会企业的扶持发展体系。而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社会企业在就业、扶贫、环保等公共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引发了政府的关注。在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也开始完善向社会企业购买公共服务的平台和机制,纷纷建立社会企业的扶持补贴政策。在第三届政府创新会议上,俞可平指出:“党政决策部门要大胆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把社会创新当作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为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及其社会创新行为创造更加合适的制度环境。”但是,从宏观上看,我国法律体系的框架内并没有“社会企业”的明确界定,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缺乏法制化管理是制约社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社会认同与多方参与。社会认同,简单来说是指社会企业行为得到社会认可,企业价值得到社会承认,当然社会企业也离不开商界的扶持,离不开社会民众的参与。从相关研究来看,社会企业是一个多方参与的组织,大部分欧洲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58%)认为存在多方参与的结构,志愿者在法国参与的比例为36%,德国为25%,西班牙为44%,商业组织在英国所占比例为25%。在我国,如残友、简爱、羌绣等比较成功的社会企业,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企业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了社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企业以商业手法实现公益目标,社会企业“助人自助”的理念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学界、媒体和商业组织也开始纷纷关注社会企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在我国大陆,社会企业的公众知晓度很低,主流媒体报道不多,我国社会中原有的公益观念模糊,社会企业的商业企业运营模式造成公众对其难以认同,而其社会信任和认同感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社会企业的发展[6]。

三、社会企业发展的驱动主体

正如汤普森所言,从开放式系统角度出发,所有的组织都有一个特征,即不同种类的主体会受到组织活动的影响,而与此同时,这些主体也能影响到组织。社会企业是一个多方参与的组织,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在社会企业获取必备元素的过程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1.政府的庇护

社会企业对于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不足具有重要作用,而政府则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空间、能力、资源和认同,双方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社会企业提供了市场和政府都不愿或不能提供的服务,能够帮助政府实现公共服务的政策目标,推进公共服务的改革进程。为了在起步阶段能够生存下来,社会企业需要外部支持,外部支持体系包括政府、商业企业、社会投资机构、社区和公众等。在外部支持体系中,政府的支持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政府等公共部门对社会企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欧美国家改变传统上对资本市场、法律框架、所有权制度的思维定式,建立社会企业的相应制度和规范,将社会企业纳入社会和市场的主流体系,为社会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欧美社会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来自公共部门公共补贴或再分配占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资源的32%,公共部门购买商品和服务占总预算的19%,通过再分配这一非货币型赞助方式提供了4%的资源,由此看来,公共部门成为社会企业补贴赞助的主要来源。我国虽未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大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邀标等形式将原本由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转交给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履行,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目前全国首家由政府主办的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委托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运作管理,为社会企业提供能力支持和资金支持。因此政府对社会企业获取空间、能力、资源和认同等要素,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2.市场失灵与企业社会责任

随着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缺陷逐渐显现,市场失灵造成公共的日常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市场无法承载太多的劳动力,从而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社会企业家能够及时发现市场空白,创办社会企业,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市场客观上推动了合作社和互助组织等社会企业的产生(HaughH和MKitson,2007)。社会企业的效率机制不仅体现于其同质性服务产品供给中的竞争化、组织收入来源的市场化等,还体现在内部管理企业化,使社会企业摆脱依附政府公共财政、慈善基金和个人捐赠等被动给予局面,实现自身资源投入最小化、公益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和实践在我国发展迅速,很多具有CSR 理念的企业开始积极寻求与政府机构的合作,作为实施其企业CSR 战略的关键步骤。例如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启动芯世界公益创新奖,成为国内首个鼓励公益组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公益创新的专业奖项,为获奖项目提供100 万的资金资助,以及能力培训、专业志愿者技术咨询等支持。在诸多社会投资类型当中,公益创投成为目前我国企业进行社会投资的主要形式,联想公司启动了联想公益创投计划,以“让爱心更有力量”为宗旨,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公益组织,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能力建设和志愿服务支持,以及首期总计300 万的创业支持资金,旨在通过创新性的资助,助力公益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3.公民社会的支持

公民社会给社会企业提供了空间、资源、能力、认同。我国公民社会部门长期面临资源匮乏的发展困境,如何通过市场化、商业化的运营模式实现经费的自给自足,成为业内人士和学术界关注的话题。目前,国内的基金会、公益组织、志愿团队都成为社会企业发展的外部支持力量,多家基金会开始通过小规模的社会投资,积极倡导社会创新、培育社会企业家精神,在社会企业孵化方面,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NPI)成为国内首家公益组织(包括社会企业)的孵化机构,为初创期公益组织提供办公场地、办公设备、能力建设、小额补贴、注册协助以及专业指导等多种支持。在社会投资中介服务方面,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在解决小额贷款机构的融资困境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从以上对社会企业必备元素和影响主体的分析来看,本文认为政府、市场、社会对社会企业获取生存的必备元素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社会企业采用商业模式运作,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社会价值,成为与政府、市场、社会的新型伙伴。下面对几个主体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看其相互之间的影响。

图 社会企业与关键要素和驱动主体之间的关系

四、结论与讨论

社会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合力的结果,在其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包括空间、能力、资源和认同。首先,空间是社会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政府和社会需求空间为社会企业的准入提供了可能,而制度空间的滞后仍是社会企业目前发展遇到的瓶颈。其次,能力是社会企业在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双重目标的基础,社会企业如不能进行良性经营和管理,必然造成内部的混乱和外部竞争的弱势,社会企业如不能进行社会创新,发现市场空白,用社会创新解决社会问题,也必将被市场淘汰;另外,其成长过程中必然要求其获取和整合多方资源,为其注入血液,维系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再次,资源主要是指社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人力问题和社会资本,社会企业通过商业手法运作,摆脱了非营利组织对外来资金的依赖,实现自我造血,引领社会企业前进和发展的社会企业家,更是以自身的远见卓识和智慧经营社会企业,同时外部的志愿资源也成为社会企业维系下去的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本也成为社会企业建构市场关系网和社会关系网的重要资源。最后,认同是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因素,政府的认同和准入是社会企业获得合法身份、补贴和扶持的重要力量,没有政府的扶持,社会企业的发展将会步履维艰,而社会认同却是社会企业发展的又一动力,社会大众、媒体以及其他第三部门(基金会、孵化机构)等对社会企业形成了外部支持网络,共同促进其发展。

正如马尔特尼森所言:社会企业可以说是处于中间地带,即市场、公共政策和民间团体的交叉点,他们虽然与市场进行交易,但其目标不是为了股东投资而进行的利益最大化,他们虽然通过公共政策得到公共支持,但与此同时也致力于公共政策的形成,围绕着造福于社会这样一个共同目标,他们通过自发的集体活动植根于民间团体之中。在社会企业获取以上四种元素的过程中涉及到三大主体: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大主体不同程度地为社会企业提供了空间、能力、资源和认同等关键要素,形成了社会企业良性运行和发展的外部支持网络。欧美发达国家社会企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英国为例,英国社会企业已经成为后资本体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为英国带来了240 亿英镑的增加值,大约占了英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其政策法规和补贴扶持十分完善。而在我国,政府对社会企业的认知和重视并不够,社会企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同时也需要市场和社会的参与和支持,社会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1]W.理查德·斯科特.组织理论[M].黄洋,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时立荣.转型与整合:社会企业的性质、构成与发展[J].人文杂志,2007,(4).

[3]FroelichK.A.Diversification of Revenue Strategies:Evolving Resource Dependence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J].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1999,(3).

[4]SpearR.A Wide Range of Social Enterprises [M].BorzagaC,DefournyJ.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London:Routledge,2001.

[5]LeRouxKM.WhatDrivesNonprofit Entrepreneurship A Look at Budget Trends of MetroDetroit Social Service Agencies[J].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5,(4).

[6]沙勇.社会企业的发展演化及中国的策略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1,(7).

猜你喜欢
公益政府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公益
公益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公益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