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文化性原则探析

2014-11-15 05:11刘静文
文教资料 2014年20期
关键词:教材编写对外汉语

刘静文

摘 要: 文化性原则是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重要原则之一,本文以《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例,对该教材文化性原则的呈现特点和不足进行探析,同时针对教材编写的文化性原则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教材编写 文化性原则 《新实用汉语课本》

一、文化性原则的内涵与重要性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密不可分。吕叔湘认为:“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一种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特征。”①因此,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一种文化样式。对外汉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体,其教材编写的文化性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性原则是对外汉语教材编写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李泉(2004)总结出包括定向原则、目标原则、特色原则、认知原则、时代原则、语体原则、文化原则、趣味原则、实用原则和立体原则在内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十大基本原则,其中对文化原则的定义是:“要求教材设计和编写过程中要增强目的语文化教学意识,要处理好目的语文化和学习者母语文化之间的关系。”②刘珣(1994)也指出,“现在正在跨入90年代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材编写新时期。在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材编写新时期,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导入应该越来越受到重视”③。这里所说的文化因素,不仅包括具体的文化知识,还应包括与培养交际能力相关的语言运用的文化背景因素。

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主动依据文化性原则编写对外汉语教材,不仅有助于全面、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帮助学习者减轻目的语环境下的文化震荡,从而逐渐“跨越”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二、《新实用汉语课本》及其文化性原则的呈现

《新实用汉语课本》由刘珣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为以英语为母语或中介语的学习者编写的一套新的系列汉语教材(共六册),前四册适合初级阶段汉语学习者使用,后两册适用于中级及高级阶段之前的学习者使用。该教材的体例主要由课文、生词、注释、练习、阅读、语法、汉字和课外文化知识组成,是按照以结构为基础,结构与功能、文化相结合的路子编写的,该书一出版就受到较高的评价,并很快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汉语学习者使用,“据国外的调查统计,《实用汉语课本》第一、二册在很多欧美国家教授现代汉语的大学中使用率曾高达75%”④。因此,我们认为以这套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是可行的,并可从教材各部分的设置方面探析其文化性。

(一)课文展示文化因素

在编写《新实用汉语课本》时,编者们尤其注意课文内容的人文性。虽然课文以人物对话形式出现,但是每课都有一个小故事或特定的文化场景,课文在文化点的安排上也较为全面、合理。如第二册(从总第十五课起至第二十六课)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就有上海、西安、兵马俑、旗袍、太极拳、中国画、徐悲鸿、齐白石、中国新年、北京烤鸭、火锅、京剧、越剧、四大名著、《春江花月夜》、长城,等等。这些文化因素中不仅有丰富的文化词汇,还体现了浓厚的文化背景,如上海、西安等介绍了中国的地域文化;太极拳、中国画、中国戏剧、民乐等介绍了中国的艺术特点和底蕴;中国新年介绍了中国人的风俗礼仪、交际习惯等;北京烤鸭、火锅等展示了中国博大的饮食文化等,这么多的文化因素隐含在课文对话当中,让外国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目的语文化环境。

(二)注释说明文化项目

在《新实用汉语课本》中,每一课后都有专门的“注释”板块,对课文中的重要句式、词汇及文化背景等做出解释说明,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其中隐含的文化项目。如第二册第一篇课文(总第十五课)后的注释中就有对上海话“阿拉勿懂”的解释,让学习者感受到中国方言的魅力;第十九课后的注释向学习者说明了中国人常说的“不敢当”的含义及使用场合,十分具有中国特色;在第二十课的注释中有对中国名曲《春江花月夜》的介绍和中国人过新年时常说的“恭喜恭喜”的解释,这些都是注释体现出来的文化因素。

(三)练习渗入文化因素

如果说《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的课文大多展现的是一种风俗文化,那么课后练习中则明显看出交际文化的渗入。如在“练习与运用”板块,编者们通过“熟读下列词组”、“句型替换”、“课堂活动”、“会话练习”、“看图说话”及“交际练习”六个项目的设置帮助学习者巩固所学知识及培养相关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详见表一)。

表一:《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二册练习中的语言功能及交际行为训练列表

通过表一我们发现,仅在该套教材第二册的练习当中就有如此多的文化项目,涉及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下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在这种模拟真实交际场景的操练当中,学习者能够逐渐增强自己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4.汉字体现文化因素

在《新实用汉语课本》中,最能体现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视的地方就是汉字板块设计。该板块又细分为三个小板块,编者利用第一个小板块向学习者详细介绍了汉字的构字法和如何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第二个板块是认写基本汉字;第三个板块是认写课文中的汉字。在认写汉字时,编者不仅将该字的汉语拼音、笔顺、笔画数、英语注释等一一标明,还列出字的构成部件,便于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同时将有繁体形式的字词特别标出,甚至将有的字的演变过程都加以标注。例如,第十五课当中的“安”、第十八课中的“象”和“乘”等,这些有关汉字文化的编排会引起相当一部分学习者的兴趣。

表二:《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二册“文化知识”板块内容列举与分析

(五)文化知识拓展文化因素

为了丰富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该套教材特别在每课的最后设置了“文化知识”板块,用学习者的母语进行介绍,只要求学习者了解。该部分与练习部分相似,话题的选择也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为学习者打开了一扇通向中国文化的大门。(详见表二)

(六)插图、歌曲展现文化因素

据统计,在《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约选取了隐含或直接体现文化因素的图片145幅,收入民歌5首,这几首民歌分别是《茉莉花》、《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都具有较浓的中国特色,传唱度很高。通过插图和歌曲形式展现文化因素,更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三、《新实用汉语课本》文化性原则呈现上的不足

(一)纯文字较非文字导入方式的比例过大

趣味性是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甚至可以说是主要原则之一,而教材的趣味性不仅取决于教材的内容,还取决于形式。《新实用汉语课本》基本为文字类的说明、讲解等,插图和歌曲的比例很小,并且插图都为黑白图,这样的教材在形式上就缺乏趣味性,难以引起学习者(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学习者)的兴趣。

(二)我国民族文化比重过小

尽管我国的主体文化是汉族文化,但是多民族是我国民族、民俗文化的一大特点,因此有必要向学习者加以适当呈现。《新实用汉语课本》在饮食、节庆、民间艺术等方面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但仅涉及三个民族: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新实用汉语课本》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北美学习者,而北美地区大都为多民族国家,因此为培养学习者的多元文化视野,教材应适当将目光投注到民族文化上。

(三)练习设计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待完善

练习作为教材的补充和拓展,是教材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原则和理念。尽管《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的练习部分占较大比重,在板块安排上也体现了编者对于“实践”——也就是交际能力训练的重视,但是在一些方面仍然有其不足。

1.对话设计有时缺乏交际的真实性,稍显冗长。

例如,第十六课的练习当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A:张小姐在吗?

B:不在,她上课去了。

A:她带语法书去了吗?

B:她没有带语法书去。

其实,在真实交际场景当中,B只需要回答“她没有带”就可以了,这是口语追求简单实用的表现,而练习当中为了训练“语法书”这个词汇,故意在B的回答当中复现,反而破坏了交际场景的真实性,不符合中国式的回答习惯。

再如第十七课的联系中有如下对话:

A:这件衬衫大还是那件衬衫大?

B:这件衬衫大。

A:这件衬衫比那件衬衫大多少?

B:这件衬衫比那件衬衫大两公分。

这组对话同样犯了“为了练习而练习”的毛病,“衬衫”一词在B的回答当中多次复现,显得冗余且缺乏交际的真实性。

2.练习形式较单一。

这里所说的练习形式实际上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练习的呈现形式,如看图说话中的插图均为黑白色,难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对于年龄稍大的学习者来说,插图全以卡通形式呈现也稍显稚化。另一方面,练习形式的单一还表现在活动形式上,所有练习都通过一人口语训练、两人或多人对话等形式完成,没有丰富多彩的小游戏和奖惩机制,难以活跃课堂气氛和保持学生较长时间的注意力。

3.练习缺乏合作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要让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下能够与他人熟练地进行交流、沟通,因此,练习应该侧重于模拟真实环境让学生体验。在《新实用汉语课本》的练习中,很多对话要求学生一问一答,两个学生都在看到练习内容的情况下进行绘画,乙知道甲会问什么,甲也知道乙会怎么答,学习者经常只关注自己要说什么,而忽略对方的表达,这显然已经脱离了真实的交际环境,也缺乏合作性。同时,练习当中的对话大都是照搬课本,要求学生单纯模仿,很多答案都是固定的、唯一的,出了这个对话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开口了,无法根据真实情况顺利地交流,缺乏创造性色彩。

四、对教材编写中文化性原则的思考

(一)加强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对比

第二语言教学中所说的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因为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属于两种不同文化,学习者要想运用目的语进行成功的交际就必须“跨越”这种差异,而跨越这种差异就必须首先通过对比找出差异、了解差异,才能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

在教材编写当中,不仅要在课文中展示不同的文化(如《新实用汉语课本》中对中西医、中西画和中外礼仪的介绍),还应在练习当中为人物设置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摩擦,让学习者在操练当中感受差异并逐渐熟悉、适应,实实在在地增强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二)文化呈现方式多样化

文化性原则在教材编写当中的呈现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与其他原则紧密结合,如趣味原则、实用原则等,这就要求文化因素在教材当中以多样化方式呈现。如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可以通过较为精美的装帧、插图或引入歌曲、视频的形式,或在练习环节设计丰富多彩的小游戏。再如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灵活运用能力,不妨减少练习当中的机械性训练,增加实践性活动,如模拟购物、租房、邮寄等场景,分配给学生不同信息,而他们事先并不知道彼此的问答内容,让学生有更多发挥空间。

(三)避免文化优越论和文化自卑感

对于教材编写中文化性原则的体现,最难的是把握文化因素投入的“度”。这里要力避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文化优越论,另一种是文化自卑感。前者的表现是过分强调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并认为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进而在教材中大肆弘扬中华文化,以期得到学习者的认同;后者则完全相反,只看到中华文化落后的一面,认为中华文化落后于其他各族文化,在教材中尽量避免介绍中华文化,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认识到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和糟粕,不盲目自大,也不自轻自贱,同时树立三种正确意识,即“多元共生意识、平等对话意识、求同存异意识”,(李红,1998)做好文化的传播者和学习者。

注释:

①吕叔湘.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J].世界汉语教学,1995.

②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1.

③刘珣.为新世纪编写的《新实用汉语课本》[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02).

④刘珣.为新世纪编写的《新实用汉语课本》[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02).

参考文献:

[1]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3]刘珣.新实用汉语课本[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4]姚文丽.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文化原则[M].文学教育,2013-09.

[5]张文娟.论对外汉语教材中民俗文化的选用[D].西南大学,2007.

[6]骆真.《新实用汉语课本》与《发展汉语》初级阶段文化因素导入方式分析[J].语文建设,2013-07.

[7]刘珣.为新世纪编写的《新实用汉语课本》[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02).

[8]王欣.反思《新实用汉语课本》练习设计的交际能力培养[J].科教导刊,2010-12.

[9]谢代.从《新实用汉语课本》谈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0]李红.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1998-06.

据统计,在《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约选取了隐含或直接体现文化因素的图片145幅,收入民歌5首,这几首民歌分别是《茉莉花》、《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都具有较浓的中国特色,传唱度很高。通过插图和歌曲形式展现文化因素,更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三、《新实用汉语课本》文化性原则呈现上的不足

(一)纯文字较非文字导入方式的比例过大

趣味性是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甚至可以说是主要原则之一,而教材的趣味性不仅取决于教材的内容,还取决于形式。《新实用汉语课本》基本为文字类的说明、讲解等,插图和歌曲的比例很小,并且插图都为黑白图,这样的教材在形式上就缺乏趣味性,难以引起学习者(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学习者)的兴趣。

(二)我国民族文化比重过小

尽管我国的主体文化是汉族文化,但是多民族是我国民族、民俗文化的一大特点,因此有必要向学习者加以适当呈现。《新实用汉语课本》在饮食、节庆、民间艺术等方面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但仅涉及三个民族: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新实用汉语课本》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北美学习者,而北美地区大都为多民族国家,因此为培养学习者的多元文化视野,教材应适当将目光投注到民族文化上。

(三)练习设计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待完善

练习作为教材的补充和拓展,是教材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原则和理念。尽管《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的练习部分占较大比重,在板块安排上也体现了编者对于“实践”——也就是交际能力训练的重视,但是在一些方面仍然有其不足。

1.对话设计有时缺乏交际的真实性,稍显冗长。

例如,第十六课的练习当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A:张小姐在吗?

B:不在,她上课去了。

A:她带语法书去了吗?

B:她没有带语法书去。

其实,在真实交际场景当中,B只需要回答“她没有带”就可以了,这是口语追求简单实用的表现,而练习当中为了训练“语法书”这个词汇,故意在B的回答当中复现,反而破坏了交际场景的真实性,不符合中国式的回答习惯。

再如第十七课的联系中有如下对话:

A:这件衬衫大还是那件衬衫大?

B:这件衬衫大。

A:这件衬衫比那件衬衫大多少?

B:这件衬衫比那件衬衫大两公分。

这组对话同样犯了“为了练习而练习”的毛病,“衬衫”一词在B的回答当中多次复现,显得冗余且缺乏交际的真实性。

2.练习形式较单一。

这里所说的练习形式实际上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练习的呈现形式,如看图说话中的插图均为黑白色,难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对于年龄稍大的学习者来说,插图全以卡通形式呈现也稍显稚化。另一方面,练习形式的单一还表现在活动形式上,所有练习都通过一人口语训练、两人或多人对话等形式完成,没有丰富多彩的小游戏和奖惩机制,难以活跃课堂气氛和保持学生较长时间的注意力。

3.练习缺乏合作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要让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下能够与他人熟练地进行交流、沟通,因此,练习应该侧重于模拟真实环境让学生体验。在《新实用汉语课本》的练习中,很多对话要求学生一问一答,两个学生都在看到练习内容的情况下进行绘画,乙知道甲会问什么,甲也知道乙会怎么答,学习者经常只关注自己要说什么,而忽略对方的表达,这显然已经脱离了真实的交际环境,也缺乏合作性。同时,练习当中的对话大都是照搬课本,要求学生单纯模仿,很多答案都是固定的、唯一的,出了这个对话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开口了,无法根据真实情况顺利地交流,缺乏创造性色彩。

四、对教材编写中文化性原则的思考

(一)加强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对比

第二语言教学中所说的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因为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属于两种不同文化,学习者要想运用目的语进行成功的交际就必须“跨越”这种差异,而跨越这种差异就必须首先通过对比找出差异、了解差异,才能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

在教材编写当中,不仅要在课文中展示不同的文化(如《新实用汉语课本》中对中西医、中西画和中外礼仪的介绍),还应在练习当中为人物设置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摩擦,让学习者在操练当中感受差异并逐渐熟悉、适应,实实在在地增强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二)文化呈现方式多样化

文化性原则在教材编写当中的呈现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与其他原则紧密结合,如趣味原则、实用原则等,这就要求文化因素在教材当中以多样化方式呈现。如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可以通过较为精美的装帧、插图或引入歌曲、视频的形式,或在练习环节设计丰富多彩的小游戏。再如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灵活运用能力,不妨减少练习当中的机械性训练,增加实践性活动,如模拟购物、租房、邮寄等场景,分配给学生不同信息,而他们事先并不知道彼此的问答内容,让学生有更多发挥空间。

(三)避免文化优越论和文化自卑感

对于教材编写中文化性原则的体现,最难的是把握文化因素投入的“度”。这里要力避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文化优越论,另一种是文化自卑感。前者的表现是过分强调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并认为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进而在教材中大肆弘扬中华文化,以期得到学习者的认同;后者则完全相反,只看到中华文化落后的一面,认为中华文化落后于其他各族文化,在教材中尽量避免介绍中华文化,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认识到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和糟粕,不盲目自大,也不自轻自贱,同时树立三种正确意识,即“多元共生意识、平等对话意识、求同存异意识”,(李红,1998)做好文化的传播者和学习者。

注释:

①吕叔湘.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J].世界汉语教学,1995.

②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1.

③刘珣.为新世纪编写的《新实用汉语课本》[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02).

④刘珣.为新世纪编写的《新实用汉语课本》[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02).

参考文献:

[1]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3]刘珣.新实用汉语课本[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4]姚文丽.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文化原则[M].文学教育,2013-09.

[5]张文娟.论对外汉语教材中民俗文化的选用[D].西南大学,2007.

[6]骆真.《新实用汉语课本》与《发展汉语》初级阶段文化因素导入方式分析[J].语文建设,2013-07.

[7]刘珣.为新世纪编写的《新实用汉语课本》[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02).

[8]王欣.反思《新实用汉语课本》练习设计的交际能力培养[J].科教导刊,2010-12.

[9]谢代.从《新实用汉语课本》谈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0]李红.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1998-06.

据统计,在《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约选取了隐含或直接体现文化因素的图片145幅,收入民歌5首,这几首民歌分别是《茉莉花》、《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都具有较浓的中国特色,传唱度很高。通过插图和歌曲形式展现文化因素,更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三、《新实用汉语课本》文化性原则呈现上的不足

(一)纯文字较非文字导入方式的比例过大

趣味性是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甚至可以说是主要原则之一,而教材的趣味性不仅取决于教材的内容,还取决于形式。《新实用汉语课本》基本为文字类的说明、讲解等,插图和歌曲的比例很小,并且插图都为黑白图,这样的教材在形式上就缺乏趣味性,难以引起学习者(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学习者)的兴趣。

(二)我国民族文化比重过小

尽管我国的主体文化是汉族文化,但是多民族是我国民族、民俗文化的一大特点,因此有必要向学习者加以适当呈现。《新实用汉语课本》在饮食、节庆、民间艺术等方面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但仅涉及三个民族: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新实用汉语课本》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北美学习者,而北美地区大都为多民族国家,因此为培养学习者的多元文化视野,教材应适当将目光投注到民族文化上。

(三)练习设计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待完善

练习作为教材的补充和拓展,是教材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原则和理念。尽管《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的练习部分占较大比重,在板块安排上也体现了编者对于“实践”——也就是交际能力训练的重视,但是在一些方面仍然有其不足。

1.对话设计有时缺乏交际的真实性,稍显冗长。

例如,第十六课的练习当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A:张小姐在吗?

B:不在,她上课去了。

A:她带语法书去了吗?

B:她没有带语法书去。

其实,在真实交际场景当中,B只需要回答“她没有带”就可以了,这是口语追求简单实用的表现,而练习当中为了训练“语法书”这个词汇,故意在B的回答当中复现,反而破坏了交际场景的真实性,不符合中国式的回答习惯。

再如第十七课的联系中有如下对话:

A:这件衬衫大还是那件衬衫大?

B:这件衬衫大。

A:这件衬衫比那件衬衫大多少?

B:这件衬衫比那件衬衫大两公分。

这组对话同样犯了“为了练习而练习”的毛病,“衬衫”一词在B的回答当中多次复现,显得冗余且缺乏交际的真实性。

2.练习形式较单一。

这里所说的练习形式实际上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练习的呈现形式,如看图说话中的插图均为黑白色,难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对于年龄稍大的学习者来说,插图全以卡通形式呈现也稍显稚化。另一方面,练习形式的单一还表现在活动形式上,所有练习都通过一人口语训练、两人或多人对话等形式完成,没有丰富多彩的小游戏和奖惩机制,难以活跃课堂气氛和保持学生较长时间的注意力。

3.练习缺乏合作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要让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下能够与他人熟练地进行交流、沟通,因此,练习应该侧重于模拟真实环境让学生体验。在《新实用汉语课本》的练习中,很多对话要求学生一问一答,两个学生都在看到练习内容的情况下进行绘画,乙知道甲会问什么,甲也知道乙会怎么答,学习者经常只关注自己要说什么,而忽略对方的表达,这显然已经脱离了真实的交际环境,也缺乏合作性。同时,练习当中的对话大都是照搬课本,要求学生单纯模仿,很多答案都是固定的、唯一的,出了这个对话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开口了,无法根据真实情况顺利地交流,缺乏创造性色彩。

四、对教材编写中文化性原则的思考

(一)加强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对比

第二语言教学中所说的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因为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属于两种不同文化,学习者要想运用目的语进行成功的交际就必须“跨越”这种差异,而跨越这种差异就必须首先通过对比找出差异、了解差异,才能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

在教材编写当中,不仅要在课文中展示不同的文化(如《新实用汉语课本》中对中西医、中西画和中外礼仪的介绍),还应在练习当中为人物设置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摩擦,让学习者在操练当中感受差异并逐渐熟悉、适应,实实在在地增强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二)文化呈现方式多样化

文化性原则在教材编写当中的呈现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与其他原则紧密结合,如趣味原则、实用原则等,这就要求文化因素在教材当中以多样化方式呈现。如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可以通过较为精美的装帧、插图或引入歌曲、视频的形式,或在练习环节设计丰富多彩的小游戏。再如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灵活运用能力,不妨减少练习当中的机械性训练,增加实践性活动,如模拟购物、租房、邮寄等场景,分配给学生不同信息,而他们事先并不知道彼此的问答内容,让学生有更多发挥空间。

(三)避免文化优越论和文化自卑感

对于教材编写中文化性原则的体现,最难的是把握文化因素投入的“度”。这里要力避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文化优越论,另一种是文化自卑感。前者的表现是过分强调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并认为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进而在教材中大肆弘扬中华文化,以期得到学习者的认同;后者则完全相反,只看到中华文化落后的一面,认为中华文化落后于其他各族文化,在教材中尽量避免介绍中华文化,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认识到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和糟粕,不盲目自大,也不自轻自贱,同时树立三种正确意识,即“多元共生意识、平等对话意识、求同存异意识”,(李红,1998)做好文化的传播者和学习者。

注释:

①吕叔湘.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J].世界汉语教学,1995.

②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1.

③刘珣.为新世纪编写的《新实用汉语课本》[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02).

④刘珣.为新世纪编写的《新实用汉语课本》[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02).

参考文献:

[1]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3]刘珣.新实用汉语课本[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4]姚文丽.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文化原则[M].文学教育,2013-09.

[5]张文娟.论对外汉语教材中民俗文化的选用[D].西南大学,2007.

[6]骆真.《新实用汉语课本》与《发展汉语》初级阶段文化因素导入方式分析[J].语文建设,2013-07.

[7]刘珣.为新世纪编写的《新实用汉语课本》[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02).

[8]王欣.反思《新实用汉语课本》练习设计的交际能力培养[J].科教导刊,2010-12.

[9]谢代.从《新实用汉语课本》谈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0]李红.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1998-06.

猜你喜欢
教材编写对外汉语
对初中化学用语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
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之浅见
文字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浅析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高中数学教材的心理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