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床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28例患者的治疗分析

2014-11-15 11:09杨红亚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2期
关键词:患肢妇科下肢

杨红亚

深静脉血栓是常见妇科肿瘤并发症之一, 于术后发生率明显提升, 能够引发肺栓塞、下肢功能障碍等严重疾病, 具有一定的致死率与致残率[1]。本文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8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治疗方式、风险因素, 旨在为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50例行妇科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并发深静脉血栓28例, 年龄27~66岁, 平均年龄(46.28±7.67)岁;病情:子宫肌瘤1例, 恶性肿瘤27例, 其中宫颈癌12例, 卵巢癌13例, 子宫内膜癌1例, 子宫肉瘤1例;体重48~82 kg, 平均体重(51.25±9.33)kg。

1.2 方法

1.2.1 预防性治疗与护理干预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以及文献综合分析法, 提取患者年龄、体重、治疗时间等因素,分析不同指标患者深静脉血栓并发率, 总结风险因素, 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对所有患者给予预防性治疗, 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0.4 ml/次, 1次/d, 连续注射7~10 d, 给予患者低分子左旋糖苷注射, 静脉滴注500 ml/次, 1次/d, 2周后给患者打弹力绷带以增加下肢压力, 并给予患者患肢按摩与适当运动, 针对年老体弱、肥胖等风险评估等级较高患者给予分级护理, 加强监护[2]。

1.2.2 确诊治疗 经确诊患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 禁止挤压、按摩患肢, 治疗前卧床休息2周, 给予局部深静脉血栓患者抬高患肢至距心脏平面20 cm, 弯曲膝关节, 相应采用抗生素以防感染, 并对患肢肿胀患者给予消肿、活血化瘀药物治疗, 给予患者常规抗凝药物治疗, 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 mg、潘生丁50 mg, 3次/d, 连续服用5 d, 于血栓形成72 h后,使用尿激酶加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 300 ml/次, 1次/d,直至患肢消肿[2]。

1.3 观察指标 年龄、体重、治疗时间、肿瘤类型。

1.4 诊断标准 对有临床表现的疑似深静脉血栓患者, 给予临床确诊:①静脉彩超显示管腔内无彩色血流信号, 且加压后静脉管腔无塌陷现象;②静脉造影显示阻塞部位静脉远端扩张、近端狭窄, 且血栓阻塞周围形成阴影。

1.5 疗效判定 根据深静脉血栓临床诊断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下肢静脉彩超或静脉造影显示正常;有效:症状明显缓解, 下肢静脉血液流速≥20%;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下肢静脉血液流速<20%。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相关指标对比 同期总例数中, 分布年龄、体重、住院时间、肿瘤类型如下, 其中年龄<50岁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显著高于>50岁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15 d患者发病率显著高于>15 d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恶性肿瘤患者发病率显著低于良性肿瘤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效果 28例深静脉血栓患者中, 痊愈13例, 占46.43%, 有效 10 例 , 占 35.71%, 无效 5 例 , 占 17.86%, 总有效率82.14%, 所有患者均经静脉彩超复查。

表1 妇科肿瘤手术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相关指标对比(n, %)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手术成为妇科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 手术切除肿瘤具有祛除病根的功效, 但同时会给患者带来并发的威胁。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多由静脉管腔内部阻塞形成血栓所致, 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浅静脉扩张、患肢疼痛等, 严重者可并发肺栓塞、下肢功能障碍, 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影响生存质量,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3]。

3.1 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 经研究分析, 中老年、肥胖患者为深静脉血栓并发的高危患者。患者术后若住院时间较长, 易因长时间卧床, 无法时常活动下肢, 致使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抑制下肢血液回流, 从而导致血流缓慢, 促使血栓的形成;恶性肿瘤患者较良性肿瘤患者易并发深静脉血栓, 主要由于恶性肿瘤行手术范围大, 易导致血管壁及组织损伤, 刺激凝血系统启动, 促使血栓形成[4]。手术过程中,恶性肿瘤的切除致使血小板含量显著增加, 凝血因子数目增多, 抑制了抗凝血因子的活性, 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与此同时, 恶化的肿瘤细胞会产生大量的凝血活酶, 两者共同作用, 易致血栓形成。

3.2 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对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该病的致病因素多样, 多由静脉血液回流不畅所致, 因患者术后无法活动、肌肉松弛、血流缓慢, 增加了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可能。临床多以抗凝治疗为主, 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血、溶血栓功效, 低分子右旋糖酐能改善人体微循环、扩充机体血容量, 两者结合使用,能够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 且能起到良好的溶解血栓效用。术后应该鼓励患者活动足部, 指导患者多进行深呼吸、咳嗽等动作, 并于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 行适当活动, 对高龄、肥胖、恶性肿瘤应着重加强风险管理, 指导患者尽量缩短住院时间[5]。

综上所述, 临床对深静脉血栓并发的控制应从术前预防入手, 通过对高危人群行密切监测与及时预防, 及时给予疑似患者血凝状态监测, 出现异常及时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同时应避免术中对患者静脉管壁造成损伤, 采取措施缩短麻醉及手术时间, 术后应减少对患者行静脉穿刺, 以减少对静脉血管的刺激, 通过各种措施, 预防性的减少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的几率[6]。

[1]张国兴, 林梅.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2(14):225-227.

[2]彭薇, 欧阳宁.妇科肿瘤术后并发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中外医疗, 2013, 10(11):137-138.

[3]徐晓燕.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6例临床观察.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 12(10):101-102.

[4]韩绍辉, 赵苗淼.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社区医学杂志, 2008, 11(10):161-162.

[5]李燕华, 王文福.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38例分析.解剖与临床, 2011, 16(13):125-127.

[6]戴晴, 王书杰.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诊治与预防.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9, 15(16):245-247.

猜你喜欢
患肢妇科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Effects of Fuke Qianjin Formula on hormones and their receptors and metabonomics study in uterine fibroids model rats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秒懂妇科体检报告 这个可以有!
浅谈妇科中急腹症的临床治疗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