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比

2014-11-18 16:30林卫勇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29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

林卫勇

[摘要] 目的 比较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DSA检查以及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结果 26例患者共检测出32例动脉瘤,5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CTA共检测出20个,敏感度为62.5%,漏诊12个。两种方法对平均最大肿瘤直径、平均瘤颈横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TA作为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的相关信息,可以作为DSA检查的补充。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3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0(b)-0093-03

动脉瘤是动脉壁因发生病变而向外形成的永久性扩张,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是后果严重[1-2]。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作为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具有快捷、安全、经济等优点[3-4],其在颅内血管病变的诊断中逐渐得到推广应用。既往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法主要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着CTA技术的发展,其在血管疾病的诊断方面的应用优势越来越明显。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6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在本院诊断的26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33~46岁。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分别行DSA检查以及CTA检查,其中21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共检测出32例动脉瘤。

1.2 检查方法

1.2.1 CTA检查 采用GE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层厚1.25 mm,间隔0.625 mm,探测器设置为16 mm×1.25 mm,射线束宽度为20 mm,螺距为0.938∶1,矩阵为512×512,视野25 cm,管电流300 mA,管电压120 kV。进行预试验,计算造影剂自右肘静脉到达颅内大动脉所需时间。自肘静脉高压团注射造影剂,速率4~5 ml/s,造影剂总量1.5~2.0 ml/kg,总量不超过100 ml,延长21~25 s进行扫描。综合运用最大密度投影、Volume-Rendering图像,加血管、去骨等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三维图像,结合原始图像分析诊断。

1.2.2 DSA检查 采用西门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进行检测。采用右股动脉穿刺,插管成功后,导管头端置于右颈总动脉内,高压注射碘对比剂,流率4 ml/s,右颈内动脉颅内段正位、右侧位,行连续DSA检查。随后将导管头端置左颈内动脉,高压注射碘对比剂,流率4 ml/s,左颈内动脉颅内段正位、左侧位,行连续DSA检查。再将导管头端置右椎动脉内,高压注射碘对比剂,流率3 ml/s,对右椎动脉、基底动脉颅内段行正、侧位连续DSA检查。图像经过减影后处理获得2D-DSA、3D-DSA图像。

1.2.3 图像分析 由两位有经验的医师盲法阅片,对图像是否有动脉瘤,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类型,瘤颈情况,供血动脉,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瘤内是否形成血栓等进行描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两种方法检测的一致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测,ICC值>0.75说明具有较好的一致性,<0.4说明一致性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SA检测结果及CTA检查结果

26例共检测出32个动脉瘤,5例为多发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5个(19.2%),后交通动脉9个(28.1%),大脑前动脉2个(6.3%),大脑中动脉4个(12.5%),颈内动脉12个(37.5%)。前交通动脉左侧供血3个,右侧供血2个。瘤体直径<5 mm者11个,5~10 mm者9个,11~25 mm者8个,>25 mm者4个。动脉瘤呈囊状29个,梭形3个。26例的32个动脉瘤,CTA共检测出20个,敏感度为62.5%,漏诊12个(图1~4)。

2.2 两种检查方法平均最大肿瘤直径、瘤颈横径的比较

两种方法对平均最大肿瘤直径、平均瘤颈横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SA检测比较,ICC分别为0.81和0.77,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平均最大肿瘤直径、平均瘤颈横径的比较(mm,x±s)

与DSA检测比较,△ICC=0.81,#ICC=0.77

3 讨论

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具有较高死亡率。DSA是临床上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但在检查过程中需要双侧大脑半球、颈内动脉系、椎动脉系分别进行造影,并且DSA需要股静脉穿刺,是有创操作,可导致穿刺点出血、假性动脉瘤形成等并发症[5-6],此外如果动脉瘤内存在血栓形成,则不能显影。DSA具有操作复杂、创伤大、射线辐射大、对比剂量大等缺点,而且对血管周围组织的显示效果也差。动脉瘤体积大者,需要大量的对比剂才能充分显示瘤体,并且导管可能会损伤瘤体、动脉内膜等,还有可能导致血栓脱落,造成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另外DSA用时较长,费用也较高。随着多排螺旋CT成像技术的发展,CTA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往临床上多以2D-DSA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但是2D-DSA对小动脉瘤容易漏诊。随着技术的发展,近年来3D-DSA技术的出现使其对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显像更为清晰,并且能够从任意角度进行观察病变情况,与2D-DSA比,其对颅内动脉瘤检测的敏感性、准确性均显著提高[7-8]。

在影响检出率的因素中,动脉瘤的体积是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显示以DSA为金标准,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准确性大约为90%。本研究中,有12例发生漏诊,准确率为62.5%,低于既往报道,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样本构成比不同相关。12例漏诊患者中,梭形动脉瘤2个,其中直径≤3 mm的动脉瘤8个,直径3.5~5.5 mm的动脉瘤4个,提示直径越小,CTA诊断越容易漏诊。有研究显示CTA对直径>3 mm的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高于直径≤3 mm的动脉瘤。对于直径≤3 mm的动脉瘤DSA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尤其是3D-DSA技术的发展,使其在动脉瘤辅助诊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2D-DSA比较,3D-DSA能够显示前者无法显示的小动脉瘤,还能够显示动脉瘤与其载瘤动脉的关系,还可以显示巨大动脉瘤瘤腔内或瘤壁上是否存在动脉穿支。3D-DS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直径以及动脉瘤瘤颈,从而为手术操作者选择合适的微弹簧圈提供影像学支持,为一次放置成功提供可能,减少了患者的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的注入量,并且可以为需要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多方面的影像学信息[9-10]。在临床中,对于CTA检查未明确显示存在动脉瘤的患者,应不能肯定排除动脉瘤的存在,还有可能存在小动脉瘤,而小动脉瘤有扩大发生破裂的可能性,因此对于临床症状和体征高度怀疑动脉瘤的患者,还需要进一步行DSA检查,以明确诊断。另外DSA还能够提供动脉瘤或者血管畸形发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方面的情况,这是CTA所没有的优势[11]。

DSA虽然对小动脉瘤的诊断具有显著优势,但是其不能从立体角度全方位对动脉瘤进行诊断,不能显示动脉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而CTA能够从不同角度准确反映动脉瘤的位置、直径、形态、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从而为进一步的手术治疗提供相关信息[12-15]。有研究显示,由于血管痉挛导致动脉瘤颈闭塞,而使造影剂不能进入瘤体的动脉瘤,在DSA上不显影,而CTA可以显影。CTA属于非侵入性操作,因此对于进入性操作有禁忌症的患者,CTA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选择。由于CTA无创,并且操作简单,因此在临床上可作为动脉瘤筛查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综上所述,DSA是有创伤动脉瘤的辅助诊断方法,对于小动脉瘤患者仍然是最佳选择,而CTA作为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的相关信息,作为DSA检查的补充。

[参考文献]

[1] 刘承基.脑血管外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17-320.

[2] 符常涛,陈治标,陈谦学,等.未破裂颅内动脉瘤72例临床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4,22(2):116-118.

[3] 任刚,高宝山,邓东风,等.CTA与3D-DSA诊断颅内微动脉瘤互补性的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11):998-1000.

[4] Jayaraman MV,Mayo-Smith WW,Tung GA,et al.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multi-detector row GT angiography compared with DSA[J].Radiology,2004,230(2):510-518.

[5] 梁文钊,姚吕祥,朱明欣.3D-CTA与3D-DS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18(7):314-315.

[6] 郭建新,冒平,牛刚,等.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9(5):21-23,38.

[7] 薛晓刚,杨东旭,张文博,等.3D-DSA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30):6257.

[8] 林文妙,周卫国,陈义雄.3D-DSA联合2D-DSA技术在脑AVM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20):4074-4076.

[9] 杨致远,高鹏,陈静,等.3D CT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评估[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8):66-67.

[10] 田志,黄纯海,朱英杰,等.3D-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 16(23):97-98.

[11] 孙晓辉,罗唯师,王墨,等.3D-CTA与3D-DSA在破裂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3):3-6。

[12] 张心佟,李雨,杜彦李.双源 CTA 与 DSA 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对比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 13(25):44,22.

[13] McKinney AM,Palmer CS,Truwit CL,et al.Detection of aneurysms by 6-Section 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acutely suspected of having an intracranial aneurysm and comparison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d 3D rotational angiography[J].AJNR Am J Neuroradiol,29(3):594-602.

[14] Chaudhary SR,Ko N,Dillon WP,et al.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multidetector-raw CT angi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vasospasm fallowing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comparison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J].Cerebrovasc Dis,2008,25(1-2):144-150.

[15] 万明军,王会轩.64排螺旋CT颅脑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1):284-285.

(收稿日期:2014-07-14 本文编辑:祁海文)

在影响检出率的因素中,动脉瘤的体积是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显示以DSA为金标准,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准确性大约为90%。本研究中,有12例发生漏诊,准确率为62.5%,低于既往报道,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样本构成比不同相关。12例漏诊患者中,梭形动脉瘤2个,其中直径≤3 mm的动脉瘤8个,直径3.5~5.5 mm的动脉瘤4个,提示直径越小,CTA诊断越容易漏诊。有研究显示CTA对直径>3 mm的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高于直径≤3 mm的动脉瘤。对于直径≤3 mm的动脉瘤DSA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尤其是3D-DSA技术的发展,使其在动脉瘤辅助诊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2D-DSA比较,3D-DSA能够显示前者无法显示的小动脉瘤,还能够显示动脉瘤与其载瘤动脉的关系,还可以显示巨大动脉瘤瘤腔内或瘤壁上是否存在动脉穿支。3D-DS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直径以及动脉瘤瘤颈,从而为手术操作者选择合适的微弹簧圈提供影像学支持,为一次放置成功提供可能,减少了患者的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的注入量,并且可以为需要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多方面的影像学信息[9-10]。在临床中,对于CTA检查未明确显示存在动脉瘤的患者,应不能肯定排除动脉瘤的存在,还有可能存在小动脉瘤,而小动脉瘤有扩大发生破裂的可能性,因此对于临床症状和体征高度怀疑动脉瘤的患者,还需要进一步行DSA检查,以明确诊断。另外DSA还能够提供动脉瘤或者血管畸形发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方面的情况,这是CTA所没有的优势[11]。

DSA虽然对小动脉瘤的诊断具有显著优势,但是其不能从立体角度全方位对动脉瘤进行诊断,不能显示动脉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而CTA能够从不同角度准确反映动脉瘤的位置、直径、形态、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从而为进一步的手术治疗提供相关信息[12-15]。有研究显示,由于血管痉挛导致动脉瘤颈闭塞,而使造影剂不能进入瘤体的动脉瘤,在DSA上不显影,而CTA可以显影。CTA属于非侵入性操作,因此对于进入性操作有禁忌症的患者,CTA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选择。由于CTA无创,并且操作简单,因此在临床上可作为动脉瘤筛查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综上所述,DSA是有创伤动脉瘤的辅助诊断方法,对于小动脉瘤患者仍然是最佳选择,而CTA作为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的相关信息,作为DSA检查的补充。

[参考文献]

[1] 刘承基.脑血管外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17-320.

[2] 符常涛,陈治标,陈谦学,等.未破裂颅内动脉瘤72例临床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4,22(2):116-118.

[3] 任刚,高宝山,邓东风,等.CTA与3D-DSA诊断颅内微动脉瘤互补性的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11):998-1000.

[4] Jayaraman MV,Mayo-Smith WW,Tung GA,et al.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multi-detector row GT angiography compared with DSA[J].Radiology,2004,230(2):510-518.

[5] 梁文钊,姚吕祥,朱明欣.3D-CTA与3D-DS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18(7):314-315.

[6] 郭建新,冒平,牛刚,等.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9(5):21-23,38.

[7] 薛晓刚,杨东旭,张文博,等.3D-DSA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30):6257.

[8] 林文妙,周卫国,陈义雄.3D-DSA联合2D-DSA技术在脑AVM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20):4074-4076.

[9] 杨致远,高鹏,陈静,等.3D CT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评估[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8):66-67.

[10] 田志,黄纯海,朱英杰,等.3D-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 16(23):97-98.

[11] 孙晓辉,罗唯师,王墨,等.3D-CTA与3D-DSA在破裂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3):3-6。

[12] 张心佟,李雨,杜彦李.双源 CTA 与 DSA 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对比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 13(25):44,22.

[13] McKinney AM,Palmer CS,Truwit CL,et al.Detection of aneurysms by 6-Section 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acutely suspected of having an intracranial aneurysm and comparison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d 3D rotational angiography[J].AJNR Am J Neuroradiol,29(3):594-602.

[14] Chaudhary SR,Ko N,Dillon WP,et al.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multidetector-raw CT angi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vasospasm fallowing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comparison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J].Cerebrovasc Dis,2008,25(1-2):144-150.

[15] 万明军,王会轩.64排螺旋CT颅脑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1):284-285.

(收稿日期:2014-07-14 本文编辑:祁海文)

在影响检出率的因素中,动脉瘤的体积是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显示以DSA为金标准,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准确性大约为90%。本研究中,有12例发生漏诊,准确率为62.5%,低于既往报道,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样本构成比不同相关。12例漏诊患者中,梭形动脉瘤2个,其中直径≤3 mm的动脉瘤8个,直径3.5~5.5 mm的动脉瘤4个,提示直径越小,CTA诊断越容易漏诊。有研究显示CTA对直径>3 mm的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高于直径≤3 mm的动脉瘤。对于直径≤3 mm的动脉瘤DSA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尤其是3D-DSA技术的发展,使其在动脉瘤辅助诊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2D-DSA比较,3D-DSA能够显示前者无法显示的小动脉瘤,还能够显示动脉瘤与其载瘤动脉的关系,还可以显示巨大动脉瘤瘤腔内或瘤壁上是否存在动脉穿支。3D-DS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直径以及动脉瘤瘤颈,从而为手术操作者选择合适的微弹簧圈提供影像学支持,为一次放置成功提供可能,减少了患者的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的注入量,并且可以为需要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多方面的影像学信息[9-10]。在临床中,对于CTA检查未明确显示存在动脉瘤的患者,应不能肯定排除动脉瘤的存在,还有可能存在小动脉瘤,而小动脉瘤有扩大发生破裂的可能性,因此对于临床症状和体征高度怀疑动脉瘤的患者,还需要进一步行DSA检查,以明确诊断。另外DSA还能够提供动脉瘤或者血管畸形发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方面的情况,这是CTA所没有的优势[11]。

DSA虽然对小动脉瘤的诊断具有显著优势,但是其不能从立体角度全方位对动脉瘤进行诊断,不能显示动脉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而CTA能够从不同角度准确反映动脉瘤的位置、直径、形态、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从而为进一步的手术治疗提供相关信息[12-15]。有研究显示,由于血管痉挛导致动脉瘤颈闭塞,而使造影剂不能进入瘤体的动脉瘤,在DSA上不显影,而CTA可以显影。CTA属于非侵入性操作,因此对于进入性操作有禁忌症的患者,CTA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选择。由于CTA无创,并且操作简单,因此在临床上可作为动脉瘤筛查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综上所述,DSA是有创伤动脉瘤的辅助诊断方法,对于小动脉瘤患者仍然是最佳选择,而CTA作为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的相关信息,作为DSA检查的补充。

[参考文献]

[1] 刘承基.脑血管外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17-320.

[2] 符常涛,陈治标,陈谦学,等.未破裂颅内动脉瘤72例临床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4,22(2):116-118.

[3] 任刚,高宝山,邓东风,等.CTA与3D-DSA诊断颅内微动脉瘤互补性的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11):998-1000.

[4] Jayaraman MV,Mayo-Smith WW,Tung GA,et al.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multi-detector row GT angiography compared with DSA[J].Radiology,2004,230(2):510-518.

[5] 梁文钊,姚吕祥,朱明欣.3D-CTA与3D-DS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18(7):314-315.

[6] 郭建新,冒平,牛刚,等.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9(5):21-23,38.

[7] 薛晓刚,杨东旭,张文博,等.3D-DSA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30):6257.

[8] 林文妙,周卫国,陈义雄.3D-DSA联合2D-DSA技术在脑AVM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20):4074-4076.

[9] 杨致远,高鹏,陈静,等.3D CT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评估[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8):66-67.

[10] 田志,黄纯海,朱英杰,等.3D-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 16(23):97-98.

[11] 孙晓辉,罗唯师,王墨,等.3D-CTA与3D-DSA在破裂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3):3-6。

[12] 张心佟,李雨,杜彦李.双源 CTA 与 DSA 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对比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 13(25):44,22.

[13] McKinney AM,Palmer CS,Truwit CL,et al.Detection of aneurysms by 6-Section 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acutely suspected of having an intracranial aneurysm and comparison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d 3D rotational angiography[J].AJNR Am J Neuroradiol,29(3):594-602.

[14] Chaudhary SR,Ko N,Dillon WP,et al.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multidetector-raw CT angi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vasospasm fallowing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comparison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J].Cerebrovasc Dis,2008,25(1-2):144-150.

[15] 万明军,王会轩.64排螺旋CT颅脑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1):284-285.

(收稿日期:2014-07-14 本文编辑:祁海文)

猜你喜欢
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护理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
腹部超声对肝胆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脑CT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在颅内动脉瘤介入
颅内动脉瘤急诊手术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