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2014-11-18 02:56秦璟璟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30期
关键词:步行心功能距离

秦璟璟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护理干预前后生存质量和6 min步行距离改变情况。 结果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6 min步行距离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的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情绪、症状、体力限制、社会限制评分分别和对照组干预后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改善心功能,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生存质量;6 min步行距离;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0(c)-0124-03

多种心肌疾病的终末期可发展为慢性心力衰竭,此类患者病程长,心功能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下降,容易出现急性发作,因此此类患者的生存质量较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除了给予有效临床治疗外,护理干预也必不可少,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1-4]。本研究选择本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此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均无精神疾病、肝肾功能障碍、不愿意参与本实验的患者。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为(59.9±4.9)岁;冠心病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2例、原发性高血压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9例,其他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为(60.1±5.2)岁;冠心病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1例、原发性高血压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9例,其他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心内科慢性心力衰竭护理干预,实施简单的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出院指导等。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长,治疗过程中经济负担等原因可导致患者出现心理情绪改变,容易产生消极心理、抑郁、焦虑等,致使其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因此护理人员要针对此类心理状况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缓解患者心理情绪,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让其对慢性心力衰竭有所了解,从而提高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知程度,消除患者对疾病的误解;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相关娱乐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力[5-8]。③饮食和运动指导:对患者饮食和运动进行指导,嘱咐患者多摄入蔬菜等食物,避免高脂、高盐饮食;为患者制订运动计划,让其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④服药指导:让患者了解相关药物的作用,了解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

1.3 观察指标

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情况进行评定,本调查表包括情绪、体力、经济和社会限制性四个方面,评定的分数越低,其生存质量越高。对两组的心功能情况进行评定,采用6 min步行距离对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情况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6 min步行距离改变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干预前的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6 min步行距离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的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干预前的情绪、症状、体力限制、社会限制评分与对照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情绪、症状、体力限制、社会限制评分与对照组干预后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种,由多种心脏疾病发展而来,主要表现为因心脏的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此类患者的病死率较高。有效的药物治疗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关键,但护理干预的作用也不能忽略。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程较长,治疗过程中经济负担大,同时还存着其他原因,因此导致患者心理情绪发生改变,可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紧张等情绪,这些情绪应激可导致心血管系统发生变化,进一步加重病情。在护理过程中,除了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以改善患者情绪外,还应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9-11],消除患者对疾病的误解。对患者进行饮食等方面的指导,目的是让患者摒弃不良生活方式,通过改善饮食来提高治疗效果。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运动干预,为患者制订运动计划,有助于提高其免疫力,改善体质[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后,生存质量、6 min步行距离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存质量及6 min步行距离改善离不开心理护理干预、健康教育、运动和饮食指导等,因此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心功能,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张冬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及其护理措施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3):170-171.

[2] 牛永娇.综合护理在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中的应用[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4,28(2):69-71.

[3] 毛竹青.优质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情绪和生活质量的改善[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5):105-106.

[4] 王昭昭,沈小清,周舸.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的综合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4,29(9):24-25.

[5] 王潆潆,孙国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照顾者负担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9):26-29.

[6] 秦玉霞,李惠萍,韦学萍,等.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 28(6):1979-1982.

[7] 孙孝君,韩艳萍,王艳芳,等.整体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4, 26(4):497-498.

[8] 李美荣,张春玲.临床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5):350-351.

[9] 窦靖,王晓华,杨丽娜.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4,36(11):1753-1754.

[10] 王雯,黄云娟,吴小庆.慢性心力衰竭伴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无创机械通气的应用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11):91-94.

[11] 李潇.护理干预在减少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反复发作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4,18(3):579-582.

[12] 田敏.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分析[J].淮海医药,2014,32(3):297-298.

[13] 杨卫琴,曹奇峰.综合性护理干预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中的疗效[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4): 106-108,112.

(收稿日期:2014-06-27 本文编辑:祁海文)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护理干预前后生存质量和6 min步行距离改变情况。 结果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6 min步行距离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的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情绪、症状、体力限制、社会限制评分分别和对照组干预后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改善心功能,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生存质量;6 min步行距离;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0(c)-0124-03

多种心肌疾病的终末期可发展为慢性心力衰竭,此类患者病程长,心功能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下降,容易出现急性发作,因此此类患者的生存质量较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除了给予有效临床治疗外,护理干预也必不可少,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1-4]。本研究选择本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此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均无精神疾病、肝肾功能障碍、不愿意参与本实验的患者。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为(59.9±4.9)岁;冠心病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2例、原发性高血压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9例,其他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为(60.1±5.2)岁;冠心病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1例、原发性高血压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9例,其他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心内科慢性心力衰竭护理干预,实施简单的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出院指导等。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长,治疗过程中经济负担等原因可导致患者出现心理情绪改变,容易产生消极心理、抑郁、焦虑等,致使其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因此护理人员要针对此类心理状况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缓解患者心理情绪,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让其对慢性心力衰竭有所了解,从而提高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知程度,消除患者对疾病的误解;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相关娱乐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力[5-8]。③饮食和运动指导:对患者饮食和运动进行指导,嘱咐患者多摄入蔬菜等食物,避免高脂、高盐饮食;为患者制订运动计划,让其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④服药指导:让患者了解相关药物的作用,了解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

1.3 观察指标

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情况进行评定,本调查表包括情绪、体力、经济和社会限制性四个方面,评定的分数越低,其生存质量越高。对两组的心功能情况进行评定,采用6 min步行距离对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情况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6 min步行距离改变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干预前的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6 min步行距离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的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干预前的情绪、症状、体力限制、社会限制评分与对照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情绪、症状、体力限制、社会限制评分与对照组干预后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种,由多种心脏疾病发展而来,主要表现为因心脏的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此类患者的病死率较高。有效的药物治疗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关键,但护理干预的作用也不能忽略。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程较长,治疗过程中经济负担大,同时还存着其他原因,因此导致患者心理情绪发生改变,可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紧张等情绪,这些情绪应激可导致心血管系统发生变化,进一步加重病情。在护理过程中,除了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以改善患者情绪外,还应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9-11],消除患者对疾病的误解。对患者进行饮食等方面的指导,目的是让患者摒弃不良生活方式,通过改善饮食来提高治疗效果。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运动干预,为患者制订运动计划,有助于提高其免疫力,改善体质[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后,生存质量、6 min步行距离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存质量及6 min步行距离改善离不开心理护理干预、健康教育、运动和饮食指导等,因此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心功能,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张冬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及其护理措施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3):170-171.

[2] 牛永娇.综合护理在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中的应用[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4,28(2):69-71.

[3] 毛竹青.优质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情绪和生活质量的改善[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5):105-106.

[4] 王昭昭,沈小清,周舸.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的综合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4,29(9):24-25.

[5] 王潆潆,孙国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照顾者负担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9):26-29.

[6] 秦玉霞,李惠萍,韦学萍,等.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 28(6):1979-1982.

[7] 孙孝君,韩艳萍,王艳芳,等.整体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4, 26(4):497-498.

[8] 李美荣,张春玲.临床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5):350-351.

[9] 窦靖,王晓华,杨丽娜.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4,36(11):1753-1754.

[10] 王雯,黄云娟,吴小庆.慢性心力衰竭伴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无创机械通气的应用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11):91-94.

[11] 李潇.护理干预在减少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反复发作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4,18(3):579-582.

[12] 田敏.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分析[J].淮海医药,2014,32(3):297-298.

[13] 杨卫琴,曹奇峰.综合性护理干预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中的疗效[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4): 106-108,112.

(收稿日期:2014-06-27 本文编辑:祁海文)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护理干预前后生存质量和6 min步行距离改变情况。 结果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6 min步行距离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的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情绪、症状、体力限制、社会限制评分分别和对照组干预后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改善心功能,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生存质量;6 min步行距离;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0(c)-0124-03

多种心肌疾病的终末期可发展为慢性心力衰竭,此类患者病程长,心功能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下降,容易出现急性发作,因此此类患者的生存质量较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除了给予有效临床治疗外,护理干预也必不可少,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1-4]。本研究选择本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此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均无精神疾病、肝肾功能障碍、不愿意参与本实验的患者。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为(59.9±4.9)岁;冠心病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2例、原发性高血压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9例,其他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为(60.1±5.2)岁;冠心病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1例、原发性高血压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9例,其他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心内科慢性心力衰竭护理干预,实施简单的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出院指导等。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长,治疗过程中经济负担等原因可导致患者出现心理情绪改变,容易产生消极心理、抑郁、焦虑等,致使其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因此护理人员要针对此类心理状况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缓解患者心理情绪,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让其对慢性心力衰竭有所了解,从而提高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知程度,消除患者对疾病的误解;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相关娱乐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力[5-8]。③饮食和运动指导:对患者饮食和运动进行指导,嘱咐患者多摄入蔬菜等食物,避免高脂、高盐饮食;为患者制订运动计划,让其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④服药指导:让患者了解相关药物的作用,了解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

1.3 观察指标

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情况进行评定,本调查表包括情绪、体力、经济和社会限制性四个方面,评定的分数越低,其生存质量越高。对两组的心功能情况进行评定,采用6 min步行距离对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情况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6 min步行距离改变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干预前的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6 min步行距离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的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干预前的情绪、症状、体力限制、社会限制评分与对照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情绪、症状、体力限制、社会限制评分与对照组干预后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种,由多种心脏疾病发展而来,主要表现为因心脏的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此类患者的病死率较高。有效的药物治疗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关键,但护理干预的作用也不能忽略。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程较长,治疗过程中经济负担大,同时还存着其他原因,因此导致患者心理情绪发生改变,可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紧张等情绪,这些情绪应激可导致心血管系统发生变化,进一步加重病情。在护理过程中,除了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以改善患者情绪外,还应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9-11],消除患者对疾病的误解。对患者进行饮食等方面的指导,目的是让患者摒弃不良生活方式,通过改善饮食来提高治疗效果。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运动干预,为患者制订运动计划,有助于提高其免疫力,改善体质[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后,生存质量、6 min步行距离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存质量及6 min步行距离改善离不开心理护理干预、健康教育、运动和饮食指导等,因此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心功能,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张冬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及其护理措施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3):170-171.

[2] 牛永娇.综合护理在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中的应用[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4,28(2):69-71.

[3] 毛竹青.优质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情绪和生活质量的改善[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5):105-106.

[4] 王昭昭,沈小清,周舸.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的综合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4,29(9):24-25.

[5] 王潆潆,孙国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照顾者负担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9):26-29.

[6] 秦玉霞,李惠萍,韦学萍,等.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 28(6):1979-1982.

[7] 孙孝君,韩艳萍,王艳芳,等.整体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4, 26(4):497-498.

[8] 李美荣,张春玲.临床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5):350-351.

[9] 窦靖,王晓华,杨丽娜.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4,36(11):1753-1754.

[10] 王雯,黄云娟,吴小庆.慢性心力衰竭伴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无创机械通气的应用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11):91-94.

[11] 李潇.护理干预在减少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反复发作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4,18(3):579-582.

[12] 田敏.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分析[J].淮海医药,2014,32(3):297-298.

[13] 杨卫琴,曹奇峰.综合性护理干预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中的疗效[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4): 106-108,112.

(收稿日期:2014-06-27 本文编辑:祁海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步行心功能距离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算距离
心功能如何分级?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
四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0例
距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