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重新分类

2014-11-19 19:37张雪
卷宗 2014年10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分类

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非语言交际行为研究属于跨学科领域的学际研究,其研究涉及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语言学、符号学等诸多领域。近年来围绕该方面课题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尤其是外语学界和语言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由于其研究的理论基础尚处于相当薄弱的初级阶段,即使在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最成熟的美国,也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框架。因此,构建和完善其理论体系便成为了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将主要围绕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分类和内涵进行尝试性的探讨,希望能对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有所帮助。

1 有关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分类的前人研究

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分类方法很多,但是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分类理论体系。不同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会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运用各自独特的分类方法对非语言交际行为所囊括的内涵进行整理和归类。

毕继万(1993)的四分类法是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受到较为广泛认同的分类方法。文中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的需要出发,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将非语言交际行为粗略分为四大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言、环境语言。

陈雪飞(2010)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分类方法总结如下:

最早的分类方法是鲁希和基斯(Ruesch&Kees)指出的根据非语言交流的基本成分进行的分类法,包括:⑴手势语言,例如表示词义、数字和标点符号的手势,从单个手势到完整的哑语体系都包括在内;⑵动作语言,如人的坐、立、行、走都可能传达某种信息,就像匆匆的来回踱步表示焦虑或者紧张;⑶客体语言,指有意无意进行设置的外在物体,如房间里的摆设、人的衣着等等。最细致的则要数康登(J.Condon)的二十四分法:

手势、面部表情、姿势、服装和发式、行走姿势、体距、体触、眼色交流、建筑及室内设计、装饰用品(如胸针、手杖、珠宝首饰)、标示图、艺术和修饰形式(包括婚礼舞会和政治游行)、体型、气味、副语言、颜色象征、言语与动作的配合、口味嗜好、气温适应、化妆用品(如香粉、口红、纹身)、各种信号(如鼓声、烟雾、工厂汽笛、警用警报器)、时间观念、语言行为中的时间调节和停顿、沉默。

2 本研究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重新分类

关于非语言交际行为分类的前人研究普遍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首先,不够全面,无法涵盖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绝大多数内容。其次,不够系统和细致,有的只是对部分常见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简单列举和粗略归类,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觉。因而,有关非语言交际行为分类的理论构建和完善是该研究学界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据笔者了解,国内引用频率和公认度最高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分类法,当属毕继万(1993)的四分类法,即: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言、环境语言。

该分类法较为系统细致地对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相关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了粗略分类,但是尚不够全面,如饮食偏好、宗教禁忌等内容就未包含在内。且其对身体语和副语言这两大类别的描述较为简略,没有具体深入地进行阐述。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参照林大津(2012)对“交际”这个概念的定义以及对“交际类型”的多角度分类,借鉴国内外学者比较成熟和权威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尝试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分类进行了更加系统的归纳和更加细致的整理。前人研究中有关非语言行为的定义说法不一,其中L·Samovar,R·Porter(1991)对此作了较为详细具体的概括说明,具体如下。“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言语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和接收者都具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刺激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某人自己发出的行为,也可以是由其利用一定的环境而生成的手段。”也就是说广义的非语言行为应该包含除了语言交际行为以外的其他所有的交际行为和方式。

本研究从外语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需要出发,尝试按照各种类型的非语言行为与语言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来划分,由高到低依次可分为类语言语、身体语、环境语言、抽象语言这四大类别。

2.1 类语言语(副语言)

吴为善(2009)对类语言语(类语言行为)的描述较为全面细致,笔者认为最具代表性。具体如下所述。

“类语言行为包括人类发音器官所发出声音的音量、音调、重音、语调等因素,以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高低强弱来表达说话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也包括表达不同意义的诸如叹息、呻吟、咳嗽等声音。类语言行为属于有声的非语言行为。语言学家将这类现象分成三种情况:作为言语基础的声调,作为语言伴随的音质,浊音化现象。”

笔者认为还应包括话语间的停顿、沉默、话题转换等。

类语言语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说话人所要传达的信息。例如同样一句话说话人的语气和重音不一样,表达的意义也大相径庭。例如,⑴语气的变化对语义的影响:他看过这本书。他看过这本书?他看过这本书!⑵重音位置的变化对语义的影响:他看过这本书。他看过这本书。他看过这本书。

2.2 身体语

通过除语言之外的与身体相关的行为将交际信息传达给交际对象的非语言行为。

Ⅰ体态语:

静态的身体特征:肤色、脸型、身高、身材、体形、体重、体味等。

动态的姿势和动作:基本礼节动作(微笑、鞠躬以及握手、亲吻、拥抱等身体接触)及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眼神的运用、面部表情、头部动作、手势语、腿部动作等)。

Ⅱ对身体各部位的修饰和装饰:

主要包括化妆(眼妆、浓妆、淡妆、美甲、纹身、妆容风格等)、头发的修饰(发型、长短、发色、假发等)、穿着打扮(衣帽鞋袜丝巾等服饰和配饰的颜色、面料、款式、搭配、整体风格等)、随身物品(手机、钱包、背包、首飾、眼镜、胸针等),以及体味的修饰(花瓣浴、香水的使用等)。

2.3 环境语言

由人际交往所涉及的环境因素反映出来的信息。颜色、图案、灯光、标识、信号、礼品礼仪、建筑设计、室内装修、物品摆设等,警报声、汽笛声、脚步声、敲门声、手机铃声、上课铃声等人类发音器官以外的客体对象所传达的声音信息,以及文学、摄影、音乐、舞蹈、影视、雕塑、建筑风格等艺术作品。

2.4 抽象语言

由人际交往中的诸多抽象事物(依靠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人体的五官感觉无法直接感受到的)所传递给外界的非语言信息,是非语言行为中更高层次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分支,大多数相关文献资料的分类均未涉及或很少涉及。笔者认为其主要应包括空间语、时间语(单一性时间观、多样性时间观等)、习性爱好(饮食偏好、饮食禁忌、气温适应等)等。

空间语即通过与交际对象之间的近体距离等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方面的意识和行为所传达给对方的交际信息。主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以及座位安排等。

时间语主要包括单一性时间观、多样性时间观等。前人研究大都将时间语作为非语言行为中与类语言语等领域平行的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来看待。笔者认为其可归结到抽象语言当中的一类。

其次,飲食偏好和气温适应这两项内容在前人研究中很少被提及,只有西方学者康登将其列入他的“24分类法”中。

此外,笔者认为以往不被研究者们提及的宗教饮食禁忌也是日常交际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容易引起摩擦和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在全国各地都可以见到很多清真餐厅,而在这些餐厅点餐时不点猪肉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日常生活中如果大家一起聚餐,按照一般的社交礼仪,点菜时通常要事先询问大家的口味禁忌,如果在座的有人是回民,那么必然要避开与猪肉相关的菜品,不然就会由于宗教信仰中的饮食禁忌引发摩擦和不快。跨文化交际也同样如此,例如阿拉伯国家绝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而众所周知伊斯兰教在饮食方面有非常多必须严格遵守的禁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严禁进食猪肉和饮酒,所以跟阿拉伯国家的人交往时,送礼非常忌讳送酒类和跟猪肉相关的礼品。

由此可见,是否尊重对象国的饮食禁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交际能否顺利进行,因而也应该列入非语言交际行为研究的范畴之内。

综上所述,由于非语言交际行为所囊括的内涵涉及范围甚广且包罗万象,任何一项研究都无法穷尽其所有内容。本文对其的重新分类在系统性和全面性等方面也尚存在很多欠缺,这些不足之处笔者将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继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5]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陈雪飞.《跨文化交流论》[M].时事出版社,2010.

[7]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8]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9.

作者简介

张雪(1982-),女,汉族,河南安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日非语言交际对比、中日词汇对比。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分类
情景交际
分类算一算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