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

2014-11-21 14:45
电影评介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创造力

张 丽

电影产业是文化、知识和技术高度关联,也高度依赖创新和创造的产业。在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当下,如何保护创造力、激发创造力,实现中国电影从大国到强国的梦想,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200亿大关,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随着电影票房的不断上涨,电影产业暴露出诸多问题,一些不适应创造力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因素对电影产业的瓶颈作用开始显现,中国电影产业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一、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电影评价体系不科学,产业创造力精神不足

创造力的保护和激发主要来自于健康的产业环境和追求创造的产业精神。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评价体系并不科学,唯票房论的倾向非常明显。评价一部电影的标准是票房,而一部电影的票房甚至影响到了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浮动,“股票与档期内上映影片的市场预期形成直接关联。”[1]同样,在唯票房论的时代,院线建设毫无特色,档期排片考虑的是大片,许多中小成本、艺术特色类的电影根本无缘上线。截止2013年底,中国城市院线为45条,农村院线为249条[2],院线建设同质化严重。电影产业说到底是创意产业,其创造力表现为一种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创新。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同时关注电影的经济属性和艺术属性,合理地引导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成为当下电影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电影产量不断增长,但适应市场多元需要的产品供给不足

目前,中国电影产量不断增长,但大多数电影产品市场适应性差,产品竞争力弱。2013年,中国故事片产量638部,其中仅三成左右的影片能进入电影院,而这三成中能赚钱的不到三分之一。大部分国产电影的美学观念、制作水平,或是艺术质量、娱乐效果都无法满足电影市场的需要。一方面,受电影商业化的冲击,电影在艺术性上出现普遍滑坡。而另一部分电影,尤其是受到地方政府资助的主旋律电影,受到创作观念的影响,质量普遍不高。随着电影产业规模的扩大,观众电影偏好的出现,势必导致对电影多元化的需求。而目前,奔跑在高速路上的中国电影很显然对观众需求这块领域还缺乏深入挖掘。

(三)产业组织政策向大公司倾斜,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

电影产业自改革以来,为提高电影市场的集中度,营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影集团,产业组织政策向大公司倾斜,鼓励形成以综合性大型媒介集团为主导的大电影产业组织。但是,电影产业是创意产业,而在市场中小企业更能发挥其在创意方面的灵活性。“在电影产业中,中小企业贡献了多数的就业和创意,在产业链上微环节的方式为大企业提供分工协作,对电影产业生态的健康至关重要。”[3]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能够享受的财政支持很少,融资难,抗风险能力差。

(四)产业结构不优化,产业链不健全

电影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属性,对于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如电视业、音像业、旅游业、玩具业、出版业等的发展具有拉动作用。但是,我国电影产业由于核心创意环节——制片业的粗放式发展,产品的附加值低,对于带动相关的产业发展没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据统计,我国电影产业票房收入占76%,电影后产品收入占24%;而美国票房收入27%,电影后产品收入占73%。美国电影能在后产品环节赚取丰厚的利润,正是源于其完善的产业结构,它的特点是制作环节内容为王,而在发行环节实行商业运作,按市场规律经营,其产业链完善而环环相扣。正是这种完善的产业结构,为电影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成长动力。

(五)版权保护不力,产业法制建设滞后

电影产业做得好的国家,根本原因是具有严格的版权保护制度,重视对原创的保护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并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原创作品。我国在这方面已做出了严格的的规定:如没有编剧的剧本版权授权书,电影不能立项制作;由其它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则要求提供“原著改编意见书”等。但从实际来看,剧本的原创作者很少能获得比较公平的报酬。

电影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高风险产业,需要公开、透明的法律环境来规避政策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投资风险。但是目前由于《电影促进法》在内容审查制度方面并未进行调整,电影分级制度也未实行,这为未来的中国电影创作及投资留下了较大的不稳定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影从业者创造力的发挥。

二、发展中国电影产业的政策建议

如果中国电影产业在走向大电影产业的道路上,由于创造力不足而后续乏力,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势头也许很快就会面临危机。因而,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在加强宏观管理和微观服务的基础上,应该注重从保护和激发电影创造力的角度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一)建立科学的产业评价体系,推进特色院线建设

建立科学的产业评价体系,就是要建立与电影产业化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学者梅.L.拉里教授认为促使美国影视创意产生并能付诸实践的关键因素是“美国影视产业很标准化”。[4]在电影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都有非常清晰的产业标准。这种标准化使电影产业能更加有激情却理性地进行发展,能对不同类型、不同品种的电影做出合理、恰当、有说服力的分析和阐释,同时推进特色院线建设,专注特色化、差异化的思路,赢得最广泛的观众群体。

(二)加大对电影产业的扶植力度,强调电影文化的创新

目前,政府财政和电影基金主要投资于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这种带有意识形态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影类型的多样化发展。“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5]扩大政策财政和电影资金的投资面,加大对电影业的扶植力度,强调电影文化的创新和多样性。借鉴韩国、法国等国家对电影业的政府财政支持的操作经验。政府财政和电影基金支持的重点应是新人新作的支持、电影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电影艺术创新等方面。

(三)营造公平的产业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参与竞争

目前,电影产业的相关政策缺乏务实的中小企业政策,在未来的发展中,建议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具体表现为对做出创新贡献的中小企业进行一定的奖励和财政支持。引导中小企业更多地进行分工协作,促进电影产业专业化水准的提升。同时,进一步降低和规范产业的进入壁垒,让更多的中小电影企业有效地参与产业竞争。

(四)加大版权保护,推动电影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价值实现途径过于单一,应加大电影后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力度,积极推动电影产业链价值的延伸。政府相关部门要重视对电影业的版权保护,联系各方加大对非法电影市场的打击力度,规范中国电影市场。以版权为核心,推动包括电视版权、网络版权、形象产品的开发、相关版权的转让等,通过版权授权获得更大的收益,借此推动电影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五)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完善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

2013年7月11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6],其中第14条表示:取消一般题材电影剧本审查,实行梗概公示。可以看到,“一般题材”这一概念界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未来国家政策应对电影审查制度逐步走向开放,鼓励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作品出现。同时,继续在财政、税收、资助、基金等相关的政策、法律措施方面进一步的完善,将中国电影业由行政管理尽快转变为法制管理。同时不断完善电影与其它行业的跨领域整合政策,规范电影市场的管理,最终形成保障我国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

[1][2][6]数据来源:2013-2014年艺恩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3]刘藩.产业政策杠杆撬动中国电影强国梦[J].电影艺术,2010(4).

[4]李继东.美国电影产业创意问题与研究纬度、趋向[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4).

[5]贾磊磊.中国主流电影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构[EB/OL].(2007-03 -16)[2014 -07 -01]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5481054.html.

猜你喜欢
创造力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跟“天才”比利一起守护创造力吧!
当妈的这样做,就是毁了孩子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孩子唤醒了我的创造力
当妈的这样做,就是毁了孩子的创造力
加拿大孩子的创造力为何那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