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儿童开展家庭体育活动的有效途径

2014-11-21 01:41叶宇鹏
体育师友 2014年5期
关键词:视障体育锻炼家庭

□ 叶宇鹏

终身体育,是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在人的一生时间里都有着接受体育技能的教育、学习和参加身体锻炼的习惯。它的出发点是通过科学合理地参加体育锻炼,促进人身体、心理健康发展,从而减少或预防疾病的发生,进而延长寿命。是学校体育、社会体育最终的、共同的目标。视障儿童由于视力的缺失导致无法顺利直观地获得周边的信息,从而严重影响他们参与体育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而单靠一个班每个星期两节的常规体育课再加一个小时的 “大课间”活动,显然是不能满足视障儿童锻炼身体,通过增强体质对身体的缺陷进行补偿康复的需要。

一 家庭体育的定义

家庭体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校外延伸,是我国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必经途径。关于家庭体育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就有不同理解。在众多观点当中有两种是比较具有代表性。一种是从健身活动构成要素为出发点,提出以家庭成员为参与的主体、主要活动场所是在家庭居室或其周围环境,并根结合成员的需要和爱好,自由选择时间、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活动。另一种界定涉及活动的动机、内容、组织形式等,认为家庭体育是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参与者,为满足家庭成员自身的体育需求,以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家庭成员为单位而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体育活动。不管从哪种观点出发分析,都有着两个共同核心要点:一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的参与者,二是开展的体育活动必须适合家庭参与。

二 家庭体育的重要性

1 视障儿童康复的必经之路

活动锻炼后,人的心理状态从紧张到放松,会让人的一些不良的心理状况在锻炼过程中宣泄出来。因此体育活动会促进人在生理、心理两方面都健康发展。视障儿童由于视力的缺失,导致他们无法通过直观感知获取外界信息,从而令视障儿童不能像普通儿童那样自主自发地去开展参与体育锻炼。有研究表明,与同龄的儿童进行比较,视障儿童的身体素质往往比普通儿童差。因此,家庭是视障儿童康复的必经之路。

2 学校体育成果的保障与巩固

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体育作为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体育的教学同样具有连续性。体育教育并不只是学校体育的工作,单靠学校每节体育课的四十分钟以及课余的锻炼是不能满足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的需求,尤其是视障儿童。通过家庭体育弥补校外时间的不足,真正做到每天锻炼,使视障儿童通过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加强其的社会适应能力。

3 终身体育的重要基础与保证

家庭体育是人们接受体育教育的起点,并贯穿人的一生。从胎儿到老年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体育无处不在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家庭是视障儿童体育意识朦胧期接受体育活动的最早、最主要场所,而家庭体育特有的早期性、基础性、连续性等优势,对视障儿童体育意识的萌芽与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会改变视障儿童一生的体育行为习惯。

三 当前视障儿童开展家庭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1 思想观念是开展家庭体育的前提条件

法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 “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儿童在学习的初期都是以模仿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父母的言行举止、善恶态度对儿童起着直接的关键作用。因此,家庭体育的开展对视障儿童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视障儿童体育意识和健身观念逐步形成的最佳时期。对于视障儿童而言,家长的重要性较普通儿童的家长更为突出。视障儿童与陌生人初次接触时都有不信任感的心理表现,加之每个视障儿童的能力与水平都不一致,导致个体之间的需求存在差异性。另外,家长必须改变认为从事体育活动会妨碍学习的思想误区,正视体育能促进健康的作用,通过父母自身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并带动视障儿童参与当中,使家庭体育形成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视障儿童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 物质水平与观念的核心作用

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原理分析,只有底层的需要得到满足才可能发展上层的需要。因此,经济物质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家长是否愿意参与家庭体育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是家长对体育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与观念,如家长认为体育是对自身以至家庭都有很大帮助的话,那他 (她)会主动并带动家庭成员参与;反之,认为体育是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话,那会出现抵触参与的行为。因此,经济物质水平和思想观念是开展家庭体育的核心要素。

3 剩余视力在家庭体育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残疾人奥运会项目盲人运动员的医学功能分级,视障儿童均为3个级别且级别标准相同。具体标准如下:B1级:双眼无感光,或仅有光感但在任何距离、任何方向均不能辨认手的形状。B2级:视力为从能识别手的形状到0.03或视野小于5度。B3级:视力从0.03以上到0.1或视野大于5度小于20度。从医学功能分级可见,多数的视障儿童并不是双眼全无光感的又或者全 “看不见”,而这种视力称为 “剩余视力”。这种视觉上的差别就会对视障儿童之间的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看得见的视障儿童能够通过剩余视力较直观地获得信息进而为参与体育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剩余视力对视障儿童参与家庭体育的程度起到重要作用。

4 体育配套设施的护航作用

家庭体育的开展条件包括:室内与室外、徒手与器械。从开展需要性来比较,室外的面积比室内的要大,所进行的体育活动的项目种类、运动强度与量都可以适当大一些;就开展吸引性来比较,徒手的体育活动相比通过器械进行锻炼的一般都会显得比较枯燥的。从有效发展视障儿童身体素质来看,在室外选用器械是更加有效的手段,但是安全却是视障儿童开展锻炼时的重点要素。可见,安全、合理的体育配套设施对视障儿童开展家庭体育起到直接辅助的作用。

四、视障儿童家庭体育开展的有效途径

1 学校的主导辐射作用

(1)建立体育俱乐部,为视障儿童家庭体育开展奠定必要的基础,是指在专职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家长、社会人员进行科学适当的培训。利用俱乐部的课余轻松形式,可以通过适当、有趣的体育活动、合理的体育环境布置等有效措施激发家长、视障儿童等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家长了解怎样和视障儿童一起活动、如何教导视障儿童。让家长直接参与教育教学,对提高家长的健康教育水平,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也通过体育活动调节不良的心理情绪,使家庭能够更加和谐。也可以通过俱乐部在节假日里组织家长与视障儿童举家出门,从事与体育相关的登山观景、海滨游泳、垂钓、自行车远行、野外生存等,这就是家庭体育的特色——寓体于乐。另一方面,有学者曾经说过柔道是视障人士唯一可以与普通人同场比赛的体育项目。通过俱乐部可以面向大众的特点,利用体育手段使社会大众与视障儿童共同进行活动,既有利让大众认识视障儿童,又能促进视障儿童认识社会融入社会。

(2)结合自身特点实现有效的 “去竞技化”。去竞技化是引入竞技体育项目到学校体育中的一种手段,是指根据视障儿童的特点,简化利用竞技体育的活动形式、特点,开发更多合适视障儿童的体育活动。如:盲人足球、盲人乒乓球等,这些项目就是将普通人的竞技项目演变成特殊人群参与的体育项目,而在这些演变过的项目基础上可以将它们再次简化变得有趣,如盲人乒乓球本来是用手拿拍子对打的,变化为用嘴巴吹动。又如将有趣的声音代替哨声,使视障儿童在轻松的环境下更能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锻炼。

2 家长的支持

(1)加强正确体育观念形成。家长应该正确认识体育活动,纠正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所做的事”这种错误的观点。据实验证明,通过身体运动,特别是双侧肢体的全面锻炼,既提高运动能力,也起到了开发心理潜能的作用。家长要正确认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关系,充分了解体育在促进视障儿童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体育不仅能发展视障儿童的身体,而且在促进视障儿童的智力发展,特别是培养视障儿童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进取心、吃苦耐劳、与同伴协作、尊重对方、遵守规则、美的姿态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2)身体力行积极参与锻炼,强健体魄为视障儿童做好榜样。家长首先要转变体育观念,由自身主动参与体育锻炼,鼓励与视障儿童一起多进行简单易行、易于坚持、受限不大的运动,多到户外进行锻炼,尽量让自己和视障儿童做到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将体育锻炼融入家庭生活中。

(3)掌握基本定向行走技能,教会视障儿童安全参与锻炼。定向行走是视障人士必需特有的一种技能,体育活动锻炼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各种身体的变向、移动。在与视障儿童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合理灵活运用相应的定向行走技能,如在带视障儿童慢跑、散步时,通常是使用导引带而不是牵着视障儿童跑,更不能有推赶方式,因为这些行为方式会让视障儿童在不安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活动。

3 视障儿童的参与

(1)根据视障儿童的实际能力给予适当体育家庭 “作业”。现今社会生产力水平高,让人娱乐的东西多种多样,如游戏机、电视、网络等,随着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出现,人在惰性的影响下,深深受到这些产品的吸引。加上营养的过剩,导致肥胖率等各种体质不良指标的上升。这些问题同样威胁着视障儿童,并且比起普通儿童更为迫切。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定律,在上课的时间里是不能满足对知识技能的巩固,因此,给与一定负荷的体育作业让视障儿童完成是有必要的。

(2)支持鼓励视障儿童与其他同伴进行体育玩乐。有研究表明,视障人士由于丧失视力去获取信息而导致心理问题,他们比普通人显得自卑,社会交往能力也相对较薄弱。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心理状态,恢复体力,能增进身体健康,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体育锻炼能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体育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体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家长应该鼓励视障儿童在课余时间积极与普通小孩通过体育活动玩乐进行交往。

总之,现在的中国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中国人要真正洗清 “东亚病夫”的耻辱,不是单靠多拿奥运会金牌,而是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体育,积极锻炼。在当今社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背景下,社会应注重对体育以及家庭体育的正确宣传、引导和培养,使家庭体育在人们心中扎根、立足,不断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1]张召棋等.我国家庭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3(5).

[2]宛霞.21世纪中国家庭体育的发展趋势[J].体育文史田.1999(6).

[3]谈晓矛.开展家庭体育,推动全民健身[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2).

[4]蔡传明,黄衍存.现代家庭体育的社会学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1(6).

[5]马彦君.关于学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的探讨[J].天中学刊,2001(2).

[6]张新安.发挥家庭体育优势奠定终身体育基础[J].肇庆学院学报,2003,24(5):58.

[7]焦友吉.对我国发展家庭体育的意义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4):50.

猜你喜欢
视障体育锻炼家庭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家庭“煮”夫
基于情境教育理念下的视障化学课堂实践
恋练有词
视障儿童功能性视力软件化训练研究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