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尔贝尼兹《阿斯图利亚斯传奇》的曲式结构

2014-11-24 09:09宋睿斐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阿尔贝阿斯曲式

宋睿斐

(黄冈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浅析阿尔贝尼兹《阿斯图利亚斯传奇》的曲式结构

宋睿斐

(黄冈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以《阿斯图利亚斯传奇》为研究对象,围绕作曲家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创作背景,重点剖析作品的曲式结构,给予作品更好的演绎。

阿尔贝尼兹;阿斯图利亚斯传奇;曲式分析

伊萨克·阿尔贝尼兹(Isaac Albciz,1860-1909),是19世纪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西班牙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之一。他的音乐扎根于本民族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精髓,以其充满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丰富了世界音乐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一、作品简介

阿尔贝尼兹一生写过300多首钢琴作品,其中作于1886~1887年的《西班牙组曲》(op.47)最为著名,清晰地显示出他的基本创作特点。此组曲共有八首,其中《阿斯图利亚斯传奇》Asturias—Leyenda是《西班牙组曲》(Op.47)中的第五首,也是其中较难的一首。阿斯图利亚斯有着古老的文明,整个阿斯图利亚斯地区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就像一座博物馆,这里经历了近九百年的西班牙光复运动,曾经是千军万马往来冲杀的古战场。[1]在19世纪末,又成为了西班牙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为了表现这里魅力无限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产,阿尔贝尼兹于1896-1897年以阿斯图利亚斯为题材创作了这首著名的钢琴曲。

二、曲式分析

《阿斯图利亚斯传奇》是一首典型的带再现的倍复三部曲式,由于每个部分都由三个乐部构成,所以总体是个倍复三部曲式。两端与中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作品的总体曲式结构如表1:

总乐部起止小节调性首部1———62g小调中部63———122D弗里吉亚调式再现部123———184g小调尾声185———198g小调

(一)首部 首部采用快板(Allegro),3/4拍子,g小调,是富有动力感的部分,主要表现了战马奔腾、由远及近、直至两军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首部是一个具有变奏特点的三部性的曲式结构,即主题A(1-16)+变奏一A1(17-32)+变奏二A2(33-54)+结束部(53-62)。

1.主题A(1-16小节)。主题A是由A、B两个引伸型二段式构成的,曲式结构图式是:A16=A8(a4+ a14)+B8(b4+ b14).

A段(1-8小节),四小节为一乐句,八小节为一个乐段,属于典型的方正型结构的乐段。A乐段的第一小节是首部的主题动机,为等分型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型,这个动机充分表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它贯穿了首部始终。A段主题以一条催眠般的重复属持续音,和一条以典型吉它演奏方式的低音旋律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古代战争的神秘感。该段采用了单一主题贯穿的结构方式,a乐句和a1乐句为同头换尾的重复型乐句,体现出主题材料的重复性关系,是一个典型的平行乐段结构。此乐段中不仅保持了曲调音型的重复性,而且也体现了节奏的重复性。主要调性为g小调,整个乐段内和声、调性没有变化。旋律发展及和声起伏平稳。见谱例1(1-4小节):

B段是9-16小节,b和b1也为同头换尾的平行乐段。B段是对A段的主题材料加以变化、派生形成的引伸型乐段(只把句首的第一个音换成了属音d),从而使A、B两个乐段环环相扣,推动了音乐的延伸发展。A、B两段的规模对等,调性统一。

2.变奏一A1(17-32小节)。A1变奏部分很明显是采用了A部分材料写成,A1段是对A段右手持续音做了高八度叠加,织体形态高度统一,在B1段每小节右手第一个发音点上加入柱式和弦。A1仍然是一个引伸型二段曲式。见谱例2(17-20小节):

3.变奏二A2(33-52小节)。A2变奏部分是从特强(ff)的力度开始,A2部分是乐曲首部的高潮部分,特别是句首左右手的交替和弦处理,产生一种吉它扫弦的特殊效果,揍出了两军短兵相接的战斗火花。见谱例3(33-36小节):

A2之后扩充了10小节,形成具有独立性的结尾段落,结束在g和声小调的属和弦上。首部为开放性的乐部,此10小节扩充由于引进属方向的离调和声,使首部音乐调性变得丰富多彩,并为中部的调性埋下伏笔。

(二)中部(63——122) 中部是稍慢的慢板(Piǜ lento),3/4拍子,调性采用具有异国情调的D弗里吉亚调式,属于混合型中部,即采用三声中部与插部交替的写法,主题的性格较为安静,具有歌唱性。中部主题的性格与首部形成鲜明的对比。中部是一个三部性结构的部分,再现部分很明显。中部的曲式结构是:主题(63-78)+离题(79-114)+返题(115-122)。

1.中部主题(呈示)(63-78小节)。中部的第一主题C是西班牙的古老民歌,流传了几个世纪,属于“深沉歌”。“深沉歌是印度人-犹太人-吉卜赛人文化融汇的结合体。”①“深沉歌”常带有死亡,痛苦的意味,或宗教音调。中部“深沉歌”的运用,体现了阿尔贝尼兹的音乐创作理念,从本民族的民歌和舞蹈中获得自己的音乐元素和技巧。中部“深沉歌”运用的恰到好处,此处乐曲充分表现出古代战后的悲惨景象。见谱例4(63-71小节):

从谱例4可以看出,中部在保留c(主题句)音乐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装饰变化。中部主题由C和C1两个引伸型二段曲式构成, C和C1乐段的结构都很方整。两乐段均由两个合头变尾的乐句构成。中部主题也是一个带有变奏性质的主题,以乐句为c基础,用变奏手法引出乐句c1、c2、c3三个变体。

C段是支声复调音乐,织体很简洁,主题C以相隔两个8度的双音叠置为主,放弃了首部具有力度支撑作用的右手声部持续音。这一段音乐的织体与首部大不相同。首先是采用顺分型的节奏与首部流动的均分型节奏进行了对比。其次是使用波音的手法装饰旋律,乐句末尾的两个和弦似乎是作曲家的叹息声。这里的音乐气氛变得寂静、平稳,富有歌唱性。仿佛无数条鲜活的生命已然逝去,战场上遍布尸骨,一片凄凉景象。

E段之后是使用变奏、模进手法写成的E1、E2两个乐段,伴随力度的变化,情绪逐渐开始热烈,形成了中部的高潮,与其后C段的再现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 E2乐段的f5句是整首乐曲的“假再现”部分(112-114小节),在中部结尾处提前出现了首部主题动机那连续十六分音符的音乐材料,为之后整首作品的再现部的引入做好提前预备的作用。见谱例6(112-114小节):

3.中部返题(主题再现)(115-122小节)。中部再现部分又回到中部的主题C,C是由c、c4两个乐句构成的一个引伸型的二段曲式,这里是减缩的主题再现(只再现了C段,省略了C1段)。

整体上来说,乐曲中部是属于静态的,但静中有动,作曲家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使得中部既表现出古代战争后的悲惨景象,又使音乐不至于过分沉闷而落于俗套。

(三)再现部(123-198) 再现部完整地再现了首部的音乐,结束在g小调上,使听众又重新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尾声意味深长,采用了对比的两个部分写成。尾声的前半部分(185-192小节)回到现实中来,感怀古战场的悲惨,发出自己的感叹;后半部分(193-198小节)则又重新回到拼搏厮杀的古战场,颇有些耐人寻味。这里采用古与今、动与静、慢与快的对比手法,实在是阿尔贝尼兹独具匠心的写作手法。

通过深入剖析阿尔贝尼兹《阿斯图利亚斯传奇》的曲式结构,可以发现这首钢琴作品以三部性结构、大型段落的重复、整个乐句、乐段的重复为其曲式结构的主要特征。从风格上看阿尔贝尼兹的这首作品存在着乐观主义情绪[2],尽管这首作品没有真正超出表面浮华的窠臼,却也决不匮乏西班牙民族音乐之魅力。作为19世经中后期西班牙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阿尔贝尼兹的信条是“西班牙的作曲家应写出西班牙自己的音乐”。[3]阿尔贝尼兹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西班牙音乐学派的发展中。这首钢琴作品深深地体现了阿尔贝尼兹那种充满了激情、豪放、洒脱的西班牙民族情结,具有极其浓郁的西班牙民族特色。

注释:

①Indian-Jewish-Gypsy cultural amalgam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0.1.

[2]波拉·彼得尔曼. 《阿尔贝尼兹钢琴音乐风格形成的三个阶段》-《阿尔贝尼兹》[M].侯康为.邵立霞编译.

[3]Parsons(2003).ALBENIZ:Henry.Clifford.AmericanRecordGuide.Washington:Nov/Dec 2003.Vol.66,Iss.6;pg.67.

责任编辑 张吉兵

J604

A

1003-8078(2014)02-0082-03

2014-01-14

10.3969/j.issn.1003-8078.2014.02.24

宋睿斐(1978-),女,河南洛阳人,黄冈师范学院讲师,硕士。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及黄冈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2020803。

猜你喜欢
阿尔贝阿斯曲式
中芯国际与阿斯麦集团签订购买单
比公主终与父亲团聚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阿尔贝二世亲王:摩纳哥的招牌
参展品牌索引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该换时钟了
秋是第二个春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止嗽散联合阿斯美治疗感染后咳嗽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