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人习得汉语词重音的认知探讨

2014-11-24 09:09马良言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阿拉伯语错误率重音

夏 耕,马良言

(1.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华中师范大学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阿拉伯语人习得汉语词重音的认知探讨

夏 耕1,马良言2

(1.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华中师范大学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采取国际上通行的实证研究方法,以阿拉伯语人为实验对象,进行知觉实验和发音实验,由此分析阿语人汉语重音感知范畴化的程度及其原因,分析其汉语重音发音标准化的程度及其原因,旨在探索具有多音节重音型语言特点的阿语人习得单音节声调型语言汉语的认知特点。并以汉语重音为观察点,探讨知觉、发音和声学特点三者之间的关系,丰富、验证知觉与发音关系学说。

词重音;知觉;发音;声学特点

第二语言的认知过程就是人们对第二语言知识进行接收、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第二语言语音习得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研究方向之一,称为“中介语音系(interlanguage phonology)”,它与教育学、心理学、语言习得等学科息息相关,更与语音学和音系学密切相关。

语音知觉与语言发声习得之间的关系在第二语言语音习得认知研究中的占有重要地位。知觉是信号输入,是语音习得的第一步,发声是信号输出。国外学术界对语音知觉与语音发声习得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国内学者单项探讨语音感知、语音习得很多,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少,且大多探讨的对象是以母语为英语的汉语习得者,或者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习得者,讨论的范围多在声母、韵母、声调等。重音感知探索都集中在母语感知探讨。如王韫佳等(2003)、李雅等(2011)、仲晓波等(2001)。[3]鲜有以阿拉伯语人习得汉语重音的认知研究探讨,以此探讨知觉与发音的关系更少。本文采取国际上通行的实证研究方法,以阿拉伯语人为实验对象,进行知觉实验和发音实验,探索具有多音节重音型语言特点的阿语人习得单音节声调型语言汉语的认知特点,探讨知觉、发音和声学特点三者之间的关系。

阿拉伯语和英语一样,是多音节重音型语言,并且是自由重音型语言。根据重音在词中所处的位置情况可分为固定重音和自由重音。前者指有些语言的词不管其结构如何,重音所在的位置固定不变,如匈牙利语、捷克语、芬兰语;后者指有些语言的词尽管各有各的自己的固定的位置,但并不总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如阿拉伯语就属于自由重音语言。至于汉语,至今尚未有固定重音或自由重音之说。[4](P72)

阿拉伯语词重音特点:阿拉伯语单词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阿拉伯语词重音单音节一律重读。在双音节词中,第一个音节重读。多音节词里的倒数第二个音节如果是短音节,重音在倒数第三个音节上。多音节词里的倒数第二个如果是长音节,重音就读在长音节上。多音节词里只有一个长音节是,该音节重读。多音节词里若有两个以上的长音节,最后一个长音节重读。[5](P55-56)我们采集了中南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6位阿拉伯留学生的阿拉伯语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的发音,进行听辨、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一般认为,汉语有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多音节是双音节、三音节和四音节。汉语单音节无重音之说,也没有长音节和短音节之说。一般认为,汉语的轻重音基本格式是:“中重” 和“重轻” ( 双音节词),“中中重”和“中轻重”( 三音节词),“中重中重”和“中轻中重”( 四音节词) 。

一、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整个实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知觉实验,目的在于调查阿拉伯语学生能否在知觉中辨认普通话母语者所发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的重音位置和等级;第二部分为发音实验,目的在于调查学习者能否在发音中区别多音节的重音位置和等级,以普通话母语者对学习者发音的知觉评判结果为标准。

(二)被试信息 国际教育学院的阿语留学生,共6人,5个男生,1个女生,在中国生活时间6个月以上。因考虑保护被试者信息,其姓名用编号代替。甲、乙、丙、丁、戊、己,学习汉语时间分别为两年半、三年半、三年半、四年、四年、七年,其中乙为女生。

(三)实验程序 1.知觉实验过程设计。(1)实验前,给被试简单举例,让他们感受一下汉语的“轻”、“中”、“重”音;然后讲清实验要求,要求他们根据感觉,在认为是轻、中、重的音节下面分别画空心圈、半圈、实心圈。即对所听到的词进行重音位置(前、中、后)和等级ABC(重、中、轻)选择。

(2)给被试的作业是100个双音节,其中79个中重格音节,21个重轻格音节(不考虑轻音);三音节50个;四音节50个。以汉字字形的形式与被试见面。所有项目随机穿插排列。

(3)男女两位普通话水平一级乙等者以朗读语速念一遍,男发音人念奇数项目,女发音人念偶数项目。

2.发音实验过程设计。给被试者的作业是重设的多音节项目。包括100个双音节,其中80个中重格音节,20个重轻格音节(不考虑轻音);三音节50个;四音节50个。以拼音加汉字的形式与被试者见面,但均无声调符号,然后分开录音。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

(一)知觉实验结果统计 1.知觉错误率的计算。对每一位被试的阿拉伯语学生的知觉错误进行统计,得出错误率。错误率﹦判断错的项目数/项目数。由于是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三种不同的多音节知觉记录,所以是每位被试人的知觉实验3种错误率,对这3种错误率进行算术后得到每个人的平均错误率。

2.知觉实验评判标准。(1)双音节词严格按照“中重” 格和“重轻” 格朗读,也以此标准来判断;

(2)三音节词中,40个不包含轻声的,严格按照“中中重”朗读,也以此标准来判断;10个包含轻声的,其重音和等级由一名普通话一级乙等的汉语母语者与被试同时听音判断,并以此为标准。

(3)四音节词并没有要求发音者严格按照“中重中重”来读,因此其重音和等级由一名普通话一级乙等的汉语母语者与被试同时听音判断。我们按照这位普通话一乙的母语者的感知作为标准来判断被试的感知正确与否。概况如下:感知为“中中中重”的29个,“中重中重”的17个,含轻声的2个,重音在首的2个。

3.六名被试知觉实验结果统计。

表1 六名被试知觉错误率比较

根据数据统计:

甲、乙、丙、丁、戊、己双音节重音的知觉错误率分别为:97%、85%、67%、85%、70%、69%。其中,中重格双音节词的重音知觉错误率分别为:96.2%、97.5%、73.4%、84.8%、74.7%、74.7%;重轻格双音节词的重音知觉错误率分别为:100%、38.1%、42.9%、85.7%、52.4%、47.6%。

甲、乙、丙、丁、戊、己三音节重音的知觉错误率分别为:100%、100%、90%、94%、86%、76%。其中,中中重格三音节词的重音知觉错误率分别为:100%、100%、87.5%、92.5%、90%、77.5%;含轻声的三音节词的重音知觉错误率分别为:100%、100%、100%、100%、70%、70%。

甲、乙、丙、丁、戊、己四音节重音的知觉错误率分别为:98%、96%、98%、98%、90%、74%。

甲、乙、丙、丁、戊、己感知重音的平均错误率分别为:98.3%、93.7%、85%、92.3%、82%、73%。

(二)知觉实验结果分析 1.阿语者感知汉语多音节重音范畴化程度。即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重音错误率比较:(1)双音节错误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甲、乙、丁、己、戊、丙;(2)三音节错误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甲、乙、丁、丙、戊、己;(3)四音节错误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甲、丙、丁、乙、戊、己;(4)平均错误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甲、乙、丁、丙、戊、己。结合实验者基本信息,我们可以看出基本趋势,学习汉语时间越长,阿语者感知汉语多音节重音的准确率越高,汉语重音的范畴化程度越高。

2.阿语者感知汉语多音节重音存在的三个问题。(1)重音位置范畴没有建立。汉语的重音位置是比较固定的,其轻重音基本格式是:“中重” 和“重轻” ( 双音节词),“中中重”和“中轻重”( 三音节词) , “中重中重”和“中轻中重”( 四音节词) 。但是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六名被试对“中重格”双音节词重音位置的判断,有前、后两种;对“中中重”三音节词重音位置的判断,有前、中、后三种。例如被试丁,对79个“中重格”双音节词重音位置的判断,前重占30.4%,后重占24.1%;对21个“重轻”格双音节词重音位置的判断,前重占28.6%,后重占4.8%;对40个“中中重”三音节词重音位置的判断,前重占22.5%,中重占35%,后重占30%。由此可见,他们对汉语词重音的感知或听辨能力很弱,因而造成重音定位失误,即没有建立起汉语重音位置范畴。

(2)重音等级范畴没有建立。汉语的重音等级分为三级:轻、中、重。而阿拉伯语无轻音之说,只有重音和非重音的对立。由于其母语的重音等级范畴与汉语的重音等级范畴不同,因此,阿语者无法正确地感知并区分这三个等级之间的不同。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把“重”感知为“中”、“轻”的。有把“中”感知为“重”、“轻”的,有把“轻”感知为“中”、“重”的。由此可见,六位被试对“中”、“重”、“轻”等级的感知很混乱,因而造成重音等级判断失误。这说明,他们对汉语重音“轻”、“中”、“重”三个等级的感知的范畴化程度较低。

(3)没有建立轻重音基本格式范畴。汉语轻重音基本格式是:“中重” 和“重轻” (双音节词),“中中重”和“中轻重”(三音节词),“中重中重”和“中轻中重”(四音节词)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六位被试对汉语轻重音基本格式没有形成范畴。以甲为例,在79个“中重格”双音节词重音等级的知觉实验中,他感知出了“中重”、“轻重”、“轻中”、“中轻”、“中中”、“轻轻”、“重轻”、“重中”、“重重”9种轻重音格式;在21个“重轻格”双音节词重音等级的知觉实验中,他感知出了5种轻重音格式;在40个“中中重”三音节词重音等级的知觉实验中,他感知出了12种轻重音格式。

3.知觉差异原因探讨。(1)知觉同化:即阿拉伯语双音节词的重音位置对汉语词重音的影响,即词重音迁移。“迁移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因素”(Rod Ellis, 1994:315)。根据 Terence Odlin(1989),迁移是目标语和已经习得(或未完全习得) 的语言之间的异同带来的影响。汉阿轻重音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别,在本文引言中,我们对阿拉伯语词重音有一个简单介绍,阿拉伯语双音节词中,第一个音节重读;而汉语双音节词的重音基本格式是“中重”。那么,学习者是否会把阿语词重音模式迁移到汉语中呢?排除听觉器官病疾之类的因素,人们对母语以外语音的感知是带有先验成分特点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感知与人的知识经验分不开,感知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现在已储存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把握刺激的意义。因此,人们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对语音的感知也是现实语音刺激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对第二语言的一般初学者而言,可借听觉辨音的已有知识经验常常就是母语语音,也就是说,学习者对第二语言语音的感知程度跟母语语音系统有关。(掌握多种语言的人除外)[6]我们对“感知第一个音节为重音的词(除去判断为等重的)的比例”做了一个统计,见下表:

表2 感知第一个音节为重音的词的比例

从表中可以看出,六名被试都有将“中重”格双音节词感知成前重的情况,且比例不小,平均值达到了30.8%,接近1/3。这说明阿拉伯语双音节词的重音位置可能是造成他们错误感知汉语重音的原因之一。所占比重各有不同,说明他们在知觉实验中,受阿拉伯语双音节词的重音模式的影响的程度不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被试乙将“中重”格双音节词读成前重的比例高达60.8%,说明她可能受阿拉伯语双音节词的重音模式的影响最大,这可能也与她学习汉语时间最短,汉语水平不高有关。

(2)感知重音声学凸显的能力:重音是声学因素的强化,重音声学凸显主要是指音长、调阶和调域、声调调型,这些凸显的声学因素影响重音的感知。汉语普通话重读音节往往表现为时长明显加长;调阶和调域是说汉语中音高高音点的升高是重音感知的重要线索,重音的音域一般会加宽;汉语是声调型语言,音节声调调型的稳定性和饱满程度也是重音的重要表现,重读音节总是倾向于维持原调调型不变或保持原调调型的主要特征总是表现得相当饱满。通过前面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得知,六位被试中,己、戊、丙感知重音的错误率比其他三位被试要低,这说明他们对汉语词重音的感知或听辨能力比其他三位被试要强,感知重音声学凸显的能力比其他三位被试要强。但从整体来说,六位被试感知重音的错误率都比较高,说明他们对汉语词重音的感知或听辨能力很弱, 对汉语词重音感知的范畴化程度较低。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建立起汉语重音范畴,感知重音声学凸显的能力很低。另外,通过比较六名被试双音节词“中重格”和“重轻格”的知觉错误率,其中四个人(乙、丙、戊、己)的“重轻格”错误率比“中重格”的要低得多。这说明,在“重轻格”双音节词中,重音位置和等级感知明显比“中重格”双音节词要好,这是因为在“中重格”双音节词中,重音声学凸显性不易感知,但是在“重轻格”双音节词中,轻音音节的音长则大大缩短,失去原有的声调,变得又轻又短,凸显出前一个音节的音长、音强,声调调型,感知为重音的几率就比较大。尽管如此,甲和丁“重轻格”双音节词的错误率仍然高达100%和85.7%。这说明他们对重音声学凸显的感知能力极弱。

(三)发音实验结果统计及分析 1.发音错误率统计。由三位普通话水平一级乙等的同学做评判人,对每一位被试的阿拉伯语学生的发音进行听辨和分析,两人及两人以上判断发音错误的即为错误。统计六名被试错误率如下:

表3 发音错误率统计

2.发音实验结果分析。(1)汉语多音节重音发音标准程度。阿语者汉语多音节发音重音标准化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丙、戊、己、丁、甲、乙。

(2)汉语多音节重音发音的标准程度不同的可能成因分析:

1)重音声学特点的掌握程度不同:在没有声调符号的提示下,丙、己在重音发音时,时长较长,声调调型稳定饱满,可见他们对汉语重音声学特点的把握比其他被试要好。其他被试发音虽然有前中后重的倾向,但前后等级差别不明显。

2)具有多音节重音型语言特点的阿拉伯语人对单音节声调型语言的汉语在多音节重音习得过程中的认知特点:重音知觉错误会引起重音发音错误。被试对汉语双音节词“前重”、“等重”的认知,也反映在了汉语双音节重音发音上。从表2-4可以看出,六名被试“中重格”双音节词知觉实验结果的主要倾向是前重或同等级,判断为“前重”的平均值为30.8%,判断为等重的平均值为35.1%;五名被试发音也有一定比例的词汇有前重或者等重倾向。且重音知觉错误率与重音发音错误率大致成正比例函数关系,重音感知失误多,重音产出偏误便会随之增加,这也造成了汉语双音节重音发音标准化程度不同。

三、语音感知与语音产生的同一性

即对于重音知觉错误是否一定引起发音错误;或者重音发音错误一定来源于知觉错误。

以“中重格”双音节词为例,分析语音感知与语音产生的关系。见表2-4。

1.六名被试“中重格”双音节词知觉实验结果的主要倾向是:前重或同等级。同时我们发现五名被试的发音实验也出现了这一倾向。因此,我们认为,重音知觉错误会引起发音错误。且大致上呈现这样的趋势:重音感知失误多,重音产出偏误便会随之增加,这说明了重音感知和重音产出之间关系密切。但是,我们由表2-4可以发现,每名被试的重音发音错误率比重音感知的错误率要低得多。这说明,二者发展并不同步。

2.丙的知觉错误率是73.4%,但他的重音发音十分准确。我们认为,对于熟练的、水平高的学习者来说,知觉与发声之间可能没有关系,因为他们对目标语语音的知觉错误依然存在时,但与之相对应的发声错误却消失了。

表4 中重格双音节词知觉和发音错误率与主要特点的对应分析

3.知觉错误率由低到高依次是:丙、戊、己、丁、甲、乙;发音错误率由低到高依次是:丙、戊、丁、己、甲、乙。大致呈现这样的趋势:知觉错误率低的,发音错误率低。因此,我们认为:“良好的语音感知范畴可能伴随着良好的发音 ”,即可以用语音感知能力来预测发音的准确性。

语音中既包含声学物理特征也包含音位信息,因此语音的加工既涉及自下而上的声学分析也涉及自上而下的音位表征。就第二语言的语音加工而言,没有目的语经验的初学者主要是基于声学物理特征对语音做出识别和区分;随着经验的增加,学习者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目的语的语音范畴,这个过程既受到特定声学特征在母语/目的语语音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影响,也受到母语/目的语的语音体系的制约。[7]可见,特定的声学特征既是知觉信息输入、储存的线索,也是发声信息输出的物质外壳,同时也是语音教与学两方面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知觉输入与发声输出是有一定关系的,知觉错误会引起发音错误,且大致呈现这样一种趋势:重音感知失误多,重音产出偏误便会随之增加,虽然二者可能发展不同步。而对声学特点的掌握程度是影响重音知觉和发音正确率的重要因素。那么,二语语音的习得就不仅仅是获得语音原型(prototype),更重要的是获得语音经验逐步形成和母语类似的范畴化知觉能力。而范畴化知觉能力取决于关键性声学线索的敏感度。所以,以相关声学特征为中心的知觉训练可以促进语音产生。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1)具有多音节重音型语言特点的阿拉伯语人对单音节声调型语言的汉语在多音节重音习得过程中,会受到其母语重音的影响,“前重”趋势明显;(2)对重音声学凸显的掌握程度是影响重音知觉和发音的重音因素,掌握得越好,感知越准确,发音越标准;(3)知觉错误与发音错误大致成正比关系;(4)而对声学特点的掌握程度是影响重音知觉和发音正确率的重要因素。那么,二语语音的习得就不仅仅是获得语音原型(prototype),更重要的是获得语音经验逐步形成和母语类似的范畴化知觉能力。而范畴化知觉能力取决于关键性声学线索的敏感度,所以,以相关声学特征为中心的知觉训练可以促进语音产生。

[1]王韫佳,初敏,贺琳,等.连续话语中双音节韵律词的重音感知[J].声学学报,2003,(11).

[2]李雅,卢颖超,许小颖,等.连续语流中韵律层级和调型组合对重音感知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

[3]仲晓波,王蓓,杨玉芳.普通话韵律词重音知觉[J].心理学报,2001,(6).

[4]周文巨,陈杰.阿拉伯语汉语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周烈.阿拉伯语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6]傅氏梅,张维佳. 越南留学生的汉语声母偏误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4,(2).

[7]张林军.美国留学生汉语声调的音位和声学信息加工[J].世界汉语教学,2011,(2).

责任编辑 张吉兵

H08

A

1003-8078(2014)02-0111-05

2014-03-18

10.3969/j.issn.1003-8078.2014.02.33

夏耕(1969-),男,湖北黄冈人,中南民族大学讲师,博士;马良言(1991-),女,湖北宜昌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阿拉伯语错误率重音
科技阿拉伯语词汇的构成及翻译方法探析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网络资源在阿拉伯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成效分析
小学生分数计算高错误率成因及对策
浅析阿拉伯语语音学习难点及解决方法
正视错误,寻求策略
解析小学高段学生英语单词抄写作业错误原因
阿拉伯语留学生汉语语音习得难点探析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