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家庭的“二孩成本账”

2014-11-27 21:20庄庆鸿杨雪
今日文摘 2014年12期
关键词:李牧独生子女观念

庄庆鸿+杨雪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就此启动。“生还是不生?”这个新诞生的问号,就这样被抛进了上千万个中国家庭里。

单独家庭的经济账:“城市里,养不起”

33岁的陈香,孩子已5岁。丈夫是独生子,而陈香不是,这个家庭正是政策的覆盖对象。虽然丈夫是某外企经理,两人月收入共两万多元,但她依然直言:“(不生)因为养不起。”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在大城市,一个孩子的生育成本到底是多少?在宝宝还不到一岁时,陈香就算了一本经济账:“几个月的婴儿,每月基本花销起码在3000元以上。”

大城市的房价、物价压力,也拉低了人们的生育愿望。陈香的同事小王,女儿刚一岁,符合“单独”条件的他也不打算生二胎。“现在我们住的是一室一厅,等到孩子大了,肯定是不够住的。所以还要攒钱换大房子,没有能力再承担养育第二个孩子的费用了。”

当孩子上学后,花销就会减少了吗?现在,陈香的孩子在某公立幼儿园上中班,每月学杂费1500元。“这样的花费在北京算很便宜的了,但是上幼儿园我们还交了3万元赞助费。所以三年的学费大概是6万多元。”她还给孩子报了英语班,18次课,3500元左右。“这只是第一期,一年念下来得1万多元,但其他家长都报了,我以后也准备一直报下去。”此外,城市孩子的玩具、衣服,一年各得花“小一万元”。每年孩子生病的费用,估计在3000元到4000元。

这样算下来,在北京养一个5岁的小孩,一年需要8万元左右。“这样的费用在北京并不算高,只是中等水平。”陈香说。

单独家庭的精力账:“两个娃,累不起”

除了考虑高龄产妇的因素,记者发现,许多30来岁的夫妻考虑的不仅是经济成本,而是“精力、体力上吃不消”两个孩子。陈香的周末,也完全是在“司机、陪读”的角色中度过的。陈香并非报班最多的家长,她的目的也不是压榨孩子,“主要是为了丰富她的生活”。

陈香的大学同学李牧在苏州工作,现在女儿主要由婆婆负责“带”。他们家不想要二胎的理由是:“一个孩子就非常累了,老人已经是极限了。如果再添一个孩子,精力真是耗不起。”

“在城市,凡是嚷嚷生二胎的,基本都是没要过孩子的。”带着开玩笑的性质,李牧如此断言。她孩子班上的家长,暂时还没人愿意生二胎。

单独家庭的观念账:“独生子女,伤不起”

但陈香的丈夫王爽,却牢牢站在“支持单独家庭生二孩”这一边。作为“独一代”,王爽认为独生子女太孤单了。“主要是为了孩子考虑,孩子能有个伴儿。”

因为“没有伴儿”,近20年来,社会上对独生子女群体的“伤不起”,一直不乏批评之声。

“比起多子女家庭,通常独生子女的分享意识、团队意识、抗压能力会比较弱,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且独生子女一般受到的夸奖多,听到的负面信息少,自尊心比较强,进入学校和社会可能会受不了打击。”

但王爽也承认,不能把独生子女“一棒子打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时候,80后、90后还是很给力的,还是比较能担当责任的。可能因为家里大人多,家务事不让独生子女干,所以他们的动手能力才弱,如果都放开手,让他们去做,也不会总是弱的。”

单独家庭的“观念账本”里,还有一个更尴尬的概念:“重男轻女”。对房价高企的解读,早有“丈母娘经济”概念,全国不少地区,都存在“给儿子买房”的情况。这导致部分有女儿的家庭不愿意生二胎,以免生了个儿子之后,女儿“太可怜”。

“房子大都是买给儿子,但将来父母老了,是儿女共同承担赡养责任。我是独生女,结婚后,我父母赞助了我们买房。如果我有个弟弟,你想想我还能有什么?”李牧说。

另一面,“重男轻女”观念下,一些有女儿的单独家庭,顿时感受到了长辈希望他们“再生个男孩”的压力。

“‘生儿生女都一样已经讲了30多年,希望更多爷爷奶奶辈的人能够真正转变观念,尊重子女的选择。”身为“70后”的李牧颇有感慨。

“观念需要一代人来改变”

虽然陈香不打算生二胎,但是她一样在当天晚上发出了一条欢庆“单独二胎”的微博。

“现在放开了政策,无论我想或不想生,都可以自己选择,不再是国家明令禁止。这不一样,还是很有必要开放的。”

看到微博,王爽又试图说服妻子:“再生一个孩子,我们略微‘穷养不就可以了吗?过去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不都可以带好几个孩子吗?”

但她反驳:“现在已经不是我们小时候了,孩子都养得很金贵,要讲究教育质量,注重孩子的习惯养成、科学喂养,更不可能长时间离开家长的视线。现在的城市里,你见过三五岁的小孩独自在大马路上走的吗?”

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第一批610万孩子领取了独生子女证。

经过34年独生子女政策影响,加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的育儿观念也从“粗养”一步步走向了“精养”。

对于一个老人看不过来一个孩子,李牧深有体会:“老人看孩子,真的比较累,有时候都吃不上饭。主要是怕孩子磕着碰着,现在不像以前住平房,街坊、亲戚能帮着看着点儿,放学后能在院子或胡同玩会儿。现在住的都是楼房,不敢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煤气、电都不安全。”

接送上下学,也逐渐从“争议话题”成为城市家长的“必需选项”。

“现在孩子都早放学,小学生减负了,3点10分就下学,父母都有工作的话,一般没有这个时间下班的。”陈香解释,“我们小时候流动人口少,谁家来外人都看得见,放心让孩子一个人自己走胡同、过马路回家。以前也没有那么多车,谁家有车停在胡同里都算新鲜的了。”

李牧认为这并非小题大做,“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现在外面车很多,以前只有自行车。而且现在侵害孩子的负面事件、报复社会行为也不少,所以,孩子的安全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

“精养”的教育观念,对于单独家庭也有“不得不从”的无奈。

实际上,陈香也不愿意让孩子这么累。“这班那班,真的上不过来,但这是教育的大环境使然,大部分家长和孩子的节奏就是这样。你不学,别人学,就是‘输在起跑线上,甚至不是‘输了对方。”

她看到国外幼儿园的教学“就是玩”,而她孩子的幼儿园正好相反。“不但不能玩,上完大班,还得上学前班,提前学小学的东西,你不学就跟不上课程。”

“真的有必要所有人一起‘抢跑吗?”王爽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他们隐隐觉得,放开单独家庭生二胎,也许就是一个让很多国人转变育儿观念、“别那么紧张”的契机。

“观念可以改变,值得期待,但可能需要一代人的时间。”陈香看着身边玩布娃娃的女儿,眼神明亮。

(张欣荐自《时代邮刊》)

责编:水寒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牧独生子女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有些事不可以试探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图说
李代桃僵(上)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拧瓶盖的男生
健康观念治疗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