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14-12-04 11:53林勇常显亭赵献银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4期
关键词:区域性腮腺腺体

林勇 常显亭 赵献银

腮腺肿瘤多为良性肿瘤,以发生在面神经浅层的腺叶组织者居多,其中,良性肿瘤中又以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多见。对于发生于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通常需要解剖面神经各分支,并于面神经浅面切除腮腺浅叶和肿瘤,其手术范围大,术后并发症亦较多[1]。本院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保留了腮腺导管及部分腮腺组织,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3月入住本院口腔颌面外科的7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患者,其中男48例,女22例,年龄17~72岁,平均35.2岁,多形性腺瘤44例,沃辛瘤18例,肌皮瘤5例,乳头状囊腺瘤3例,病程1个月~4年,平均1.8年。所有患者术前均无面神经功能障碍,且均行增强CT检查,确定肿瘤位于腮腺浅叶,测量肿瘤直径≤3 cm,并排除肿瘤边界不清,术后经病理切片确诊。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采用传统腮腺手术的“S”形切口,翻瓣后在腮腺前缘寻觅结扎腮腺导管,常规解剖面神经各分支,于面神经浅面将腮腺浅叶、腮腺嚼肌筋膜及肿瘤完整切除。将残端进行缝扎处理。术后放置负压引流,术后根据引流量在24~48 h拔除引流管,常规加压包扎14 d[2-3]。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采用“S”形或顺皮纹直线切口,较传统术式短。根据肿瘤的部位在“S”形切口上选择耳前、耳后或颌后区域上作切口,长度以充分暴露肿瘤为宜,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腮腺咬肌筋膜,在腺体内翻瓣,以保留腮腺嚼肌筋膜在皮瓣上。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解剖邻近的神经,采用外周向主干方向钝锐性分离相结合的办法。如肿瘤位于耳前腮腺导管以上水平,可只解剖面神经颞支和颧支;如肿瘤位于腮腺导管以下颌骨下缘以上水平,则需解剖下颌缘支和下颊支;如肿瘤位于耳垂下、颌后、下颌角区域,则需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保留耳垂支、耳后支及耳大神经,切断进入腺体的分支。面神经解剖完毕,以肿瘤为中心切除肿瘤与其区域周1.0 cm的腺体组织,术中保留主导管,缝扎腮腺残端及分支导管,术后放置负压引流,术后根据引流量在24~48 h拔除引流管,常规加压包扎14 d[4-5]。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并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暂时性面瘫、面部畸形、涎液潴留、耳垂麻木、Frey综合征和口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暂时性面瘫、涎液潴留、耳垂麻木由术者根据临床检查评价,面部畸形通过问卷调查反馈评价;Frey综合征是腮腺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为手术过程中切断分布于汗腺和皮肤血管的交感神经及位于腮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后数月两组神经纤维断端的错位愈合,临床主要表现为当有味觉刺激并有咀嚼运动时,术区皮肤出现潮红和出汗[6],根据淀粉碘试验评价;口干采用划线法评分评价[7]。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后1、3、6个月、1年及每年复诊1次,以观察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各项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解剖面神经分支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暂时性面瘫、面部畸形、涎液潴留、耳垂麻木、Frey综合征和口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肿瘤的复发情况 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发生肿瘤复发,复发率为2.86%,对照组患者中有1例发生肿瘤复发,复发率为2.86%。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腮腺肿瘤主要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患者中以良性肿瘤最为多见。在良性肿瘤人群中,则主要以多形性腺瘤为主,其次就是腺淋巴瘤。主要表现为耳前区、耳垂下或腮腺后下部的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无粘连,可活动,包膜不完整,表面光滑无结节,常无功能性障碍[8]。目前,手术是临床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最有效和主要的方法,但若单纯沿包膜剥离剜除,则术后易出现肿瘤复发,尤其是多形性肿瘤。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肿瘤的类型以及侵犯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腮腺浅叶切除术为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传统手术方式,该术式适应证广,操作简便,全面解剖并保留神经主干和分支,并将腮腺浅叶组织和肿瘤一并切除,显著降低了术后肿瘤复发率,但也存在诸多缺陷。由于术中采取大切口、大翻瓣,暴露面经总干及其分支,常不可避免地造成面神经的暂时性损伤和腺体功能的损伤,且过多切除正常腺体及腮腺嚼肌筋膜,创伤大,导致患者腮腺区明显凹陷畸形,瘢痕明显,患侧残存腺体功能丧失,术后也易出现暂时性面瘫、耳垂麻木、Frey综合征和口干等多种并发症[9-10]。

表1 两组术中各项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术中各项指标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手术时间(min) 切口长度(cm) 术中出血量(mL) 解剖面神经分支数(支)对照组(n=35) 112.48±22.31 10.49±1.55 77.46±12.52 3.79±0.68观察组(n=35) 89.56±16.47* 6.53±1.28* 49.98±10.43* 1.52±0.95*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例(%)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较传统术式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该术式创伤小,只需解剖游离部分必要的面神经分支,缩小了面神经的解剖范围,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并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面神经的损伤。其次区域性切除术是沿瘤体外正常组织进行钝锐性分离,切除肿瘤与瘤周部分腺体组织,同时避免了术中切断、结扎不必要的血管,如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者,避免了切断结扎颞浅动、静脉与面横动、静脉等,减少了术中的失血量。另外,该术式保留了腮腺大部分正常腺体组织和主导管,以致残留腺体的唾液顺利排出,从而减少对腺体的损伤,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达到在完整切除肿瘤保证其确切疗效显著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的同时,减少了传统手术诸多并发症的目的。患者术后瘢痕小,在满足了对面部外形美观的要求的同时功能恢复满意,生活质量有所提高[11]。

但区域性切除术适应证的选择相对比较严格,仅适用于边界清楚、活动较好、直径较小(≤3 cm)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这就要求临床医师术前详询病史、完善腮腺CT检查以筛选病例,并注意手术技巧,保证外周有一定的正常腮腺组织(5~10 mm处)作为安全区,在无瘤原则下将肿瘤完整切除,对于多形性腺瘤,因其部分包膜不完整,应于瘤体切除后用大量大量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创面后再进行缝合,并严密结扎腺体残端,使残留腺体的分泌物仍可沿其他分支导管汇入主导管,以预防涎液潴留等[12]。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切口长度、平均术中出血量、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术后暂时性面瘫、面部畸形、涎液潴留、耳垂麻木、Frey综合征和口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肿瘤复发率都较低,说明区域性切除术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疗效确切、创伤小,有效保存患者的腮腺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少,显著降低了术后肿瘤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张耐新.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3):427-428.

[2]王纯.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1,22(8):75-76.

[3]廖益辉,石成明,刘晓兵,等.传统切除术与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0):79-80.

[4]俞辉明,房进.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疗效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7):98-99.

[5]张翔云,刘锋,夏秋.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43例分析[J].中国实用口腔杂志,2008,1(10):621-622.

[6]张瑞林,陈哲,徐艳红,等.腮腺浅叶部分切除与全切术治疗浅叶良性肿瘤的比较研究[J].四川医学,2010,31(2):192-193.

[7]唐杰.腮腺部分切除术在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研究,2010,26(6):885-886.

[8]陈东雷,王翔,邢元龙,等.5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切除术的疗效[J].重庆医学,2010,39(18):2509-2510.

[9]朱代珍.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96-07.

[10]杨光辉.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4):136-137.

[11]杨文华,孙庚林,吴炜.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与传统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天津医药,2009,37(6):507-508.

[12]冯桂花,冯维,申秀梅.区域性切除术与腺体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比较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2,28(9):921-922.

猜你喜欢
区域性腮腺腺体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基于nnU-Net的乳腺DCE-MR图像中乳房和腺体自动分割
春蚕吐丝
宫颈上皮内瘤变累及腺体的研究进展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的通知 国办发〔2017〕11号
棉花色素腺体的研究进展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