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体战略与基本架构

2014-12-05 03:03刘华芹研究员研究员
国际贸易 2014年3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经济带

刘华芹(研究员) 李 钢(研究员)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他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这项倡议得到了相关各国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共识。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若干世纪,在古代交通史上,曾兴起了一条东起中原大地,西至地中海之滨,横跨欧亚大陆,绵延7000余公里的陆上商贸大道,这就是联系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沿路各国和各民族从事各种商业贸易活动,极大促进了本国和本民族经济的发展。经济交流还促进了文化沟通,各民族在吸取外来文化精粹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历史文明。古丝绸之路精神将沿线地区多种文明结合成一体,形成“丝路地区”。古丝绸之路成为人类共同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当人类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共享和平,共同发展”为主旨,抓紧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被赋予了新的重大战略意义与新的内涵。

一、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意义与所面临的复杂环境

(一)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1. 有助于确立我国在世界经济新格局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已成为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绝大多数国家的第一或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国的经济利益已延展到世界各个区域,维护并拓展自身利益是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格局仍处于迅速调整之中,美欧等发达国家均在构筑自己的利益网,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被排斥在该进程之外,“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欧亚地区国家参与广泛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一个新契机和重要平台,也为我国提升在全球经济合作中的话语权开创了先河,从而有助于确立我国在世界经济新格局中的地位。

2.有助于形成有利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格局

目前在我国西部毗邻地区,大国主导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俄罗斯加速推进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欧亚经济联盟,力图恢复原苏联的强国梦。美国则积极实施“新丝绸之路计划”,试图弱化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亚及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俄美在这一地区的角逐客观上对我国形成了重大挑战。

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打破这一僵局,它将欧亚地区国家普遍认同的古丝绸之路精神与中国的经济优势相结合,以经济为纽带,拓展并深化中国在周边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影响力,密切彼此的合作关系,从而改善我国的地缘政治形势,缓解外部压力,形成于我国有利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格局。

3. 有助于实施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战略

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是我国新时期扩大对外开放战略的重点和突破口,它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优化国内区域经济布局,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扩大内陆沿边开放也可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技术和市场支撑,为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为我国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的重要平台。

(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欧亚大陆30余个国家,总人口近30亿,文化、民族及宗教信仰纷繁多样,构建经济带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面临机遇,也将面临巨大挑战。

1.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有利条件

在政治外交方面,目前我国与周边及欧亚地区大部分国家政治外交关系稳定良好,除个别国家外,基本不存在明显领土争端,且与多数国家已建立了双边经贸合作的法律基础和多层次合作机制。从动向上分析,金融危机后该区域多数国家与我国合作意愿日益增强,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同我国有相似的利益诉求。大多数国家对中方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给予了积极回应。

在经济发展方面,欧亚地区国家能源及矿产资源丰富,同我国合作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与上述国家的经贸合作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独联体成员国、多数阿拉伯国家、南亚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与投资伙伴,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2.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面临的挑战

复杂的安全形势制约合作发展。欧亚地区是国际安全形势最为复杂的区域,且大国在这一地区角逐异常激烈。在可预见的未来,中东局势依然动荡不定,北约撤离阿富汗后中亚安全形势也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非传统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恐怖活动与毒品走私问题将变得更加猖獗,由此对该区域内开展经贸合作构成巨大挑战。

多个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加大了协调难度。在欧亚地区存在由不同国家主导的多个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国别构成、区域分布、合作范围与合作机制差异较大,彼此交错,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意大利面碗”效应。在未来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如何协调各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到求同存异,趋利避害,寻求有效对策,加强互利合作,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新兴经济体经济复苏进程放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未来相对于发达经济体经济增势趋强,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经济增速下降和全球流动性收紧的挑战。而地缘政治紧张可能影响石油价格,并给中东、南亚等地区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经济增速放缓将削弱各国参与合作的内在动力,从而制约合作进程。

尽管存在上述困难和制约因素,但从目前我国周边安全、整体外交形势以及经济发展需要来看,未来10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为我国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方向之一,为此必须与该区域内大国和重要邻国达成共识,协力推进。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体战略定位、内涵和目标

2013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外交局势和周边形势,新一届领导集体制定了未来5~10年我国周边外交战略,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努力使周边同我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周边经济战略是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周边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东西两翼平衡发展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体战略定位是,承袭历史、从全球视角扩大我国内陆沿边开放的新战略。它是以经济外交为手段,在广阔欧亚地区建立相互融合,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的发展空间,密切我国与该区域内各国的合作关系,提高相互倚重程度,实现我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益。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内涵是,将古丝绸之路商贸与文化交流的作用提升为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两大支柱,其发展方向应符合现代区域合作的趋势,同时又有别于其他区域合作模式。

经贸合作支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硬因素,应由历史上的商贸往来拓展为贸易、投资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三大合作方向。一是加强贸易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 二是扩大相互投资。“丝绸之路经济带”将突出投资引领合作并带动贸易发展的作用,充实合作内容,提升合作水平,实现共同发展。 三是推动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各方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做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

加强道路联通。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在此基础上,各方应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加强货币流通。各国应在本币结算方面开展合作,力争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

人文交流支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软因素,它由以往的民间交流提升为政府与民间两个层次。一是政府层面,即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应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 二是扩大民间往来,即加强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各个领域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两大支柱应有机结合,人文交流为经贸合作提供保障,经贸合作又为人文交流提供支撑,两者互为因果、互为前提,相互促进,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合作的协调发展。

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目标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在对外层面,应遵循“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扩大我国在经济外交方面的影响力,在增信释疑的基础上,巩固我国与西部周边国家及欧亚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建立新型的伙伴与经济合作关系,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战略新的突破口,培育我国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增长点。最终目标将是与沿路带具备条件的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并逐步连成网络。 二是在对内层面,应带动并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

三、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架构

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应遵从自周边起步,逐步推进的思路。率先在中亚、西亚和南亚推进,逐渐向中东欧地区拓展。以区域经济合作为路径,以贸易投资便利化与自由化为方向,近期内以贸易投资便利化为工作重点,中长期以建立自由贸易区网络为发展目标。

(一)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方针与原则

1.基本方针是“以点带面,统筹协调,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以点带面”将经济带划分为若干区域,在各次区域中选择优先合作的重点国家、合作机制和领域先行推动,以此为龙头带动整个次区域的经济合作。

“统筹协调”是指协调好境外不同次区域内及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协调好境外合作与国内相关产业及省区的发展关系,协调好国内相关省区与产业的发展关系。

“先易后难”,“丝绸之路经济带”包含国家众多,彼此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经济互补性程度不尽相同,基于现状,选择难度较低的贸易投资便利化作为起步更为客观,也易于为各国所接受,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再向自由贸易协定推进。

“逐步推进”,在空间布局上由近至远,在合作领域上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在合作对象上由双边向区域拓展。

2.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原则

在合作中应遵循互惠互利和突出合作发展的理念,以我为主、实现互利共赢。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近期与长远相结合”。近期内自贸易投资便利化起步,逐步加强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消除贸易投资中的各种障碍,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长远目标创造条件。

(2)“贸易与投资相结合”。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将我国的“走出去”战略与欧亚地区国家扩大吸引外资战略相结合,以投资为手段,拓展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

(3)“双边与多边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双边及多边合作机制,大小国兼顾,采用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在不同层面推进合作。

(4)“共同利益最大化原则”。该区域内众多国家利益差异较大,丝绸之路是合作的天然纽带,它以共同利益为契合点,将各国以及各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联合起来,将共同利益做大做强,最终使各国从中获得裨益。

(5)“以市场经济原则创新合作模式”。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基础建立互惠互利的创新合作模式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区域经济合作的客观要求。在未来的合作中应提出新思路,开发新模式,在各国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关系。

(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布局

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划分为三个区域,即中亚、西亚和南亚,在三个区域形成“三个支点、三个辐射面、三条路径”,即以上海合作组织为支点,辐射独联体国家;以海合会为支点,辐射西亚国家;以中巴自由贸易区和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为支点,辐射南亚国家。在三者中,上海合作组织应为推进重点。

第一个支点为上海合作组织,除中国外,其辐射的独联体为2.9亿人口,总面积约为2211万平方公里,2012年经济总量近2.7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规模1.3万亿美元。在此基础上再向中东欧地区拓展。

第二个支点为海合会成员国,其辐射西亚地区。该区域总人口为7000万左右,总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2012年经济总量近1.5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规模为1.2万亿美元。

第三个支点为中巴自由贸易区和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其辐射的南亚国家总人口接近18亿,总面积580万平方公里,2012年经济总量近2.4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规模为1.0万亿美元。

上述三个区域(包含中国在内)的总面积合计415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合计35亿,经济总量合计14.8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规模约为7万亿美元,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三)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路径选择

我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由近到远,政治外交并进,大力强化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合作为基本路径,在中亚、西亚和南亚三大区域推进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推动贸易、投资及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形成投资与贸易互动发展,逐渐向优惠贸易安排过渡,由次区域合作向区域合作的整合发展。在国内应将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互为依托,全面推进开放进程。

路径一是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平台加强并深化我国与成员国和观察员国的全方位合作。突出投资的引领作用,推动经贸合作全方位发展。

路径二是加强与海合会成员国的合作。尽早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全面拓展我国与海合会成员国的经贸合作,带动与西亚国家的合作。

路径三是提升中巴自由贸易安排水平并启动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合作机制,使其辐射至南亚地区,推动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全方位经贸合作。

(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

基于各国现状,推进贸易投资的便利化与自由化应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基本方向。近中期内应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主,适度推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着眼于长期发展,应力求建立广泛的自由贸易区网络。

1.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合作的主要方向

近期内重点深化贸易投资便利化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扩大在该区域的投资以巩固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利益,拓展我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为此,应加快内陆沿边向西开放的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强能源以及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拓展农业领域的合作,开拓加工制造业领域的合作,提升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提高服务业合作水平,推进各类园区建设等。从长远来看,应巩固双边及多边合作的法律基础,探讨多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逐渐推进各层次的优惠贸易安排。

2.与海合会成员国合作的方向

重点推进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力争尽早达成相关协议,促进双边全方位合作的发展。应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由资源开发转向全产业链的合作,加快打造合作的支点和基地,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拓展中国与伊朗及与土耳其的双边经贸合作关系。

3.中巴自由贸易区和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合作方向

深化中巴全方位经贸合作关系,使其成为中国与南亚国家合作的典范。重点推进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内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加强四国在农林渔牧、矿业、电力和旅游业的合作。推动区域内贸易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探讨实施更优惠的贸易投资安排。

四、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举措

(一)制定周边外交战略的实施措施

加强同该区域国家的深度沟通和理解,切实关注各成员国的利益诉求,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协调与磋商,加强高层互访,促进双边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外经贸措施

在三大次区域合作中大力推进世界贸易组织“巴厘一揽子协议”中有关贸易便利化的措施,简化海关及口岸通关程序,减少贸易壁垒,以降低贸易成本。中方率先提出实施倡议,将其纳入双边及区域合作内容之中,加强相互沟通与交流,并对部分国家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逐步推进双边和多边的优惠贸易安排;发展多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全方位合作;扩大新疆的亚欧博览会和陕西的欧亚论坛以及宁夏中阿论坛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搭建新的多种贸易投资促进机制与平台,包括工商论坛、企业家论坛等;与周边国家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应的合作机制。

(三)加强同相关国际组织及地区组织的协调与合作

充分利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大力推进的“亚欧大陆桥”合作机制、亚洲开发银行的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计划推动连接中亚—中国—南亚以及其他方向的公路线和铁路线,促进区域内的互联互通。加强与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和国际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求同存异,为我所用,开发经济合作潜力,促进各地区间的经贸往来,拓展我国在该区域的软实力。

(四)将我国内陆沿边开放战略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更加有机地结合

贯彻落实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相关政策,提升沿边重要口岸的作用。合理进行国内区域与相关产业的布局,深化新疆、甘肃与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国家及俄罗斯和蒙古国的合作,打造西安、重庆、成都等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发挥其经济辐射功能。规范发展边民互市贸易区,提升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水平,探讨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推进新疆喀什经济开发区、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等,着力打造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

由边境小额贸易向综合性多元化贸易转变,建设国际商贸集散地、大型边境贸易市场和储运中心,构建境外市场营销网络。大力承接周边国家的信息和服务外包业,提高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水平。

支持对欧亚地区国家的“走出去”扶持政策,制订分国别的地区贸易和投资政策以及专项规划,加强对企业投资的风险防范和管理。继续扩大境外能源、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开展电力贸易和跨境电网联网,推进电力输送通道建设;加强在高科技和节能环保领域的合作。加强境外农业合作。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多式联运,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改善通关条件,提升通关便利化和综合服务水平。根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要求,适度调整财政和税收鼓励政策。

推动以人民币为中心的区域外汇交易市场建设,加快人民币与周边国家货币的区域交易步伐。鼓励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沿边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扩大金融机构覆盖范围,加快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鼓励金融和保险机构积极探讨灵活多样、风险可控的融资和担保模式。加强我国与向西开放有关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共识,分阶段推进。

五、 妥善协调与主要经济体的竞合关系

伴随中国的和平崛起,在我国周边地区大国之间的角逐将越来越激烈。妥善协调大国关系,可为我国在周边地区推进合作提供重要前提和保障。

(一)以包容的心态在竞争中谋求合作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涵盖的欧亚地区,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早已涉足,而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又有其核心利益,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可避免地与各方利益产生重叠甚至矛盾,为此习近平主席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倡导包容的思想,……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着眼于未来发展,在我国周边地区大国竞争将成为常态,对抗与遏制已非明智之举,为共同利益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在竞争中谋求合作实为上策,也是中方应持的积极立场。妥善协调大国关系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审时度势,不断调整策略。

(二)将政治、经济、外交手段有机结合,统筹协调,提升软势力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对外开放新战略,体现了我国经济外交新思路和新理念。在广大欧亚地区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事业,困难难以估量,为此需要整合我国外交、经济和政治资源,相互支撑,形成合力,清除障碍。利用政治和外交渠道加强与大国的磋商与协调,为推进合作创造条件。2014年可利用中方主办APEC和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简称“亚信会议”)两大峰会的机遇,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相关议题列入其中,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达成更多共识。同时应充分利用古丝绸之路文化和精神,大力发展我国与欧亚地区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提升我国的软实力,扩大我国对该地区国家的影响力,为推动经济合作奠定民意基础。

(三)求同存异、化解分歧,策略灵活,从长计议

参与欧亚地区角逐的大国可分为两大集团,一个是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另一个是以俄罗斯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两大集团在该区域的影响力不同,我国对其采取的策略也应有所差异。

发达经济体均不为欧亚地区国家,缺少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地缘优势,同时他们也不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缺少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优势。尽管这些国家也曾以“丝绸之路”名义提出若干战略或规划,但均未取得实际成效,加之目前发达经济体更为关注自身发展问题,对欧亚地区的关注度和投入均有所下降,因而近期其对我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未构成明显挑战。其影响将更多地体现在长期层面,需要予以关注。

俄罗斯和印度均为欧亚地区国家,俄罗斯与中国在中亚地区,印度与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实际利益重叠,甚至存在冲突。妥善解决中俄及中印合作关系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关键因素。求同存异,化解分歧应成为破解难题的基本原则。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现阶段最大难题是协调与俄罗斯强力推进的关税同盟及欧亚经济联盟的关系。鉴于俄方发展战略及经济需求,中方应从长计议协调与关税同盟的关系,以积极建设性立场加强与该次区域组织的合作。首先,加强与欧亚经济委员会的交流,了解其相关政策及发展走向,以便寻求双方合作的契合点;其次,继续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并扩大成员国在非资源领域的投资,各方在此不存在分歧;再次,调整合作策略,建议中俄联手在该区域落实世界贸易组织“巴厘一揽子协议”有关贸易便利化的措施并向世界贸易组织就便利化领域的合作提出新倡议;最后,拓展与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的经贸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的作用,密切经济联系。

经贸合作是撬动中印双边合作关系的杠杆,大力推动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及工业园区建设将为全面改善中印关系奠定基础。在中印合作中应充分考虑其作为南亚次区域大国的地位和影响力,采取“小步快跑”的策略,积极回应印方对发展双边经贸关系的利益诉求,包括贸易平衡、扩大投资等问题,力争使合作取得成效。

综上所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在当前形势下,扩大政治、经济、外交影响力的大战略谋划,是涉及我国在新时期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具体构想,是我国寻求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思路,应进行精心部署,从长计议,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经济带
一位制造商一架军机(欧亚篇)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欧亚裔混血族的曲折发声:解读戴安娜·张和《爱的边界》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