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新特色、新周期与新风险:无危机的风险冲击力

2014-12-05 03:03谭雅玲研究员
国际贸易 2014年3期
关键词:经济

谭雅玲 研究员

2013年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都是在市场充满风险中平安度过,包括美债危机、欧债危机、日债危机等为特征的危机阴霾愈加严重,不断扩散,但是至今并未冲垮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反之使得发达国家的经济体能进一步健全或回归世界势力主导。相反,没有危机概念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则面临危机的隐忧,动荡局面逐渐加剧。由此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于:如何研究危机风险?如何定性经济形势?如何面对焦点话题?全球经济与金融已经进入新的时代与周期,老套路的分析论与方法论已经严重不适应现代时期的论据与理论。评估2014年更需要深入性。市场需要深入了解国家特色的经济资质和金融能力的比较,舆论并不能简单化或短期化地定义定论。2014年或将会进一步延续2013年许多问题,因为2013—2014年是一个整体阶段连贯性规划的一部分,不能只有短期的视线,更需要长期的视角与高度,论据的实质与本质的比较被严重忽略。

其一是经济实力增长的通缩忧虑与无通胀指标压力的物价痛苦。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发达国家通缩担忧之中的经济张力凸显,发展中国家通胀无忧之中的物价代价严重。前者为发达国家的实力经济,后者为新兴市场或发展中国家的规模速度;前者已经成功地驾驭住金融危机的冲击,步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与产业升级换代的转折,后者并无金融危机的打击,但却遭受比危机更严重的打击和损失,无危机的风险险恶放大与扩散。

2013—2014年岁末年初的发达国家通缩隐忧十分突出,包括货币政策的对应处于分化与矛盾加剧的状态,并带来价格较大的变数与转折迹象。然而,更值得关注的重点和基础要素在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势力的进一步强化或重新恢复。2013年世界经济的亮点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与增长。美国经济的稳健以及升级换代,保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与幅度,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第一极,并且依然是全球经济风向标。欧洲经济虽不景气,但欧洲经济基础依然是发达国家本质和品质,即使他们依然处在经济衰退边缘,但他们的人均收入以及经济基础要素依然保障经济规模和资产收益率,尤其是行业产品品牌或技术含量品质依然世界领先。日本经济则凸显好转与摆脱经济衰退的能力与潜力。2013年的世界经济得益于主要发达国家的恢复性增长,实际上发达国家的优势愈加醒目,即经济恢复与复苏增长十分同步,彰显经济实力与势力。反观,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少数新兴市场国家,虽然具有世界经济支撑性的定义和赞誉,但他们无论规模或实力都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比,只是短期、局部现象的显现,并不具备可持续性。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面临的则是无通胀指标的通胀痛苦与压力,进而付出与损失积累的财富与能量,并未发生与发现新的增长点与转型转变。尤其是伴随国际原材料价格的翻番上涨,价值体系的逐渐高涨和成本增加,价格基点不仅脱离基础价格水准,更面临进一步超高与推高的挑战,其中重要的环境变化与市场结构在于流动性过剩,货币供应量过度超出实体经济需求和供给。传统经济需求为主的通胀原理已经转向现代经济投资为主导甚至投机为主的新时代。未来这些国家的经济下滑则更多是无产业更新、无创造研发,甚至无生产力推动,我国尤为突出。世界的经济基础表现处于拉大差距和分化阶段要素的时代,简单化、短期化的评估带来的经济无方向与无动力严重,笔者认为是无危机感的风险冲击力。

尤其是在经历过所谓严重金融危机洗礼之后的发达国家,其经济继续处于世界经济领先和优势地位。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全年经济总量预计将会达到16.7万亿美元。美国经济的现代化与新型化十分具有成效,更是美国经济与众不同的全球特权。其中最关键一点在于新能源战略的收获期。一方面是美国传统能源战略卓有成效,石油战略储备的丰厚使得美国战略垄断性制高点得到稳固。另一方面是美国新型能源战略卓有成效,新能源的开发、研究、技术更新和创新使得美国拥有页岩技术垄断,石油出口大国地位确立,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和石油价格冲击力下降进一步显示新能源战略的效率与作用。同时包括美国自己紧张、全球十分敏感的失业话题更与美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密切的关联与成效。传统产业的个人就业技能已经不适应现代经济的技术更新需求,就业压力的根本在于国民需要时间补充技能以追赶经济发展质量和节奏。这只是表明美国经济规划与把控的准确,并非美国经济问题与压力那么简单。美国国民已经深切感受到这种变化,他们正在用时间和努力追赶经济转换的节奏与品质。国家政策纠结的失业率与百姓追赶弥补的失业率正在发生变化,美国失业率两年变化的进展已经表明就业思路与战略效应的进步,并非是压力,而是一种动力和潜力。由于市场与国内外理解角度与解析方法的差异,使得美联储政策被误解的关键,也是美国经济被悲观看待的重要因素,但却是美国经济成功进步的核心要素。

欧洲经济并未坏到极致,毕竟欧洲品牌国家品质高端,具有支撑意义和调整效率。日本依然呈现复苏势头,经济竞争力依旧。整体发达国家依然保持世界经济重要力量的作用与影响。同时发展中国家呈现差异性走向,有高有低的错落发展带来不稳定的预期分化和不确定的风险预警,经济基础以及经济优势自我性突出,欠缺国际经济竞争优势与实力依旧弱势。世界经济结构错位重组,发达国家优势凸起。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整体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快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但是国家实际经济竞争力则凸显发达国家的能力与水平,比较突出的例子在于欧洲债务危机的缓解比预期要快,恢复性较为明显,但分化风险加大;美国经济增长效率好于预期,经济结构与周期因素绝对优势;日本经济复苏效果好于预料,日元贬值成效明显。

过去几年伴随金融危机恐慌对世界经济的评估并不准确。一方面是新兴市场尤其是东亚与亚洲参与世界经济的能力有限。东亚地区和亚洲经济竞争力下降十分明显,经济分化突出。危机时期所谓的世界经济三足鼎立的定位已经从“美欧亚”转回“美欧日”。另一方面是美国经济包括欧洲、日本实际经济状态并非严重恶化。这或许只是他们周期性和阶段性的调整,所谓金融危机更凸显发达国家应对危机的能力与水平,顺势而为促进产业与结构升级换代是危机后的收获与进展。世界经济的结构错位重组,发达国家优势凸起。这说明世界经济评估的基点和视角的欠缺与偏激十分值得反思。

面对我国实际状况,更值得思考特殊性。2013年我国通胀指标处于政府预期目标之内,似乎可控性较好,但实际居民生活指标压力巨大。所谓无通胀压力的通胀痛苦凸显物价指标的沉重负担与代价。这种特殊的国情与我国目前的价格体系与价值结构以及投资组合具有很重要的关联与影响。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具有通缩的担忧,但由于人均收入、消费水平以及经济基础的巨大差异,他们享受物质生活的滋润供给,我们则承受物价水平高涨的成本与代价损失。从中看出,国家资质水平的参差不一,以及国家资质定位的分化,这将是我国2014年面临的新挑战与新课题。

其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与经济基础不足严重恶化。突出表现于发达国家创造力发威之中的经济升级展现,发展中国家生产力不足之中的经济差异严重。前者是发达国家高级化的水平,创新性与高级化水准凸起,后者是经济结构不均和市场构架尚不健全的经济模式;前者为产业化、高级化的引领,升级换代的进步,后者并无高级化的产业,产业基础性薄弱。因此,世界范围的电子商务、金融互联网等基础的落差将导致收获与收益的截然不同。

发达国家经济基础、产业基础、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等的要素进一步强化与提升,进而品牌的垄断性扩大、技术的引领性强化、金融的创新性独特、文化的主见性清晰。相反发展中国家的着力点与经济阶段错位。本应进行产业和行业的升级换代,强化实体经济,但是发达国家的引领与影响却使发展中国家偏离正常的经济周期与阶段,扭曲自己要素与基础的发展跨越,拖垮已有的经济积累和发展或扩张。我国劳动生产力与货币供给量失衡错乱方向的抉择凸现我国经济最大的风险在于实体经济无作为,生产力水平的衡量突出PPI的负增长,连续22个月的下降局面显示生产力严重不足,实体经济无根恶化。相反主要注意力与关注点偏激于和密集于投机套路和投机取巧,进而使得热钱干扰与恐慌扩大,实体经济明显下挫,资本市场的低迷已经显露经济问题的严重性。实体企业和上市公司无所谓和无作为已经十分严重。反观美国华尔街股市的高涨来源于华尔街上市公司的业绩与利润,有品质与品牌的技术领先和创新优势使得华尔街股市高涨是秘诀和支撑。

从宏观经济基本面分析,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市场经济阶段,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理念尚未表现出来。这一点显得尤为失败。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我国实体经济放弃产业升级转型,反而群体性地转向投资极端,并出现投机套利较为疯狂的困境。实体企业本应步入正常规律的中级市场经济过程,以研发精品、品牌创造为主,提升生产力向创造力过渡。然而,在西方金融问题的漏洞以及我国金融机遇的简单论调下,企业主体反而毫无顾忌地投资理财,这一现象十分严重,严重错乱国家发展能力与基础。正是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使得资金紧缺其实是一种人为因素,也是牟利情绪的错位与错觉所致。另一方面是上市银行、金融机构过度追求自身利润所致。金融市场上喊话缺钱最凶的是金融机构,但无论上市公司业绩或利润收入水平,金融机构最高也是事实。目前国内16家上市银行,占据2000多家上市公司利润的半壁江山之多,60%的利润份额是垄断与掠夺性企业行为。2013年至今流动性趋紧的现状极其不正常,无论从国家政策,或者从机构经营管理来看,资金充足是常态和基本事实,只是情绪与判断导致错觉甚至错判。一系列发问需要准确解读:为什么我国的广义货币(M2)余额已经突破百万亿元,创下世界纪录,银行还这么差钱?为什么以前对银行呵护有加的央行这次异常淡定?我国的货币政策接下来会怎么走?银行的钱以后会不会真正流向实体经济?中央银行职责的货币政策基点是着眼于什么十分重要。

其三是货币升与贬的财产收入增加与资产损失巨大鲜明反差。发达国家货币贬值之中的资产增加显著,发展中国家货币升贬之中的资产损失严重。全球货币问题的焦点关注不断强化,只重视汇率走向,忽略汇率的功能与作用严重。尤其是货币失去资金需要的经济筹码或市场价值,直接导致货币战争喧嚣而起。伴随美联储政策宽松的长远规划,金融市场已经呈现资金价格上涨与资产价格下跌的态势,即债券、证券收益率高企,资源价格包括石油、黄金等资产价格下跌严重,使得资金融资成本付出增大,投资之后的收益率减少,甚至亏损。这并不是市场自然的现象,其中的战略规划十分巧妙甚至诡异,就是对美联储政策解读的误区严重。美联储从2011年9月推出扭曲操作定义,这就已经告诉市场其操作手法的转变。美联储已经明确宽松政策的转型,即卖出较短期限国债,买入较长期限的国债,从而延长所持国债资产的整体期限,这样的操作将压低长期国债收益率。美国没有继续开动印刷机器,而是采取扭曲操作的方法调整结构与期限,针对债市进行抛售短期买入长期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政府融资成本、压低债市的借债利率,这种方法与路径可以有效避免政府借债成本,同时打压利用金融动荡进行资本榨取投资资本,进而结果是欧美一些资本的外逃转移造成欧美股市动荡,但却铺垫市场理性与发展潜力的积淀,并实现没有开动印刷机却刺激经济和繁荣资本市场的调剂作用,直接抑制了不理性的投机性,所以热钱的概念在美欧日并不存在,对世界范围的膨胀起到良好抑制作用,对美国实体经济起到促进作用。打击虚拟金融炒作投机、降低实体企业的经营压力,这才是货币政策的正道,也是美联储宽松政策的真谛。扭曲操作是扭转经济的正路,是对自己第一轮印钞票的纠正,这是一种睿智的对策组合。

美元货币政策的特色取决于美元地位的特殊性,即作为全球定价与报价货币的特权与霸权,使得美元政策的特色十分与众不同,即不是以本国本土经济为重点,而是着力于全球与世界视野,进而美元政策的效应使得美元制度霸权范围与市场份额水平大增,美元垄断性进一步扩张到全世界各个领域与概念。一方面,需要回顾政策的连续性与规划性。回顾2000年以来的美联储政策思路与路径,其中扩大市场美元霸权的覆盖率清楚透彻。即第一波的2001—2003年的宽松是促成市场基础要素,流动性过剩局面的形成是美元霸权待回归的市场基础;随后2007—2009年的宽松是促成机制体系要素,流动性泛滥的局面使得美元特权覆盖了所有价格与商品,美元进一步扩大的垄断性使得美元一支独霸回归更显威力与霸气。美元定价与报价体系从金融领域向全球扩张,无论黄金、石油、资源、大宗商品、农产品等等统统被美元所垄断,金融领域的涵盖已经覆盖全球各个范畴。美联储QE的政策宗旨明确而有效,其超出单体国家央行的定位,更不是一国央行的职责。而市场对这一焦点的解读与理解存在偏差与偏激,期盼继续实施宽松的QE,但并不明白美联储QE的基础不同于世界各国央行,未来追求远高于世界各国央行,其能量与控制更大于世界各国央行。世界各国以本国本土概念的推论并不适宜美联储高级化和全球化的识别与判断。另一方面,需要比较差异的现实性与落差性。讨论金融问题的基础是阶段能力与水平,并非简单数量与规模。目前美欧日发达国家处于金融行业高级阶段,无论机制、市场、产品都是水平与能力高于和优于我们的阶段,美国则更高一筹。但是舆论导向并非是以国家实际能力评估竞争力,而是侧重规模和进度,尤其是忘记和严重忽略阶段的定性和定位。同为金融时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处于专业阶段,这是分业和混业之后的更高级阶段;而我国和很多发展中国家则依然处于从分业到混业的半高级甚至初中级阶段。这种已经完成混业进入专业和半混业、混业的阶段落差必然导致收益与结果的不同,甚至是更大的落差,最终结果已经十分明显地展现在世界面前。美国股市上涨是因为华尔街金融机构盈利高涨,我们股市下跌是因为银行闹钱荒,错乱心理压力不挣钱、没有价值所以没有价格。

国际货币政策权衡有别,发达国家定力清晰。2014年全年国际金融市场的焦点依然高度聚焦和敏感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关注美联储宽松的前景。相对一年的这一政策基点已经发生严重的分化与差异,其关键点在于货币基础的定义和政策基点的定位。如美联储货币供给是以世界供给为主、国内供给为辅的货币高端模式,欧洲和日本则是以本土为主、世界为辅,依然是发达货币载体的功能。我国以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是以本土绝对为主、世界有限为辅,甚至难以谈及世界概念与定位,进而直接导致对于宽松政策理解上的偏差与误区。市场舆论导向的浑浊与混乱严重影响政策对应与思路方法,进而被绑架的局面愈加严重。而从政策实际效果看,美欧日的宽松带动的是货币资本价值与资金价格杠杆的合理搭配有效配置效应,进而经济复苏逐渐稳定和正在展现强劲增长,透过股市发现与发挥威力十分突出而得力。相反发展中国家在没有金融创伤和经济衰退的前提下,资产价格与资金价格的不稳定甚至下跌和损失局面严重。这些变化足以表明国家资质基础的重要意义,仅从数据表面议论的经济竞争力量的比较并不是准确的经济判断,也不会得出准确和真实的货币政策取向。更重要的在于:主要发达国家利率参差不齐将会演变为美元加息快速,美元的战略设计与规划具有长远目标和目的,实现全面的霸权目标是根本目的,利率霸权垄断是最终诉求。

对2014年的预测并不是单一年份的评判,市场需要综合性与长远性对接的全方位的思考与判断。依据笔者长期的国际金融观察与跟踪,我们必须拉长周期与拉远未来,因为历史已经展现这种长景的作用与影响。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2001—2003年的短周期调节,展现了2004—2006年新时代的周期,即从宽松有限的货币政策推进流动性过剩的新时代;随后全球金融市场又步入2007—2009年短周期的再度宽松乃至极限至低的货币政策,随即展现了全球流动性泛滥的极端,带来2010—2012年新格局的开启;这必然造成2013—2015年短期的再度调节,宽松与紧缩并存时代的宽松货币与紧缩货币浑浊局面,甚至会造成与众不同又雷同模仿的新型金融危机的金融新时代,即笔者标题所言——无危机定义的危机冲击力新时代,甚至必将导致2016—2018年国际金融新格局与新机制的出现,即美元霸权组合黄金与石油,促成金融与资源的新格局:美元、黄金、石油的国际金融体制与价值的新三足鼎立。金融危机的战略规划与风险对冲是更值得思考的重要角度,非寻常的模式与结果,使得国际金融风险面临看不见的代价损失与竞争。无危机的风险冲击力是现代经济与国际金融的新特色,也是货币竞争战略的新风险,更是世界经济的新周期的时代风范与格局规划。

结合我国经济金融的实际状况,我们的特殊性在于三个方面,与众不同的阶段值得深思熟虑的全面考虑和长远规划。

1.我们的特色环境在于:退化出口的经济增长无竞争优势。2001年入世以来的宏观经济骄傲在于出口拉动的效益与影响。贸易大国崛起是货币崛起的重要基础。如今的纠结与尴尬在于无贸易增长优势的货币崛起继续,到底是风险还是机遇十分浑浊与复杂。无论从自由货币的进程和流程,或从国家经济经历的过程与路径,贸易对货币的第一作用是众所周期的。国际化货币指标的第一要素是结算,第二指标是交易,第三指标是储备。而我们放弃优势指标,寻求弱势指标,是因为我们不具备充足的市场结构与搭配,并不完善的金融市场缺陷是没有放开与完善的外汇市场,我们追逐交易货币违背自己的要素与国际的规律。我国宏观经济三驾马车的配置从贸易竞争优势的第一驾马车退化为第三驾马车,并且指标组合的份额只有不到1%的贡献度,扭曲结构极其严重,但我们的议论与认知却是欢呼投资拉动经济。所以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在于失去对危机的判断力,我们危机的最大风险与伤害是乱了阵脚与方略,丧失发展中国家进展的步骤与要素,追求发达国家现阶段的目标与目的,毁掉自己特色的发展优势与组合是无危机的打击与破坏。

2.我们的周期结构在于:放弃实体的经济增长无产业基础。投资时代的来临是客观环境,但我国的具体状况却面临产业升级与转型,即升级品质和品牌产业,不是累加规模和速度的初级阶段;即转型初级进入中级发展阶段,是将我们企业大规模和快速度转化为研发与创新追求,打造世界经济中国化,非传统中国经济世界化。我国实体经济中没有自己的民族品牌与中国特色是经济的最大问题。尤其是超越式发展不具备研发与创新能力,引进技术被垄断、引进人才被设计、引进资金被绑架等等不安全因素逐渐放大金融风险,削弱实体经济的能量与实力。其实我国股市与全球股市反向运行已经明显地暴露我们的弱点和不足,没有实体经济与实业企业的力量,股市不会有价值与价格,光靠资金规模和政策空谈无济于事,甚至逐渐蚕食实业和实体经济。所以我们的经济周期特色依然需要实体经济的推进,不要误导与错觉虚拟金融时代。无论电子商务、金融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等许多网络发展特性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与实际,警醒发展方式与路径十分紧迫,迫在眉睫。

3.我们的战略定位在于:虚拟金融的财富价格脱节职能定义。金融大时代似乎突出金融机构银行,但银行金融机构对宏观经济的无作为和无作用十分突出。一方面是银行盈利凸起,实业经济退化严重。2000多家上市公司盈利不景气,发展弱化与退化严重,反之16家上市银行盈利份额覆盖上市公司的60%以上盈利指标,表明银行盈利的私利与个性凸现,但却导致财富价格失控,并没有发挥对国民经济和百姓财产收益的增长与促进作用,股市发展偏离经济轨道,更远离价值体系,进而使得货币过量投放导致极端投机情绪,甚至放弃生产型的发展基础,专注于极力投机套利和投机取巧的方式,扭曲了发展规律与定力,错乱了周期与步骤。另一方面是所谓的经济增长水平以及稳定的经济调整结构,并没有带动股市上涨,反之股市低迷严重。这表明实体经济脱节市场需求,甚至扭曲市场价值与价格愈加严重。金融崛起的负效应在于金融工程的不配套和少基础。

面对如此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的观察水平并不易识别或发现真相,对策的极端性不利于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我国经济的难题继续发酵,投入过度、释放过量、难以控制,这一现象已经十分突出。目前而言,股票价格、人民币汇率并不对应我国的实际需求,种种现实直接打击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预计2014年国际金融市场难以平静,尤其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甚至市场会出现错落差异扩大的局面,加息与降息的交错将使市场不稳定风险加大。基于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态势,未来2014年值得关注的投资板块集中在期货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局面必然来临,石油为龙头的价格高涨引领性将会凸显未来全球通胀压力,进而带动与促进利率转变与调整。这不仅引起价格上升局面,更会带来货币政策转型,通胀高企之后的利率随风而动将是未来世界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

基于2014年国际外围环境的错综复杂,尤其是高端品质的优良业绩,我国在世界经济中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周期与水平差异巨大,2014年我国经济将会与众不同,并且或处于更艰难与不确定状态。

猜你喜欢
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数读中国经济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孰轻孰重? 中国经济亟需强化“脱虚入实”
分享经济是个啥
图读龙江经济
拥抱新经济
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7.4%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