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突出职业能力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2014-12-05 11:41赵礼华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院校职业

赵礼华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话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职业能力即指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成功地进行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整合,其中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等。[1]但是在学术界领域,对职业能力的理解是不同的。其中有的学者认为职业能力具有灵敏性、爆发性、顽固性等特征,并且认为是从业者先天所具有的,一旦被外界刺激之后,就会在很短时间内爆发出来并能够战胜职场上的障碍。有一些学者则认为,职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不单是文化知识,更是一种自身实践操作的技能。[2]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在校学生的需求,高职教育职业性、技能性和导向性特点,决定了高职体育不能照搬普通高等体育模式,而应从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职业体能和技能的要求以及体育功能出发,积极关注学生职业实用性身体训练和运动行为能力开发,提供给学生最有价值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因此,应打破原有封闭式旧模式,全面构建“课内外—体化”开放式教学,以期为我国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1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 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社会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全方位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在其教学上也应全方位地围绕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养。现代从业人员的身体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需求,使得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针对毕业生的工作需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魄、心理素质等各方面能力。例如,数控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在其工作中需要其站在数控机床前进行操作与控制,而且需要数小时站立在机床旁进行工作,这对从业者的体力与耐力有着极高的要求,由此需要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针对准从业者职业需求进行相关的训练,为其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职业能力基础。通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培养准从业者职业所需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实现为现代经济发展所需的合格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奠定基础。

1.2 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根本,所以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最大程度实现体育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实用性,发挥体育教学为将来的职业和生产活动服务的作用,使学生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活动强健体魄、提高职业意识、掌握职业技能,适应将来职业的需要。应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职业的需求,提高学生从业的职业体能,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还可以适当地进行职业场景的身体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技能。通过对某些体育项目进行适度设计,可以将其发展成与职业技能有关的身体练习。体育教学活动中采用职业场景模拟的方式,将体育教学活动与未来的职业工作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各种职业能力。譬如,对于警察、安防类专业,设计各种模拟实战、对抗活动;对于工程、测绘类专业,开设定向运动、登山、攀岩等项目;对于乘务、商务类专业,开设形体练习活动;总之,体育教学应该在教学的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计划等方面,以学生的未来职业为立足点,将发展其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的重要目标。

1.3 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

现行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只是从单一的高等教育出发,学校体育完全没有和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完全是按照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较差,完全没有体现在其职业性的需要,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不合理等。没有做到学校体育的教学、课外活动、体育竞赛,与本学校的办学特色、职业特点相适应。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体育课上,只是针对学生所选的运动项目的技术进行教学,进行评价也只是单纯地从运动技能的角度来进行的,被动地完成学校体育目标。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对未来从业者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的体育教学没能够使学生了解所学的专业对自身体能有哪些需要,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去发展和提高与职业技能相匹配的身体素质。学生不清楚职业劳动过程中人体局部重复操作的负荷强度,更不知道其保健的方法,甚至以后会烙下职业病;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体育和职业道德;无法正确处理竞争与工作的关系等等。[1]

2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所谓“课内外一体化”,就是在坚持常规体育课的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计划地开展课外体育,并将课外体育情况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3]。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将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课外的身体练习与体育运动竞赛都纳入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系统中,通过科学、有效地整合,从而形成一个严密、可控的健康教育体系。实现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同步管理、相互促进。

高职院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应从职业体育技术和职业体能水平的培养以及科学的体育习惯、意识的养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完善和建立突出职业实用性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针对未来从业者可能从事的职业,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身心素质,完成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能够完全适应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应该围绕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以“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为基础,选择准从业者未来工作需要、喜爱、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价值比较大的体育项目为体育课的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开发课外资源。使学生可以在体育课上获得本专业需要的相关教育,又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在体育课或其他体育活动范围内选择学习运动项目。突出职业实用性内容的体育教学,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的服务功能。“课内外一体化”突出职业实用性内容的体育教学既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工种对准从业者身体条件所提出的特殊化要求,完成补偿性和对应性的身体练习;同时又防止了因职业劳动而对身体造成的损伤。“课内外一体化”突出职业实用性内容的体育教学应该以专业的需要为基础,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比赛活动结合起来,形成“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课程结构体系。高职院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突出职业实用性内容的体育教学模式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从业人员高素质的要求,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创新性和发展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5]。

3 构建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

3.1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

提倡素质教育是当前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高职院校体育内容在选择上,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在遵循我们所处时代性、科学性、地域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原则的基础上,又要考虑高职院校体育主体的当前与未来的需要,社会与市场的需要和本学校环境设施条件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的内容和设计。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总目标是由新时期全社会,乃至全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人才和劳动者的新要求决定的,根据我国体育教育教学的要求,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根据自身的教育特点、培养方向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建立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目的是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职业技能基础。在课内外体育内容的设计上,除了要考虑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常规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又要根据本学校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不常见体育项目。

3.2 以学生职业特点来开展“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

3.2.1 根据职业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本校体育师资的情况设计固定的体育教学选项课的内容,几乎是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的固定模式,几乎不会考虑学生的职业的特点。然而现代社会职业分工精细,种类繁多,各类职业对职业体能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应该根据未来的劳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创新体育训练方式。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充分了解不同职业岗位对职业体能有着不同要求,根据专业特点和运动项目的特点,总结出长期从事该职业对人体有哪些影响等因素,设计与所教授的学生相适应的运动项目和教学内容。进行实用性的运动训练,有目的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身体素质。才能更加有效的发挥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对高职院校全过程关注素质教育的作用。

3.2.2 根据专业特色或职业分类选择教学方法目前,体育课按照不同的选项内容分班教学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能够实现,教学效果可以说相比原来的固定内容要好得多。但是简单的按照不同的选项内容分班教学还是有很多问题,没有考虑到性别专业的差别。造成了全校的所有学生混合在一起进行选项,分成的选项的班级性别和专业的不同,忽视了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对其未来的职业体能的需求。我们可以在选课时把各职业类型进行分类,高职院校在体育选项课时,可按照专业或以职业劳动的特点进行分时段选课,保证有同类需要的学生能够再同一时间段进行选课。这样会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有实效性。

3.2.3 根据学校企业一体化的方式构建教学模式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培养存在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实训和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并且时间较长,很大程度影响了体育教学,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内的体育教学学时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使学生在校外能够延续校内的体育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就尤为重要了,它应该包括实训和顶岗实习期间的体育教学如何有效地延续。探索校外体育锻炼与校内体育教学、校外职业相关技能学习校内指导评价,形成学校与企业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最大程度地衔接学生校内与校外体育活动的可控性。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提前进行了有效地互动。

3.3 突出实践能力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形式

高职院校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是在实践中完成的。体育教学中更加要突出的就是实践能力,在体育运动形式上有所改变,使学生体验与未来从事职业有关的环境,通过模拟的职业情境中除了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安全意识以外,还能够培养职业实用技能和对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1)职业场景模拟,突出实践能力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的形式可以通过模拟的体育教学平台,把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和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通过体育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未来工作的各种职业能力,全面培养和提高职业实用技能和对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实现了职业与运动项目的有机结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性别,设计内容不同的模拟教学,为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准备职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健康知识。(2)社会情境模拟,同样也是一种突出实践能力的体育教学的方式。在体育运动的很多项目中,是通过合作和竞争来体现和完成的,成功和失败必然伴随其中,学生可以在体育活动中体验不同的角色,运动员、裁判员或者教练员,感受不同角色的体验。未来学生将面临的工作管理制度与体育教学中的要求有许多的相似地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模拟用人单位的要求,就像工作单位里都要求员工那样,着装统一、言行规范、遵守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等。

3.4 加强高职院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各个环节的管理

高职院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一直影响着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效果,各高职院校在体育教育教学中都在探索和研究与“课内外一体化”相关的一些课题,并且在体育教育教学的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暴露出的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场地条件限制,学生认可度不高,教师积极性不足。场地条件、学生人数给课外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的开展,仅限于几个运动项目和部分的学生,还没有真正的形成“课内外一体化”;还没有建立统一的、规范的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对促进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不显著[6]。本质上还是在管理体制上还不够科学、合理。要建立完备的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管理体系,还需要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所有参与者长期不断地探索。

4 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最主要矛盾,是如何实现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突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如何行之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就成为了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求体育教育教学的所有参与者,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探索出既要符合大学生体育教育教学规律,又要与高等职业院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一直以来都是体育教育教学同行研究的课题。体育教育教学同行们经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从成果中可以看,出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 顾 莉.基于体育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职体育教学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33.

[2] 刘 波.基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高校体育教学方式[J].昭通学院学报,2013(2):122.

[3] 陈大霞.校体育教学实施课内外体化改革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3).

[4] 李大军.高校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的相关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4):50.

[5] 郑会娟.高职院校“课内外一体化”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4):123.

[6] 万立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54.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