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发展的文化自信

2014-12-06 00:00苗治文闫丽芬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竞技全民

苗治文,闫丽芬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体育人文社会学

中国体育发展的文化自信

苗治文,闫丽芬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管理学视角分析认为,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体育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应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塑造中国体育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守竞技体育内涵式发展、全民健身包容性发展、体育产业实体化发展的道路自信,是中国体育发展道路的正确途径;竞技体育以摆脱政治束缚,回归“游戏”本质,主动迎合市场经济发展为文化诉求;全民健身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格局为文化认同;体育产业以加强发展规划,展现文化价值为文化手段,树立了中国体育发展的理论自信;举国体制的完善与发展、传统文化内容的普及与推广、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创新,强化了中国体育发展的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可和总体肯定,从而产生出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自豪感和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文化心理成熟的标志,是一个民族强盛的表征[1]。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理论创新,实际上,这“3个自信”的源头是一种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3大自信的总结与概括,因为不论道路、理论还是制度,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滋养,都体现了文化在不同领域内的特殊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需要文化自信以雄厚的底气应对世界经济文化面临的挑战,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美好未来。作为社会有机变量的体育,应树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应对社会和世界的新变化,继而展现改革开放35a之后,中国体育发展不同寻常的文化自信。基于此,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通过中国知网等途径,以“文化自信、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为关键词,搜索到5 665条结果;以“中国体育发展的道路自信”为主题,检索类似期刊文献56篇;并且在图书馆查阅了国内外关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等相关的书籍、报刊等资料,为研究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 中国体育发展的道路自信

体育是彰显一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强大的标志,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载体。因此,要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充满自信,坚定不移地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道路。同时,要系统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落实体育产业科学发展坚定信念,始终贯穿道路自信精神旗帜不动摇这样一条红线。

1.1 竞技体育的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经济增长由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之路,转向既重规模扩张又重质量改善、既重经济效益增长又重社会效益提高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上来。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由赶超型向内涵式发展型转变,这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道路自信必须选择的路径,这条道路的选择是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彰显的是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是一种强国的自信选择。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式发展而言的,强调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促进事物“质”的发展[2]。我国竞技体育赶超型发展强调的是外延增长,即粗放型增长,而内涵式发展则主要通过科学规划、资源整合、依托市场、人才培养、文化教育等要素创新建设,并在发展过程中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切实做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使竞技体育向高质量、高素质、高效益的方向发展。竞技体育内涵式发展以追求“质”的整体性、完善性、优越性和独特性为目标[3]。转变发展方式是解决竞技体育发展质量问题的整体规划,具体来说,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重心需要从多方面因素入手。1)优势项目不能扔掉,需要继续保持和突破,加快发展潜优势项目,重点扶持3大球、基础项目和部分冬季项目,打造中国特色品牌项目文化,以自强自信的雄厚底气立足于世界体育强国之林;2)完善竞技体育社会保障体系,在市场经济高速运行的当下,保障公平、公正是竞技体育的逻辑基础,要杜绝兴奋剂、黑哨、假球等不文明现象,构建一个法制健全、具有道德信仰、科学合理的竞赛环境。其中,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竞技体育的本质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的集合体,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竞技体育社会保障体系要“以人为本”,其内涵要秉承人的身心均衡、健康发展为宗旨,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的快乐。历史和实践证明,随着金牌边际效应递减,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人类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会取得长足的进步;保障社会力量参与的主动性是竞技体育的精神动力,应加快竞技体育单项运动协会实体化的改革,实现“小政府”到“大社会”的跨越,建立各类体育俱乐部,建立社会公共服务市场,使竞技体育走上一条具有产业化、职业化、市场化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1.2 全民健身的包容性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包容性发展”,倡导以共建共享为本质要求的现代世界发展体系,无疑具有思维与战略的前瞻性,对于世界文化的和谐共存和当代中国的和谐文化实践,体现出了文化自信的优越性[4]。近日,国务院首次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要给百姓提供更多的体育活动和体育场地。包容性发展赋予了全民健身新的文化内涵,使全民健身事业突破只注重“量”化提高的跨越式发展,实现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质”的飞跃,重视公民参加健身获得健康的切身需求。包容性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5]。针对广大人民群众对健身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路径的更新与建设,加强场地设施、运动器材的配备,使之做到亲民、便民、利民,侧重于结合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项目和区域特色体育活动,进而实现锻炼群体与经济发展做到因地制宜、互惠互利、彼此包容。值得关注的是,城市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平台,它是把陌生人世界相互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党的十八大指出,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社区体育的发展,要依托社区服务,建立社区文化站,公平、有效、合理地配置体育资源,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组织开展各种体育赛事,积极引导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通过增加体育项目人口带动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充分发挥社区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引领导向作用。

全民健身包容性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强调群体参与和利益共享,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此消彼长,群众体育呈现非均衡发展,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在经济收入、体育资源、体育观念等方面差异显著,包容性发展能够调节、控制和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贫富差别[6],协调好均衡与非平衡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贴近基层,重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心下沉、力量下移、保障下倾,从而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使参与锻炼人群逐渐从城市深入农村,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更加注重求实创新,重视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开展以休闲、娱乐、康复、交流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特别关注广大农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进而使体育锻炼成为满足人们心理舒适度和对生活的自信的一副良药。在政策上,继续实施 “雪炭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普惠于城市社区及农村乡镇的“民生工程”[7]。总之,包容性发展赋予人民群众实质性的权利,实现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协同配合、利益共享。

1.3 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这是第1次将体育产业提升至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并列的高度,说明体育产业已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进一步推动。如今,国家致力于发展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已经以一种更为开放、更为自信、更为张扬的姿态进入腾飞阶段,主要包括体育竞赛业、体育健身业、体育用品业、体育场馆业以及体育传媒业等体育相关产业。体育竞赛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龙头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其赛事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逐渐从政府集权化向实体化、市场化、产业化转变。例如,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ATP1000大师赛上海站比赛、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意大利超级杯赛等体育赛事均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运行,主要通过俱乐部、传媒、赞助、转会、门票等途径获得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赛事还提升了城市文化效应、全民健身文化效应、招商文化效应,一举多得,展现了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

尽管中国竞赛市场持续升温和日渐成熟,但其体育赛事往往并不是完全依靠市场的机制运行,而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联合运行体育赛事,致使俱乐部和单项体育协会在实际操作上受到多方限制,使得各投资商望而却步。国家体育总局下设的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政府是运行体育赛事的操盘者,使俱乐部和单项协会无法形成真正的经济实体和事业实体。因此,政府应该主动放权,给体育协会、企业、个人充分的实权,让市场力量全面卷入[8]。除了体育赛事组织体系多元化之外,在其他体育产业方面逐渐呈现多元化、专业化态势,例如,互联网、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报纸、杂志等多渠道传播增加了体育传媒经营业务多元化的可能性。

2 中国体育发展的理论自信

毛泽东以诗人的浪漫情怀写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尺”。中国体育发展的理论自信是建立在道路自信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体育事业的大发展与大繁荣,竞技体育的发展,1)要摆脱政治束缚,强化人文关怀;2)回归竞技体育“游戏”本质,培养运动兴趣;3)要主动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突出社会自治。而全民健身主要是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体育产业则以加强发展规划、展现文化价值为独特魅力,共同奠定中国体育发展的理论自信。

2.1 竞技体育的理论自信

首先,作为国有企业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对企业发展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使企业员工具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意义,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推动企业发展。其次,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员工在思想觉悟水平上必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1]。因此,通过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整体上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与职业水平,推动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实现共同进步。最后,国有企业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将国家党政方针和企业文化等不断向员工进行宣传,使广大干部员工增加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促进国有企业创新发展。

2.1.1 摆脱竞技体育政治束缚,强化人文关怀 竞技体育是在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体育文化景观,为了满足人类高层次的体育文化需求而进行的活动。竞技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面临政治干预问题,对建立良性循环的人才体系存在巨大的隐忧。例如,对运动员的政治干预,在奥运会上,运动员的成绩和所获奖牌是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焦点,从运动员选材到培养,政府不惜耗费“三力”(即人力、物力、财力),体现为只注重“竞”的金牌至上论,而忽视“教”的文化素质论,重视运动员体能、成绩和物质奖励等“物化”层面的硬件设施,而忽视培养身、心、群全面发展的“人化”层面的思想情感,缺乏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致使运动员退役后,上演了许多悲剧。昔日的举重冠军皱春兰,因文化水平低,沦落为搓澡工;马拉松冠军艾冬梅,因训练致双腿残疾,被迫出售奖牌;体操冠军张尚武,因生活窘迫,在地铁卖艺乞讨。因此,对运动员少一些政治色彩,多一些人文关怀,是构建竞技体育文化精神的自信所在。

2.1.2 回归竞技体育“游戏”本质,培养运动兴趣竞技体育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属于大文化范畴。竞技体育以高水平的竞赛表演为服务平台,满足人民群众的高级审美享受需要,是一项长期的表演工程,因此,要切忌竞技体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否则人民群众的参与支持也最终会失去[9]。竞赛本身就是游戏的延展,皮埃尔・德・顾拜旦曾说过“奥林匹克运动最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游戏的场所,是通过强竞争、强对抗的手段,展示自身独特的身体之美、技术之美、智慧之美,不仅磨练了运动员坚强的意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更是以精彩的表演为人们提供愉悦身心的观赏价值。世界杯足球赛、美国职业男子篮球赛、F1方程式赛车,高强度的竞技对抗以及团队意识成为人们赏心悦目的亮点,在比赛中,高端的科技、专业的技术、强劲的对手是“娱人娱己”的关键所在,于是,游戏升华成为一门艺术,观看比赛成为一种文化审美,并且吸引大批的体育爱好者投身“游戏”,享受竞赛表演所带来的乐趣。

2.1.3 竞技体育主动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突出社会自治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现时代,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可谓互生共融、与时俱进,文化则秉承自身的本质特点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具有经济与文化双重属性的竞技体育,必将在社会的“大熔炉”中熔炼成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形式。竞技体育主要以体育竞赛业为发展前景,但是体育赛事面临着诸多危机与挑战,因为我国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既负责各级各类体育赛事的额度管理,同时还掌握着赛事的经营权和仲裁权,毋庸置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10]。针对这一问题,竞技体育要进入市场,与市场接轨,例如,上海ATP1 000大师杯的承办方是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它是以“政府性项目、市场化运作”为赛事运营的模式,政府主要是牵线搭桥的作用。这种运营模式主动迎合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鼓励发展了非政府组织,对实现社会自治具有一定的价值。所以,在竞技体育运营管理上,应突出社会自治,以科学的理论依据指导和规划 “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以此确保民间组织发展、壮大竞技体育,在未来我们也将以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展现体育强国风采。

2.2 全民健身的理论自信

2.2.1 强化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全民健身事业 “政府主导”是服务社会发展,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群众身心健康的基本方向。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来分析,政府在其发展中扮演着积极的能动者和行动主体的角色,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全民健身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落实了任务措施和组织保障,对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工作提出了科学规划和政策依据,起到了动员、组织、引导、规划和推动的作用。目前,全民健身事业的火热开展是政府主导下的规划性变迁过程,无论是健身条例的贯彻实施、健身场馆和设施的构建,还是民族传统项目的传承与宣传、休闲项目的引进,以及科学健身的指导和实践等,各级党委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起着推动和主导作用。

科学规划全民健身,着力在于“高”。近年来,国家加大全民健身指导队伍建设培训工作力度、全民健身工作的指导服务等,政府责无旁贷,亦是由政府提供的最基本的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科学规划全民健身事业要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要义,鼓励和支持低收入锻炼群体,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指导,关注老年人体育服务需求,以文化自信的胸怀满足全民对健康问题的诉求,政府倡导科学的健身,以迎合和抵抗日渐恶化的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引发的体质下降问题。对于全民对健身的误区,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副所长马云提出了针对雾霾天的健身方法,同时提示要尽量避免室外健身。

2.2.2 倡导部门协同,注重提升文化惠民实效 全民健身工作的核心是各体育行业管理部门,是具体实施健身活动的中坚力量。从横向的部门协同看,在全民健身发展中仅仅依靠单一部门的力量发展尚显薄弱,为此多部门合作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需要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协同共进,并且细化分工的相关任务就覆盖了27个中央部委,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的重中之重。层层类推,省、市、县各级都应该做到部门协同、各司其职。然而,部门协同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此,特别是在市场的影响和制约下,部门之间的协同有助于理清政府管理的职能和责任,以及社会组织介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实则是完善其自身的发展。从纵向的部门协同分析,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需要各部门之间的上下联动,有助于健身活动资源和经验的有效共享。

倡导部门协同,着力在于“实”。加快建设全民健身公共场地设施,不断改善群众健身的环境与条件,是提升体育文化惠民的根本基础。就其奥运会和全运会期间各地兴建的体育场馆、健身设施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文化元素内涵激发体育的文化化人、文化惠民,是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文化权利,这主要是从精神文化层面滋养和孕育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在西方文化的侵袭下,继承和弘扬优秀群众体育文化,特别是民风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倡导部门协同,整合全民健身的体育资源,提升文化惠民的实效,是体育文化发展的高度自信。

创新健身活动,着力在于“新”,推动全民健身深入开展。例如,越野行走、攀岩、跑酷等具有时代潮流发展的项目,逐渐形成一种文化,成为人民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组织开展职工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学校运动会和社区运动会,使传统项目不再固步自封,通过活动PK的形式增加其健身的激烈性、挑战性和吸引性,使社会各界、各个领域的全民健身活动生机勃勃;对迎合时令、节庆以及奥运期间的健身活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其中,特别是引进和创新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得全民健身事业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格局”的良好态势。

2.3 体育产业的理论自信

2.3.1 加强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拉动体育消费链 《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都明确阐述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建立多业并举、门类齐全、内容丰富、规划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繁荣发展的体育消费市场。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加强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在满足人们消费的前提下,获得利润的最大化。例如,马拉松赛事是每个城市热衷策划的大型比赛项目,之所以受到城市的青睐,是因为赛事不仅能够提升城市文化之美,更主要是因为赛事拉动其他行业的营业额,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兰州市在马拉松赛事的带动下,酒店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以及通讯业等行业都获得了发展。据兰州市旅游局张炜介绍,马拉松促进旅游业蓬勃发展,2011年,兰州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 407.4万人次,共实现旅游收入102.93亿元,同比增长62.1%,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上年同期增长2.3个百分点[10]。到目前为止,马拉松赛事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宣传自身文化底蕴的媒介,并且开拓了市场,促进了体育消费链。

2.3.2 明确体育产业的文化价值,加大体育投融资 体育产业不仅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还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落幕,打造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鸟巢”、“水立方”更是享誉世界。奥运会之后,“鸟巢”、“水立方”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集技术、文化、艺术于一身,树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近年来,我国体育场馆呈现多元化市场运作趋势,主要包括提供比赛与训练服务;开发商业赛事、群体赛事;提供健身、游泳、羽毛球等休闲健身服务;体育广告,冠名集资;体育旅游;各项目协会、俱乐部;其他服务,例如,开发旅馆、餐饮、超市、文化娱乐、洗浴、停车、展销、场地租赁、场地经营、洽谈会等[10],应充分挖掘利用体育场馆的有限资源。然而,政府与企业对体育场馆的投融资一直存在着利益冲突矛盾,一般而言,场馆建设主要由政府主导,但是加大民营企业对场馆的投融资,对于未来的管理、运营以及减少政府负担都有极大的益处,应将体育场馆推向市场,招商引资,使其发展成为我国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3 中国体育发展的制度自信

在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中指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都必须以制度自信作为保障,而制度自信能够给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以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制度自信”的提出,毋庸置疑,催生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决心。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传统文化内容的普及与推广、体育文化建设的加强与创新,是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制度自信的重要保障。

3.1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完善与发展 费孝通把“文化自觉”定义为一种对文化的 “自知之明”,即一种自知、自新、自忧的文化反思过程[11]。举国体制作为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系统设计,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也必然存在自知、自新和自忧。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举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形成“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基本思想,是为了一洗“东亚病夫”的耻辱,为了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形象,同时也为促进和平外交奠定基础。这表明举国体制的“自知”是我国竞技体育展现别具一格的大国风范所不可或缺的。然而在市场机制的渲染下,举国体制高投入、高消耗、高代价、低效益的弊端逐渐显现,为此在对举国体制反思的基础上,认为“自新”和“自忧”是对未来我国竞技体育走向何方的思考,这必然是需要文化自信的时候,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时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方位深化改革。举国体制首先要改革的是政府的管理职能,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使竞技体育丧失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机制,目前,社会经济的新发展要求政府对竞技体育体制进行适应性改革。其发展目标是,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使竞技体育管理职能尽量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同时,借鉴“海外兵团”促进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机制,全身心地投入到竞技体育社会化运作体系中。为社会提供体育公共产品是政府体育部门的一项基本职能,举国体制在现阶段作为竞技体育的公共部分,政府管理部门仍需保留,满足人们的公共服务需求。但是,竞技体育有些市场化运作的项目已不适合举国体制[12],例如,职业体育俱乐部、行业协会等盈利性体育组织,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竞技体育的政治任务属性逐渐弱化,政府部门需要将具体事物放权到市场中去进行体育资源配置,总之,举国体制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会被断然地抛弃,是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实现体制变革,将会是一种温故知新、推陈出新的新型举国体制。

3.2 全民健身传统文化制度的普及与推广 制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为全民体育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作用,全民健身不仅需要一系列公共服务和保障制度支撑,还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民族体育文化之中。我国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兼具“天人合一”、“内柔外刚”、“身心修炼”的健身养身之道,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健身养身在中国古代《皇帝内经》中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同时也附有具体的实践锻炼方法,例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等。这种传统养身之道简便易学、老少皆宜,是实现“各美其美”向“美美与共”的文化共享手段。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以增强体质为目的,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特色和儒家思想的养分,古为今用,特别是对推广和宣传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普世价值。

各级政府应大力加强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宣传传统体育文化的趣味性、娱乐性、必要性,逐步建立健全以市场为支撑的企业和社团组织。《全民健身条例》为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富有人文精神的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各体育部门,以正确的文化态度将我国的“国粹”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走出国门,跨入世界文化的新视野。

3.3 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创新 体育文化产业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于一体,是一种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2014年3月14日,国务院发布《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多次提及并论述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如今,我们要跳出体育看体育,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帽子”下,探索模式进行商业创新才是未来体育产业中最有竞争力的生存方式。恒大女排俱乐部近几年在郎平的带领下取得骄人的成绩,先后获得联赛B组冠军、联赛A组冠军、女排亚俱杯冠军[13],此突破性的飞跃聚焦了中国公众的眼球,从某种意义上讲,恒大女排的成功离不开恒大俱乐部文化的建设,在管理体制上,移植了恒大集团的企业化管理风格,以严格的制度细化球员行为规则,制订奖罚制度。同时,恒大集团引进国外优秀运动员,引发了媒体的连锁效应,提高了联赛的关注度,重树了球迷的信心,体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魅力。职业体育俱乐部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体育用品业、体育传媒业、体育旅游业等。其中,体育用品业所占比重较大,以国内本土运动品牌李宁为例,开始向国际高端品牌迈进,首次开创了品牌文化。纵观世界,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用品业独占鳌头,而我国体育用品业整体大而不强,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但是我们坚信没有什么比信念更能产生梦想,没有什么比梦想更能孕育未来,只有坚定文化自信,体育文化产业的建设才会更上一层楼。

4 结 语

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只有三足鼎立、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才能实现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以增强文化自信为切入点,坚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刻领悟体育文化发展的先进性,促进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3者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扩大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重视社会责任、社会公德,培养主人翁意识、诚信意识,进而才能实现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体育文化理论上的清醒和实践过程中的坚定,以及体育思想意识的觉醒。

[1]柴焰,王萌.文化自信从何而来[J].理论学习,2012(2):8-10.

[2]李辽宁.内涵式发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3):4-7.

[3]辜德宏,吴贻刚,等.我国竞技体育内生式发展方式的概念、分类、内涵与特征探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5):382-385.

[4]虞满华.包容性发展:和谐理念的实践之维[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33(4):1-5.

[5]王庸金.试论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及其意义[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3(5):41-43.

[6]秦椿林,孟文娣,苗治文等.论中国群众体育的非均衡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865-868.

[7]刘国永.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群众体育新跨越[J].体育文化导刊,2012(5):22-26.

[8]王慧.中外体育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6):89-92.

[9]肖林鹏.竞技体育本质及发展逻辑[J].体育学刊,2004,11(6):1-3.

[10]阮伟,钟秉枢.中国体育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1]马妮.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之路——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观谈起[J].社会科学辑刊,2013(3):42-45.

[12]苗治文,李伟,李勇勤,等.中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及其提升路径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7):874-876.

[13]杨阳.恒大女排模式对中国排球发展的利与弊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1):75-77.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Chinese Sports Development

MIAO Zhi-wen, YAN Li-fe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Liaoning China)

Adopting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alyzing from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and managemen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culture, sports and cultural power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should establish a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haping China's sports development road confidence, confidence theory, institutional self-confidence. Adher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connotation, fi tness inclusive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entities road confidence, is the right way to China’s sports development path; competitive sports to get away from political bondage, return to the “game”nature of the initiative is to cater to the market economy cultural aspirations; fitness to from a “governmentled, sector coordination, the whole society to participate” and “large groups” pattern of cultural identity; sports industry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plan, the means to show the cultural value of culture, establish a theory of China’s sports development confident;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wide system, popular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sports culture and tradition of innovation to strengthen cultural content, and strengthen the institutional self-confident China’s sports development.

Culture self-confidence; Competitive sports; The national fitness; Sports industry

G80-054

A

1004-7662(2014 )11-0006- 06

2014-11-10

苗治文,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竞技全民
全民·爱·阅读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体育产业之篮球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