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学生运动损伤中的防护措施研究

2014-12-06 08:04计慧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育运动意识

计慧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郑州 452470)

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努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形成比较良好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参与社会活动、实现其自身价值打好基础。高校体育教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健康素质,还可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使命。学生在校所掌握的健身技能以及后期所形成的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意识,都会对其未来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良好的体育习惯也会对其周边人群产生影响作用,这也会对推动我国社会全民体育运动发挥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各高校对于学生运动损伤的防护意识过于薄弱,就造成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中面临着某些潜在的威胁,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高校学生运动损伤的防护意识的树立与必要性进行了相关的阐述与分析,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在学生运动损伤防护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希望可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我国高校体育的教学职能,推动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完美结合,实现全民运动、提高身体素质的目标。

1 运动损伤和防护意识的内涵和分析

1.1 运动损伤的内涵

在体育运动中所产生的各种运动损伤主要分为急性的和慢性的两大类。急性的主要是指那些突发性的,而且它的发生几率要比慢性大的多;慢性损伤则具有一定的潜在性,而且它对于人体的损害程度与危害时间往往要大于急性损伤。一般情况下,急性损伤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或者是治疗不当都会直接转变为慢性损伤,并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伤。对于运动损伤而言,它的诱发因素是多样的,但是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主要表现为训练方式方法不对、训练水平不够、运动主体身体素质差、运动主体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学生在运动前准备活动做的不够或者不做准备活动、身体不再状态、对运动环境不适应等。从这些诱因上也表现出高校在体育教学的组织工作上还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1.2 防护意识的内涵

当社会个体面对危险时,所持有的一种自我预防与自我保护的心理形式叫做防护意识。作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生存与发展的一种能力,人们的防护意识可以有效地避免外界所带来的危害、化解各种危机。在体育运动中,防护意识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也可以成为人们化解并且避免运动损伤的一种心理反应。随着人们对运动损伤危害性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防护意识将得到进一步的建立与完善。

1.3 运动损伤带来的影响

运动带来的损伤不仅可以造成人身体运动技能的下降,还会对受伤者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运动损伤不仅会对运动成绩表现造成影响,也有可能使得运动员的身体变成残疾,致使其提前结束运动生涯。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运动损伤所带来的危害性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与兴趣,还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严重的阴影。这对于我国要求培养终身体育思想,让全民形成持久性体育锻炼的习惯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在高校学生的体育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有肌肉拉伤、韧带扭伤、脱臼、擦伤、骨折以及挫伤等。其中,尽管擦伤是皮肤表面的小伤,但是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引发感染,诱发其他疾病的产生;对于骨折,轻微的只会造成学生体育活动的中断,严重的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2 高校学生运动损伤防护意识薄弱的原因

2.1 个人原因

高校学生损伤防护意识薄弱主观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生思想上的不够重视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过高估计。高校的学生群体一般都喜欢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追求新鲜事物而且乐于自我表现。所以,在学生学习新的体育技能时,就表现出过高的表现欲,而且他们在学生新技能时往往会忽视体育运动可能引起的运动损伤的潜在性,加之对自身体育能力的过高估计,就会在超出自身极限的状况下进行体育技能相关危险动作的表演,自然就会造成意外受伤情况的发生。同时,在很多高校中都存在着重技能、轻理论学习的现象,但是理论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体育运动的内涵、活动规律以及所教授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运动原理的了解与认识等。当学生真正对体育项目可以自觉掌握其运动规律,就会让他们在运动中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从而有效地减小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但是很多高校根本在主观上忽视了对体育教学理论知识的重视,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大力推行“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

2.2 外在因素

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完善,但是,体育教学设施作为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是老师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教授的重要场所与工具。第一,体育教学设施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尽管很多高校的体育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但是高校在维护、保养以及修缮等具体环节上还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致使体育场馆以及相关的教学工具出现破损现象,也给学生运动损伤留下隐患。第二,由于体育教学课时不科学的设置,使得课时比例严重失调。高校体育教学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但是,一般情况下,老师往往只注重技能教学的课时安排,忽视了理论教学的课时安排。而运动损伤防护意识的培养主要要求老师在理论教学中进行开展,但是由于高校体育理论教学课时少的原因,就造成教师缺少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运动损伤知识的教授,也使得学生没有树立好运动损伤防护意识的概念。再者,由于高校教学内容选取的不合理性,也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转变,高校的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之上,但是,我国很多高校还是沿用比较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内容的学习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与激情,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自然无法形成良好有效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3 加强高校学生运动损伤防护措施的有效途径

3.1 提高学生对于运动损伤危害性的认知程度

预防为主的原则是体育运动中避免运动损伤最为有效的措施,因此,提高运动损伤的预防能力是体育运动中预防行为的基础。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提高运动损伤预防能力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对运动损伤危害性的认知程度。只有学生对运动损伤的危害有了比较全面和清楚的认识,才能使学生从主观上提高对运动损伤的重视程度,进而建立起比较有效的自我预防意识。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高校需要对学生加强运动损伤危害性的宣传力度,争取做到时刻提醒、高度预防,对于一切可能诱发学生运动损伤的潜在因素与安全隐患都需要给予及时的排查与消除,真正做到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与日常锻炼中能够有效地避免运动损伤带来的伤害。

3.2 提高学生自我防护的意识

高校学生大多个性不同,也是一个情绪多变的群体,非常容易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造成情绪过激或者失控的现象。因此,在体育学习与日常锻炼的过程中,过度的情绪亢奋或者是低落的情绪都会成为诱发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以及自我防范意识,高校体育教学需要针对学生的情绪一,尤其是让学生在日程的学习与锻炼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做出一定的研究和努力。这也就要求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且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并针对这种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和控制,最重要的是要给出积极的引导与转化。而且在转化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学会理解与感悟情绪变化与控制的重要意义,进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这对于学生运动损伤过程中的自我防范意识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是非常重要的。

3.3 加强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是为了让教学活动更好开展的前提,也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在高校体育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中除了要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外,还应该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比如可以有效地做好在教学活动与课外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事故的预计准备工作,这种预防工作也是教学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这就要求高校需要加强对体育场馆运动设施的定期的维护与修缮、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对教学评定体系的建设等;力争加大监管力度,改正一切偏差误差,及时有效地消除运动损伤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威胁,真正构建一个能够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高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的投入到体育学习与日常锻炼中去。

[1]刘艳.高校学生运动损伤防护意识的培养途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

[2]王爱莉,张俊英.普通高校学生运动损伤的规律及预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3]张斌,吕益民.普通高校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J].辽宁体育科技,1994.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体育运动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体育运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呆呆和朵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