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概念的历时研究:一种概念隐喻的视角

2014-12-06 11:38
山东体育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技击隐喻武术

(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武术概念的历时研究:一种概念隐喻的视角

胡玉玺

(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对武术概念的历时发展进行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技击隐喻是武术概念的古代真实;体育隐喻是武术概念的近代演绎;养生隐喻是武术概念的当今诠释;道艺隐喻是武术概念的永恒在场。研究对于武术概念具有命名、解释和理论建构的意义。

武术概念;概念隐喻;技击;体育;道艺

武术的概念与武术的历时发展须臾不可分离,近年来,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从逻辑学、历史学等学科视角出发,对武术概念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仁者见仁的武术概念却促使研究者不断发问:怎样来理解武术的概念;武术概念的历时形成有着怎样的内在规律;武术与技击、体育、养生、道艺又有着怎样的欲语还羞、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解释?西方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认为:隐喻不单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和言语会话中,而且包括概念、逻辑等抽象和感知、审美等具象思维在内的人类思维从根本上讲都是隐喻性的,其中隐含着复杂的概念隐喻过程和机制[1]。例如,在武术是军事这一概念隐喻中,军事概念内涵中的后勤、将帅等内容只得暂时搁置起来,而只保留军事概念系统当中与武术有密切关系的军事技击术这一内容,也即是军事(始源域概念)和武术(目标域概念)之间仅仅是部分地相合。基于此,本研究在整理武术概念,对其历时形成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揭示“武术概念”成型的内在的“隐喻”理路,至此本研究也因而对于武术概念具有命名、解释和理论建构的意义。

1 技击隐喻:武术概念的古代真实

根据史料记载:武术一词最初出现在南朝宋颜年的诗句“偃闭武术,阐扬文令”中,其中的武术一词泛指军事技击术;技击一词,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见于当时的文献记载和诗词文章中,东周时期的荀子在其所著的《荀子》的《议兵篇》中记载,“齐人隆技击”[2]。技击是武术的古代称谓,“古代武术实为一种技击术”,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认同。然而,由于技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内涵指涉,用始源域概念技击来映射目标域概念,古代武术只能表明古代武术和技击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而不能把古代武术等同于技击。古代武术和技击实为一体,并不全同的事实,暗示着用技击来隐喻武术确是古代武术概念的历史本真。这一点可以从《中国武术史》的记载中得到证实,武术史记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原始人将提取的在战争中运用频率较高而又最具有杀伤力的击刺动作和动作组合编排成舞蹈(武舞或叫战舞)来训练军队,这促进了原始武术的产生”[3]。原始武舞当中的击刺动作和动作组合与武术虽然具有重合的部分,而其本身并不是古代武术,只是古代武术概念的一种隐喻。

首先,从词源上讲,技击一词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出现的时间早于出现在南朝的武术一词,用始源域概念技击映射目标域概念古代武术,符合历史逻辑和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实际。其次,从内容上讲,技击不仅包括古代战阵中制敌人于死地的集体军事技击术、个人军事技击术,也包括非战阵性质的集体技击术、个人技击术;而古代武术主要是一种应用于个人防身制敌、争取生存机会的个人军事技击术。由此可以知,个人军事技击术是古代武术和技击的重合部分。因此,用始源域概念技击来映射目标域概念古代武术符合概念隐喻合成部分相合的系统性原则。再次,从技击和古代武术概念的历时演进上讲,本属于角抵的技击术在秦汉之际独立成为一种综合艺术,拳搏、白打等技击术由于史料匮乏,而鲜见于历史文献的记载,因此也会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在人们的技击概念系统中消失,导致技击概念中即使有拳搏、白打等概念系统,也不会成为古代武术的概念因素。综上所述,古代武术与技击是一种交叉重叠、局部相合的关系,技击隐喻是武术概念的古代真实。

2 体育隐喻:武术概念的近代演绎

伴随着中国艰难的近代化(亦称现代化)进程,武术也在遭遇西方强势体育文化冲击的同时,开始了武术概念体育化的近代历程,即开始用始源域概念体育来映射目标域概念武术。然而,中国现代史上用体育概念化武术的事实是武术概念近代演绎的余波和继续,因此说,体育隐喻是武术概念的近代演绎。为此,要明了近代武术概念的历时演进,需要对近现代武术概念做一番爬梳整理。1932年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将武术定性为“:国术(即武术)原我国民族固有之身体活动方法”[4]; 1943年的《中央国术馆成立十五周年纪念宣言》宣言中称:“所谓民族体育者,即我国固有之武术也”[5];1961年的体育学院武术教材《武术》将武术界定为:“武术是拳术、器械套路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形式体育”[6]; 1988年召开的全国武术专题研讨会上,将武术描述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将武术描述为:“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7]。

然而,体育一词考其来源,是我国学者从日本语转译而来。对于翻译,哲学家冯友兰指出:“大凡翻译,最终归属于解释的范畴”[8],先生论述道,“有人翻译一句《老子》,他就是对此句的意义做出自己的解释。但是这句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思,而在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许多”[9]。由此推论,我国学者在翻译日文“体育”一词时,已经丢掉了日文“体育”的很多内容,再加上日文“体育”源自英文,因此,翻译而来的中文“体育”已经将其原意丢掉很多,而用体育的他者词汇来概念化武术只能做到始源域概念和目标域概念部分相合,而非全部对等。经过对比可知,体育和武术的概念内涵差距甚远:从本质上讲,武术的本质在于用技击手段打倒对方,体育的本质在于用教育手段增强体质;从规则上讲,武术受武德修养的约束,体育受契约协定的约束;从修炼上讲,武术追求内外兼修的身心俱练,体育讲求超越极限的身体操练。然而,近代武术概念体育化的事实隐喻着体育和武术尽管有着诸多方面的不同,却不能否认二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形成概念隐喻的相似性前提。例如,从存在形式上讲,体育和武术都是人体活动方式;从作用效果上讲,体育和武术都能够对人体产生刺激;从活动内容上看,体育和武术都有某些外形相似的动作。体育和武术在存在形式、作用效果和活动内容上的相同点是二者概念的交集,符合概念隐喻形成的局部相合原则。综上所述,体育隐喻是武术概念的近代演绎。

3 养生隐喻:武术概念的当今诠释

纵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可以清楚地得知:养生与武术是相互独立,自成体系的两个概念,两种文化形态。养生和武术不仅在中国文化的概念系统中并行存在,而且养生概念形成的历史并不比武术为晚,然而两者发生概念上的交叉大概是在武术发展成熟的明清时期,同时,这种概念内涵的交叉是当今人们根据现实社会生活需要而选择武术为养生手段的社会实践及从始源域概念养生映射目标域概念武术的概念隐喻认知的历史根据和逻辑起点。古今一脉相承的养生除了源远流长、声名远扬的道家养生,内圣外王、伦理至上的儒家养生,空而不空、明心见性的佛家养生,悬壶济世、妙手回春的医家养生外,还有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武术养生。武术养生是武术与养生在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在今天仍然魅力不减的养生派别,也可以说是武术在吸收养生技术之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武术流派,典型的如太极拳、苌家拳、八卦掌等内家拳派[10]。用养生概念化武术,原因就在于最初为养生技术的人体运动形式进入武术之后,演变成为增强武术威力,提高武术训练效果及提升武术修炼境界的不可或缺的内功修炼方法,从而使得天人合一、内外兼修、形神兼具等养生训练要求变为武术概念的基本内涵。因此,武术养生是养生概念化武术之后的必然产物;武术和养生的概念发生交叉具有内在的必然性:“武术本身就具有运动以养形体的显著健身功效;而当武术融进静养身心的修炼技术后,其本身就自然而然地演变为静中含动的‘武术养生功’。不管是武术将养生技术提炼为自身功法的有效补充,还是将养生技术所着重修炼的精气神作为武术形体练养的形而上的指导,都使武术具有了静中含动、内外兼修的概念内涵”[14]。武术养生概念的合成是养生概念和武术概念这两个输入空间在相似性的前提下,经过相互的映射过程(天人合一、内外兼修、形神兼具),而在合成空间内形成的新的概念隐喻。天人合一、内外兼修、形神兼具的修炼要求及武术养生(太极拳、苌家拳、八卦掌等内家拳派)是武术概念和养生概念的重合部分,因此,也是当今社会形成武术养生概念隐喻成立的局部相合基础。

4 道艺隐喻:武术概念的永恒在场

武术作为道的隐喻,其本身就是一种体现和验证道存在的道艺,而用始源域概念道艺隐喻目标域概念武术,是一种不随时光流逝与空间转换而变化的永恒存在:道艺隐喻是武术概念的永恒在场。武术作为道的派生物,处处受到道的制约和约束,反之,武术也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道艺的概念内涵。所谓武术的道艺就是指在中国哲学的思维关照下,武术的概念由一种形而下的技术,升华为一种形而上的道艺,由于“武术的概念有武艺与道艺的分别:为力量而不为意念,为刚猛而不为轻灵,为体魄而不为精神者是为武艺;为意念而不为力量,为轻灵而不为刚猛,为精神而不为体魄者是为道艺”[11],“超器而至于道,技精而近于神,惟得宇宙之达到,骋宇宙之神气者,才能遨游天地之间而无阻碍。武术之用,器也、技也;武术之体,道也、神也。器技人人可练,而道神,唯圣人能得其要”[12]。

武术概念的道艺隐喻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武术的概念包含着阴阳之变。传统哲学家所谓的阴阳转化是指宇宙自然的运行之道,宇宙运行若是缺少了阴阳,[13]就是一种不完整,也不协调的虚无在场。因此,《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14]。阴阳作为一对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前提的思维方式,实质上是用两种相互矛盾的力量去描述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方式与特征,进而把握宇宙之道。武术在其道艺概念隐喻的形成过程中,生发出了一套由动静、开合、起落等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所组成的阴阳范畴。武术概念隐喻的阴阳思维暗示了对于宇宙万物和谐在场的根本观点,其概念隐喻了宇宙之道的精神与内涵。第二,武术的概念隐喻着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考。其意义在于隐喻身体柔弱而能以弱胜强,力量不彰而能以小胜大的文化理想,有力彰显了武术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不畏艰难的自强民族性格和精神文化底蕴。第三,武术的概念隐喻着武技之道的通达,必须以恪守武术自身的规律,并道法宇宙运行之理,其旨在于得法。《少林拳术秘诀》云:“练习之道,又在乎得法不得法,不可忽视轻视也。”而事实上,武术在其概念隐喻的形成过程中,其概念已经形成了以武术套路为基础功夫(入门之法),尔后过招、散手并练各种功夫的训练方法,以达到无招胜有招、无为无不为的神明境界[15]。综上分析可得出:武术通过追求技与道的统一,即武术的道艺追求,实现着技与道的融合与互显,而这正是武术概念的道艺隐喻过程。

5 结语

根据武术概念的发展规律,选取武术概念历时形成当中的典型概念来分析武术概念的隐喻性本质,对于武术概念具有命名、解释和理论建构等方面的意义。古代武术与技击是一种局部相合的关系,技击隐喻是武术概念的古代真实;体育和武术在存在形式、作用效果和活动内容上的相同点是二者概念的交集,符合概念隐喻形成的局部相合原则,体育隐喻是武术概念的近代演绎;天人合一、内外兼修、形神兼具的修炼要求及武术养生(太极拳、苌家拳、八卦掌等内家拳派)是武术概念和养生概念的重合部分,也是当今社会形成的武术养生概念隐喻成立的局部相合基础;武术通过追求技与道的统一,即武术的道艺追求,实现着技与道的融合与互显,而这正是武术概念的道艺隐喻过程,而道艺隐喻是武术概念的永恒在场。

[1]张沛.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0.

[2]周伟良.古代武术的历史分期及其基本特征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2,1(7):15.

[3]孟灵轶.论武术与技击关系[J].福建体育科技,2007,26(6):4-5.

[4]张显. 质疑武术新定义[J].体育学刊,2011(6):10-13.

[5]洪浩.武术概念:文化、历史与现代化[J].搏击(武术科学),2013(9):34-36.

[6]丁守伟.中国传统武术转型研究(1911-1949)[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5-7.

[7]李龙.中国武术概念的寻绎[J].搏击·武术科学,2011,4(11):6-9.

[8]孙文龙,田德蓓.冯友兰翻译思想述评[J].中国翻译,2008,(3):15-17.

[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4.[10]曲天敏.对武术与养生之历史关系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8):88-90.

[11]杨祥全.武术概念之源流变迁考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249-251.

[12]周伟良.武术概念新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1):11-14.

[13]刘庆华,陈卓.发展是武术的生命[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4):55-58.

[14]曾小月.武术与技艺之道[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2):3-4.

[15]戴国斌.门户对拳种、流派的生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4):37-38.

A diachronic study on concepts of martial ar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HU Yu-x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 Hena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is thesis has made a study on the diachronic development of concepts of martial arts. The conclusions are drawn that using fighting skills to conceptualize martial arts was the reality of concept of martial arts in ancient times; using physical education to conceptualize martial arts was the deduction of concept of martial arts in modern times; using life preservation to conceptualize martial arts was the annotation of concept of martial arts in nowadays; using art of the Daoism to conceptualize martial arts was the eternity of concept of martial arts as long as time. This thes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nominating, explaining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ng of concepts of martial arts.

concepts of martial arts; conceptual metaphor; fighting skills; physical education; art of the Daoism

2014-07-09

2014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4BTY003)。

胡玉玺(1973- ),男,河南商丘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A

1009-9840(2014)06-0021-03

猜你喜欢
技击隐喻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一滴水里的隐喻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