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育旅游产业集群推进农村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2014-12-09 22:52李岚
天津农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推进路径发展优势现状与问题

李岚

摘 要:为进一步完善农村旅游的行业产业链,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客观评价了我国农村旅游业的现状,发现农村旅游业的发展难题,通过引导、扶持农村旅游走产业集群之路,发挥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效用,使农村旅游企业分工协作,联合竞争,才能改善区域基础设施,促进农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旅游业;旅游产业集群;现状与问题;发展优势;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0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中国旅游业在保持传统的文物古迹游和名山大川游继续繁荣的同时,随着现代人对车水马龙、噪杂喧嚣、环境恶化、节奏过快的城市生活不断厌倦,以优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原汁原味的民间工艺、朴素典雅的农家小院和充满生命气息的乡土文化为卖点的农村旅游也蓬勃发展起来。我国的农村旅游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推动农村旅游产业化,构筑农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改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卫生状况,塑造农村旅游的行业和地域品牌,深化农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并提升其精神品质,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进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旅游、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对于乡村旅游的内涵,国内外有不同的说法。美国学者阿迪米尔曼认为,农村旅游是一种地处农村、具有农村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行业。邓爱民[1]认为农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农村旅游是旅游业的一个分支,是一种依托农村旅游资源,以城市居民为消费对象的旅游业形态,也是一种精神需求层面的文化娱乐活动。农村旅游业的兴起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协调互动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杨英法[2]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体闲度假方式发生了新的转变,体闲农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更多的收入和时间到农村去接近自然、陶冶情操和休闲娱乐。农村旅游是城市发展的有效补充,可以舒缓城镇居民的生活、工作压力,陶冶其文化精神情操,有利于城市的和谐发展。城市车水马龙的人流交通、噪杂喧嚣的城市氛围、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使广大城镇居民日益向往农村优美恬静的自然风光。到农村去体验当地的乡情,从事农业劳动,已成为从喧嚣的城市回归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主要渠道。

农村旅游是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以粮食种植为主、兼营副业是中国农村传统的产业形态,长期以来,这种产业形态导致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比较单调,经济增长乏力,农民经济收入较低,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3]。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互动日益紧密,资金、技术、信息在城乡之间的流通日益频繁,农民投资创业的热情不断高涨,农村地区传统的土地经营模式不断被突破。农村地区本来就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乡土人情和原生态的民间工艺开展农村旅游的宝贵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改善农村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方式。

1.2 我国农村旅游业的行业困境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地普遍认识到发展农村旅游对促进农村发展和缓解市民精神压力的重要性,各地农村旅游得到迅速发展。在发展中,我国的农村旅游也有许多问题暴露出来。

1.2.1 农村旅游的产业链不完 整 刘秀丽[4]认为:“目前,很多乡村旅游就是到一个独立的农庄,通常的活动就是在农庄的酒店内吃农家菜,吃完后到庄内面积不大的菜园里采摘一些蔬菜,或者是到面积不大的池塘内钓鱼,然后爱打麻将的就找个房间打牌去了”。农村旅游业作为旅游业的一种存在,分为上游和下游产业,是一个集旅游、参观、娱乐、休闲、餐饮、住宿、学习等行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形态。当前,我国的农村旅游产业形态单一,综合性、互动性不强,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更无法发挥产业链的集群优势,没有很好把握农村旅游原生态、乡土性的精神内涵。

1.2.2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农村旅游是要求很高的服务业,需要便利的交通、消费、餐饮等基础设施和水、暖、电、厕等基本生活设施与之配套。当前,我国的农村旅游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空间集聚较为分散,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完善交通条件,农村旅游景点常常位于交通非常不方便的山区。农村旅游地也缺少平价超市、医疗卫生站、理发美容店等配套服务。此外,餐饮、住宿存在脏乱差现象,厕所卫生条件亟待改善,大量生活垃圾也需要处理。

1.2.3 产品同质单调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还处于产业起步阶段,产品开发模式单调,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一方面不能满足游客需求的多元化、多样性,另一方面导致了行业恶性竞争。农村旅游的产品大多围绕农村林地、水塘、果园开发餐饮、住宿、垂钓、采摘等初级服务,没有统筹区域旅游资源形成民俗观光区、民俗山庄等立体、深层的旅游产品体系,对农事栽培、民俗观光、文化品位等旅游产品在农村旅游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开发不够。

1.2.4 行业分散,无法通过行业集聚产生品牌效应 当前,中国各地政府和民众大多都能意识到农村旅游业能够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由于城镇化带来了农村旅游市场,因此,全国各地尤其是城郊大都在开发农村旅游。但是,其农村旅游存在产品同质和行业分散的弊端,在经营管理上缺乏品牌培育意识,无法通过行业集聚发挥规模效应去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村旅游品牌。

2 农村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

任何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因自身发展的需要或在外力尤其是政府的主导下产生行业集聚的现象,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产生规模效应,通过行业内部的相互借鉴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各企业可以各依所长,分工协作,提高区域内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并最终打造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集群品牌或行业品牌[5]。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钱津[6]曾撰文指出:“目前,中国各地的经济建设重点是在产业集群方面,而作为一个产业,旅游业的发展战略也可以走产业集群道路。其中,发展乡村旅游就是产业集群在服务产业实现拓展的一种积极的表现”。农村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具有产业发展的一般特点,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只有顺应行业集聚的客观需要才能在行业发展水平上获得质的提升。推动农村旅游业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是破解我国当前农村旅游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可以形成明显的行业优势。

第一,依托产业集群,农村旅游可以综合开发区内旅游资源。农村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和乡土性的民间风俗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7],推进农村旅游的集群发展,可以在资源集聚的基础上对区内山川、河流、文物古迹、森林、草场、滩涂等进行综合规划和立体开发,并将民间风俗、乡土工艺等非物质因素全面融进农村旅游,以整体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元性和高文化品位的综合需求。

第二,推进农村旅游集群化发展可以完善产业链,促进行业协调互动发展。乡村旅游是个涉及交通、餐饮、住宿、观光、娱乐和休闲等产业的行业系统,各产业部门既独立发展,相互之间又具有极强的关联性[8]。推进乡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化,可以充分发挥相关产业的行业优势,在协调中取得互动发展的集群效应,从而整体提升农村旅游的区域竞争力,并避免因产品同质而出现相同行业的恶性竞争。

第三,农村旅游的集群化还可形成旅游服务的综合网络。农村旅游不仅是旅游行业一个产业的发展,它还包括农村旅游地的政府管理、金融服务、消费条件、教育水平等的综合提升。农村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可以充分调动政府的行政资源,全面提升景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并为游客创造方便的消费条件和教育环境,从而形成可以为游客提供系统服务的综合网络,全面提升农村旅游的精神内涵、文化档次和服务品质,最终形成具有较大知名度的行业品牌。

3 农村旅游集群化发展的推进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旅游起步虽晚,却取得了迅速发展,但继续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推进农村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可以充分利用区内旅游资源,发挥行业集聚的规模优势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行业品牌。只有在集群发展思路的指导下,要形成区域品牌、提升景观品质、加强政府扶持和管理、完善产业链条并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才能推动农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化并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化的发展优势[9]。推进农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化成为农村旅游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之路。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旅农村游业区域品牌

品牌是消费者对企业产品质量及其服务水平的市场肯定,任何一个行业企业,只有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各种行业资源,全面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积极开发和引进各种新技术,不断提高其产品质量、服务档次和管理水平。乡村旅游作为综合性的服务产业,只有树立品牌意识并为品牌塑造努力经营,才能充分发挥区域旅游资源的总体优势,综合规划,系统开发,改善经营,加强管理,在行业的分散发展中实现产业的自发集聚,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产业集群,打造出农村旅游业的区域品牌。为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3.1.1 增强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协作性,发挥传统品牌价值的增值效应 农业旅游产业集群产业链企业各自经营产品,但其关系应是合作和共赢,而不应是分立和对抗,借以发挥产业集群的整合效应,实现集群内各个旅游企业、旅游景区间的信息共享和共建,构建利益共同体。同时,整合全部产业价值链,以品牌为核心,将已有的知名品牌、企业作为引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知名产品以及产业链内其他企业的推动和牵引作用,不断推动产业链的增值。发挥产业链内旅游专业合作社和旅游经纪人的作用,借助网络平台,努力降低宣传成本,与旅行社积极合作,开展定制化服务,重视各地游客的特殊需求,在为传统旅游品牌保鲜的同时,注重创新,尝试精细化、体验化在特色农村旅游产业集群中的应用,为原有传统品牌增值。

3.1.2 壮大农村旅游业电子商务队伍,增强品牌传播力度 农村旅游产业集群的品牌宣传,应该跳出传统方式,借助电子商务队伍和力量,提高电子商务在游客中的可信度,带动和引导其亲朋运用网络信息,并参与到农村旅游业电子商务中。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创建旅游业电子商务校企合作机制,吸引高等院校在旅游企业中建立电子商务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和孵化产业集群企业从业人员,提升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提高服务意识,为旅游业高等人才提供就业和交流、讨论平台,鼓励大学生深入农村旅游产业集群第一线实践,开拓农村旅游业电子商务和品牌传播的巨大空间。

3.1.3 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赋予农村旅游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新的内容 在利用新的电子商务传播方式推广的同时,应重视对已有的旅游信息平台的维护和更新,加强对农村旅游产业目的地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促进线下各旅游景区企业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通过旅游业门户网站信息,实现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线对各旅游景区、景点、企业进行比较和选择的期望。

3.2 不断改善区内基础设施

马晓路等[10]认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将会导致接待能力的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化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区域内具备方便的交通、供电、供水、排污、垃圾处理以及通信等综合服务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靠单个企业很难完成,需要区域内各旅游企业共同出资,集体规划。农村旅游企业依托产业集群化的集聚优势,实现行业的整体规模经营,才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不断完善区内基础设施,最终推动农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3.3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行业产业链

农村旅游产业集群的打造需要实现相关行业的空间集聚并不断完善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实现行业企业的专业分工和结网协作,并最终取得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可见,推进农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统筹安排、整体规划,需要政府必要的政策、资金扶持,如提供低息融资渠道和税收减免优惠。此外,政府还可以将农村旅游纳入城市旅游、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名山大川等旅游开发系统,将乡村旅游吸纳其中以打造统一的行业品牌,形成一体的旅游线路,构建一体的旅游网络。

3.4 将地域文化融入农村旅游业

地域文化与产业的有效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农村旅游的品位,大大增强其吸引力,而且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培育农村旅游产业集群,应积极利用地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运用文化赋予品牌全新价值概念,用产业来承载文化,借以使产业更具旺盛与持久的生命力。农村的绿色食品、不同的服装、礼仪风俗、婚葬仪式、房屋布局、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等,都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强大的吸引力,应借此挖掘农村旅游业文化内涵,开展多种经营,提高参与度,延长产业服务链,使农村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邓爱民.对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财贸经济,2006(5):91-93.

[2] 杨英法.关于河北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0(8):18-20.

[3] 张蕾,史佳林,张明亮.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63-67.

[4] 刘秀丽.产业集群: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战略模式[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5):16-18.

[5] 杨英法.文化产业集群与文化消费市场间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J].云南社会科学,2013(2):34-38.

[6] 钱津.产业集群与乡村旅游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57-62.

[7] 杨强.基于“生态文明”观的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创新模式研究[J].开发研究,2011(2):57-58.

[8] 庄军,刘嗣明.论旅游产业集群的系统架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8):11-15.

[9] 宋秀敏.论内蒙古农业产业化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16-17.

[10] 马晓路,许霞,刘婧.产业集群化背景下谈成都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J].商业时代,2011(20):144-145.

猜你喜欢
推进路径发展优势现状与问题
豫南山区特色农业推进路径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民族风健美操在高校发展优势分析
行政处罚制度之完善
“互联网+农业”视野下现代农业的发展探讨
普惠金融视角下社区银行发展的优势、借鉴及建议
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分析
天津市家庭农场现状调查及推进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