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现状调查分析

2014-12-09 22:56夏鹤杨红
天津农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现状

夏鹤+杨红

摘 要:基于新疆昌吉和阿勒泰地区农户调查数据,采用统计数据对比的方法,对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的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数据分析显示:在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中拥有一定文化和技能者、已婚者、青壮年、男性更倾向于转移,以自主转移、县内转移为主,集中转向第一、三产业。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少数民族;现状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11

国家发展农村经济所追求的目标是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且以农牧业为主,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因此,有效转移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使其充分就业是发展新疆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笔者基于新疆昌吉和阿勒泰地区农户调查数据,采用统计数据对比的方法,分析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的现状及特点。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北疆地区即新疆境内天山以北的区域,笔者选取昌吉州、阿勒泰地区作为调研区,这两个地区分别是回族和哈萨克族自治区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昌吉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东距乌鲁木齐市35 km。312国道、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和乌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横穿北疆各地的交通要道。昌吉州下辖5县2市,主要有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民族,总人口约140.2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35.27万人,占总人口的24.69%。

阿勒泰地区位于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距乌鲁木齐市670 km。阿勒泰地区下辖 6县1市,生活着汉族、哈族、回族、维族、蒙古族等民族,总人口约66.3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38.38万人,占总人口的57.85%。

1.2 数据来源

本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边远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区位选择—基于新疆农户行为的研究”为依托,以项目组2012年在北疆调研区发放的调查问卷为基础,主要选取了与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相关的内容。经筛选,有效问卷共352份。

2 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2.1 转移的结构特征

2.1.1 性别 由于性别差异,劳动者个体在受教育程度、社会角色承担等方面均不相同,故在转移过程中也存在明显差别,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实现较大范围的流动。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转移劳动力以男性为主,占总样本的65.62%,比女性(34.38%)高出31个百分点(表1)。

2.1.2 年龄 样本数据显示,在北疆农村地区实现转移的少数民族劳动力中,16~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占81.82%,比41~60岁的中年劳动力比例(18.18%)高出近64个百分点(表1)。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大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充沛的体力,故青壮年劳动力更容易实现转移。

2.1.3 婚姻状况 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中已婚人群是转移的主体,调查样本中已婚人群占76.70%,比未婚人群比例(23.30%)高出53个百分点(表1),其中有孩子的人数占95.35%。已婚的劳动者或有年幼的子女,或有需要照顾的老人,家庭责任较重,经济压力迫使他们选择转移。

2.1.4 教育程度 北疆地区转移出的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6.42%,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最大,为50.85%;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4.83%(表1)。

另外,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小于男性,女性受教育程度在小学以下的比例为12.40%,比男性高出近10个百分点。

2.1.5 技能 北疆地区大部分的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拥有一定的技能,占到78.41%(见表1),但在转移中并没有足够的优势。据调查了解,部分地区政府会在农闲时节在农村地区进行包括驾驶、烹饪、美发等在内的技能培训,但大部分人表示所学技术不精,难以凭此找到合适的工作。

另外,虽然有些少数民族劳动者擅长厨艺、驾驶、裁缝等,但是由于信息闭塞,难以把握就业机会,无法发挥自身的特长,只能选择做零工谋生。

2.2 转移的产业特征

由于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在劳务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调查资料显示,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的行业转移主要选择在第三产业,占样本的54.54%,其次是第一产业,占31.82%(表2)。转移到第二、三产业里的少数民族劳动力,主要选择在职业技术含量不高且工资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很难进入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

2.3 转移的方式特性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一般分为有组织转移和自主转移两种。有组织转移主要是政府和中介机构组织的转移,自主转移一般包括自己求职和亲友介绍。

调查显示,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以自主转移为主,比例高达93.47%;政府或中介组织转移的比例仅占6.53%,可见政府组织转移力量非常薄弱(表3)。

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依靠自身从业经验、亲友介绍及舆论导向等非正式劳动供求信息。在调查中了解到,“三缘”(血缘、地缘、人缘)关系是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的重要纽带。少数民族聚集村落里早期转移能手发家致富之后,会带动全村的大规模转移。这种模式对于信息的及时传递、流动成本及风险的降低起到了重要作用。

2.4 转移的区域特征

按行政区域可以将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区位的分布划分为乡内村外、县内乡外、区内县外、疆内区外、国内疆外和国外6种转移类型。

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以县内转移为主,总比例达84.66%,县城是转移的首选地。跨县转移比例仅占15.34%,主要是转移到邻近的县市,而转移到内地省份的比例仅有0.28%;跨国转移占1.71%,大多数选择距离较近的哈萨克斯坦(表4)。

北疆农村地区由于地处偏远,道路设施建设落后,交通诸多不便,转移的成本较高,因此,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大部分会选择就近转移,以县内转移为主。

3 结论及建议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中拥有一定文化或技能者、已婚者、青壮年、男性更倾向于转移,以自主转移、县内转移为主,集中转向第一、三产业。

为了促使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健康、有序进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强化交通设施的建设,降低转移成本,促进其转移就业;(2)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女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减少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比例;(3)加强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的整体技能水平;(4)建立组织就业平台,扩展就业信息宣传渠道,提高就业成功率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 袁红莎.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休闲农业转移问题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0.

[2] 陈浩,周洋洋.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个体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射阳县两个村为例[J].消费导刊,2008(8):19-21.

[3] 罗美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析—以云霄县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4] 高更和.中国中部农区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研究—以河南省南阳市6个村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07.

[5] 史清华,程名望.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活动圈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2):145-147.

[6] 刘传岩.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10-12.

[7] 董聪明.对锡林郭勒地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情况及就业培训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5):3-4,26.

摘 要:基于新疆昌吉和阿勒泰地区农户调查数据,采用统计数据对比的方法,对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的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数据分析显示:在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中拥有一定文化和技能者、已婚者、青壮年、男性更倾向于转移,以自主转移、县内转移为主,集中转向第一、三产业。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少数民族;现状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11

国家发展农村经济所追求的目标是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且以农牧业为主,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因此,有效转移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使其充分就业是发展新疆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笔者基于新疆昌吉和阿勒泰地区农户调查数据,采用统计数据对比的方法,分析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的现状及特点。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北疆地区即新疆境内天山以北的区域,笔者选取昌吉州、阿勒泰地区作为调研区,这两个地区分别是回族和哈萨克族自治区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昌吉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东距乌鲁木齐市35 km。312国道、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和乌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横穿北疆各地的交通要道。昌吉州下辖5县2市,主要有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民族,总人口约140.2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35.27万人,占总人口的24.69%。

阿勒泰地区位于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距乌鲁木齐市670 km。阿勒泰地区下辖 6县1市,生活着汉族、哈族、回族、维族、蒙古族等民族,总人口约66.3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38.38万人,占总人口的57.85%。

1.2 数据来源

本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边远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区位选择—基于新疆农户行为的研究”为依托,以项目组2012年在北疆调研区发放的调查问卷为基础,主要选取了与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相关的内容。经筛选,有效问卷共352份。

2 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2.1 转移的结构特征

2.1.1 性别 由于性别差异,劳动者个体在受教育程度、社会角色承担等方面均不相同,故在转移过程中也存在明显差别,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实现较大范围的流动。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转移劳动力以男性为主,占总样本的65.62%,比女性(34.38%)高出31个百分点(表1)。

2.1.2 年龄 样本数据显示,在北疆农村地区实现转移的少数民族劳动力中,16~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占81.82%,比41~60岁的中年劳动力比例(18.18%)高出近64个百分点(表1)。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大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充沛的体力,故青壮年劳动力更容易实现转移。

2.1.3 婚姻状况 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中已婚人群是转移的主体,调查样本中已婚人群占76.70%,比未婚人群比例(23.30%)高出53个百分点(表1),其中有孩子的人数占95.35%。已婚的劳动者或有年幼的子女,或有需要照顾的老人,家庭责任较重,经济压力迫使他们选择转移。

2.1.4 教育程度 北疆地区转移出的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6.42%,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最大,为50.85%;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4.83%(表1)。

另外,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小于男性,女性受教育程度在小学以下的比例为12.40%,比男性高出近10个百分点。

2.1.5 技能 北疆地区大部分的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拥有一定的技能,占到78.41%(见表1),但在转移中并没有足够的优势。据调查了解,部分地区政府会在农闲时节在农村地区进行包括驾驶、烹饪、美发等在内的技能培训,但大部分人表示所学技术不精,难以凭此找到合适的工作。

另外,虽然有些少数民族劳动者擅长厨艺、驾驶、裁缝等,但是由于信息闭塞,难以把握就业机会,无法发挥自身的特长,只能选择做零工谋生。

2.2 转移的产业特征

由于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在劳务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调查资料显示,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的行业转移主要选择在第三产业,占样本的54.54%,其次是第一产业,占31.82%(表2)。转移到第二、三产业里的少数民族劳动力,主要选择在职业技术含量不高且工资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很难进入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

2.3 转移的方式特性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一般分为有组织转移和自主转移两种。有组织转移主要是政府和中介机构组织的转移,自主转移一般包括自己求职和亲友介绍。

调查显示,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以自主转移为主,比例高达93.47%;政府或中介组织转移的比例仅占6.53%,可见政府组织转移力量非常薄弱(表3)。

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依靠自身从业经验、亲友介绍及舆论导向等非正式劳动供求信息。在调查中了解到,“三缘”(血缘、地缘、人缘)关系是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的重要纽带。少数民族聚集村落里早期转移能手发家致富之后,会带动全村的大规模转移。这种模式对于信息的及时传递、流动成本及风险的降低起到了重要作用。

2.4 转移的区域特征

按行政区域可以将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区位的分布划分为乡内村外、县内乡外、区内县外、疆内区外、国内疆外和国外6种转移类型。

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以县内转移为主,总比例达84.66%,县城是转移的首选地。跨县转移比例仅占15.34%,主要是转移到邻近的县市,而转移到内地省份的比例仅有0.28%;跨国转移占1.71%,大多数选择距离较近的哈萨克斯坦(表4)。

北疆农村地区由于地处偏远,道路设施建设落后,交通诸多不便,转移的成本较高,因此,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大部分会选择就近转移,以县内转移为主。

3 结论及建议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中拥有一定文化或技能者、已婚者、青壮年、男性更倾向于转移,以自主转移、县内转移为主,集中转向第一、三产业。

为了促使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健康、有序进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强化交通设施的建设,降低转移成本,促进其转移就业;(2)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女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减少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比例;(3)加强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的整体技能水平;(4)建立组织就业平台,扩展就业信息宣传渠道,提高就业成功率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 袁红莎.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休闲农业转移问题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0.

[2] 陈浩,周洋洋.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个体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射阳县两个村为例[J].消费导刊,2008(8):19-21.

[3] 罗美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析—以云霄县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4] 高更和.中国中部农区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研究—以河南省南阳市6个村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07.

[5] 史清华,程名望.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活动圈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2):145-147.

[6] 刘传岩.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10-12.

[7] 董聪明.对锡林郭勒地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情况及就业培训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5):3-4,26.

摘 要:基于新疆昌吉和阿勒泰地区农户调查数据,采用统计数据对比的方法,对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的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数据分析显示:在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中拥有一定文化和技能者、已婚者、青壮年、男性更倾向于转移,以自主转移、县内转移为主,集中转向第一、三产业。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少数民族;现状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11

国家发展农村经济所追求的目标是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且以农牧业为主,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因此,有效转移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使其充分就业是发展新疆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笔者基于新疆昌吉和阿勒泰地区农户调查数据,采用统计数据对比的方法,分析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的现状及特点。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北疆地区即新疆境内天山以北的区域,笔者选取昌吉州、阿勒泰地区作为调研区,这两个地区分别是回族和哈萨克族自治区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昌吉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东距乌鲁木齐市35 km。312国道、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和乌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横穿北疆各地的交通要道。昌吉州下辖5县2市,主要有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民族,总人口约140.2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35.27万人,占总人口的24.69%。

阿勒泰地区位于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距乌鲁木齐市670 km。阿勒泰地区下辖 6县1市,生活着汉族、哈族、回族、维族、蒙古族等民族,总人口约66.3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38.38万人,占总人口的57.85%。

1.2 数据来源

本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边远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区位选择—基于新疆农户行为的研究”为依托,以项目组2012年在北疆调研区发放的调查问卷为基础,主要选取了与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相关的内容。经筛选,有效问卷共352份。

2 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2.1 转移的结构特征

2.1.1 性别 由于性别差异,劳动者个体在受教育程度、社会角色承担等方面均不相同,故在转移过程中也存在明显差别,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实现较大范围的流动。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转移劳动力以男性为主,占总样本的65.62%,比女性(34.38%)高出31个百分点(表1)。

2.1.2 年龄 样本数据显示,在北疆农村地区实现转移的少数民族劳动力中,16~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占81.82%,比41~60岁的中年劳动力比例(18.18%)高出近64个百分点(表1)。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大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充沛的体力,故青壮年劳动力更容易实现转移。

2.1.3 婚姻状况 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中已婚人群是转移的主体,调查样本中已婚人群占76.70%,比未婚人群比例(23.30%)高出53个百分点(表1),其中有孩子的人数占95.35%。已婚的劳动者或有年幼的子女,或有需要照顾的老人,家庭责任较重,经济压力迫使他们选择转移。

2.1.4 教育程度 北疆地区转移出的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6.42%,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最大,为50.85%;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4.83%(表1)。

另外,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小于男性,女性受教育程度在小学以下的比例为12.40%,比男性高出近10个百分点。

2.1.5 技能 北疆地区大部分的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拥有一定的技能,占到78.41%(见表1),但在转移中并没有足够的优势。据调查了解,部分地区政府会在农闲时节在农村地区进行包括驾驶、烹饪、美发等在内的技能培训,但大部分人表示所学技术不精,难以凭此找到合适的工作。

另外,虽然有些少数民族劳动者擅长厨艺、驾驶、裁缝等,但是由于信息闭塞,难以把握就业机会,无法发挥自身的特长,只能选择做零工谋生。

2.2 转移的产业特征

由于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在劳务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调查资料显示,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的行业转移主要选择在第三产业,占样本的54.54%,其次是第一产业,占31.82%(表2)。转移到第二、三产业里的少数民族劳动力,主要选择在职业技术含量不高且工资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很难进入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

2.3 转移的方式特性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一般分为有组织转移和自主转移两种。有组织转移主要是政府和中介机构组织的转移,自主转移一般包括自己求职和亲友介绍。

调查显示,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以自主转移为主,比例高达93.47%;政府或中介组织转移的比例仅占6.53%,可见政府组织转移力量非常薄弱(表3)。

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依靠自身从业经验、亲友介绍及舆论导向等非正式劳动供求信息。在调查中了解到,“三缘”(血缘、地缘、人缘)关系是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的重要纽带。少数民族聚集村落里早期转移能手发家致富之后,会带动全村的大规模转移。这种模式对于信息的及时传递、流动成本及风险的降低起到了重要作用。

2.4 转移的区域特征

按行政区域可以将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区位的分布划分为乡内村外、县内乡外、区内县外、疆内区外、国内疆外和国外6种转移类型。

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以县内转移为主,总比例达84.66%,县城是转移的首选地。跨县转移比例仅占15.34%,主要是转移到邻近的县市,而转移到内地省份的比例仅有0.28%;跨国转移占1.71%,大多数选择距离较近的哈萨克斯坦(表4)。

北疆农村地区由于地处偏远,道路设施建设落后,交通诸多不便,转移的成本较高,因此,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大部分会选择就近转移,以县内转移为主。

3 结论及建议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中拥有一定文化或技能者、已婚者、青壮年、男性更倾向于转移,以自主转移、县内转移为主,集中转向第一、三产业。

为了促使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健康、有序进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强化交通设施的建设,降低转移成本,促进其转移就业;(2)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女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减少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比例;(3)加强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的整体技能水平;(4)建立组织就业平台,扩展就业信息宣传渠道,提高就业成功率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 袁红莎.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休闲农业转移问题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0.

[2] 陈浩,周洋洋.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个体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射阳县两个村为例[J].消费导刊,2008(8):19-21.

[3] 罗美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析—以云霄县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4] 高更和.中国中部农区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研究—以河南省南阳市6个村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07.

[5] 史清华,程名望.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活动圈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2):145-147.

[6] 刘传岩.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10-12.

[7] 董聪明.对锡林郭勒地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情况及就业培训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5):3-4,26.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现状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