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法的2012年山东省区域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014-12-09 07:38时亚栋
菏泽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竞争力山东省因子

时亚栋

(菏泽学院经济管理系,山东 菏泽274015)

1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与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内涵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其中企业竞争力多着眼于微观层面,主要追求企业本身的利润最大化,而国家竞争力更强调宏观层面,包涵的范围更广,重点追求整个社会的最优化,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国内外对区域竞争力的定义主要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和世界经济论坛合作研究发表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关于区域竞争力的定义,即“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该观点认为竞争力的实质就是生产能力的竞争[1],主要强调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即创造财富的能力[2].之后的研究又在提供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考虑了经济繁荣与经济质量的问题,即区域竞争力最终的落脚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3].

二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即将区域竞争力定义为区域的配置资源能力[4].该观点认为区域竞争力是一个区域在其所从属的大区域中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这类定义注重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将概念立足于最基本经济学原理:经济的本质是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从特色产业的角度,该观点认为区域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其区域产业特有的,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比较优势[5],且不易被其他地区所模仿或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综合以上三种观点给出区域竞争力明确的定义,即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通过有效配置其资源,能够可持续的提供具有独特优势的产品,并提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2 构建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区域竞争力的涵义,在全面性、系统性、代表性、可行性原则的指导下,将区域竞争力评价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地区的经济综合实力,经济综合实力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成果,反映了一个地区当期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是构成竞争力要素之一.具体从生产能力、需求能力、开放程度三个角度来构建经济综合实力评价指标.

另一方面是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它反映了该地区保持发展水平的能力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具体从科技创新能力、教育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三个角度来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

从以上这两大方面六个角度选择具体的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建立山东省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山东省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 2012年山东省区域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2012年山东省十七地市11个区域竞争力三级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数据来源为《山东省统计年鉴2013》).数据检验KMO值为0.6466,Bartlett球形检验拒绝原假设,可以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后得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见表2.

表2 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

由表2可见,前4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3.9489%、15.2867%、10.2306%、6.5031%,其解释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85.9692%.提取上述特征值最大的前4个因子作为公因子,得其载荷矩阵,见表3.

表3 因子载荷矩阵

由表3可见,在第1公因子中人均GDP、产业非农化率、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每万人卫生机构人员数载荷较大,前3个指标反映经济发展情况,后3个指标反映居民生活情况,因此命名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因子;第2个公因子中普通高中的师生比、每万名高中生对应的学校数载荷较大,可命名为基础教育因子;第3个公因子中能源利用率、研发经费支出载荷较大,可命名为科技创新因子;第4公因子中外贸依存度载荷较大,可命名为对外开放水平因子.

由此可以得出区域竞争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基础教育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从这四个方面计算出各地区竞争力各因子得分及排名、综合得分及其排名,见表4.

表4 山东省各区域竞争力排名及得分

根据综合得分可以看出,山东省各区域竞争力差距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呈阶梯状分布:在综合得分前五位的地区中,青岛、威海、东营、烟台四个地区都属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的六个城市:济宁、枣庄、聊城、临沂、德州、菏泽市排在最后六位.

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来看,东营、淄博、济南市位于前三位,处于第一集团.临沂、德州、聊城、菏泽位于后四位.从原始数据看,东营人均GDP为145395元,遥遥领先,是菏泽人均GDP的6.8倍.产业非农化率仅有德州、济宁、聊城、菏泽低于90%;农村纯收入处于后六位的是“西部隆起带”包括济宁、枣庄、德州、临沂、聊城、菏泽六市.

从基础教育水平来看,威海市高居榜首,泰安排在第二位,莱芜、淄博位于后两位.

从科技创新水平来看,青岛、烟台、潍坊处于前三位,枣庄、莱芜、日照位于后三位,这三个地区都有重工业基地,对于能源消耗量较大,但是科技创新水平偏低,说明这些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从对外开放水平来看,日照高居榜首,青岛、烟台分列二、三位,东营、济宁、泰安位于后三位.整体来看山东省整体经济外向度不高,区域差距十分明显,2012年进出口总额处于前三位的日照、青岛、烟台的进出口总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9.6%,后三位泰安、莱芜、枣庄的进出口总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2%.

综上所述,山东省区域竞争力发展不平衡十分明显,其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虽然2012年山东省经济总体发展良好,地区生产总值为50013.2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位,增长率为9.8%,比全国7.7%的GDP增长率高两个百分点.由于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2012年山东省东部的GDP(23287.0亿元)为西部GDP(14069.8亿元)的1.7倍,人均GDP差距更大,东部人均GDP(71243.6元)是西部的人均GDP(33636.8元)的2倍,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小,人口总量大,人均占有较低,居民生活、科技创新和基础教育在全省仍处于落后水平.2012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258.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6.6亿美元,分别仅占全省10.5%和13.4%.外贸依存度偏低,对外投资结构不合理,与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山东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十分明显,要使山东省保持均衡稳定协调的发展,应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基础教育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五个方面入手,缩小山东省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即在保障东部沿海地区竞争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4 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途径

4.1 突出错位发展,完善交通设施

2009年12月国务院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11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2013年8月山东省委、省政府研究通过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这标志着“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新格局正式形成.

由于山东省的“两区一圈一带”各自的历史经济基础、自然禀赋各不相同,必须突出其错位发展,从而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优势明显,是对接京津冀都市圈和日韩的重要平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具有科研力量强、港口体系完备等方面的优势,应该大力发展高端海洋产业,加强与周边国家经济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是山东半岛连接华东、华北和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枢纽,也是全省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产业基础良好、文化积淀深厚,应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西部经济隆起带是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纽带,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劳动力资源充裕,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农业基础地位稳固,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和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应巩固扩大现代农业优势,整合文化资源,打响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但是西部地区与东部西区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偏少,特别是现在山东东北部的威海和西南部的菏泽之间还没有一条直达的铁路线,内联外接的高速公路网络也未形成,这些都严重限制着西部城市与东部地区的联系与交流.为了更好地使东部带动西部,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需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无缝对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快重点铁路项目建设,加快构筑沿海与内陆之间快速便捷的公路网络.为推进区域协作和经济一体化,缩小东西部竞争力的差距创造有力条件.

4.2 加大开放力度,加强区域合作

山东省应积极构建对外开放平台.东部地区以青岛港为龙头,优化烟台、日照、威海等沿海地区的港口结构,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港口;积极推动与日韩的经贸合作,全面加强与欧美的经贸合作,提升西部地区的开放水平,进一步拓展山东省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转变外贸方式,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

要主动加强与国内周边地区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北面加快推进与京津冀和环渤海湾经济区的对接合作,南面促进与长三角地区的联动融合,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总体的新格局.另外,还需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台地区等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深化相互之间的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4.3 提高教育水平,促进科技发展

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提高地区教育水平首先要优化教育结构:重视发展学前教育,扩大基础教育办学规模,加快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设置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支持高等院校选择发展特色学科专业,提升高等学校创新与地方服务能力,引导教育健康发展,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其次要加大地区教育投入,特别是对于山东省西部地区的教育机构增加投入,在投资、财政补贴等方面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支持地方高校特别是西部地区扩大办学规模,提升教育质量,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型领军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设立区域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科技创新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新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可以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使企业竞争能力得到增强,进而增强区域竞争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地方高等院校、研究院等机构的支持,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其次要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各地区之间、国家与地方之间的科研联动机制,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海外研究机构的交流,加快推进相互之间的科技合作,广泛开展互相合作的研究项目.重点支持重大创新项目的建设,突出创新发展,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4 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

居民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体,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条件下,重点就是提高就业水平和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这就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的平衡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特别是西部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重点扶持贫困地区、落后地区、西部地区发展.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机制,反对行业垄断,抑制非法收入.其次,要加大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加快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提高社区的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谢立新.论地区竞争力的本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5):59-66.

[2]黄善明.论区域核心竞争力演变的生产力基础[J].云南社会科学,2004,(4):47-50.

[3]张静,秦庆武,王汉斌.山东省十七地市区域竞争力评估与分析[J].东岳论丛,2011,(12):100-104.

[4]陈柳钦.区域竞争力内涵的多元化认知与辨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0,(11):50-56.

[5]赵修卫.关于发展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1,(10):96-100.

猜你喜欢
竞争力山东省因子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山东省即墨市
日本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