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及其破解

2014-12-13 09:20潘李军
理论导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大众化要素马克思主义

潘李军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20024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文献多次提到的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党建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31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战略任务。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是理论界讨论、研究的热门话题,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热潮正在兴起。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其推进的实效。因此,深入认识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多维度地解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现实难题并探索破解之道,就显得尤为紧迫与必要。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逻辑

2012年11月,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3]在2013年3月全国两会闭幕时,他进一步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4]中国梦勾勒了一幅人民生活的美好愿景,回答了处于改革攻坚时期的中国人民普遍关切的问题,已经成为激发全国人民斗志、凝聚全国人民精气神的一面旗帜。在中国梦价值的彰显、实现路径的开辟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中国梦的本质规定性。从纵向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中国梦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梦想区别开来。鸦片战争后,列强的肆意欺凌、政府的腐败无能让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备受屈辱的历史境遇激发着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而不懈斗争。在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征程中,先后出现过地主阶级改革派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求富梦、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梦、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和梦等,这些梦想相继破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归根结底是少数精英追求的个人梦。而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由于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土壤,不仅有着马克思主义这一灵魂要素贯穿其中,而且是国家梦与人民梦、集体梦与个人梦的有机统一。从横向上看,相对于美国梦、欧洲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中国梦永葆中国特色。美国梦、欧洲梦本质上是建立在个人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之上的,是为美国、为欧洲自己谋幸福的梦,其中不乏流露出鲜明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而中国梦以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在奋斗目标上既有物质生活的充裕,更有精神生活的富足;在价值底色上,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是其价值基石,但并不意味对个体梦的剥夺;在世界意义上,中国梦以马克思主义世界主义的博大胸怀,反对中国梦的普世化倾向,追求的是和谐共生、人类共享。[5]

2.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民族的生息繁衍,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是不能实现的,正如江泽民所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6]伟大的梦想同样需要厚重的精神力量的支持。中国梦的实现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面的精神资源为其提供不竭动力。马克思主义在大众化的过程中,使得马克思主义由一种精英式的理论转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理论,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让人们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征途上有了更为清晰的目标,更为昂扬的斗志,不迷茫、不彷徨,让中国梦最终结出丰硕的成果。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上先后出现过社会主义失败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国内更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与之遥相呼应,因此在中国人民逐梦的道路上,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中国梦永不蜕化变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实现中国梦整合社会力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也是个人的梦,其圆梦的过程需要凝聚全体中国人民的力量。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有助于此目标的达成,其社会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包括普及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人们普遍信仰的价值规范的自上而下的顺向过程,而且包括人民群众运用其系统掌握的马克思主义投身于政治实践、监督党员干部施政行为的自下而上的逆向过程,在党群双方的互动交流中,党的方针政策内化于群众的思想意识,而群众的呼声和诉求也有了表达的平台,从而让影响党群关系的不和谐因素得到最大程度的消解。其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于不同社会阶层的整合。当代中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日益分化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个体户、产业工人等多个阶层,这些群体在利益诉求、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整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有利于为分化的社会各阶层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公共空间,找到彼此对话与了解的最大公约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思想和行为的最大化整合,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其结构要素而言,是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介体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环体建构而成的有机系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也即是这四个构成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上述四个要素各自都面临着诸多现实的困境,从而大大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效能的发挥。

1.主体困境:主体意识的淡薄与行为的失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者和承担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动发起者,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动力因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指的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活动的人,就其外延来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等群体。

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所面临的困境突出地表现在主体意识的淡薄与行为的失范等方面。就党政干部而言,主体意识不强的直接后果是理论宣传工作的低效:一是宣传工作的缺位,有些党员干部认为马克思主义难以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实际效用,在工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持有严重偏见,仅有的工作只是应付上级的要求,理论工作最终流于形式。二是理论宣传中存在神化、泛化和僵化等错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倾向,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亘古不变、涵盖一切领域、容不得半点质疑的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些都严重降低了理论宣传工作的实际效果。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一些党政干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等失范行为不仅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也在极大程度上消解着马克思主义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了极大的反作用。就理论工作者而言,认知与行为的脱节是其主体意识淡薄的重要体现。一些理论工作者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作为谋生的手段,其行为背后的逻辑与其理论说教严重偏离甚至完全背离,这些都会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众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此外,有的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仅仅停留于对经典理论的修修补补或者阐发经典著作中的微言大义等经院式的研究范式,不顾现实问题的解决,为研究而研究,更有甚者还把生动活泼的马克思主义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来表达以突出其所谓的学术性、创新性,这些做法的结果只能让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望文生畏,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有百害而无一益。

2.客体困境:受众群体的复杂性与思想意识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施加行为影响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接受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受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能动影响并朝着主体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主要是人民大众,特别是那些还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当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离不开人民大众对其学习、研究和传播,因此就这一点来讲,人民大众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不过主客体本来就是一对可以相互转化的相对范畴,笔者在论述中把人民大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也仅仅是就其相对意义而言的。

首先,人民大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不是主体可以任意涂抹的白纸,是有自己独立思想和情感的社会人。在接受主体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中,他们会基于自身独立的价值判断而做出能动的选择:或积极消化接收,或排斥抵制,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必然要顾及到客体的这一属性。其次,人民大众又是一个存在范围极广、辐射层次多阶的多元结构,不同群体、不同个人的认知能力、价值观念、利益诉求和人格特征不仅决定了他们能不能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和传播方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忽视客体所具有的这些特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会与他们的需求发生错位。最后,如前文所述,在当下这个利益日益分化的时代,社会逐渐分化重组为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完全不同的阶层结构,一方面,处于不同地位的阶层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所分享到的成果和利益的不均,导致了他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人的解放功能和造福于人民大众的本质属性产生怀疑;另一方面,这些立场不同、诉求各异的社会各阶层在追求自身社会理想的实践征途中,会不断催生出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来挑战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所展现出来的这些复杂性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来说无疑构成了巨大挑战。

3.介体困境:理论感召力的缺失与方式的兜售化倾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介体是联接马克思主义主体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的桥梁和纽带,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介因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其承载、沟通社会信息并建构起主体与客体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介体主要包括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内容主题要素和主客体间互动的方式也即实现载体要素两方面。

在内容主题要素方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更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作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针,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功用已被中国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所证实,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操作过程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未被大众真正理解和运用,究其原因还是传播内容过于学术化、空泛化,没有与人民群众具体的生活实践和丰富的话语内容联系起来。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旦停留于书斋式的话语逻辑,就不能回答深深植根于人民大众实践的现实具体问题,就会成为空泛的、枯燥的理论说教,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丧失了其感召力,而且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无从谈起。实现载体要素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兜售化倾向,即采取包办一切的做法,不顾方式方法的选择和受众的实际情况,强制地、盲目地、命令式地向人民大众兜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结论。这种你讲我听的单向灌输模式在诱发受众强烈的抵触情绪同时,也会让马克思主义不能以其内在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去彰显自身的存在价值,结果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产生严重的负效用。

4.环体困境:市场经济、网络环境与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环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展开的时空维度,指的是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一切外部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化”本身就意味着一个时间上延伸、空间上拓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推进离开具体的环境和条件是不能实现的,它必然要与现实的时空因素发生联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环体要素从宏观上讲是一个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在内的复杂体系范畴。

首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市场经济的土壤中展开的。市场经济要求人们注重实效,但由于它是以物质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极易导致过分物化的倾向,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同时可能衍生出道德沦丧、生活方式没落腐朽等丑恶的社会风气,不仅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已有认知,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继续推进步履维艰。其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网络环境新形势下进行的。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以及以此为基础催生出的网络文化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导向带来挑战的同时,不排除西方凭借其网络技术的强势地位向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透。此外,网络的交互性也会对传统的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提出挑战,这些因素都会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最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的。我国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思潮也不断涌入并与中国的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成为思想领域一支强大的力量。像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就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使得人们的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马克思主义要占领人们的思想阵地将会与其进行更为复杂的斗争,其大众化的过程也将更加艰辛。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的破解之道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各结构要素面临的上述困境既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的优化,又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效能的发挥,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破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各要素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要素间的整合与互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务之急。

1.锻造一支集信仰者与践行者于一体的优良队伍。不管是党政干部还是理论工作者,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的偏差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在理想信念方面出了问题。按照人的思维逻辑,理想信念必定是建立在与其直接联系的经济因素和物质因素基础之上的,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统一起来,找到夯实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物质之基。当然,马克思主义信仰还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学习,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必须通过教育培训机制的完善,提升其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具体的业务工作中。对于理论工作者而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切忌急功近利的学风,在吃透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的彰显,最终让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建立在科学分析的理性之上。此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更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践行者。人民大众不只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中了解马克思主义,更是在与党政干部、理论工作者的直接接触中来感知马克思主义,所以党政干部必须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理念,禁绝贪污腐化等一切不正之风。理论工作者也要知行合一,让自己的行为成为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无声名片。

2.尊重受众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发挥其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所展现出来的组成结构、思想意识和利益诉求的复杂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必须充分尊重这种差异性,找到每一个群体乃至个体理论需求的关键点并以此为突破口,选择对位的理论内容和恰当的推进方式,突出针对性,切忌“一刀切”、“一锅煮”。比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逐步完善,私营企业主、企业管理人员等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队伍庞大、经济实力雄厚的独立阶层,他们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逐渐成为社会上的强势群体。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针对其特点在内容选择上突出马克思主义利益观、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教育,在推进方式上注重隐性教育与现实感染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项规范引领人的思想的实践活动,其效果的彰显、目标的达成都必须通过受众“内化于心,外见于行”的能动作用才能实现。因此,在操作层面上尤其要注意与受众的平等交流与对话,不能把受众当作消极被动的对象,而应将其视为理论宣传、研究和践行的积极推动者,同时要善于激发受众的内在需求,变强制灌输为主动吸纳,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自愿自觉学习和运用的理论武器。

3.推动理论的通俗化、具体化,构建理论传播的双向互动模式。列宁曾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7]马克思主义要掌握群众,必须走出书斋,回归现实生活,实现通俗化。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内容本身的具体化。毛泽东曾说:“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8]马克思主义要成为具体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回应时代新问题,总结理论与实践的新经验,使马克思主义不断推陈出新,从而永葆理论魅力;另一方面要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着眼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让人民群众能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有效提取信息,获得解决问题的启迪。二是表现方式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要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尤其是在当今大众传媒时代,在规范媒体网络用语的同时,更要善于借助这些平台实现马克思主义宣传用语的平民化,让马克思主义更加接地气。在传播方式上,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选择,构建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无论是借助于何种平台,采取何种传播形式,传播者都不仅要关注理论在受众中掌握和运用的程度,更要注重来自受众的各种信息反馈,实现二者间思想与情感的双向互动。

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注重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市场经济导致的优秀传统的断裂、网络环境带来的价值失范、多元思潮引发的思想混乱,在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能凝聚共识、廓清迷雾的价值观念来引领价值取向,整合社会思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无疑填补了这一功能。党的十八大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建立了价值规约的桥梁,有利于实现国家精神、社会理想和个人道德之间的互动互促。因此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才能在市场经济、网络社会和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我认知、社会责任和民族认同,从而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至于在复杂的环境中迷失。当然,马克思主义要在社会环境中真正落地扎根,还得注重群众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因为“理论大众化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大众需求的程度。大众对理论的需求,说到底就是渴望自己所关注的问题能从理论上得到解答”。[9]当代中国,尤其要注意以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和医疗问题等为重心的民生问题的解决,让群众在自身利益的满足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宏大叙事”的马克思主义体现出的对人的点滴关怀。如此,市场经济、网络环境和多元思潮所催生的一切消极因素都会在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拥护中得到弱化和消解。

5.系统整合,实现各结构要素的有序推进与良性互动。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中的各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并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或机械组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其构成要素并不是独立的发挥作用,它们之间无时无刻不进行着信息和能量的交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效能的发挥也是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各结构要素困境的破解之道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对各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实现不同要素间的有序推进与良性互动。一方面要加强各结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互动,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各要素间的相通之处,使主体与客体、主客体与介体、主客体与环体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规避要素间无谓的内耗。另一方面要加强各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融合与互动。各结构要素都处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中特定的位置,在要素间协调的基础之上要充分发挥各要素对于系统的正向聚合功能,同时系统本身也要根据现实的需要和运行的状况对要素的功能进行选择或优化,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的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10]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5]孙来斌,刘近.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梦”多维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

[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49.

[7]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468.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8.

[9]刘云山.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掌握大众[N].人民日报,2010-03-26.

[10]吴荣生.逻辑与整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素论析[J].理论学刊,2013,(8).

猜你喜欢
大众化要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