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2014-12-13 09:20潘永丰
理论导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人学受教育者本质

潘永丰

(西安理工大学思政部,西安710054)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做人的思想工作来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完善个体人格进而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从哲学高度揭示人的本质、存在及发展规律的理论。正确、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并以此重新审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本质生成中的作用机理

关于人的本质生成问题,自古以来便争论不休。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脱离不了社会的运转,而社会是围绕政治运转的,人终究要活在政治中;在中世纪时期,神学人类中心主义横行,认为人的本质由神做决定;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们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应该以理性思考为主;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劳动是自我意识的活动。费尔巴哈则认为人的本质是类存在物,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心情。在马克思之前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其共同点是忽略了人的个体性和主体性,把“人”作为单一的个体,抽象性地描述了人的本质。而马克思则从人的社会性角度出发,于1845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强调:“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8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进行科学分析,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而一切劳动又都是社会性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总结出劳动不是人类个体所固有的特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又是以‘人的本质是劳动’为前提的。”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与发展的学说,自创立起就成为无产阶级解放和发展全人类、解放自己的“精神武器”,它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认识成果。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认为人性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马克思从人类起源的视角总结出是劳动创造人、社会环境改变人,因此,只有通过在社会环境下的实践活动才能更加完整地体现人的本质。

动物的心理发展是人类意识的前史,动物通过感觉、知觉、思维萌芽最终形成意识。德国哲学人类学家米夏埃尔·兰德曼指出:“动物的器官适合于特殊的生活条件,而且每个物种的必要性,像一把钥匙一样,只适合于一把锁。”[2]动物意识的产生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做了生物学准备,人类的意识反映形式即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然而,人与动物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认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但当人开始自己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519其原因在于“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们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是劳动。”[3]自然的无情抛弃迫使人选择了自为的生存方式,即通过劳动的方式来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资料,因此,人类最终产生了全新的反映形式,即最高最完善的反映形式。人类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脱离动物,由单一向度进化为多向度发展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人通过物质劳动与精神生产创造,不断满足各种需求,结成各种社会关系,这不仅丰富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更实现了生存样态的转换,最终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体系。

在人类逐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人的思想意识发挥了重要的能动作用,这也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力量构成。认识世界是改造自然的基础,而改造自然的过程又丰富了人们思想认识的过程,这种实践是提升人认识世界深度的基本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列宁在《我们运动中的迫切任务》一文中指出:“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组织一个和自发工人运动有紧密联系的政党。”[4]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将人的认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认识水平。这种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社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政党的执政需要,又是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的助力,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社会性活动,是时代发展中整个社会扬长避短、共同进步的能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具有关联性,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总是与社会系统不断地相互渗透、互涉并相互依赖。[5]马克思主义人学强调,人的本质也是人做为个体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的自我实现,人无法脱离社会实现个人价值,整个社会也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参与实现共同发展,如同人的本质与社会关系那样,思想政治教育也无法脱离社会来满足或实现单一个体的自我意识形态,必须要将这种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嚼碎”并且细化,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位成员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着个体功能。在人的本质生成中,劳动使人产生意识形态,其所具有的超越性、能动性既表现为人不断建构和实现自我发展的理想,又表现为使人不断产生出新的自我发展的理想。因此,对于人的发展问题,每个人有着自我的发展愿景,其次就社会人形态而言,人是社会人,这就要求人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来不断获得“正能量”,思想政治教育便充分地体现了其特有的意识形态作用,驱使人在更高的价值世界中自我占有,并且以价值实践的方式,即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实践过程与结果来回馈社会。人的本质的占有和实现就是人的发展过程,人的本质的生成性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根据。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人在主观自我进取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我认识,从而实现对当代社会积极、消极因素的正确取向与认同。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有其哲学基础。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当代社会的进步,哲学愈发强调学科自身的人学本质,马克思人学成为当代哲学的主要形态。马克思人学中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发展和人的实践等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何以可能”、“何以必须”和“何以实现”提供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合实践性基础。[7]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质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要推进人的现代化发展,就必须实现理论引导和实践相结合,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自身的哲学基础。

1.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就是人本质的发展,人也只能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为只有通过互动交流、沟通交往,人才能完成心理、情感的升华,才能使个人有所领悟,并在这个过程当中进一步地提升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物通过本能意识寻找食物从而满足自身的生理需要,而人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到自己需要什么,因此,人的本质活动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认识到自己是类的存在。然而,有的人无法明确自我需求,或者被残缺的社会关系所迷惑,导致了人的本质与发展相悖离,这就要求社会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经济对人进行进一步的思想引导与培育,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强烈的渗透性,深入社会各个层次的人,广泛地将人联系起来,拓宽了人的社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表现在其普遍的社会性,能充分将教育过程与社会其他活动联系起来,贴近人的实际生活,彰显人的个性,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促使人在实践过程中寻找自我主体。重视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人的主体性是人类在对象化的生产实践劳动中的自我占有,是在对客观事物主体判断中的自我生成,是在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首先,能动性是人的主体性最基本的内涵,创造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其次,自主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最后,主体性是活动主体在“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征,这种特征对于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来说,是一种人格特征。要真正解决人的现代化问题,就必须解决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及人格转型问题。马克思认为人在自觉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发挥着主体性,一方面,人通过实践确认个体的成果;另一方面,人通过实践进行自我批判、自我超越。把人当主体看,就必须进一步解决人的主体性的正确发挥的问题。因为人的主体性是相对于人的受动性、消极性而言的,只有正确发挥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顺利的实现,马克思指出:“因而人始终是主体。”[6]人格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身上的集中表现,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一种资格。发挥人的主体性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精神实践,并把时代的发展和变革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认同。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和规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有了“灵魂”和核心,才能由被动转为主动。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发扬凸显了实现人的现代化这一时代任务和主题,它在强调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同时,又强调如何使人与自然永续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共融,这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传统僵化、教条的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我国传统的、片面的社会本位主义的影响,存在着把个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的自我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定个人的自我价值。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把集体主义片面理解为反个性、反个人利益的整体主义,甚至贬斥个人欲望、个人利益与个性自由。这些漠视个人的虚假集体主义抑制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指个体素质的孤立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且也是指全社会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7]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应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指导下达成个人的社会价值与社会的个人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内在统一。要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既要保障和鼓励个人对自己合理利益的追求,同时又要防范和制止极端个人主义对集体利益的损害。“真正的人的需要是指那些符合人性、有利于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和巩固人的主体地位的需要。”[8]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所满足的性质和程度大小。因而,只有确立个人的社会价值、社会的个人价值与个人的自我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才能促进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协调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的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看重政治、道德教育,教育内容过于狭隘、单一。它的教育目标在于突出培养和塑造听话、服从为主要特点的人格,个人的创造个性、创造能力和独立自主、自我奋斗精神等往往不能受到重视,这不仅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个人发展方面的个体功能,也扼杀了人的进取心和创造能力,压抑了个体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指导下,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道德本位”向“能力本位”依次递进,实现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对自身自由发展理想状态的设想,马克思与恩格斯十分重视人的自由与解放,恩格斯在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曾说:“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9]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指向人之存在的提升、人之本质的生成以及人性的完善、人之全面而自由发展。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向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过渡,逐步创建以人为本的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上的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视教育者为唯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被理解为教育者的活动方式,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忽视了个人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自由民主权利,把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教育客体。这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受教育者成为没有独立、没有自主、缺乏创造性的教育客体。严重地挫伤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的功能。新时期,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指导下,应确立教育者主体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应增强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破除一切抱残守缺、因循守旧、知足常乐的保守心理和习惯,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属性。可以将其从年龄、身体、职业、心理素质、兴趣爱好、性格态度、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等任何一个角度,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每一类型的人们又可以被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人为本位,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培养个体的独立人格,提高受教育者的参与程度,使其由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逐步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自我教育。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育者的激发和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也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活动,尤其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的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仅注重自上而下的灌输,教育方法过于简单。思想政治教育中简单说教、硬性注入的现象比较普遍,忽视了受教育者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内在需要。同时,传统方法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范导向作用,忽视了其塑造、激发的作用,结果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削弱。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更应实现社会规范与激发创造的互动,确立社会规范与激发创造双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提高灌输效果的同时,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和引导受教育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主体精神,使之能够以主体的姿态积极参与教育进而实现自我教育。“从方法论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以一种双重情境化的实践方式,促成教育内容与教育主体之间和谐共存。”[9]要确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教育者为主导,教育者活动方式和受教育者活动方式有机结合的新方法。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不同的教育对象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对象的思想实际,制定不同的计划,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运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解决不同教育对象的各种思想矛盾和思想问题,而不能先入为主、千人一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们的才智和创造力,使受教育者能真正感知、体验、感悟,从而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活动,产生思想共鸣和文化认同,使我们的社会充满活力和生机。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德]米切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6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

[4][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M].姜智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匡和平.马克思人学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J].理论导刊,2009,(6).

[6]吴德刚.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08,(4).

[7]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48.

[8]马克思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6.

[9]董杰.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哲学意蕴探析[J].理论导刊,2013,(2).

猜你喜欢
人学受教育者本质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