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铀矿床类型分类研究(一)

2014-12-16 08:30童航寿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铀矿床铀矿矿床

童航寿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

我国铀矿床类型分类研究(一)

童航寿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

铀矿床类型的历史沿革研究是铀成矿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铀矿地学者所关注。中国铀矿床类型研究从引进到发展已走过近60年的历程,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有待总结。笔者自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一直关注铀矿床类型的研究,并积累了国内外铀矿床分类80余例,其中我国铀矿床类型方案约50例,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通过对我国铀矿床类型研究小结、反思,提出新的分类方案构想,分(一)、(二)两部分进行简要论叙。

中国铀矿床类型;历史回顾;分类反思;新方案构想

1 历史回顾

我国铀矿地质工作与勘查及铀矿床类型分类研究工作相比欧美及前苏联国家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1934年,中国地学者南延宗、田奇镌、李铭德、刘铭坤和吴磊伯等首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地区钨-锡矿床的开掘坑口发现沥青铀矿、脂铅铀矿和磷铀矿物的铀矿化显示。1954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现第1块铀矿石;1957年,首次在贵东花岗岩体内发现第1个铀矿床 “希望”矿床[1]。20世纪60~70年代期间,铀矿勘查成果显著,为尔后的铀矿床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逐步确立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和碳硅泥岩型矿床为我国的四大工业类型铀矿床,其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90%以上,建立了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和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其中花岗岩型铀矿床勘查和研究处于世界同类型铀矿床的前列,砂岩型铀矿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作为我国主攻目标类型,取得了勘查和研究的重要成果。1997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地质总局编著的 《中国铀矿找矿指南》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国重要工业类型铀矿床区域地质背景、地质矿化特征、铀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类型、成矿模式、找矿判据和勘查方法,四大工业类型铀矿床分布概况,找矿历史和典型矿床剖析及找矿前景[1],为我国发展核电事业对铀矿资源需求和寻找富大、超大型铀矿床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黄净白、黄世杰和张金带等编著的《中国铀成矿带概论》[2],以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和碳硅泥岩型铀矿床类型为主线,对我国铀矿地质系统50年来的铀矿勘查和科研成果进行全面系统总结和成矿理论升华。21世纪初叶,在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组织下撰写的 《中国铀矿床研究评价》(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和碳硅泥岩型以及其他类型)5部铀矿专著已经问世,它将对我国铀矿床类型研究的深化,对铀成矿理论升华和指导铀矿勘查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国铀矿床类型多样,还具有我国独特的铀-汞型,铀-硼型矿床和矿化类型。对我国铀矿床的分类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即已开始,如胡绍康、童航寿、伟永福[3],童航寿[4-8], 涂江 汉(1973), 陈肇 博[9],王炎庭[10], 黄 世 杰 (1979), 杜 乐 天[11], 金 景 福(1982), 李 田 港[12], 姚 振 凯[13-14], 贺 伟 建(1987),冯石(1988),张祖还、章邦桐、倪琦生[15],罗朝文、 王剑锋[16],刘德长、 孙文鹏、童航寿等[17], 周维勋、 刘兴忠、 王祖邦[18], 张祖还 (1991), 任纪舜[19], 黄劭显、 杜乐天、谢佑新、张待时、陈 功、万国良、季树藩[20],刘小宇、 陈肇博[21], 陈祖伊、 黄世杰[22], 仉宝聚、 高必娥[23], 刘兴忠[1], 闵茂中[24], 李子颖、 李秀珍、 林锦荣[25], 李顺初(2001), 罗毅、王明太、李建红等[26],黄净白、黄世杰、张金带等[27], 余达淦、 吴仁贵、 陈培荣[28],范洪海等[29],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30], 方锡 珩[31], 赵 凤 民[32], 陈 戴 生[33], 方 锡 珩 等(2012), 刘武生等(2012),张金带[27], 漆富成等[34](2012), 童航寿、 田建吉[35](2013), 邵飞等(2013)等地学者,迄今已先后提出数十种分类方案,有全国性分类方案,也有区域性分类方案。其分类依据或准则有所不同:有按成因分类、有按主岩分类、有按成因和主岩结合分类、有按含铀建造分类、有按大地构造分类、有按矿床构造分类、有按工业分类、有按主岩兼顾矿床构造和矿体形态分类、有按矿石成矿元素组合分类、或按矿物组合分类等,各有侧重,均做出了应有贡献。笔者汇总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铀矿床矿化类型的划分方案,对此作了历史沿革的回顾,为我国铀成矿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档案资料,同时对类型分类研究进行了初步总结和探讨(关于我国铀矿床分类案例概表从略)。

2 我国铀矿床分类研究小结

2.1 产铀建造的多样性

在产铀沉积岩-变质岩建造中有:(1)含铀-铁石英岩建造;(2)含硼-铀变粒岩建造;(3)含铀石英岩建造; (4)含铀砾岩建造; (5)含铀磷块岩建造;(6)含铀黑色页岩建造;(7)含铀碳硅泥岩建造;(8)含铀灰岩建造;(9)含铀褐煤地沥青建造;(10)含铀砂岩建造等。

在产铀岩浆岩建造中有:(1)产铀碱性岩浆岩建造;(2)产铀花岗岩建造;(3)产铀火山岩建造。

2.2 赋矿主岩类型的多样性

赋矿主岩类型有:(1)霞石霓霞碱性岩浆岩型;(2)混合岩-变质岩型;(3)磁铁石英岩型;(4)变粒岩、大理岩型;(5)白岗岩、伟晶岩型; (6)夕卡岩型; (7)花岗岩型; (8)火山岩型; (9)交代岩型; (10)碳硅泥岩型;(11)硅质角砾岩型;(12)灰岩型;(13)黑色页岩型;(14)磷块岩型; (15)砂岩型; (16)煤岩型;(17)砂泥岩型;(18)砂砾岩型等。

2.3 矿石元素组合类型的多样性

各种铀矿床类型中,矿石元素组合丰富多彩, 其类型有: (1)纯U型; (2)U-Th型;(3)U-Th-REE 型; (4)U-Mo 型; (5)U-W 型;(6)U-Be 型;(7)U-Sn 型;(8)U-Cu 型;(9)U-Hg型; (10)U-Pb-Zn 型; (11)U-Fe 型;(12)U-B 型;(13)U-REE-Nb 型;(14)U-Ti型;(15)U-Cr-Fe 型 ; (16)U-V-Au-Ag 型;(17)U-Mo-Se型;(18)U-Se 型;(19)U-Ge型;(20)U-P 型; (21)U-Y-Ni-Ge 型; (22)U-多元素型,其中U-Hg型和U-B型为我国所特有。

2.4 矿石矿物组合类型的多样性

各种铀矿床类型中,矿石矿物组合类型众多: (1)U-微晶石英型; (2)U-萤石型;(3)U-绿泥石型; (4)U-绢云母型; (6)U-水云母型;(7)U-方解石型;(8)U-黏土型;(9)U-迪开石型; (10)U-钠长石型; (11)U-钾长石型;(12)U-磷酸盐型; (13)U-砷化物型;(14)U-黄铁矿型;(15)U-赤铁矿型;(16)U-多金属型;(17)U-有机质型等,最近在花岗岩型大类中确立的U-绢英岩型,为高温铀矿富矿类型,是铀矿物组合上的新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5 成因类型的多样性

从成因角度划分的铀矿类型包括:(1)与霓霞正长岩有关的残岩浆交代型(又称岩浆分异碱性热液型);(2)与白岗岩有关的变质热液型;(3)与花岗岩有关的深源幔汁交代型;(4)与火成岩中花岗岩型有关的高、中、低温热液型;(5)与火成岩中火山岩型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6)与火成岩无明显联系的热造式碳硅泥岩型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7)与火成岩无明显联系的不整合面型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8)与砂砾岩有关的深源碱质交代型;(9)与火成岩无明显联系而与砂岩型有关的低温热液再造型(又称内生砂岩型);(10)与外生砂岩型有关的沉积成岩冷液和淋积-冷液型;(11)与变质作用有关的沉积变质热液型以及多因作用下的复成型等。

2.6 矿床类型划分准则的多种性

从20世纪60年代初迄今先后提出的铀矿床矿类型划分准则包括:(1)成因分类准则;(2)主岩分类准则;(3)成因和赋矿围岩结合分类准则;(4)主岩为主兼顾矿床构造和矿体形态结合分类准则;(5)大地构造分类准则;(6)控矿构造分类准则;(7)地球化学、构造地球化学分类准则;(8)矿石成矿元素组合分类准则;(9)矿石矿物组合分类准则;(10)矿质和热液源结合分类准则;(11)工业分类准则;(12)工业-成因分类准则; (13)以产铀建造为主体的成因分类准则等。

2.7 同一铀矿床类型划分归属的多解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铀矿床分类中,由于分类依据或准则不同,出现不少同一铀矿床有多种分类归属,如:3110、387、373、3701、 381、 383、 384、 320、 3105、 412、376、 6712、 6713、 6714、 504、 433、 434、8411、3075、月亮山和大英昌等20多个铀矿床,不同的地质学者有相异的分类归属。

2.8 矿床类型级别划分的有序性

我国铀矿床类型级别划分已逐步有序化,从大类→亚类→次亚类→矿床式,目前我国铀矿床类型中已确定了50多个铀矿床式[27],逐步与国土资源部对矿产潜力评估技术的统一要求接轨,与同矿床系列序次相呼应。

2.9 矿床类型时控的多龄性和工业富集的时限性

通过对我国各种铀矿床(矿化)类型同位素成矿年龄168个数据(含不同方法定值)的不完全调查统计表明,铀矿床(矿化)成矿年龄具有多龄、多时代的特点,成矿时代分布具有不均性,成矿强度具有明显的时限性,成矿时代从老到新的时代分布统计结果(%):中-古元古代占6.5;古生代中的寒武纪和志留纪各占1.2,泥盆纪占5.4,石炭纪占2.4,二叠纪占3;中生代的三叠纪占3,侏罗纪占8.93,白垩纪占30.36;新生代的古近纪占26.2,新近纪占11.9。构造旋回中的成矿峰值时限百分比序列(%),以中生代的燕山构造旋回最强,占39.19,次为新生代的喜山构造旋回占38.1,海西构造旋回占10.8,中条构造旋回占6.5,印支构造旋回占3,加里东构造旋回占2.4。上述统计表明构造旋回中成矿时限最大峰值为中生代的燕山—喜山构造旋回, 合占 77.29(表 1)。 据报道[36], 全球在新生代形成的矿床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这亦为我国铀矿勘查在时限上提供了找矿方向。

表1 中国铀矿床(矿化)类型成矿同位素年龄值时序分布概表Table 1 Distribution of ore-forming isotopic age of uranium deposit(mineralization) types in China

上述成矿工业富集时限与笔者[8,37]对华南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碳硅泥岩型和碳酸盐岩型和砂岩型(据160个铀矿床成矿同位素年龄值统计)铀成矿工业富集的相关数据时限基本吻合(图 1)。

图1反映了华南铀成矿省铀矿工业富集时限演化特点,时代标量总体表明,从115 Ma的火山岩型→80 Ma的花岗岩型→45 Ma的层控型(碳硅泥岩型、碳酸盐岩型和砂岩型)铀矿化工业富集的时控特征,它们均处在燕山、喜山构造旋回中两构造幕之间的过渡期,正值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化 (地洼构造活动)强烈时期,地幔蠕动活跃,热能积聚高潮期,在地幔蠕动应力制约下,陆壳由挤压转到引张稳定时期,此时正是成矿省地裂断陷带大量出现、中基性脉岩广布、铀矿系列的硅质脉发育和构造-热液活动频繁的四位一体出现时期。随着中、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对陆壳的强烈活化,导致铀元素在富铀层(体)的构造-地球化学环境中演化增量,从地层预富集→岩浆重熔预富集→矿期赋矿脉体充填叠加工业富集,以及多途径的铀源、液源和热源等成矿条件的综合作用下,铀在特定的地质构造部位富集成工业矿床[37]。

图1 华南铀成矿省铀矿工业富集时限与地壳运动关系示意图 (据童航寿,1982)Fig.1 Relation of metallogenic ages to tectonic movement in South China uranium metallogenic province (After Tong Hang-shou, 1982)

1998 年,叶锦华对中国大陆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993个金属矿床统计表明,其中中生代金属矿床数466个,占金属矿床总数的46.9%,新生代矿床数146个,占总数的14.7%,合计中新生代金属矿床数占总数的61.6%[38],与笔者上述的铀矿床的时限峰值基本一致。据毛景文[39]等报导,华南中生代金属矿床年龄分布统计表明,成矿主要年龄分布于80~200 Ma之间,其中130~170 Ma是华南地区成矿峰期,如南岭中部的大型W-Sn矿床均在此期形成,华南浅成低温的Au,Ag矿床主要集中在95~110 Ma之间,U矿主要类型(花岗岩型——下庄和火山岩型——相山)代表性成矿年龄分别为(81.2±27)Ma和(102±20)Ma(邓 平等,2003,凌洪飞等,2003)。毛景文等认为华南地区大规模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150~170 Ma、126~140 Ma和80~110 Ma这3个时间段,前一阶段(150~170 Ma)以 Cu-Pb-Zn-W 矿化为主,后一阶段(80~110 Ma)以 Sn-Au-Ag-U矿化为主,中间阶段(126~140 Ma)为第1阶段的延续[如柿竹园W-多金属的第2期矿化(134±1.6)Ma]与千里山岩体的第2期花岗岩[(134 ±6)~(137±7)Ma]时代相近(毛景文等,1998,2005)。华南下庄矿田的333矿床的晶质铀矿和白钨矿共生新类型的铀矿化年龄与华南的U-W石英脉型成矿期(140~160 Ma)相当;与毛景文等划分的大规模成矿作用的第1阶段相一致,亦即杜乐天(2010)划分的第2期碱交代作用时期;之后的绢云岩化型(新类型)铀矿床为第3期(120~140 Ma)碱交代作用之后,相当于毛景文等(2005)划分的第3阶段大规模成矿作用。上述3个成矿阶段,均有大量的基性岩脉形成,它们均是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的产物[40],在第3成矿阶段的矿脉同位素年龄(105.6±4)Ma(苏文越等(1998)与胡瑞忠(2003))测定的辉绿岩墙和偏碱性岩体时代(100~106 Ma)年龄测定时代一致,认为成矿与中基性岩脉有内在的联系。

根据前人的统计资料,我国东部地区(105°E, 45°N以南) 集中了全国 80%以上的大型、特大型金属矿床,Au、Ag、Cu、Pb、Zn、 Sb、 W、 Sn、 Mo、 Bi、 Li、 Be、 Nb 和 Ta等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80~180 Ma(基本上相当于燕山期),成矿具有显著的突发性(华仁民等,1999)。 毛景文等(2000)分别对中国东部 Au、 Ag、 W、 Sn、 Cu、 Mo、 Pb和Zn矿床成矿时代所做的直方图(图2)表明,成矿主要时期在80~180 Ma,尤其是130~160 Ma更为集中,以130 Ma为鼎盛时期(相当于笔者对华南铀矿峰值时限的燕山晚期)。裴荣富等(1998)统计的华北地块北侧的299个金属矿床的成矿年龄中,燕辽地区占244个,成矿时代为燕山期的占78.7%。

赵凤民(2010)[41]研究亚洲地区的铀成矿期,主要铀矿床类型(碱交代型、火山岩型、花岗岩型和碳硅泥岩型)集中在中新生代的燕山-喜山构造运动时期,次为华力西(海西)期构造运动时期(图3)。

笔者所例举上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主要金属矿床 (包括铀矿床)成矿时代基本上集中于中新生代,它们均受地壳演化的地球动力学制约。

图2 中国东部Au(Ag)、Sn-W和Cu-Mo-Pb-Zn矿床成矿时代直方图 (据毛景文,2000)Fig.2 Histogram of metallogenic epoch of Au(Ag) deposit, Sn-W deposit and Cu-Mo-Pb-Zn deposit in East China (After Mao Jing-wen, 2000)

图3 亚洲地质演化与铀成矿 (据赵凤民,2010)Fig.3 Geological evolution and uranium ore formation in Asia (After Zhao Feng-min, 2010)

3 关于中新生代金属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动力学机理讨论

自侏罗纪以来我国大陆特别是东部长达2 000多公里的大陆呈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成矿事件(包括重要的铀矿成矿事件),华南、华北和东北出现成矿大爆发,许多地质学者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各种解释,例如:(1)认为成矿大爆发受板内变形控制,强调板内伸展和后造山作用导致大规模成矿[38]; (2)认为成矿大爆发是强烈构造-岩浆热事件的产物,导致地球动力学大调整和岩石圈大减薄[任纪舜[19](1992, 1998), 华仁民等(1999), 毛景文等(1999, 2000, 2005)], 1999 年, 李献华总结华南燕山期成矿与白垩纪花岗岩活动和岩石圈伸展作用有关,划分出153~164 Ma,136~146 Ma, 122~129 Ma, 101~109 Ma 和87~97 Ma 5次花岗岩侵位事件,认为均是岩石圈减薄的地球动力学事件导致的结果。谢桂清 (2003)提出华南地区岩石圈伸展出现6个阶段,总体可归并为155~180 Ma,125~145 Ma和75~110 Ma 3个大阶段,其与成矿作用相呼应;(3)认为成矿高峰是处于地球内部地幔蠕动的活跃时期,是大地热能积聚的增高期,造成燕山期大规模成矿的相应金属成矿期形成地洼型多种矿物组合。华南地区广泛发育的 W、 Sn、 Bi、 Mo、 Cu、 Pb、 Zn、U、 Th、 Be、 Li、 Cd、 In、 Ga、 Ge、 Nb、 Ta、REE、Y、Au、Se和Te等内生金属矿产等,其动力机制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特别是以放射性元素在内所导生的热能聚散运动与地幔物质蠕动相伴生,发生大规模的水平和垂直运动,华南地区大规模成矿主要发生在燕山期,是金属成矿的主成矿期,是地幔蠕动活跃导致成矿物质交代叠加富集的结果[43]。笔者[37,44](2012, 2002)在地洼构造动力学机制基础上曾提出 “地球膨缩,热能聚散,重力分异,地幔蠕动,多因聚焦,涌动交替”的拆离构造动力学机制的构想[44],分析了华南铀矿与伸展型和挤压型拆离构造的相关性,两者总是遵循地幔蠕动的 “动”“静”交替发生,在中生代形成NNE-NE向为主挤压应力场,导生华南众多的推覆拆离构造;进入新生代,区域性的地幔流体向东及南东扩散,形成许多拉伸盆地及伸展型拆离构造,在两种构造应力场转换期,正是华南地区的盛铀期,许多工业铀矿床出现在构造应力场转换和成矿时代的过渡期。铀矿富集多数受推覆拆离和滑覆拆离叠加的复合型拆离构造制约,它们直接或间接控制华南众多的铀矿田,矿床的产出,强调成矿构造动力学的内因和外因相结合,以及力源、热源、液源和铀源的时空耦合;华南中新生代大规模成矿是主要成矿要素最佳耦合的结果;(4)认为华南燕山期金属成矿大爆发源自上地幔软流层运动,玄武岩浆空前发育,此后幔汁强烈上涌,出现几十种金属矿床的碱交代热液成矿作用,暗色岩墙的贯入,正是大区域地壳减薄,拉张伸展构造开始的重要标志,也是幔汁上涌的通道,产生大规模碱交代岩并成矿(杜乐天,2009,2011);(5)认为中新生代成矿大爆发与地幔柱构造动力学机制有关。地幔柱构造和热点活动理论已成为矿床学等许多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前沿领域,它的形成与演化及动力学观点成为继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以后的第3次地学浪潮(哈因 V E,1996),该构造理论紧密结合成矿作用,并且有新的发展和创新,如牛树银等[42](2002)提出地幔枝构造理论,论证了中国东部燕山期成矿大爆发的动力学机制,厘定了华北地幔亚热柱及幔枝构造对冀北、太行、小秦岭和胶辽等大量金属矿床形成的控制作用,以实际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中新生代成矿的大陆动力学机制;王登红,陈毓川,徐志刚[45]应用地幔柱构造成矿理论提出白垩纪中国东部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地幔柱有关;李子颖等[25](1999)将地幔柱热点理论应用于华南铀矿成矿规律研究;笔者[46](2010)应用地幔柱构造控矿理论, 厘定了华南亚幔柱及其对华南成矿省内铀、钨、铜、铅、锌、金、汞、锑、铌和钽等多金属矿种的控制作用;指出以桂东为中心的亚幔柱环中心是大型构造网结控制的多期同位岩浆活动的主要地段;华南亚幔柱导生的幔枝构造、线性构造和隐伏、半隐伏古陆富铀残块相互耦合控制华南众多铀矿田、矿床的产出;铀矿床和其他金属矿床同时受制于多期地幔柱构造作用导致多次地幔物质上涌与多次脉动形成的同位幔柱环及板内的拆离幔根和多种力源诱导的导矿、布矿和容矿构造网络,在地壳演化进程中的特定四维坐标系内有利的地球化学障中沉淀成矿。

地幔柱构造成矿理论正在深化中,特别是超级地幔柱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成矿大爆发的联系值得探究。1991年Larson等对白垩纪超级地幔柱及其与白垩纪的地磁场在超时之间的成因联系做了详细讨论,认为约在125 Ma时期,地球核幔边界形成了一个超级地幔柱,导致中生代太平洋俯冲带的形成,并诱发了脉冲,白垩纪突发性的洋壳快速生长的脉冲作用与来自核-幔边界的超级地幔柱的形成有成因联系;1997年,Pavoni通过洋底磁条带推论,在中侏罗世的180 Ma以来太平洋和非洲存在超级地幔羽(地幔柱),正是由于这两个超级地幔柱上升,从而派生岩石圈板块与上地幔发生放射状的水平位移和大地水准面的异常隆起(太平洋隆起达1 200 m,非洲隆起达800 m),其与核幔边界隆起具有对应关系(非洲隆升3 500 m,太平洋隆升3 000 m),推导上述两个超级地幔柱的产生可能是液态外核和固态地幔之间流动速度不同发生摩擦,产生漩涡,从而诱发核幔边界的隆升[38]。这是超级地幔柱产生的动力学根源,核-幔边界的漩涡运动诱导的超级地幔柱的水平和垂向运动,板块构造的水平运动可以解释其中一种力源与超级地幔柱形成的水平运动有内在联系;笔者推导:华北、华南地区的亚幔柱可能是太平洋超级地幔柱的子系统,太平洋板块主力源可能导源于太平洋的超级地幔柱诱导的水平运动;太平洋板块和华南、华北亚幔柱及其伴生的挤压型和伸展型拆离构造均受制于太平洋超级地幔柱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它可能是中国东部成矿大爆发的地球动力学的主要机因之一[35]。

2005 年,邓晋福、莫宣学和M.F.J Flower等[47]论述了中新生代的火成岩省与冈瓦纳超级大陆的裂解相伴生,是由超级地幔柱诱导的结果;在中新生代欧亚大陆形成,伴生分散火成岩省,其特点是岩浆源区发生在400 km深度界面,其上面的软流圈形成水平流使岩石圈变形,发生的挤压和伸展作用伴生的岩浆活动在时空上共存,被挤出的软流圈快速水平流动,拖拉上覆岩石圈运移,发生岩石圈伸展减薄和裂开,诱发热的软流圈物质上涌,由于减压作用可导致软流圈物质局部熔融,继而发生玄武质喷发,由于浅地幔热量大大小于深部地幔热量,其产生的岩浆量远小于大火成岩省大体积的较均一的玄武质岩浆活动[47];笔者认为华南分布有广泛的花岗岩类和一些玄武岩及众多的中基性暗色脉岩,代表了分散火成岩省特点,它有别于典型大火成岩省的特征。邓晋福等[47]还提出白垩纪的大火成岩省主要集中在大洋区,而分散的火成岩省主要集中在大陆区。不论是由超级地鳗柱诱发的大火成岩省,还是由地幔柱或亚地幔柱诱发的分散火成岩省均发生于中新生代,它们的动力学机制均可发生地幔蠕动地壳减薄,伸展或拉伸拆离,幔汁上涌,碱交代作用强烈,中基性脉岩发育伴随着成矿大爆发。其动力学基因是多因素的,成矿大爆发是各种成矿因素的有机耦合。地球各圈层经历了千奇百怪的变形作用,从单一的动力学成因观点难以圆满解释复杂的构造变形的成矿动力学过程,只有通过许多相对真理性的动力学成因机制相互补充,筛选共性。地学发展的现阶段,应用地幔柱构造成矿理论并逐步加以深化,会对地质历史上的成矿大爆发机制做出较客观的解释[待续(二)]。

值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建院55周年之际,敬献此文以兹纪念。

[1]刘兴忠,高德统,王炎庭.中国铀矿找矿指南[R].北京: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地质总局,1997.

[2]黄净白,黄世杰,张金带,等.中国铀成矿带概论[M].北京:中国核工业地质总局,2005.

[3]胡绍康,童航寿,伟永福,等.(1:300万)中国铀矿成矿规律说明书[R].北京:北京第三研究所,1960,1963.

[4]童航寿.内生铀矿床区域成矿规律图与预测图编制意见[J].铀矿地质及勘探资料, 1964, (4):12-23.

[5]童航寿.铀矿田、矿床构造研究问题[R].鹰潭,宜春:华东地勘局261队,266队,1977.

[6]童航寿.华南铀矿大地构造类型、成矿分区及找矿方向[R].北京:北京铀矿地质研究所,1982.

[7]童航寿.花岗岩型铀矿田、矿床定位的构造条例及成矿构造分析[C]//花岗岩型铀矿文集.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2:163-196.

[8] 童航寿.华南地洼区铀矿区域成矿学研究[C]//活化构造理论的应用与发展,历届论文选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

[9] 陈肇博.火山岩型的 “双混合”成因模式(火山岩型铀矿床,地球化学分类)[R].北京:北京铀矿地质研究所年报,1976.

[10]王炎庭.花岗岩型铀矿几种成因类型的成矿特点及其成矿床向[R].北京:北京铀矿地质研究所年报,1979.

[11]杜乐天.我国花岗岩型铀矿床的主要地质规律及成矿模式(不同矿化类型特征对比)[C]//花岗岩型铀矿文集.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2:2-12.

[12]李田港.花岗岩型铀矿床构造分类型[C]//花岗岩型铀矿文集.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2.

[13]姚振凯.我国铀矿床大地构造类型[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83, (2):117-125.

[14]姚振凯,郑大瑜,刘 翔 .多因复成铀矿床及其矿化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15]张祖还,章邦桐,倪琦生.内生铀矿床及其研究方法[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0.

[16]罗朝文,王剑峰.铀成矿学原理[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0.

[17]刘德长,孙文鹏,童航寿,等.中国铀矿构造与成矿演化[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1.

[18]周维勋,刘兴忠,王祖邦.中国铀矿床分类刍议[J].铀矿地质, 1991, 7(1):1-14.

[19]任纪舜,陈 愚 ,牛宝贵.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20]黄劭显,杜乐天,谢佑新,等.中国铀矿床[C]//中国矿床(中册).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329-378.

[21]刘小宇,陈肇博.大陆火山岩与铀成矿[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6.

[22]陈祖伊,黄世杰.试论华东南与中生代不整合面有关铀矿床[R].北京:中国铀矿地质研究会,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1996.

[23]仉宝聚,高必娥.世界超大型铀矿床与中国目标类型[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7.

[24]闵茂中,樊 涛 ,黎旭畅,等.华南古岩溶角砾岩中铀矿床研究[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

[25]李子颖,李秀珍,林锦荣.试论华南中新生代地幔柱构造.铀成矿作用及其找矿方向[J].铀矿地质, 1999, 15(1):9-17.

[26]罗 毅,王 太,李建红,等.诸广地区铀矿床分类[R].北京: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01.

[27]张金带,李子颖,蔡煜琦,等.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工作进展与主要成果[J].铀矿地质,2012, 28(6):321-326.

[28]余达淦,吴仁贵,陈培荣.铀资源地质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

[29] 范洪海, 付 锦 , 刘 祜 , 等.赣南白面石-河草坑铀矿基地成矿潜力评价及远景预测[R].北京: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08.

[30]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铀矿床分类[R].北京: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09.

[31]方锡珩.中国火山岩型铀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J].铀矿地质, 2009, 25(2):98-104.

[32]赵凤民.中国硅泥岩型铀地质工作回顾与发展对策[J].铀矿地质, 2009, 25(2):91-97.

[33]陈戴生.中国砂岩型铀矿床(式)归类[R].北京: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09.

[34]漆富成,张字龙,李治兴,等.中国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矿时空演化规律[J].铀矿地质,2012,28(2):55-71.

[35]童航寿,田建吉.环太平洋超级地幔柱及其成矿效应[M].高校地质学报, 2013, (19):196-198.

[36]王登红,陈毓川,徐 玉 ,等.中国新生代成矿作用(上)[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5-6.

[37]童航寿.铀矿地质论文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2:232-238.

[38]万天丰.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39]毛景文,李小峰,张荣华,等.深部流体成矿系统[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40]谢桂青,胡瑞忠,赵军红,等.中国东南部地幔柱及其与中生代大规模成矿关系初探[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1, 25(2):179-186.

[41]赵凤民.铀矿勘查和地质科技进展与态势[C]//亚洲铀成矿规律,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10.

[42]牛树银,李红阳,孙爱群,等.幔柱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43]陈国达.地洼学说的新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44]童航寿.拆离构造动力学与地洼理论[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2, 26(3):225-228.

[45]王登红,陈毓川,徐志刚.中国白垩纪大陆成矿体系的初步研究及找矿前景浅析[J].地学前缘2005, 12(2):231-237.

[46]童航寿.华南地幔柱构造与成矿[J].铀矿地质,2010, 26(2):65-72.

[47]邓晋福,莫宣学,M.F.J Flower,等.白垩纪大火成岩省与地幔对流[J]. 地学前沿, 2005, 2(12):217-221.

[48]侯惠群.外生铀矿床勘察中的地球物理方法及应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49]Х.Б.АубуакироВ.刘 平 , 张铁岭译. 水成铀矿床成因新解[M].北京: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11.

[50]陈毓川,王登红,朱裕生,等.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51]童航寿.超大陆构造理论与华南铀矿[C]//核地质科技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52]童航寿.地幔柱构造研究概述[J].铀矿地质,2009, 25(4):193-201.

[53]童航寿.世界超大型铀矿床分类方案新构想[J].铀矿地质, 2012, 28(1):1-10.

Study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uranium deposits in China(Ⅰ)

TONG Hang-shou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anium Ge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s:Study on the changes of the deposit classification remains one important part in uranium metallogenesis,and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by the uranium geologists. Study on the deposit classifi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has already experienced nearly 60 years and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has been accumulated and need to summarize.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on the study on the uranium deposit classification by the author since 1960’s, more than 80 examples of uranium deposit classifications have been accumulated,in which about 50 examples are uranium deposit types schemes in China,much inspiration has been obtained.By summarizing and rethinking the study on the uranium deposit types in China,a brand-new classification scheme has been raised,which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o discuss in brief,this paper is the first part.

the uranium deposit types in China; historical review; classification rethinking; new concept scheme

P618;P619.14

A

1672-0636(2014)01-0001-09

10.3969/j.issn.1672-0636.2014.01.001

2013-04-01;

2013-06-16

童航寿(1931— ),男,浙江黄岩人,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长期从事铀矿地质科研工作。E-mail:tonghangshou9818@163.com

猜你喜欢
铀矿床铀矿矿床
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在青海哈西哇金矿床深部找矿预测中的应用
构造叠加晕法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以河南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S60号矿脉为例
大兴安岭南段红山子铀矿床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预测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黑龙江省林口县三合村探明超大型石墨矿床
铀矿地质勘探设施治理分析
宝龙山铀矿床研究现状
关于铀矿地质退役设施的长期监护
十红滩铀矿床南矿带成矿差异因素分析
UExplore_SAR软件在铀矿地质勘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