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野草》英译本及译者风格

2014-12-16 08:26孙凤英郭亚楠
关键词:形符实词词数

孙凤英 郭亚楠

语料库翻译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发展与语料库语言学和描写性译学研究密不可分。“王克非于2006年首次正式提出‘语料库翻译学’”。语料库方法“本质上是一种描写性研究”。Mona Baker被认为是利用语料库进行译者风格研究的先驱,1995年建立了第一个翻译英语语料库(TEC)。她选择Peter Bush翻译的3本小说和2本传记以及Peter Clark翻译的三本小说,从类符/形符比、平均句子长度等方面描述了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野草》是夏衍写于抗战中期的一篇有名的散文,作者歌颂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也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无畏及对普通民众的信赖。《野草》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极具启发性。到目前为止,《野草》有两个英译本,很多人对译本进行了定性分析,但缺乏对译本的定量分析。本文参照孔凡勇和伊丽等的研究模式,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使用语料库检索工具对《野草》进行分析。

一、词汇层面

1.类符/形符比。形符(token)是“一个语言单位”,一个单词代表一个形符;类符(type)指“不重复出现的形符数”。“Baker认为,类符/形符比(Type/Token ratio)的高低与写作者词汇使用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成正比”。本文运用AntConc工具分别对张培基的译本和刘士聪的译本进行了类符和形符的索引。由于两个文本词汇总数差别不是很大,因此本文没有采用标准化类符/形符比(standard type/token ratio),而是采用了类符/形符百分比。计算结果如下:张培基译本类符232,形符449,类符/形符比为51.7%;刘士聪译本类符218,形符444,类符/形符比为49.1%。

王克非指出,在语料库规模相同的前提下,类符/形符比越大,表明词汇使用越丰富。也就是说,类符/形符比越大,词汇的重复率就越低,表明作者使用的不同词汇就越多。相反,若类符/形符比较小,则说明词汇使用重复率较高,词汇变化小。从上面图表可以看出,相比刘译本,张译本使用的词汇略显丰富。

2.词汇密度。词汇密度即“实词与总词数的百分比”。利用AntConc工具,先计算出总词数,然后去除功能词后,计算出实词数,得出以下结论:张译本实词数为218,总词数449,实词数占总词数比为48.6%;刘译本实词数为205,总词数444,实词数占总词数比为46.2%。

可以看出,张译本词汇密度比刘译本词汇密度高,这与类符/形符比的结果一致。根据刘泽权,词汇密度高,则信息量大;类符/形符比高,则词汇变化多样。相反,词汇密度越低,信息量越小;类符/形符比低,则词汇重复率高。王克非认为“词汇密度低反映信息量和文本难易度相对降低”。因此刘译本更易阅读,而张译本的信息量大,词汇变化丰富,阅读难度相对大一些。

3.高频词汇:本文使用AntConc提取了两译本中的高频词汇,笔者试图通过分析高频词汇发现两译本的不同之处,进而分析两位译者的不同措词特点。刘泽权等引用Hunston(2002),“根据英语语料库1998年的统计,英语作为母语使用中频率最高的前五个词依次为 the,of,to,and,a”。他也引用Olohan,指出“在英语翻译语料库中,前五个出现次数最多的词依次为the,and,to,of,a.”。笔者比较了这五个词在张译本和刘译本的排列顺序。

表1 张译本和刘译本的排列顺序比较

就张的译本而言,这五个功能词的排序为:the,a,of,to,and。除a顺序外,其余四个词顺序与英语作为母语的使用中频率最高的前五个词一致,而且除is外,这五个词也是频率最高的词。这说明张的译本比较接近英语国家语料库。对于刘的译本,这五个词的排列顺序为:the,a,and,of,to,由于刘译本中to,of均出现了9次,所以排序也可为the,a,and,to,of。除a外,尽管这五个词不是频率最高的词,但其顺序与英语翻译语料库也基本一致。因此,就《野草》译本来看,张的译本更贴近英语表达,而刘的译文则相对受汉语影响多一些。

4.笔者使用AntConc中的停用词表功能,去除了the,of,and等这些功能词,以下列举了张译本和刘译本中出现的除功能词外的前十个实词,按频率高到低排列。

表2 张译本和刘译本实词出现频率高到低排列统计

(1)从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一些不同,张译本中使用了“say”的过去时said;而刘译本使用了现在时says。

例1:原文: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

刘译:Someone says,“Elephant.”Someone else says,“Lion.”Another one says half- jokingly,“The Buddha's guardian warrior.”

张译:Some said,“The elephant.”Some said,“The lion.”Some said jokingly,the fierce-browed guardian gods to Buddha.

刘译采用现在时态,与全文时态一致,而张译唯独在此使用过去时态,与全文时态不一致。采用统一的时态使文本读起来更连贯。

(2)通过比较,发现两译本另一较大的不同在于:刘译本高频次词中 Powerful和张译本中的Strength。这两个词是否存在对应关系呢?因为《野草》主要歌颂野草力量之强大,因此笔者将着重研究这两个词。笔者使用ParaConc将两文本平行对齐后,点击Alignment Markers,在张译本对应的左框中输入Strength;刘译本对应的右框中输入Powerful。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笔者在两框中先后同时输入strength和powerful,发现刘译本中没有使用Strength,而张译本中使用两次powerful。总结结果如下:

张译本中strength在刘译本中的对应项分别为:thing、force 和 powerful。

从表2中可以看出,张译本使用了6次force,刘译本使用8次;刘译本比张译本多出的两次force对应张译本中的 strength,刘译本 thing,power对应张译本的strength,这些词都对应中文文本的“力或力量”。可以看出张译本和刘译本都设法使词汇多样化。strength在张译本中出现了4次,在刘译本中出现0次,经卡方检验,卡方值为3.9733,大于临界值3.83,表明该值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有意义的。卡方检验证明,就“strength”的使用而言,张译本和刘译本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刘译本中的powerful在张译本中的对应项:分别为 greatest、strong、mightiest、powerful。

近义词词义也会有细微差别。不同的形容词可以显示出作者不同的情感。从变化多样的形容词可以看出,张译本和刘译本都设法将原文细致的情感表达出来。就具体使用的形容词数量而言,刘译本使用了七个不同的形容词描述野草的力量之大;张使用10个形容词和1个名词表示草巨大的力量。可见张译本确实词汇比刘译本更多样化一些。

二、句法层面

1.平均句长:刘译本中有444词,有31句,平均句长为14.3;张译本中有449个词,共30句,平均句长为15.0。原文有671个词,共14句,平均句长为48.4。刘译本和张译本的平均句长都远远小于汉语原文,更加贴近英文的表达习惯。

例2:原文: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

张译:When a seed falls under debris instead of on fertile soil,it never sighs in despair because to meet with obstruction means to temper itself.

刘译:The seed does not fall on fertile land but in debris,instead.The seed with life is never pessimistic nor crestfallen,for,having overcome resistance and pressure,it is tempered.

此处,张译本打破原文结构,调整了原文顺序,使用时间从句,使得句子连贯性强,意思明确,更贴近英语的表达习惯。刘译本将原文拆分为两句话,按原文顺序逐字翻译,不如张的译本更易理解,但是意思却也忠实于汉语原文。

2.汉英句子对应关系。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句子的对比可以反映出译者的风格。本文将通过举例来对比两个译文的句子。

例3:原文: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看见笋的成长吗?你看见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棵小草的生成吗?

张译:This story may be somewhat too unusual for you to understand.Well,have you ever seen the growth of a bamboo shoot?Or the growth of tender grass from under a heap of rubble or rocks?

刘译:You may think this is too unusual a case for the common mind to come terms with.Well,have you ever seen how bamboo shoots grow?Have you ever seen how the tender young grass comes out from under debris and rubble?

张译本和刘译本都没有改变原文顺序,做到句对句翻译。首先看张的译本,张将“常人”译作“you”,并未拘泥于原文。而刘译作“the common mind”,尽管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原文,却不如“you”简单明了。张对第三句主语和谓语作了省略处理,使句子更加简洁。刘按照汉语原文一一译出,意思表达清晰。

例4:原文: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与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者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来,都没有这种力气,

张译:The bones forming a human skull are so tightly and perfectly fit together that all physiologists or anatomists,hard as they try,are powerless to take them apart without damaging them.

刘译:The bones of a human skull are tightly and firmly joined so much so that no physiologist or anatomist has ever succeeded in taking them apart whatever means they try.

张在译文中补充了“without damaging them”,将原文中隐含的意思表达出来,使得句子意思完整易懂。刘译本忠实于原文,做到了对等翻译,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综合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张培基先生翻译更加灵活;刘士聪先生翻译忠实于原文。两位在翻译时表现出不同的偏好,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他们翻译的作品都通俗易懂,堪为楷模。通过比较《野草》两个译本在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高频词、平均句长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发现不同的译者在这些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张译本用词丰富,词汇密度高,高频词基本与英语国家语料库的统计一致,可以看出张培基先生在选词造句方面更贴近英语的表达习惯。刘士聪先生的译本,用词重复率高一些,词汇密度相对低,高频词更贴近英语翻译语料库,因此可以判断刘士聪先生有意识地降低译文的难度,使译文更易读。

[1]胡开宝.语料库翻译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语料库应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刘泽权,刘超朋,朱虹.《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J].中国翻译,2011,(1).

[4]王克非.语料库翻译学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5]伊丽,陈建生,林婷婷.《落花生》两个译本分析—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猜你喜欢
形符实词词数
从形符与字义的关系角度论《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分类
——以“人”“彳”字部为例
留学生形声字教学实践研究
——以满洲里学院为例
快速阅读两篇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形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困境、功能与应用策略
如何利用《说文》中的形符教授留学生学习汉语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阅读训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