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桃花源记》三个英译本看译者风格

2014-12-16 08:26于海燕
关键词:桃花源记英译本译本

于海燕

语料库语言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借助语料库提供的大量客观数据和语言证据从事自然语言文本的采集、加工、存储和分析等语言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Mona Baker第一次将语料库应用到翻译研究领域,创建了TEC语料库(世界上第一个翻译英语语料库)。之后语料库语言学在译者风格的考察,翻译教学,译语普遍性的验证等诸多研究方面进行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语料库检索软件支持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检索,翻译研究者利用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基于定量分析的数据做进一步定性的深入和细化的翻译研究,保证了其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是一种有效的翻译学研究手段。

译者风格是翻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它的概念表明“译者风格如同人的指纹一样,是语言和非语言的个性特征”。用语料库研究译作的译者风格可以将统计方法和翻译理论相结合,更加全面系统地研究文本中的词汇,语篇等多方面的特点。

一、语料库的建立

《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文人陶渊明的著名散文游记,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精练的语言,独特的想象,虚写和实写相结合的手法,虚构了一个安宁和谐的世外桃源。

本文采取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建立《桃花源记》三个英译本(林语堂,方重和A.R.Davis译)的小型语料库,利用Wordsmith检索软件得出的相关数据对三个英译本中的词法、句法特征进行研究。首先将三个英译本转换成TXT格式保存,保存时把文档的编码存成Unicode格式,以便AntConc软件识别。然后利用CLAWS对三译本进行词性的标注,最后用检索软件对三个英译本分别进行单词索引,计算出类符/形符以及平均句长。检索所呈现的直观数据更利于对译文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三篇译文在用词、句式结构等方面都各有特点:有的译作更加忠实于原作风格与情感,有的则更贴近地表达出原作的深层含义,从而使译文极具美感。

二、结果讨论与分析

1.词汇层面。

第一,类符/形符比。一个文本的形符数是指该文本中所有的词数。相同的形符称之为类符,即文本中不同的词形的总数。类符/形符比(即Type/Token Ratio)可以反映语料中用词的变化情况。比值越大,说明该文本所使用的词汇越丰富,承载的信息量更多;比值越低,意味着译者使用的词汇量较小,范围较窄,词汇变化小。比值的高低说明译者受原文本影响程度的大小。比值的差距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不同译者的用词习惯和翻译风格,三个译本的TTR统计情况见表1。

通过对三个译本的TTR进行统计,可以看出三个译本存在差异,又可以看出其译者各有特征。林译本及Davis译本三方面数值较为接近,方译本各方面数值均为最高,说明方译本用词范围更加宽泛,承载信息量最多,对意象的表达更为生动,而林译本和Davis译本TTR值相比较低,说明两译本用词较为洗练,三者译文风格各有侧重。下面通过对各译本词汇密度的统计分析来进一步说明。

表1 三个译本的TTR

第二,词汇密度。词汇密度是指实词在语料库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分析译者文体的重要标志之一。词汇密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译文中的信息承载量(Baker,1995)。众所周知,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译者在进行英译汉翻译时对“形”和“意”的把握便能通过词汇密度表现出来。译文词汇密度高说明译文中实词较多,信息承载量大,虽然能将原文旨意传达清楚但不免造成译文繁冗,尤其是古文翻译更易如此。相反,译文词汇密度低说明虚词,即功能词较多,实词比重减小反而使得译文信息承载量减小,译文简练,使用的词汇虽少但表达更加直接,这样的译文结构会更加清晰,只是很难将汉语古文中的美感表达出来,词汇密度统计见表2。

表2 词汇密度统计

从上表可知,三个译文文本皆是词汇密度较高的译本,方译文和林译文的词汇密度相对接近,且均高于Davis译文的词汇密度,其译文传达的信息量大,但同时也增加了译文的难度,Davis译文词汇密度相对较低,表明其通过减少实词的使用性减少了译文的理解难度,增加了可读性,但却缺少了原文的美感。例如:

例:原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Davis译本:

Suddenly he came upon a grove of peach trees in blossom.They lined the banks for several hundred paces:among them were no other kinds of tree.The fragrant herbage was fresh and beautiful;fallen blossom lay in profusion.

林译本:

After having gone a certain distance,he suddenly came upon a peach grove which extended along the bank for about a hundred yards.He noticed with surprise that the grove had a magic effect,so singularly free from the usual mingling of brushwood,while the beautifully grassy ground was covered with its rose petals.

方译本:

All of a sudden he came upon a peach grove.For hundreds of paces along both banks of the stream,the peach-trees were in full bloom.No other trees were to be seen in the whole grove.The soft grass looked fresh and beautiful.Here and there falling blossoms were dancing gracefully in a thousand hues.

由上例可以看出,Davis在翻译的时候近乎直译,看起来非常简练,基本没有多余的信息。而林译本和方译本则有了过渡,仿佛故事一般娓娓道来,有效的将原文中的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并且二者均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译文中桃花源的景象更加丰富生动起来。Davis与林、方的翻译风格的不同,尤其可见一斑。

2.语篇层面。

语篇分析可以从语篇内部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表现出来。一般来说,汉语的逻辑关系可以通过某些特定词汇或者语序表达。尤其在古文中,字字凝练,连接词出现的情况较少,因此其连接隐性特征明显;但英语句子中,为了符合语法规则,独立的句子间需要使用明确的连接词进行连接,其连接词显性特征明显。其次,英语和汉语中句子之间都有使用“;”连接的情况,属于隐性连接。

第一,词频对句子结构的反映。本文利用AntConc软件统计出三个译本中的词频,并选取前10个进行仔细观察。将三个译本中的词汇使用频率进行比较,同时参照美国布朗语料库(BC)中的使用频数。

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对the和of这两词,林译本和Davis译本中的使用频率基本和BC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接近,说明这两个译本质量都相当接近英语本族语使用者的习惯,而其中林译本的最为接近,说明这个版本在英语为母语的读者看来最为自然流畅;相比之下,方译本中the和of的比例最高,说明该译本的语体偏正式。再进一步比较,发现在对and这个词的使用上,三个译本都高于BC语料库中and一词的使用频率,而林译本则是远远高出,说明其译作更注重连词的使用的处理,以形传神,更贴近译入语文化,充分显示了其意译的翻译风格。

第二,显性连接。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汉、英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便是意合与形合的区分。英语的形合表现在不论是词语,短语还是分句连接成句的时候,都离不开连接词 and,but,if,since,when,or等显性连接成分。《桃花源记》的原文中很少出现表现转折、对比、因果等逻辑关系的连接词,但是读者能从句义和语序中了解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在将原文翻译中英文时,译者要根据需要,加入表不同显性逻辑的关系词,如 and,but,or,if,where,while等。

表3 连接词总数及其分类在各自全文字数中所占的百分比

从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三个译本均较多地使用了表不同显性逻辑的关系词以使译本更加明确。林译本和Davis译本在连接词总量和百分比方面比例接近,都很高,而方译本最低,这也再次说明方译本中使用实词数量多,词汇密度高,信息承载量大。结合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方译本更加追求和原文的“神似”,不拘泥于形式,尽可能的将原作的精神和韵味表达出来。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可见,Davis较多采用直译的手法,其翻译风格更加简洁流畅,忠实原文,但过多的直译使译文缺少美感,无法将原文的意境表现出来,有欠灵活性。而林和方的译本不仅贴近原文风格,同时用词丰富,句式结构紧凑,逻辑性更强。但实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对译文进行检索分析,是一种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所得的数据,探讨不同译文的翻译风格。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客观地把握原文分析并分析译文风格。同时,更系统,更有针对性,可比性更强,避免了传统翻译批评中主观单一、评点式等缺陷,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客观性,因此不失为翻译研究的一条新路。

[1]Davis A R.Tao Yuan-ming:Volume I: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His Works and Their Meaning[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2]Baker,M.Investigating the Language of Translation:A Corpus- based Approach[J].Meta,1998,(4).

[3]陈建生,高博.基于语料库的《诗经》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考察——以“国风”为例[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4).

[4]董琇.文本分析工具在译者风格研究中的运用——有关翻译教学手段的探讨[J].外语电化教学,2011,(5).

[5]黄立波,朱志瑜.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J].中国外语(中英文版),2012,(6).

[6]柯飞.翻译中的隐和显[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

[7]罗选民.语料库与翻译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

[8]任敬辉,王立欣.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体与翻译策略对比研究——以白居易《长恨歌》的三个英译本为例[J].科教导刊,2012,(8).

[9]王克非.英汉/汉英语句对应的语料库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

[10]王建新.计算机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1]汪榕培.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2]徐国烈.读《桃花源记》两篇英译文的体会[J].中国翻译,1984,(14).

[13]杨晓琳.杜甫《兵车行》四种英译本的翻译风格——基于语料库的分析探讨[J].外国语言文学,2012,29(4).

[14]张美芳.利用语料库调查译者的文体[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15]张郁钦.论《桃花源记》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1).

[16]朱洪斌,李学民.对《桃花源记》两个英译本的译文对比评析[J].科学时代,2012,(22).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英译本译本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桃花源记》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操控理论在文学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