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科技合作可持续发展对策思路研究

2014-12-18 02:58冯春萍
世界地理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科技发展科技创新

冯春萍

摘 要:中俄科技合作的拓展和深化符合两国共同利益,两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的互补性为科技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新世纪以来,中俄科技合作日趋活跃、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交流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程度日益深化,形式和层次向更高水平发展,对促进两国外交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两国不断提升的政治关系还很不相称。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中俄科技合作,一要提高对俄科技合作的定位和认识,制定对俄科技合作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将中俄科技合作作为我国深化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面。二要加强对俄科技合作的投入和扶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渠道,形成中央投入、地方配套和社会资金集成使用的多渠道科技合作投入体系。三要完善中俄科技合作中介服务体系,强化信息服务、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大力发展国际化专利服务,引导、鼓励和扶持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开展中俄科技合作战略与政策研究,加强中俄科技合作工作宣传展示,扩大影响,形成示范效应。四要强化中俄科技合作专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既懂科学技术,又熟悉经营管理和国际惯例、了解世界市场动向、掌握本专业知识和贸易以及俄语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关键词:科技发展;科技创新;国际科技合作;中俄科技合作

中图分类号:F114.4;G322.5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化背景下,双边或多边的国际科技合作是一国有效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加速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中俄两国经济基础和发展历史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双方很强的互补特质,地缘政治因素客观上也推动着中俄两国之间广泛的互利合作。在科技创新方面,中俄两国各有优势,俄罗斯在军事技术、航空航天技术、重工业技术、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优势明显,而应用研究、消费产业部门科研力量相对薄弱;中国的应用研究投入较多并取得了很大进展,轻纺、食品、化工、家电产业、高速铁路等工业技术水平较高。中俄科技发展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两国继续深化科技合作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 俄罗斯科技发展概况

前苏联是世界科技大国,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其60%~70%的科技潜力,科技基础雄厚。近年来,俄罗斯紧密跟踪全球经济、科技发展的新形势,谋求尽快重振昔日经济、科技强国雄风,不断调整科技经济发展规划与战略,在科技创新投入、科技产出、人力资源建设、科技优势领域发展及区域科技布局等方面采取了系列举措,促进了科技创新实力的恢复和发展[1]。

1.1 科研机构组成

俄罗斯科研机构由四大系统组成,即俄罗斯科学院系统、专业部门研究系统、高等院校研究系统和企业部门研究系统。俄罗斯科学院是国家最高的学术机构,主要从事自然、技术和人文等重要学科的基础研究,同时兼顾应用研究和开发。科学院下设430多个研究所,拥有12万人的研究队伍。联邦政府部分部委也设有自己的科学院,如农业科学院、医学科学院、教育科学院、建筑和设计科学院等专业性质的研究机构。俄罗斯的高等院校普遍设立教学科研机构或与生产企业共同组建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企业部门研究系统相对以上三个系统力量薄弱,规模小。近年来,俄罗斯科研机构在总量上有所减少,其中国立科研机构数量有所增长,高校和非商业性机构大宅维持稳定,企业系统的科研机构数量明显下滑,目前征处于改组之中[2]。

1.2 科技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持续发展,俄罗斯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也开始持续增加。据《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2012年俄罗斯R&D经费总额达到226.9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了30.85%;R&D投入强度(R&D经费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1.04%逐步增加到1.12%。

1.3 科技人力资源

20世纪90年代,由于社会经济不稳定等原因,俄罗斯经历了科技人员的海外移民潮。拒不完全统计,苏联解体后有数十万的俄罗斯学者和科技人员移民海外。人才的外流,给俄罗斯科技人力资源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至今难以消弭。据统计,2008年~2012年俄罗斯的R&D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仍然呈现出缓慢递减趋势。2012年,俄罗斯共有R&D人员82.8万人,比2008年减少了4.18万人(4.8%);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44.3万人,比2008年减少了约1万人。人才流失直接导致俄罗斯科研实力及创新能力下降。近年来,为遏制人才外流,俄罗斯制定了诸如“教育”的国家优先发展项目,明确提出为青年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开发其创新能力,但系列措施的效果不明显,俄罗斯的移民潮仍在持续[3]。与此同时,俄罗斯吸纳移民流的势头新世纪以来的质和量均呈下降趋势,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4]。

1.4 科技创新产出

由于科技人力资源的缓慢减少,在科技资金投入快速增加的背景下,俄罗斯的创新产出也尚未实现快速增加,反而呈现出波动甚至小幅下降趋势。从专利产出看,2008年~2012年,俄罗斯发明专利授权的国际排名稳定在第5位,专利数量则在3万件附近波动;从论文产出看,2012年,俄罗斯SCI论文为29589篇,比2008年略有减少,但国际排名则由2008年的第14位下降至第16位。

1.5 优势科技领域

俄罗斯在基础研究和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具有全球领先优势,这是中俄科技合作应重点考虑和关注的科技领域。在基础研究方面,俄罗斯的物理学、化学、电子学、地理学、信息学、人体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30%以上的科技成果具备了许可证出口的能力。在航天领域,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约80%的航天类企业和科研机构,是世界航空航天工业的强国。在激光技术领域,俄罗斯不仅获得了从真空紫外到红外整个波段的发射,且在激光脉冲宽和激光输出能量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在核能技术方面,俄罗斯把核武器、核电站、核动力潜艇作为重点,取得了可与美国相匹敌的成就,热能直接转化电能的技术居世界首位。

1.6 区域科技布局

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将国家引入创新发展轨道,2008年俄罗斯发布了《至2020年期间俄罗斯长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随后在2010年12月,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又牵头制定了《2020年前俄罗斯创新发展战略》,对不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基于“人力资源”、“创新知识”、“知识转移与利用”、“创新产品”等指标,俄罗斯全国区域被划分为3大类:一是科技创新潜力全面领先的地方,如莫斯科等大都市区发展规划不仅提出把莫斯科打造成世界级现代化大都市,还要在其郊区建立“俄版硅谷”,发展高科技生产综合体等[5];二是在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方面领先的地方;三是以引进技术为目标的地方。俄罗斯对不同的地方实施不同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以引导不同地方实现特色化、创新型发展[6]。在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中都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目标。

2 中俄科技合作进展及成效

中俄两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的互补性为两国科技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新世纪以来,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和发展,两国科技合作日趋活跃,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交流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程度日益深化,形式和层次向更高水平发展,对促进两国外交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1 科技合作主体日趋多元

自1992年中俄双方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以来,双边科技交流与合作保持了顺利发展的势头,科技合作的主体也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各类机构积极参与的多样化的科技合作主体体系。当前中俄科技合作的主体有政府间合作,也有企业间合作;有法人间的,也有自然人间的;有双边的合作,也有多边的合作。例如,中国科学院同俄罗斯科学院签订了《科学合作协定》,通过年度执行计划开展了一批高水平、有成果、有效益的合作项目;大连理工大学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合作建立了“中俄高科技联合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俄罗斯及其它独联体国家在空间技术、导航技术、小卫星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黑龙江省科学院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合办了“中俄核分析研究室”,共同合作研究物质成分及含量的核分析方法,研制分析装置,并合作开发产品等[7]。

2.2 科技合作领域加快拓展

21世纪以来,中俄科技合作出现了领域不断拓展、内容逐步深化的发展趋势。科技合作正从传统产业技术领域向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拓展,合作的内容也日益从项目研发向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服务、科学考察和决策咨询等方面扩充。2007 年 11 月,中俄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俄罗斯联邦科学与创新署关于在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开展共同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致力于在纳米技术和材料、生命科学、节能和能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通信技术和信息等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开展合作。2012 年 4 月,俄罗斯“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与中国科技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心在莫斯科签署合作协议,决定在高新技术研发及科技企业孵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当前,中俄在核能、航空、航天、电信、船舶、电力、环保、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已呈稳步发展的势态。

2.3 科技合作方式不断创新

加速转型、不断创新是近年来中俄科技合作形式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中俄科技合作已从过去学习考察、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科技展览会等方式,发展到合作研究、联合设计、联合调查、合办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合资开展高技术研究等多种形式。特别是共建合作基地和平台,已成为中俄科技合作的重要形式。近年来,两国境内陆续建立起了一些科技合作产业化中心或基地,例如,中国境内有烟台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长春中俄科技园和黑龙江中俄科技与产业化合作中心;俄罗斯境内有莫斯科中俄友谊科技园等。这为中俄两国的科技合作创新提供了产业化和咨询服务平台。此外,一些新的合作基地或园区也正在谋划筹建之中,如2014年7月,中国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与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按照“一园两地”的模式,分别在中俄两国建设“中俄科技合作示范园”,以促进中俄双方企业互到对方投资发展,推动中俄企业科技资源共享,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科技园区重要支点。

2.4 科技合作机制逐步优化

近年来,中俄两国政治领域高层会晤机制化,国家元首、政府总理互访经常化,政府部长级的会晤更加频繁,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基本形成了常态化和长效性的科技合作机制,为继续加强和深化双方科技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宏观政治环境。在国家层面,自2000年两国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和俄罗斯联邦工业、科学和技术部关于在创新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以来,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军转民技术合作工作组、“中俄创新工作小组”和中国重点科研院所与俄罗斯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工作组。在地方层面,我国山东、广东等省还成立了由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对俄科技合作联盟,逐步形成了政、产、研、学、金、用的立体合作模式[8]。

3 新形势下中俄科技合作发展的瓶颈及问题

最近十年,中俄科技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促进两国科技实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两国不断提升的政治关系还很不相称。总体上,与中俄文化合作、经济合作相比,中俄科技合作的水平和层次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从中方看,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中俄科技合作主要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瓶颈问题。

3.1 合作定位偏低

前苏联解体后,由于俄罗斯经济的滑坡,造成了外界对俄罗斯的科技水平和实力今不如昔的感觉,从而大大低估了俄罗斯的科技实力,往往认为俄罗斯科技实力不如美日等西方国家。因而,长期以来我国往往把美国、日本、欧盟作为重点和优先的合作对象,而对与俄罗斯之间的科技合作的重视程度则要低得多。此外,中俄双方在合作交流中存在角色定位偏差,中方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俄方资源等领域,而俄方则寄希望于中方更多的资金投入,双方合作的积极性也不对等,中方的合作意愿往往强于俄方,“剃头条子一头热”使得合作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9]。

3.2 专业人才匮乏

缺乏专业化、复合型的合作人才及创新团队,是制约中俄科技合作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20世纪50、60年代培养的精通俄文的人才已经进入老年,而现在许多高等院校俄语专业招生人数逐年锐减或已经取消,许多院校几乎都不把俄语作为第一外语。从俄留学回国的人员在学位学衔承认和住房等方面往往不能享受与到西方留学人员的同等待遇,使得高等院校涉及高技术专业的学生大都不愿到俄留学。与此同时,我国能够参与国际科技谈判的科学家还比较少、可以胜任国际学术组织领导职务的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既懂专业知识、又熟悉国际规则的科技管理和服务人才也明显不足。

3.3 中介服务缺乏

一是国际知识产权政策及服务亟需加强,我国专门针对国际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还处于空白状态,不少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措施和规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科研人员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弱。二是科技合作信息服务严重缺乏,目前我国对俄罗斯科技合作的信息发布还缺乏统一、权威的渠道和网络,各个信息部门多头对外,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三是决策咨询服务难以适应中俄科技合作发展的需求,我国专门从事俄罗斯科技发展研究的专业人才和机构还比较少,难以及时掌握俄罗斯科技发展方面的最新进展及政策措施,这也是我国长期对俄罗斯科技实力错误低估的重要原因之一。

3.4 资金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是影响中俄科技合作交流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国家对中俄科技合作的资金投入总体偏低。目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经费中,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约占4%。除科技部外,中科院、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教育部、国家外专局、工信部对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也有资金支持,但比例都比较小,对中俄科技合作的支持则更低。另一方面,社会对中俄科技合作的资金投入也不足,一般情况下,中俄科技合作主要采取技术和人力资本入股的方式,俄方机构通常不愿意承担金融风险,而我国国内还缺乏专门面向中俄科技合作的风险投资基金,民营资本的作用尚未发挥,积极性尚未调动起来[10]。

4 进一步深化中俄科技合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已迈入了历史最好发展时期,要将深化中俄科技合作纳入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和国家安全的总体战略中予以通盘考虑,以战略谋划带动政策创新,以认识提高促进能力提升。

4.1 提高对俄科技合作的定位和认识

加大对俄科技合作力度,首先要转变观念,破除思想认识“误区”,正确评价俄罗斯的总体科技水平;同时,动员各部门和各地区从战略高度认识对俄科技合作的特殊重要意义,在保持和加强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科技合作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与俄合作。同时,从国际发展新形势、国家发展新需求出发,对中俄科技合作进行战略定位和顶层设计,抓紧制定中俄科技合作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把对俄科技合作作为我国深化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影响力结合的重要方面,并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联系起来。

4.2 加强对俄科技合作的投入和扶持

扩大中俄科技合作资金来源,建立并完善中俄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的多元化经费筹集渠道,形成中央投入、地方配套和社会资金集成使用的多渠道科技合作投入体系。第一,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建议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进一步提高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扶持力度,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领域,适当向中俄科技合作项目倾斜。第二,引导参与中俄科技合作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机构统筹资金,加大自主投入,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确保合作项目能够高质量的顺利进行。第三,鼓励和吸引社会(如企业、个人、国外科研基金、跨国公司、民间科学基金等)投入。政府科技金融部门要积极探索发展科技金融,鼓励企业对中俄科技合作项目成果产业化的投入及研究风险投资等金融资本参与,促进国际科技合作成果的良好转化。

4.3 科技合作的区域从沿边推向纵深

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中俄两国的合作长期来一直集中在两国的相邻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这当然有其合理性。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展开,合作的层次和范围必将大大扩展。在2014年6月23日中俄代表在俄罗斯萨马拉市举行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领导人座谈会”中,与会的中国方面包括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而俄罗斯方面则包括了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14个联邦主体。长江中上游和伏尔加河沿岸两地相隔万里,并不接壤,这一举措表明中俄合作定位必将有机嵌入在我国周边开放、沿边外交、“一路一带”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中,并预示着未来中俄合作的区域正在日趋拓宽深入[11]。

4.4 完善中俄科技合作中介服务体系

首先强化信息服务,在国家层面构建集政策库、人才库、项目库、成果库为一体的中俄科技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引导各地、各部门结合自身实践情况,建立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其次,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大力发展国际化的专利服务,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及时收集技术信息;通过大力发展专利检索、查新等科技服务机构,提供更加专业化的专利等知识产权服务。再次,引导、鼓励和扶持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开展中俄科技合作战略与政策研究,定期发布针对性战略和政策分析报告,为开展中俄科技合作交流提供战略研判、管理咨询和政策咨询等服务。另外,搭建宣传展示平台,提供宣传服务,加强中俄科技合作工作的宣传展示,以扩大影响,形成示范效应。

4.5 强化中俄科技合作专业人才培养

强化对中俄科技合作的人才支撑,重点应抓好两类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育工作:一是直接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科技人员、创新团队及相关的科研辅助人员,这是双方合作交流的主导力量和核心骨干;二是各类管理和服务人才,主要是从事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管理和服务的人员,包括从事各类中介服务的人才等。因此,要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培养和集聚一批既懂科学技术,又熟悉经营管理和国际惯例、了解世界市场动向、掌握专业知识和贸易以及俄语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应结合中俄科技合作发展需求,加大对俄优势科技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快培育一支能直接参与中俄科技合作项目研发的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Z].2013

[2] 林跃勤.俄罗斯经济数字地图2011[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13.

[3] 俄罗斯精英为啥争相移民海外(独家解析)[EB/OL]. http//blog.sina.com.cn...?(2011-08-07).

[4] Исаенко Е. В. Колесов А. И. Черных Г. А.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география и регионалистика России[M]. БЕЛГО

РОД 2007. С.74.

[5] Российское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п ространстанство проблемы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еструктуризации[M]. М.,2013, С.120.

[6] 林曦,龚惠平.俄罗斯的区域创新战略及前景[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2(11):27-32.

[7] 程广欣.浅谈新形势下促进中俄科技合作的对策[J].科技信息,2010(23):55-56.

[8] 史春阳.“新普京时代”深化中俄科技合作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3(10):44-45

[5] 程恩庆,焦悦梅.中俄科技合作对地方经济影响研究[J].人民论坛,2010(29):104-105

[9] 王晶.关于中俄科技合作相互制约因素的简要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2).

[10] 高际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俄罗斯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86-287.

[11] 长江牵手伏尔加河,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EB/OL].http//sx.takungpao.com/2014/...(2014-07-01)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FENG Chun-ping

(Center for Russian Studies ECNU & Institute of ICI China Innovation ECNU,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The expanding and deepening of S&T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conforms to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the two countries, bilateral complementarity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has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cooper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S&T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ctiv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ut can not match the two countries rising political relationship.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deepen S&T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there are some Countermeasures. First, improve the S&T cooperations position and recognition, formulate an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planning of the S&T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Second, strengthen input and support to S&T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Third, Improve intermediary service system of S&T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The last is to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development of S&T; S&T innovation;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Russian

猜你喜欢
科技发展科技创新
浅谈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与恢复
现代文化冲击下的法国教育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道德的关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论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做好科技宣传
发电企业科技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管理模式研究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