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稳新思维:重新发现社会保障的柔性维稳功能

2014-12-21 02:55陈水生
关键词:刚性社会保障发展

陈水生

(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433)

近年来,中国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风险和挑战,社会稳定形势比较严峻。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形成了刚性维稳的惯性与逻辑。刚性维稳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长远来看,代价高昂且难以持续。本文聚焦社会保障的柔性维稳功能,即重视和发掘社会保障疏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众的安居乐业。

一、中国社会稳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人类社会从其诞生伊始就面临着各种风险。1986年乌尔里希·贝克第一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勾画了现代世界中的风险与危险,包括:高强度意义上风险的全球化、突发事件不断增长意义上的风险的全球化、来自人化环境或社会化自然的风险、影响着千百万人生活机会的制度化风险环境的发展、风险意识本身作为风险、分布趋于均匀的风险意识、对专业知识局限性的意识。①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110页。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目前进入改革攻坚阶段,经济结构变迁、社会转型、人口资源条件变化、利益分配和大众心理等因素决定了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发展风险,具体来看,这些风险和挑战主要有:

第一,贫富差距悬殊。国际上一般采用基尼系数来测量贫富差距:基尼系数在0.25 以下为平等程度;在0.3-0.4 之间为正常差距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表明国民财富已高度集中于少数群体;接近0.6 则属于高危状态。据统计,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2003年为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0.4,2004年为0.465,2005年 逼近0.47,2006年仍有扩大的趋势。①周天勇:《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有缺陷,未来将面临八大问题》,《中国工商时报》2006年8月9日。而据官方公布的数据,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2003年至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2003年0.479,2004年0.473,2005年 0.485,2006年 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然后逐步回落,2009年0.490,2010年 0.481,2011年 0.477,2012年0.474。②《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2003至2012年中国基尼系数》,人民网.2013-1-1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118/c1001-20253603.html.贫富差距悬殊不仅会影响经济健康发展,还会引起普通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更有可能撕裂整个社会,从而危及社会稳定。

第二,城市贫困人口增多。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因素而引发的“体制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导致城市绝对贫困人口数近年来急剧增加。中国的城市贫困具有以下特点:贫困人口数量大大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与社会平均收入的差距在拉大;贫困人口分布呈现不均衡。据民政部统计,2005年中国城镇贫困人口达2232.8 万人,约占城镇人口总数的4.0%。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城镇人口数为62186 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 元,城镇贫困人口大约为5000 万人——为低保标准和受保人数的2 倍左右。③社科院:《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约5000万人》,《燕赵都市报》2011年8月4日。据2010年第四季度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中国进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体制的人数为2311.1 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51.2 元,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为每人每月179 元。城市贫困人口的急剧增加将给城市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压力。

第三,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一般而言,65 岁以上人口占全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为7%或60 岁以上人口占全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为10%以上的社会就可称为老龄化社会。根据2010年第6 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国大陆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为222459737 人,占16.60%;15-59 岁为939616410 人, 占70.14% ;60岁及以上为177648705 人,占13.26%,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 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 个百分点。④《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428_402722253.htm.近六年来,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还在不断上升(见表1)。一个社会的人口年龄结构应该分布合理,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不仅会影响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还会造成就业人数减少,从而危及经济发展;此外,养老等难题也将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老龄化社会将对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和稳定构成全方位的挑战。

第四,群体性事件频发。于建嵘将中国当前的群体性事件划分为维权行为、社会泄愤事件、社会骚乱、社会纠纷和有组织犯罪五类。⑤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累积了很多矛盾和问题,比如企业改制、房屋拆迁、土地征用、集资等,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造成民怨积压太深,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频发。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我国群体性事件0.87 万起,2005年上升至8.7 万起,2006年超过9 万起,2008年其数量及激烈程度都超过以往,2009年其发生仍然保持着多发的态势。①社科院:《2009年群体性事件多发源于民怨太深》,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0623670.html.近几年的群体性事件每年都达10 万余起,数量和强度都超越了以往。群体性事件频发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是直接而且深远的。面对这些社会风险的挑战,中国政府动用了多种资源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维稳逻辑。

表1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

二、刚性维稳的逻辑与困境

防范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政府有不同的政策工具可供选择。中国现有的维稳策略可称之为“刚性维稳”,即多以“事件防控”为中心,通过预防危及稳定的事件发生来化解风险,而忽略了从源头反思和通过制度设计寻求解决之道。刚性维稳的逻辑体现的是传统的统治逻辑,而非现代管理与治理逻辑。在这种统治理念下,官员将民众视为“被统治者”,因而民众的不满和抗议就会引起官员的紧张,进而通过强力手段对可能威胁稳定的行为予以压制,以求安稳。刚性维稳逻辑也与官员责任和政绩要求相关。对地方政府和官员来讲,维护一方安稳成为其绩效的重要考核指标,在“守土有责”、“一票否决”和“稳定压倒一切”的压力体制下,维稳策略让位于维稳目标,维稳手段服务于维稳大局。刚性维稳由此具有了一定的惯性和路径依赖。“刚性维稳”的特征也决定了其固有的困境。

第一,刚性维稳是一种防堵式而非疏解式的维稳。这种防控思维力图将所有危及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控制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各种方式阻止其爆发;而忽视造成社会不稳定的经济社会原因并从源头去消除这些因素。如果从效果看,刚性维稳尽管能暂时消解社会风险,但从长远看,无异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且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治理策略成本高昂,不仅消耗着巨大的公共资源,而且容易造成官民对立和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从而增加治理成本。

第二,刚性维稳是一种消耗式而非惠民式维稳。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巨大的资源维稳,这种天价维稳方式消耗了大笔社会财富。据报道,2009年全国“维稳”经费达到5140 亿元,中央政府公共安全支出增长幅度达47.5%。维稳经费年年破纪录说明社会稳定遭遇很大压力,巨大的安全成本也越来越令社会难以承受。②尹鸿伟:《我国去年维稳经费达5140亿元,严打模式引思考》,《南风窗》2010年第7期。据统计,2011年公共安全支出预算数为6304.27 亿元,占全年预算支出5.52%,略高于国防支出预算的6027.91 亿元。③《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2/indexch.htm.维稳经费的年年攀升耗费了中国巨大的财政资源,如果政府将这部分经费更好地运用到社会保障和民生项目,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很多社会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就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第三,刚性维稳是运动式而非常态化的制度维稳。“运动式、人治式、政策化和行政化的维稳哲学是以急应急,以暴制暴,以利平之,以威压之”。④王涌:《解读维稳逻辑》,《新世纪周刊》2010年第26期。这种治理策略在实践中可能操作简单,但容易激发民众的不满情绪,每一次社会矛盾的强行解决都可能孕育着下一次更大社会矛盾冲突的种子,维稳本身反而可能成为不稳定的根源。制度化的维稳机制特别是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满足民众需求,缓和社会矛盾冲突的思路能够避免运动式维稳带来的弊端。

第四,刚性维稳强调的是控制而非服务。刚性维稳背后体现的是全能政府理念,政府期冀通过其权力和资源掌控所有未知的社会风险并予以应对,因此只能依靠国家强力部门如公检法等国家暴力机器,而忽略了公共服务部门的作用。刚性维稳不是通过发展民生、凝聚民心、倾听民意等更为柔性的策略来维护社会稳定。如果任由刚性维稳机制的惯性发展,则很可能会将中国社会引入歧途,最终危及社会发展和稳定。对刚性维稳的逻辑和做法需要进行反思并加以修正,找寻一种成本合理的长效维稳机制。

三、柔性维稳:重新发现社会保障的维稳功能

一个社会如何对待其处于最弱势的成员可以显示出该社会的价值取向及历史沿革。这些人所需要的支持可以由家庭成员和地方社区提供。但由于社会发展日趋复杂化,社会成员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仅靠单个家庭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发展新的途径来分担这些风险。①霍华德·格伦内斯特:《英国社会政策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3年中文版,序第1页.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应对风险社会的重要制度创新,发挥着稳定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表明,作为一种国家治理制度,社会保障能发挥社会“安全网”的作用,从而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经济目的,使广大劳动者及其家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并使人们保持一定的社会购买力,从而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二是政治目的,保证国家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实施,维持社会安定,巩固社会制度。②邓大松:《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221、232页。现代社会系统一般由五大子系统构成:市场经济体系是社会运行的动力系统;现代政治体系是推动、保证系统;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是控制系统;社会保障体系是稳定系统;社会法律体系是调整和保护系统。③吴施楠:《论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发展》,《延边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因此,需要认识社会保障的“柔性维稳”功能,维护社会稳定。

第一,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稳定机制。就西方经验来看,社会保障制度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真正将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二战后”,美英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④成思危:《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年版,第7-10页。,其原因在于社会保障制度将各个阶层的利益连接在一起并镶嵌在一个整体中⑤金太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政治稳定:西方经验的剖析,重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页。,实现了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共享和融合共处,这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矛盾凸显的关键期,社会保障既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防震器”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助推器”,又是缩小收入差距的“调节器”,还是控制人口增长的“稳定器”。⑥韩留富:《社会保障与政治稳定》,《学习论坛》1988年第12期。

第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安全网”。“社会安全网”有两个含义:一是政策手段,二是为遭遇困难的人提供帮助的社会保护体系。政策手段主要是指政府通过社会救助或收入支持的方式对社会上最困难的群体提供最低生活水平保障的政策,一般采用家计调查的方法认定保障对象,并从普遍性原则向选择性原则转移,减少对城市中相对富裕的社会群体的再分配。⑦邓大松:《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221、232页。建立与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既关系到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关系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如何度过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等重大社会经济问题。⑧邓大松:《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221、232页。可见,作为“社会安全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稳定产生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

第三,社会保障是社会矛盾的“消解器”。社会保障可以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纾解社会情绪;社会保障的保障功能、调节功能、再分配功能和投资功能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①荣燕:《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关联性探析》,《武警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社会保障通过利益调节机制和再分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阶层冲突,弥合贫富分化悬殊造成的社会鸿沟;通过贫困救助和社会收益的改变,有效地实现收入转移,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增进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性,减少社会贫困,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从而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②梁鸿:《改革中的社会风险与社会保障》,《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同时,社会保障能够满足底层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消解社会弱势群体的不满情绪,降低社会弱势群体因为经济利益关系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概率。可见,社会保障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协调利益分配和保护社会弱势群体,能有效控制社会矛盾。因此,在维护社会稳定任务十分艰巨的当下,应更加重视社会保障的柔性维稳功能,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稳定功能。

四、维稳新思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维稳新思维即重新发现并注重发挥社会保障的维稳功能。社会保障本来就具有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的功能,因其原意就是“社会安全”(social security)③窦玉沛:《构建面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福利制度,重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但这种功能在当前可能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人们更多将社会保障视为一种消耗社会资源的政策行为,认为其发展反而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因而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一直留有余地,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短视的看法与做法。社会保障的实质是对个体在面对社会风险时的救济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社会保障的健康有序发展可以为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民众心理。

地方政府官员为何会偏好刚性维稳并形成路径依赖,其原因值得探讨。首先,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风险和挑战尤其是群体性事件等不稳定因素的实质是民众利益没有受到有效保护,民众需求没有得以有效满足,表现为政府在分配资源过程中,公共政策的价值导向偏离了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只服务于少数利益集团,损害了民众的切身利益。典型例子如拆迁和土地征用等引发的冲突,政府为了维护其既有立场、利益和声誉,很少与民众妥协。其次,政府管理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不会采取倾听和对话等柔性方式来解决冲突和矛盾,容易引发民众不满和抗议。一旦发生社会不稳定的苗头和事件,政府和官员第一反应是将事情压制下去,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以免“闹大”而影响其仕途,甚或由此经受组织调查和司法机关的审查。群体事件的拖延和闹大对官员都是非常不利的,快速强力弹压才符合其利益。再次,官员任期制和晋升激励机制也决定了官员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不会有太大动力,更遑论社会保障工作的主动创新了。任命制和任期制决定了官员有较强的短期行为,执政期间往往会选择那些容易有政绩的项目和工程以吸引上级注意,从而为自身的晋升发展积累有效资源。而那些需要投入大量财力却无法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的社会保障和福利项目自然就难以进入官员们的优先选项。可见,官员干部的选拔、任用和晋升机制决定了官员的行动逻辑只会“向上看”,满足上级的偏好而非民众的真正需求。

现阶段要更加重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柔性维稳功能:社会保障的利益分配和利益调节可以缓和社会利益冲突和矛盾;可以更好地改善政府形象,改善官民关系,减少社会群体性事件;社会保障的完善发展也契合了当前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将更多的资源从维稳转向发展民生,为民众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最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尽管是一种消耗式的政策设计,需要政府投入不菲的财力,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更为根本的治理之策,也是能够产生长效机制的价值投资,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够获取大众民心,而民心则是执政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也是社会长期稳定的柔性粘合剂。

针对我国社会保障发展中的现状和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相应措施,推动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的柔性维稳功能。

第一,树立刚柔并济的维稳理念,构建人人共享的包容性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需要以柔性维稳为主,刚性维稳为辅,将治标和治本有机结合。就现实观之,在经济发展优先和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指导下,出现了重发展轻保障、重刚性维稳轻柔性维稳的现象,社会保障的柔性维稳功能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有效发挥。刚性维稳逻辑一旦形成路径依赖,会耗费更多公共资源,而且这种“防堵式”的维稳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因此维稳需要新思维。新思维的形成首先要转变维稳理念,整个社会不可能也不需要绝对的稳定,社会杂音与些许不和谐都属正常,没必要将其扩大化,也没必要上升到威胁统治,危及执政的高度,适度的宣泄反而可能更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其次,在维稳过程中,不要人为树立对立面和制造紧张感,民众不是“敌人”,满足民众合理需求,维护其合法利益,通过说理、说服、法律等柔性手段处理,效果可能比动用强力机器压制好得多;第三,改革官员考核体系,改变其行为预期,使其不再为应付上级考核而疲于奔命,不要为了稳定就不考虑民心民意而强力压制。让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为民众办实事而非政绩工程,设计契合的社会福利项目化解民众不满,消除可能引发社会不安定的因子。

社会保障的柔性维稳功能的发挥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包容性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健康发展。包容性的社会保障体制要求在理念上认识并确立社会保障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之前的一元化的发展型理念转变为发展和保障并重的二元化理念,将社会保障视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治理工具,扭转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天平中的不均衡态势,给予社会保障更多重视和投入,更好地发挥和利用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因此,首先在发展经济和社会保障中寻求最佳平衡,让社会保障促进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安全环境;反过来,经济的良性发展又能为社会保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和财政保障。其次,立足于中国国情国力逐步建立“人人共享”的包容性社会保障制度,让最广大民众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功能,使之包容全体公民。①梁鸿:《改革中的社会风险与社会保障》,《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再次,完善中国社会保障的系统规划和项目整合,最大程度发挥养老、医疗、失业、住房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体系的组合效用,最大化地构筑社会安全防护网。

第二,加大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完善“最后一道防线”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财政是社会保障运行的经济后盾,是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第一”责任。国家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投入的比例仍然明显偏低,投入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据统计,2005年的国家财政支出总额为33930.28 亿元,增速为19.1%,社会保障支出总额为3698.86 亿元,占总支出的10.9%,增速为18.7%;2006年财政支出总额为40422.73亿元,增速为19.1%,社会保障支出为4361.78 亿元,占总支出的10.8%,增速为17.9%;2007年财政支出总额为49781.35 亿元,增速为23.2%,社会保障支出为5447.16 亿元,占总支出的10.9%,增速为24.9%;2008年财政支出总额为62592.66亿元,增速为25.7%,社会保障支出为6804.29 亿元,占总支出的10.87%,增速为24.9%;2009年财政支出总额为76299.93 亿元,增速为21.9%,社会保障支出为7606.68 亿元,占总支出的9.9%,增速为11.8 %;2010年财政支出总额为89874.16亿元,增速为17.8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130.62 亿元,占总支出的10.2%,增速为20.0%。2011年财政支出总额为109247.79 亿元,增速为21.5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109.40 亿元,占总支出的10.17 %,增速为21.67%。②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2年版。可见,尽管近几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在逐年增大,但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还偏低,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速和财政支出增速相比还偏慢。未来需要大力加强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完善和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底层稳则社会安”,维护社会稳定要特别注意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照顾,尽快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分层化发展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从理论上讲,社会保障是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为其出发点,社会救助则以满足居民的最低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最低生活保障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因而被称为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目前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增多需要通过社会救助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现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据他们不同的需求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因而,应从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的出发,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平,从而使社会每个成员都能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

第三,提升社会保障“柔性维稳”的制度效力,构建整体性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社会保障事业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负责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负责管理全国的社会保险工作;民政部牵头主管社会救助、社会优抚、民政福利等社会保障项目;财政部负责编制中央社会保障预算草案,管理中央财政负责的救灾救济、劳动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的财务和资金,管理卫生、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经费,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财政监督等。其次,具体社会保障项目也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如在养老保障这个问题上,国企职工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贫困群体归民政部门负责。因此缺乏一个从总体上制定社会保障战略规划、指导和协调各职能部门工作的权威机构,从而不利于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不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合理布局,进而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保障监督体制的松散无力。①金海和:《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责任研究——基于理论和中国实践的思考》,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可见,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还比较分散,存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沟通不畅、协调困难、责任流失等现象,从而影响社会保障的制度效力。改革方向是在整体性治理思想的指导下,对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进行重构,可将现有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等涉及社会保障的部门和职责组合起来,成立新的社会保障部,专司社会保障职能。整体性治理的改革既契合了近年来我国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同时也符合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将社会保障的管理职能集中整合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在全球化时代和风险社会,个体都是脆弱的,原子化的个体无法应对高风险的保障问题,因此需要政府承担这部分社会保障责任。对中国来说,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所面临的贫富差距、城市贫困、老龄化社会和群体性事件频发等诸多风险,都对社会稳定形成了巨大的挑战。现有的“刚性维稳”逻辑和思路不足以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因此需要重新发现并重视社会保障的柔性维稳功能。通过树立刚柔并济的维稳理念,建立“人人共享”的包容性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完善“最后一道防线”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升社会保障柔性维稳的制度效力,构建整体性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来推动社会保障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刚性社会保障发展
自我革命需要“刚性推进”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加权p-Laplace型方程的刚性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锻锤的打击效率和打击刚性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