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扳还是不扳

2014-12-23 00:50王春雷
人力资源 2014年11期
关键词:兵家佛家法家

王春雷

人类智力最困难的问题

“游戏的规则是残酷的:一个火车站,有四个孩子同时在铁轨上玩耍。其中一个小孩遵守规矩,在很少过火车的道轨上玩;另外三个则在火车常来常往的道轨上玩。你是个扳道工,当你发现在火车已经呼啸而来的情况下,你来不及提醒孩子们,只来得及扳道岔。这时,你是让火车按正常途径行驶威胁到那三个孩子,还是让火车改变方向威胁那一个孩子呢?”

这是在总裁班课堂上老师举出的一个案例,远比“妈妈和媳妇同时落水先救谁”困难得多。选择扳与不扳的比例是1∶3,其理由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能用不守规矩的人犯下的错误去惩罚守规矩的人。企业也一样,要保护遵守规章制度的人,如果今天扳了,明天就会有更多的人不守规矩,这不就成了怂恿更多的人违反规章制度吗?

这时问题变了:如果守规矩和不守规矩的比例变成1∶10呢?变成1∶100、1∶10000呢?总裁们陷入了沉思,坚持不扳道岔的人越来越少……

问题还没有结束:如果守规矩和不守规矩的比例是1∶10,除了扳和不扳之外你还有第三种选择:你身边有一个胖子,你可以把胖子推到铁轨上。这样,火车会遇到阻力停下来,四个孩子都能得救。你会选择这种方案吗?

总裁们犹豫了。没有人站出来支持这个方案,但也没有人坚定地反对……

最后,老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第一,是非问题是考验人类智力最困难的问题;第二,无论守规矩和不守规矩比例是多少都坚持不扳道岔的人,最适合做仓库保管员!

法该不该责众的问题背后,是当法律遇到利益时该怎么办?

扳,还是不扳?还是看看这副对联吧:

上联: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下联: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人力资源工作者,如果明白有些工作并没有一定的法则,然后才体会到:其实没有固定的法则就是最好的法则。管理的烦心事,每个企业都有,那么不去了却那些事情也许就是最好的一种了却方法。

赦关羽和斩马稷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义释曹操和马稷失街亭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事先立下军令状,二是行动中因主观因素违反了军令状。但两人命运却截然相反。

刘备为关羽开脱说:“昔吾三人结义时,誓同生死,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容将功赎罪。”诸葛亮正好送个顺水人情。这道岔,扳了。

众人为马稷求情,诸葛亮只发出长叹:“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这道岔,没扳。

难道赦免关羽时诸葛亮不明白“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纷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的道理?非也!原因之一是关羽之于刘氏天下远比马稷重要得多,二是放曹操远比失街亭损失小得多。

易中天教授认为:墨家是武士,儒家是文士,法家是谋士,道家是隐士。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躬耕垄亩间的诸葛亮有道家的清骨:做个隐士,远离道岔。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很有儒家“明知不可而为之”的中流砥柱精神。作为文士,一定会为扳不扳道岔找到理论上的依据。

同时,“其诸多行为如严刑峻法,赏罚不避亲仇”,诸葛亮又是地道的法家。作为谋士,为自己的雇主谋,这道岔,对雇主有利就扳,没利就不扳。

本来是道家,天性使然;志向是儒家,理想使然;却做了法家的事,现实使然。为了实现理想,就要面对现实。把现实做好了,就实现理想;实现理想,才回归本来。但诸葛亮没有做到功成名遂,也就无法身退。

关羽赦了,马稷斩了。这道岔,扳也不是,不扳也不是。诸葛亮人格分裂了。很多时候,领导人要有人格分裂的能力。但分裂的前提是不违背法律、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底线。人力资源是理论,更是艺术。

兵法果断,佛法从容

兵家——法家——儒家(墨家)——道家——佛家,越往左边越入世,越往右边越出世。当法律遇到利益,是越入世越讲利益、越出世越守法律吗?

清华大学吴维库教授说:儒家入世,讲中庸;道家出世,讲无为。比道家更出世的佛家讲四大皆空,比儒家入世的法家更重利益,最入世的兵家则直接去抢了。阳光心态是以佛家的心态、道家的身体,做儒、墨、法的事……

但是,是非问题是考验人类智力最困难的问题,面对选择决非“口念阿弥陀佛、用力扳道岔”那么简单。还是让我们看看从兵家到佛家会如何抉择。

《孙子兵法》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道家智慧尽在其中,甚至许多人把兵家纳入道家范畴。但其表现形式是赤裸裸的,仅从十三篇的篇名(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等)就能看出,如马丁·路德一样“不择手段,实现最高道德”,只是孙子和马丁·路德对“最高道德”有着不同的理解。从兵家到佛家,如果有人会毫不犹豫地扳道岔,这个人一定属于兵家。赤裸裸地追求利益,法非但不责众,而且如庄子批判的“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不像兵家那么“势力”的法家会扳道岔吗?很多人认为法家最敬畏法律,会“按套路出牌”,但实则不然。还是看看“徙木立信”、“公子虔复犯约,劓之”的商鞅吧!商鞅和他的好友公子昂分别代表秦国和魏国即将在战场上相遇,商鞅自知不是公子昂的对手,于是派人给公子昂送信说:“吾始与公子驩,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然后在帐中设下埋伏,擒获公子昂。遇到扳道岔的问题,法家也许最“法不责众”。

比起法家的法治,儒家更注重德治。《论语·为政》中说:“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但德治不等于不要法治。相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儒家之法。只是这道岔,扳还是不扳,最费脑筋的也许就是儒家了。

道家相对潇洒一些。如同《庄子·逍遥游》中说:“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言外之意是:我何必做扳道工呢?然后再站着说话不腰疼:“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扳不扳道岔关我何事?

这道岔,扳还是不扳?慧智法师说:“有佛法,就有办法!”佛的办法是什么?我们无法揣摩佛意,只相信佛会从容应对。佛如何从容应对?还是看看觉真法师如何解答的。

记者:我是佛教徒,我要走上伊拉克的战场了。上战场,就要杀人。杀人就得犯戒。你看我怎么办?

法师:第一,如果你杀一个人,能救一百人、一千人,乃至无数人,那不是杀人,是大慈悲。第二,我们佛教中有一条,“无心杀,不犯戒”。第三,能不杀,尽量不要杀。第四,只要杀了,你都要忏悔。第五,佛家的戒,千条戒,万条戒,只有一个戒——心戒(守持慈悲利他之心)。你同我探讨的,都是在相戒上。戒不在相,戒在心。心中有戒,何处不可去?

好一个“心中有戒,何处不可去”!心中有戒,这道岔,扳与不扳都从容。    责编/齐向宇endprint

猜你喜欢
兵家佛家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坠我慢”
兵家名言录
《兵家史苑》第一辑出版
兵家名言录
兵家名言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