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策略研究

2014-12-30 20:12周薇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创新服务智慧图书馆策略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策略研究

摘要:大数据在为智慧图书馆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创新着图书馆的服务形式。文章分析了大数据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并寻求相应的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11-0098-03

收稿日期:2014-10-15

作者简介:周薇(1972-),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1前言

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革命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在信息爆炸的大环境下,不同规模的行业、机构都在奋力追赶“大数据”发展的速率和步伐,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如今,大数据已经成为了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无数改变正蓄势待发[1]。既然大数据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大数据呢?笔者认为,大数据简言之就是海量数据本身,加之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通过数据的流动,产生一种自身不能够得到的超价值。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指出了“大数据”的4V特点,即数据量大 (Volume)、输入和处理速度快 (Velocity)、数据多样性 (Variety)、价值密度低 (Value)。目前大数据领域已经涌现出了大量新的技术,它们已经成为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呈现的有力武器。

麦肯锡评估报告中指出:大数据在政府公共服务、医疗服务、零售业、制造业,以及涉及个人位置服务等领域都带来了可观的价值(来源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图书馆领域随着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发展,即将步入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时代。因此,提升服务效率,对用户的信息需求进行快速响应,建立具有自身机构特色的风险模型,优化结构,及时把握新信息源所带来的更为创新的服务形式,成为该环境下图书馆面临的主要问题。

2大数据给智慧图书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与挑战面前,人人平等。在信息时代生活、工作和思维的大变革下,生存、发展、超越的支点和法宝就是大数据,也就是大数据的大价值。2013年6月2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召开的“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创新服务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图书馆陈凌副馆长指出:各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结合起来,纸型资源与电子资源互补共存,在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更要实现大数据的共享,重视知识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姜爱蓉副馆长也表示,在图书馆纸质资源逐渐转化为海量数字资源的现在,具有强大的知识检索功能的学术资源发现系统是图书馆所期待的[2]。

2.1海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数据处理和数据管理技术正在受到当今“海量数据”的直接挑战。对于智慧图书馆而言,海量数据意味着更严峻的挑战,更好地组织和使用这些数据会有助于我们将巨大机遇变为现实。面对海量数据,我们可以进行更多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随着图书馆数字藏品数量的不断增长,数据的价值和数据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此,数据服务便应运而生,为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其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国外一些高校图书馆已经陆续开展数据服务项目,以满足师生对数据的需求。美国一些大学图书馆纷纷加入专业数据协会或数据联盟,不仅提供自己丰富的数据资源,还参与制定数据标准[3]。由此看来,数据服务作为智慧图书馆开展的一种新型服务,其应用潜力是巨大的。

2.2创新读者服务为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图书馆所处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读者而言的大数据,包括每个用户的身份、地点、时间、阅读喜好、社会关系等大量的信息源。如何从不断增长的数据信息中,通过RFID射频数据、传感器数据、社交网络交互数据及移动互联网数据等方式,快速捕获数据,并以高度并行的方式组织和提取有效的大数据,利用存储器把采集到的数据存储起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然后管理和调用。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及挖掘技术,产生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手段和形式,是智慧图书馆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的发展机遇。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借助大数据技术,管理大数据,挖掘大数据中的大价值,就抓住了机遇,也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3大数据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创新服务

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非PC(智能手机、媒体平板设备等)多种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网络社交活动数量的增加,大量的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产生,这些涵盖图文、视频、音频等类型的信息资源,异于传统数据存储库中的数据类型,可跨越多个数据平台,易于读者进行检索和认知。

3.1开放存取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可获取性

2013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以“开放数据与大数据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届国家信息化专家论坛上,专家提出:“大数据的到来意味着信息化发展开始从系统建设向数据开放开发迈进。”这就意味着我们当前的工作重点从业务系统建设转向利用大数据的开放性和可获取性建设上,加大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存储和利用。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图书、期刊、报纸等资源的全文上线,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功能的陆续开展,以及来自政府的公开数据,科学家们提供的航天、地理或其他领域的新的科研成果,社交媒体上公开的分析舆情和市场趋势,其海量的数据资源不断冲击着受众的眼球,同时也加大了馆藏资源的存储比重,提升了虚拟馆藏的数量和质量。

周薇:大数据环境下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策略研究周薇:大数据环境下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策略研究3.2专业的数据挖掘技术提升了个性服务水平

从读者的调查记录和借阅历史、咨询留档等数据入手,建立读者使用偏好模型,利用数据挖掘、数据组织和分析技术,根据其信息需求进行过滤,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再针对不同读者提供独特的、且具有针对性的“私人订制”服务。如向读者提供符合其阅读习惯的个性推送服务、科技查新跟踪服务、知识关联服务等。endprint

3.3多领域数据源的整合拓展了信息服务渠道

云计算、物联网、社交化媒体、GIS为大数据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正在被基于大数据的精准、个性化的服务所取代。大数据所做的,就是将其背后的人与人、信息与信息,信息与商品、人与商品连接起来,将人的需求同各种各样的以信息为基础的东西连接起来,以开放、平等、参与的方式,重构用户信息服务模式和人的行为方式。如根据用户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目的,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项目。针对刚刚入学的新生,图书馆可为其提供开放书目,制订学习计划等服务;对于即将毕业步入社会的学生,图书馆可借助招聘就业网站,利用电邮或短信息的方式,提供信息间的相互交流服务;对于考研和继续深造的学生,图书馆可以发挥其学术价值浓厚的优势,以提高影响力。

3.4科学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改善了读者的借阅体验

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服务之一就是为师生提供可以满足其阅读需求的图书资源。为此图情界人士相继提出适合本馆特色的服务方式。如张计龙提出以更多的经费购置不同读者所需的不同类型图书,并设计出“图书采访经费预测模型”[4]。韩闯等根据预约读者对预约等待时间的忍耐阈值提出“理想状态”期,并建立“图书借期动态调整模型”[5]。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基于图书类别、时效性和借阅次数,将文学类图书赋予相应的借阅册数限制(3本)和借期(15天),专业书、自然科学类和其他社会科学类图书允许借阅5本,借期30天等。

4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4.1建立数据共享运行机制

图书馆行业建设是一项有序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特别是针对数据建设方面,为维持数据资源的有效性和持久性,必须建立一套良好的数据共享运行机制。智慧图书馆可以结合其行业标准和规范,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馆藏结构特点,建立一套系统、翔实的数据共享制度体系,制定一系列关于资源建设与开放共享的规章制度,明确组织机构以及各成员馆在资源共享过程中的权力和责任,根据不同数据的不同类型、性质和安全特性,在资源建设中做好统筹规划和布局,合理采购和分配资源,以实现数据的可持续性和良好的更新,便于向读者提供服务。

4.2规范适合图书馆行业的建设标准

没有标准不成方圆。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有关标准尚不能覆盖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出现了“标准真空”[6]。因此,在充分跟踪图书馆行业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标准工作动态的基础上,建立具有共同性和方法性的建设标准,为实现馆际间的网络互连、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奠定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应陆续做好标准建设的更新和修订工作。

4.3搭建安全的数据共享平台

数据只有不断流动和充分共享,才有生命力。通过搭建“图书馆数据共享运行平台”,整合利用各级各类图书馆数据资源,实现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通过搭建安全可靠的数据共享平台,建立一个整体的图书馆数据能源库。另外,对于个别馆藏的自身核心信息资源,建议存储时区别于公有云,利用私有云及云计算技术的优点,放在私有云平台,以提高其安全性。

4.4成立省级、国家级采购协调机构

为倡导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控制重复建设,避免资金浪费,增强对资源、特别是国外数字资源的集中管理,建立一个省级或国家级采购协调机构是十分必要的。该机构可以对所管辖区域图书馆行业进行及时监管和协调。

4.5成立促进行业发展的技术联盟

以信息服务、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规模大、技术过硬的中心馆为主体,以加快数字资源共享、促进图书馆行业发展为目标,建立一个行业技术联盟。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等手段,利用已有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统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创建一个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协作共享服务技术联盟,促进该行业稳步发展。

4.6建立资源开放共享激励机制

资源开放共享和利用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因此在图书馆行业联盟内部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资源开放共享激励机制,如对于由国家或政府财政投资形成的数字资源,向其他馆提供开放服务的,实行双向补助制度;对各馆利用自有资金或自主开发的数字资源,面向其他馆开放服务的,给予适当的资金或物质奖励,从而调动行业图书馆的共享服务积极性。

4.7培养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团队

置身于智慧图书馆,其庞大的数据集和实时、数据驱动型的业务流程所构成的创新型服务,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依靠专业人员来完成。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的大数据建设专业队伍势在必行。利用多个数据库来接收发自客户端(Web、App或者传感器形式等)的数据,也就是数据采集,随后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或者分布式存储集群,并且可以在导入基础上做一些简单的清洗和预处理工作。通过对这些大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图书馆的业务进行针对性的监控、预警、跟踪,并第一时间自动捕捉读者需求,再以最快捷的方式推送给图书馆指定负责人,便于主动为读者提供服务。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将此数据密集型的任务交给具有资质的服务提供商进行托管,这种云计算模式将为数据访问和分析共享带来全新的灵活性和高效率。

大数据时代正向图书馆走来,正向图书馆人走来,其数字化数据的创新、创建速度快得惊人,而且其增长趋势也日益扩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具有的巨大的潜在价值,通过高效识别、获取、过滤、分析等手段,并利用有效数据信息,为到访图书馆的每一位读者提供定制化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需求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著,周 涛译.大数据时代(精华版)[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方正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创新服务研讨会[EB/OL]. http://print.it168.com/a2013/0626/1500/000001500224.shtml,2013-06-26.

[3]穆向阳,朱学芳,常艳丽.图书馆数据服务中数据质量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J].图书馆论坛,2013(9):86-90,98.

[4]张计龙.基于数据挖掘的中文理工科纸本图书采访经费分配模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2):64-68.

[5]韩闯,向琳艳,陈江帆.基于预约申请量的图书借期动态调整模型的建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2):28-32.

[6]赵培云.大数据与图书馆数据安全共享[J].图书馆学研究,2014(9):39-41.

(编校:崔萌)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服务智慧图书馆策略研究
“互联网+”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
加速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与实现创新服务的对策
高校图书馆核心业务与创新服务挖掘研究
基于互联网+行动的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Beacon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
RFID技术在我馆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