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2015-01-02 09:49刘明广
当代经济 2015年32期
关键词:赋权指标体系创新能力

○刘明广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国内外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刘明广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本文在对城市创新能力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对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研究表明,在指标体系设计上,目前还不存在公认的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大多文献的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设计缺少有效的论证、筛选过程;在指标权重设计上,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法均有实践应用,理想的方法是采用多层次赋权法;在指标归一化方法上,主要有线性函数法和非线性函数法两大类;在指标的综合计算方法上,指数方法是研究报告中通常采用的方法,但在学术研究上多元统计方法使用的频率最高,有必要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有机的融合。

城市创新能力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一、引言

我国早在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从国家创新与城市创新之间的关系看,城市创新是国家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国家实现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因此,综合评价城市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先决条件,可以清晰地了解城市所辖各区以及全市范围内的大学、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等创新能力水平现状与变动趋势,分析影响和制约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探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存优势和劣势、差距所在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以便政府相关决策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调整,这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国内开展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较晚,很多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还不够成熟。鉴于此,本文对国内外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与分析,便于给此领域感兴趣的研究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一些参考。

二、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

根据对已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发现,在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上主要有以下两种代表性观点。

第一种观点将城市创新能力主要归结于知识或技术的创造与应用能力,如James(2001)、周振华(2002)以及马溪骏和高袁袁(2010)等认为城市创新能力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不断将知识和技术等要素纳入创新过程中的一种能力,它是城市知识、技术发展状况的综合反映;美国华盛顿创新和科技指标体系(2007)是从技术创新角度界定城市创新能力的代表;陆根书(2008)等则将城市创新能力进一步明确为各种现实和潜在的能够创造新知识、新技术和实际价值的能力;孙钰(2008)、王晓珍(2011)和曹勇(2013)等认为城市创新能力可以概括为:城市将知识、技术等各种要素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李世泰(2012)、Eugen(2013)以及谭俊涛(2014)等认为城市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在优越的创新环境下,通过对技术、知识等创新资源要素进行集聚和重组,创造出新技术和新知识,然后在企业的孵化作用下,将其转化成生产力并制造出产品的能力。

第二种观点将城市创新能力归结于更大范围创新资源的创造与应用能力,如Bianca and Roberto(2000)将城市创新能力理解为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Doloreux(2002)认为城市创新能力是区域中各种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与公共制度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能力;范柏乃等(2002)认为城市创新能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包括城市科技创新投入能力、配置能力、支撑能力、管理能力和产出能力;狭义的概念仅包括城市科技创新的投入能力、支撑能力和产出能力;胡晓鹏(2006)认为城市创新能力是由附着于空间上的知识要素、人才要素和制度要素三个部分组成,它们分别对应于城市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制度资本的发育程度;徐景芝(2010)、Piert(2011)认为城市创新能力就是一个城市的创新要表现为取得一定的效果、创新要素有足够的动力和良好的保障条件;翟欣翔(2004)、王永锋(2007)、孙钰(2008)、谢科范(2009)、徐艳涛(2010)以及曹勇(2013)等认为城市创新能力的实质是一种转化能力,即将各种设想转变为新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三、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研究

从地理区域上讲,城市创新系统或创新型城市其实就是缩小了的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只不过城市是区域的一种具体化和特例。毋容置疑,国家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也可以作为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设计的一种参考依据。因此,在回顾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研究成果时,同时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研究成果。

在国外,Landry(2000)较早提出用规模效应、联系与协同、竞争能力与组织能力等9个指标建立城市创新活力评价体系;Florida(2002)则从创造性劳动力、高科技、创新、多样化等角度提出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美国学者理查德(2002)认为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宽容(Tolerance)三个指标是构成城市创新能力的核心,从而编制了创新能力指数;欧盟委员会从2001年推出了《欧盟创新指数报告》,该报告开始以人力资源、知识生产、知识传播与应用、创新金融、创新产出和创新市场4个方面、17个二级指标构成,以后每年对指标进行动态调整;Hollanders(2006)的欧盟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采用科技活动人员比例、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高科技服务业就业人员比例、每百万人EPO专利数等指标评价欧盟区域创新能力;英国罗伯特·哈金斯协会提出以全球主要城市为中心的地区知识竞争力理论框架和模型,2005年以人力资本、知识资本、金融资本、地区经济产出和知识可持续性5个模块构成指标体系;硅谷专门机构(Joint Venture)发布的硅谷指数(2010)包括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和管理5个方面共16个指标,其中专利、瞪羚企业数量和风险投资是反映硅谷创新能力的3个重要指标;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推出的《全球创新指数》,在2011年,从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两方面评价各国的创新能力,其中机构、人力资本和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和企业成熟度是投入要素的五个次级指标,科学成果和创意产出是创新产出的两个次级指标。

在国内,范柏乃等(2002)、赵黎明(2002)以及段利忠和刘思峰(2003)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和宏观发展水平五个方面构建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从2001年起,每年定期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将区域创新能力指标归结为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以及创新绩效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和141个四级指标;2005年开始发布的中关村指数由经济增长、经济效益、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和企业发展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组成;从2006年开始编制的“张江指数”主要从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和创新水平等6个方面共22个指标来综合反映张江园区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从2007年开始连续发布《中国城市创新报告》,该报告指标体系包括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技术产业化能力以及品牌创新能力3个一级指标和21项二级指标组成;杭州市从2008年开始发布“杭州创新指数”,该指数指标体系共包括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三个一级指标和科教投入、人才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创业环境、创新载体、成果产出和经济社会发展等7个二级指标,还有23个三级指标;何天祥(2010)将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归为四层:第一层次为创新能力评价系统;第二层次为知识创新力、技术创新力、产业创新力、管理与制度创新力、环境支撑力和网络协同创新力6大评价目标;第三层次为22个准则层;第四层次为5个具体评价指标;廖妮和李月霞(2011)从创新研究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效益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和创新环境五个方面出发,评价了湖南省郴州市城市创新能力;王哲和卓建国(2014)将城市创新能力的准则层设计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品牌创新、创新环境5个一级指标,指标层则包括35个具体指标。

通过对以上研究文献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可以分成如下三大类:第一类主要是按照城市创新的对象构建指标体系,城市创新对象包括知识、技术、信息、制度以及服务等;第二类主要将城市创新看成一个投入—产出过程系统,按照投入—产出过程构建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该类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主要关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以及创新效率;第三类则为混合组成方式,通常表现为创新主体+对象、创新主体+过程、对象+过程以及创新主体+对象+过程等。

四、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二是指标的标准化方法,三是指标的综合计算方法。

1、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研究

从已有的文献资料看,确定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权重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主观赋权法。此类方法主要是根据专家的经验确定指标权重,最常用的主观赋权法包括相对比较法、连环比率法、PATTERN法、专家咨询法、集值迭代法、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此类方法操作简单,计算方便,目前被国内外许多学者和权威机构广泛应用,如李继勇等(2005)、顾瑜婷,梅强(2006)、王忠辉(2007)、Chuvej(2010)、张永凯,杜德斌(2010)、曹杨,王雪青(2011)、黎鹏等(2011)、Tan(2011)、中国创新指数(CII)研究、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国际竞争力评价、全球竞争力评价、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以及王哲和卓建国(2014)等。但由于人为因素介入,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同时当指标较多时,权重的确定也比较困难。第二种是客观赋权法。此类方法主要包括熵值法、离差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在评价过程中,主要通过实际数据特征提取指标权重,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主观赋权法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同时能在不丢失有用信息的前提下简化数据,客观赋权在学术上研究的较多,代表学者有Furman&Hayes(2004)、Hu&Mathews(2005)、张文雷等(2006)、谢攀(2007)、张立柱等(2007)、王永锋和高建华(2007)、闫凌州等(2008)、查奇芬和王稀敏(2008)、刘贵文(2009)、刘贵文和张怿蓝(2009)、柳瑞禹等(2010)、廖妮和李月霞(2011)、Eleonora(2011)、洁音等(2012)、冷瑞华(2012)以及曹勇(2013)等。但是,客观赋权法往往忽略了指标本身的重要性,在实际运用中会随样本的变化而得到不同的权数,有时候与实际情况不符。

2、指标的标准化方法研究

指标的标准化包括一致化和无量纲化两种。在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时,由于指标在数据类型上不够统一,有的指标是越大越好,而有的指标是越小越好,在综合评价之前需要对评价指标进行一致化处理;另外,由于指标在数量单位以及数量级别的差异,需要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从目前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看,对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的方法主要有线性函数法和非线性函数法两大类,线性函数法包括基准值比较法、最大值比较法、极小值比较法、满意值比较法、均值比较法以及最大最小值比较法等;非线性函数法则是根据指标数据特点构造相应的规范化非线性转换函数。一般来说,对于指标数值变动比较平稳,评价中又鼓励平稳发展的情况,采用线性函数法规范化方法;对于指标值变动不匀衡,在指标数值的不同区域内,实现指标数值的困难程度不同,采用非线性函数规范化方法。

3、指标的综合计算方法研究

由于城市创新能力涉及的指标数量较多,而且具有层级结构,因此,选择适当的指标综合计算方法非常重要,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指标的综合计算方法:第一种是多元统计方法,该方法涵盖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法等,上面提到的客观赋权文献基本上用的都是此类方法;第二种是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此方面的代表学者有刘顺忠和官建成(2002)、池仁勇(2004)、Luis(2006)、刘新民和李芳(2010)、代明和张晓鹏(2011)、Miguéis(2012)以及杜娟和霍佳震(2014)等;第三种是指数方法,很多研究机构连续发布的有关城市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以及国家创新能力的评价报告基本上用的都是此种方法,如欧盟创新指数、全球创新指数、欧盟区域创新指数、国家创新能力指数、硅谷指数、全球知识竞争力指数、国家创新指数、创新型联盟指数、中国创新指数、OECD科学技术和工业创新计分牌、中国三十一省区市创新指数、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指数、中关村指数、张江创新指数以及杭州创新指数。以上三种指标的综合计算方法各有优势,多元统计方法优势在于能够将众多带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进行降维处理,使得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晰;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优势在于计算评价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指数方法的好处在于连续监测,有些指数方法计算结果不仅可以纵向比较,也可以横向比较,如欧盟创新指数、国家创新能力指数以及全球知识竞争力指数等,可以说,指数方法的计算结果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五、研究现状分析与展望

从以上研究文献不难看出,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学者或研究机构经过不懈努力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这对推动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毋容置疑的,但现有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涵理解不同,不同学者或研究机构大都站在某一角度有侧重的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目前还不存在公认的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大多数指标直接来自于文献资料,缺少有效的指标论证、筛选过程。未来的研究应根据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的本质内涵,将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进行海选,运用多元统计技术对指标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然后借助诸如粗糙集、因子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关键指标,从而最终确定指标体系。

第二,在指标权重确定上,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各有优缺点,到底采用何种评价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先从主观赋权方法里选用一种方法如“逐级等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再从客观赋权法里选用一种方法如“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两种权重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判定,如结果差别不大,直接采用“逐级等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这样做的目的是后续操作简单,否则可以考虑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

第三,在指标的标准化方法上,主要有线性函数法和非线性函数法两大类,在每类标准化方法里又有很多具体方法。在选择指标的标准化方法时,主要考虑研究者的目的以及指标数值的变化特征。

第四,在指标的综合计算方法上,要监测城市创新能力的动态发展方向、变动程度,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大小和程度,指数方法无疑是最合适的方法,但在学术研究上多元统计方法使用的频率最高,说明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在理论上是很有意义的,目前缺乏将两种方法进行有机结合的方法,未来有必要尝试对城市创新能力的组合评价方法进行重点研究。

[1]创新城市评价课题组: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J].统计研究,2009(8).

[2]易朝辉:柳州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3.

[3]马溪骏、高袁袁:皖江城市带九城市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对策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4]陆根书、吴军华、张晓磊: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5]孙钰、李泽涛、马瑞:我国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8(4).

[6]曹勇、曹轩祯、罗楚珺等:我国四大直辖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6).

[7]李世泰、赵亚萍、张喆: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4).

[8]范柏乃、单世涛、陆长生: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6).

[9]张永凯、杜德斌:上海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及分析评价[J].科技与经济,2010(5).

[10]胡晓鹏: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6(9).

[11]王永锋、高建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变动[J].中国科技论坛,2007(9).

[12]谢科范、张诗雨、刘骅:重点城市创新能力比较分析[J].管理世界,2009(1).

[13]Landry C: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M].London:Earth scan Publications Ltd,2000.

[14]Florida R: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Leisure,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 New York:Basic Books,2002.

[15]Florida Richard: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M].New York:Basic,2002.

[16]崔维军、李廉水:欧盟创新指数演化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2).

[17]Hugo Hollanders:European Regional Innovation Scoreboard [R].Netherlands: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re o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2006.

[18]Jeffrey L.Furman,Michael E.Porter,Scott Stern: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Research Policy,2002(31).

[19]周霞、李坤泽、吴虹霞:论中国地区知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8(11).

[20]Pinto H,Guerreiro J:Innovation Rregional Planning and Latent Dimensions:The Case of the Algarve Rregion[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10(2).

[21]李芹芹、刘志迎:国内外创新指数研究进展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

[2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M].中国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23]何天祥:中部地区创新型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0(12).

(责任编辑:陈丹)

广州市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广州城市创新指数研究”,项目编号:201510020010;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创新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4A080803009。)

猜你喜欢
赋权指标体系创新能力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家庭赋权护理干预方案在肺癌放疗患者中的应用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试论新媒体赋权
建筑工程造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