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2015-01-02 09:49孙思怡
当代经济 2015年32期
关键词:市场化利率风险管理

○孙思怡

(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了巨大冲击,利率市场化改变了利率的决定方式,直接影响了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进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产生了影响。尽管目前国内在贷款利率方面的市场化推进对银行的影响相对有限,但是利率市场化必将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并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汲取国外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探索适合国情的利率风险治理对策。

一、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体系

1、以基准利率为核心的利率体系逐步形成

利率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市场利率为主导的多层次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大大提高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中央银行通过基准利率的变动,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对货币市场利率和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一般根据货币市场利率情况确定,其利率水平基本围绕着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这一轴心而变动。此外,资本市场的利率水平也受一个时期内平均基准利率的影响,各种债券的利率价格将充分反映长期资金供求关系和各种心理预期。总之,市场化改革后形成的动态化利率体系将对各类银行业务和资产质量产生全方位影响,对银行经营策略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2、利率波动幅度和频率不断提高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不断放松利率管制的过程,愈来愈多的因素将对市场利率产生影响,因此利率变动的幅度和频率都会不断扩大。实际利率与经济周期关系密切;风险升水与特定金融工具相关,比如同期公司债券利率比国库券利率高,对劣质贷款人的利率高于优质贷款人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也是影响利率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利率和汇率在资本项目开放后将通过利率平价关系影响国内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以后,公式中的各项变量将同时作用,这使得利率走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尚未完全放开,商业银行已经面临着利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3、利率成为银行间竞争的主要手段

利率市场化将加剧商业银行间的同业竞争。一旦存贷款利率放开,银行有了自主决定利率的权力,在金融服务水平普遍较低且相差无几的条件下,利率必然会成为商业银行争夺客户的最重要手段。在这方面,国内银行,特别是经营成本较高的国有商业银行劣势十分明显,而具有信誉优势和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外资银行会凭借其优势,从国际金融市场上融入低成本的资金,以低利率贷给国内客户,与我国银行展开竞争,国内银行很可能面临优质客户大量流失的不和局面。此外,国内银行普遍缺乏有效的定价机制,很难根据市场行情和经营对手的信用风险准确界定利率水平,再加上国内市场体系不够成熟,因此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业很可能出现近年来家电行业那样的轮番价格大战。

4、存贷款利差逐步缩小

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间在存款和贷款领域的竞争加剧,将可能导致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资金成本加大,作为商业银行盈利主要来源的实际利差有缩小的趋势。利率市场化后预计在过渡期内存贷款利差将进一步缩小,在资产质量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的前提下,如果不能有效降低经营费用,提高贷款收息率,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可能恶化。预计,部分金融机构由于竞争能力差而导致亏损或破产。国内先进银行由于资金、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通过规模经济消化资金成本上升的压力,并通过金融创新开辟了新的收益渠道。而部分中小银行则可能由于资金实力较弱、经营管理能力较低,在竞争压力下被迫以高成本吸收负债,为谋求高收益而进行高风险放贷或进行投机,或从事高风险的外汇投机买卖或其他投机业务,最终导致亏损,直至破产兼并。

5、利率市场化加速金融创新与混业经营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定价权加大,在客观上为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上升、竞争压力加大,这对商业银行从事金融创新形成了强大动力。商业银行只有通过金融创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才能有效规避利率风险,为资产提供保值增值机会。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先进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进展较快,能够开发出许多新的金融产品,并且还加大兼营证券、保险等方面的金融业务。显然,利率市场化以后,我国银行界的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将真正成为可能,并逐步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治理现状

1、思想上对利率风险认识不足

正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官定利率,利率一般由政府制定,商业银行缺乏对利率定价的权利,只能被动接受,因此对由利率变动所引发的风险不够重视,或者说即使意识到利率变动可能带来银行收益的变化,也认为这是由政府决定的,自己无能为力,导致商业银行一般只关注信用风险的管理,而忽视利率风险管理。随着这几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利率风险已经成为一种影响银行经营绩效的重要风险,商业银行已经从忽视利率风险到开始关注利率变动所引发的风险,但是由于长久以来的忽视,我国没有形成一套管理利率风险的有效办法,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还需要时间摸索。

2、组织上缺乏管理利率风险的专门部门

国际上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已经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专门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并确定了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如汇丰银行在集团总部乃至各分行层面都设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整个集团或分行范围内所有利率风险管理重大事项的决策。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仍是沿用多年以来的模式,即总行多个部门平行管理、总分行两级管理的模式。具体的说,有些银行由总行计财部或资金交易部负责辖内资金往来、同业资金往来等利率管理工作;公司业务部和零售业务部分别负责对公贷款或个人贷款的利率管理工作。有些银行计财部或资金交易部负责人民币利率管理,外币存贷款的利率管理则有国际部负责。从总行和分行看,总行负责传达人民银行的利率政策并监督分行正确执行利率水平、结息制度和管理规定等,分行实际上管理和执行人民币存贷款的利率水平。这样的管理模式存在多头管理、缺乏综合协调、浪费管理成本等一系列问题,在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显然不适合进行利率风险的管理。

3、方法上缺乏利率风险度量和技术手段支持

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进行从利率风险的度量到利率预测、风险管理等一系列流程,每一个流程都需要运用模型进行精确的测算。前面所述的利率风险的度量管理等方法都是适应西方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发展并完善起来的,其在我国的适用性仍值得商榷和探讨。同时,进行利率风险管理要求有一定的数据资料积累和经验总结,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忽视相关数据资料的积累,使得我国可利用的数据资料只有短短十几年,要进行现代科学的利率风险度量及管理,还需要较长时期的资料积累。另外,我国也缺乏有关利率风险管理的系统软件,基础数据难以采集,技术手段的滞后,导致了商业银行遇到利率的频繁调整就对突如其来的利率风险无所适从。

4、工具上缺乏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

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起步较晚,金融市场不发达,政策管制较多,客观上制约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导致我国金融衍生市场产品单一、缺乏以证券、股票指数、信用、利率以及重要商品价格为基础的衍生工具,不能满足我国商业银行和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的需要。而且,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场往往风险较大,需要相关金融市场的配合,在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往往涉足外汇市场,在人民币货币市场、信贷市场上很少涉及,在应用金融衍生工具方面也缺乏独立的产品开发能力和业务创新意识,用于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的能力远远低于国外的商业银行。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治理对策

1、完善金融体系,创造外部环境

第一,市场经济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在经济领域法律不够健全,亟待加强经济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用法律规范经济行为,用经济行为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第二,加强金融监管,发展跨行业监管、跨境监管的手段,明确“一行三会”的权责范围,建立适应金融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的创新性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增强监管的及时性、有效性和专业性,避免交叉监管、重复监管、监管空白和监管缺位的发生;第三,我国还需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不仅要增加更多交易品种来吸引更多投资者和更多资金进入金融市场交易,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交易流程和支付结算体系等配套政策,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

2、提高风险意识,强化管理体系

首先,彻底打破“国家银行,国家保障”的传统思想。我国的商业银行体制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四大专业银行,他们将固有的“国家保障”意识不同程度地带到了各新兴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若仍以“国有”自居的话,在利率市场化、货币市场竞争激烈、利率波动频繁的今天,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大的危机。这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树立竞争的自立意识,增强危机感和急迫感。其次,加强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利率风险管理团队。由于我国一直对利率风险重视程度不够,客观上造成了我国在利率风险研究、利率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缺失,利率风险管理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人才建设亟待加强。第三,优化风险管理机构设置,成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和体系,改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构空转、职能分散、专业性不强的现状。

3、提高中间业务比重,发展同业业务

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决定了银行的发展定位和经营方式,我国商业银行应当逐步认识到以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经营模式不仅不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反而会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给商业银行的利润带来波动和不确定性,造成商业银行面临不断增加的利率风险的现实。所以,我国商业银行急需转变目前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同业业务,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利用机构和网点的优势,维持传统的中间业务的同时,不断发掘市场上新的商业机会,发展具有潜力同时成本和风险较低、收益可观的新型中间业务,满足社会经济生活新需求,满足客户消费和投资多元化的需求。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现状分析,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思想上对利率风险认识不足;组织上缺乏管理利率风险的专门部门;方法上缺乏利率风险度量和技术手段支持;工具上缺乏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发现。笔者从完善金融体系创造外部环境、提高风险意识强化管理体系、提高中间业务比重发展同业业务等方面提出相应解决对策,研究结果对提高商业银行力率风险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降低银行风险、推动金融市场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卢庆杰、唐国兴: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上海经济研究,2003(4).

[2]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3).

[3]陈志刚: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J].中国金融,2005(8).

[4]朱霞、刘松林: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2).

[5]李焰: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管理研究[J].财贸经济,2000(9).

[6]郑木清: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战略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02(1).

猜你喜欢
市场化利率风险管理
工程造价市场化改革下定额的再认识与建议
对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考
为何会有负利率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加强小额贷款企业风险管理与防范探讨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研究
羌绣市场化发展对策研究
歌剧艺术市场化运作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