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用国外直接投资引进技术谈改革、创新和发展

2015-01-02 09:49马慧
当代经济 2015年32期
关键词:企业

○马慧

(西安财经学院期刊管理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61)

一、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换取技术作用有限

利用外资的方式大体上有二种:一种是吸收国外的直接投资,包括兴办“三资企业”(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和“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生产和补偿贸易)等形式;另一种是吸收国外货款,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国际银行贷款和民间商业贷款。同时,还可以通过在国外开设银行、发行股票、债券等形式吸收外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用外资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我国引进外资的一个主要形式。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1998年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约为455亿美元,占亚太地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总量的一半以上,成为仅次于美国、英国的世界第三大外国直接投资吸引国。此外,有少量的外债,至于通过资本市场引进的外资微乎其微。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没有开放,外资不能通过这个渠道进入我国,只有通过少数企业的股票在境外上市或政府在国外发行的少量债券而筹集为数不多的资金。但是,将吸引国外直接投资作为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其负面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比如可能会破坏环境、挤掉现有国内公司、有碍国内新企业的成长等。近年来,外国公司来华投资,使国内原本较具规模的企业也感到巨大压力,一些企业不得不通过合资求生存,合资的同时被控股。短短几年内,一方面,国内民族企业普遍面临生产过剩和市场销售不畅,另一方面外国产品、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在一些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对后起牌号形成强大进入壁垒。以上这种情况就是“以市场换技术”付出的代价。以这种方式是否可以换得我们所需要的高新技术呢?回答是否定的。

跨国公司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而在投资和建厂时都非常注意对自己技术的保护。如日本在向海外技术转移过程中,把计算机技术部分留在国内生产;中小屏幕彩色电视机和一般芯片在海外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宽屏幕高清晰度彩电和集成电路则在日本国内生产。据有关资料,1999年,在由外资进入的行业,我们平均让出了1/3多的市场份额;在引进的技术中,60.5%的行业最高技术水平处在世界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上,82.6%的三资企业技术运用完全或大部分依赖外方。这说明我们引进外资直接投资,失去了不少市场,得到的技术却是有限的。因为跨国公司要的是中国的市场,为了独占这个市场,他们不会把自己拥有的技术无保留地传授,从而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

二、引进技术,开发创新

关于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问题,我们不妨看看日本和韩国。战后日本引进技术的方式虽然也是多种多样,但引进技术的80%左右是通过购买技术专利和图纸进行的。对引进的技术一般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而是进行仔细研究,根据自己的经济特点和需要加以改进、补充和发展,使之更加完善、先进和具有新的特点,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和发展日本自己的工业技术体系。韩国在引进外资上十分谨慎,他们一般不直接吸收国外资金,而采取向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大量举债的方式,1962—1982年的20年间,韩国经济增长率为8.2%,如果没有这些资金,年增长率只能达到4.9%。另外,日本也非常重视发展个人储蓄事业,日本个人储蓄率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个人储蓄通过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流入私人企业,成为它们扩大企业经营的重要资金来源。日本人认为,如果没有高储蓄率,日本经济的高增长率是不可能维持的。

日本、韩国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方式对保护发展民族工业十分有利。而我国在这方面和日韩却不可同日而语。我国设备引进率达到85%,其他如技术转移、专利许可等方面的引进不到15%。因为消化、吸收工作跟不上,只能引进现成的生产线。生产线落后了,更新时购买新的生产线。企业效益不好,投资者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银行拒贷惜贷,在大量利用外资的同时,内资却没有得到合理、充分、有效的利用。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在引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出口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同时又避免了巨额外债压力,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较稳妥的引进外资方式。那么,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情?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渐进的方式摸索着前进,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僵化无效率的问题。至今,中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来说,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税收、财政、金融等调控手段还没有形成一套真正有效的、成熟的管理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改革、完善。企业方面产权改革目前仍处于探索过程中,没有形成稳定、明晰和高效的产权机制,与要求有明确产权边界的市场经济的不协调,已成为制约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决定了企业经营者的短期效益行为和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不足,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有钱用不好,花钱办不好事;设备重复引进,消化、吸收、创能能力差,以致于技术引进效益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这种代代引进的恶性循环。

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让出部分市场和产权,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等方式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来促进经济增长。但这种做法有自身的弊端和隐患。这就是让出许多市场,拿到一些先进技术,却拿不到一流技术。事实上,即使把美日等国的先进技术设备都拿进来,也未必能生产出和人家一样高质量的产品。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实行行业全面合资,会使我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失去了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近的统计资料,外商直接投资额中外商独资企业这一引资方式在“九五”期间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占三资企业合同额比重由1995年的36.8%攀升到2000年第一季度的54.1%。外资投资方式发生结构性变化,外商独资企业比重上升,这种方式对我国企业转让技术或输出管理很少,通过其引进机制、改造我国老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获取先进技术的作用远远低于合资企业。发展中国家需要引进资金和技术,以加快自身建设,让出部分市场和产权是必要的,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上。经验告诉我们,市场换技术比市场换资金更难,发展中国家要想赶上发达国家,必须逐步培育起自己的研究开发能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从国外引进技术一是可以节约费用,据日、韩等国的经验,引进技术比自我开发要节省五分之四的费用;二是节约时间,引进技术可以从很低的起点上迅速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技术水平,跨越很多技术阶梯。但是,如果不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加以开发,一段时间后引进的技术又落后了,再次引进再次落后,跟在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不仅花费大量的技术引进费,而且企业的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不能取得竞争优势。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吸收、消化、扩散乃至创新,都需要有相当的技术水平或技术能力。也就是说,企业必须有一些设计研究与开发方面的设施以及受过训练的科技、工程人员。并且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所需资金的数额很大,据国外的统计分析,1美元的技术引进,需要3—5元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配套资金。我国大中企业普遍存在科技投入不足、折旧率低、折旧年限长、企业利润留成有限甚至亏损,难以安排出吸收、消化、创新所需的资金,或者追求短期效益,资金挪作他用。

从科技人才方面看,过去科研院所游离于企业之外,企业技术开发力量薄弱。近期科研体制改革,科研院所进入企业,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但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尖子人才流向国外,国内三资企业也在和国有企业争夺人才,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严重。资金、人才方面国有企业同国外大公司相比,差距很大。从统计报告的各项指标看,我国的企业还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在技术进步方面,与缺乏人力和财力相比,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我国许多企业缺乏技术进步的自身需求和意愿,创新动力不足。搞好企业需要转变机制,机制决定活力,而制度决定机制,不从企业制度上进行改革,不转变制度,就不可能有机制的转变,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活力。因为人的一定行为是一定制度的反映和表象,人的行为可以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国企业至今未能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而日本经济和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却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充满活力艰苦奋斗的企业。制度创新高于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随着今后改革的深化,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新的产权主体的重塑,必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追求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尽快地培植起自己的人才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配套加快政府职能转换、机构改革,加快金融、社会保险、分配、科技等各专项管理体制的改革,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政府将以组织支持和政策鼓励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宏观调控管理的功能,维护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来推动企业实现科技进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一方面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建立起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新机制。即使一时不能赶上,只要调整好了追赶的步伐,就能使人看到信心和希望,也能看到成功的未来。

[1]陈继勇、雷欣、黄开琢:知识溢出、自主创新能力与外商直接投资[J].管理世界,2010(7).

[2]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7).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