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历史上对反腐防贪经验教训的思考

2015-01-02 09:49来乐
当代经济 2015年32期
关键词:治吏范仲淹腐败

○来乐

(中铁十六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 300162)

一、防微杜渐:素质的重要性

星星之火可以成燎原之势,淅淅之水可滴穿石头,腐败也是因为细菌的不断作用,而逐渐变质的。因此,反腐败要从小事抓起,要从小事做起。

北宋范仲淹一生起起伏伏,他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不仅给后世留下了千古绝句,也让世人知道了刚正不阿的范仲淹。他因死磕权贵,遏制歪风,为官三十余年中,四次被贬,但仍难以挫其锐气,依然仗义执言,嫉恶如仇。

宋仁宗时,因皇帝年幼,刘太后专权,进行“垂帘听政”。一直到仁宗20岁时,刘太后仍然把持朝政,朝内大小官员皆不敢吭声,唯独范仲淹上奏,要求刘太后按祖制让位给仁宗。刘太后看了折子后大怒,把范仲淹贬到一个边远小县做通判。直到刘太后死后,范仲淹才被召回京城重新起用。这时,已为宰相的吕夷简把持大权,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朝野上下一片乌烟瘴气。范仲淹又以死相拼,深入调查取证后,向仁宗揭露了吕夷简的种种罪行。但吕夷简势力太大,反诬范仲淹对他的恶毒攻击,范仲淹又一次被贬。

范仲淹之所以能仗义执言,坚守自己的信念,是他多年安贫乐道、修身养性的结果。范仲淹出身贫苦,母亲改嫁富裕的夫家,但范仲淹志向高远,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寄宿寺庙,每天只煮一碗粥,凉了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把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发奋苦读,学有所成,伺机报国。范仲淹入仕后,仍不忘磨练自己的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是他的写照;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又是他的人生信条。他实践了自己的信条,都是点点滴滴小事磨练自己的结果。

当今的世界物欲横流,对人充满了诱惑。抵御住诱惑,才能抵御住腐败细菌的侵蚀。也许有人会说,当今社会与古代大相径庭,经济社会时期,应搏风击浪,其实,这是一种曲解。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给予修养以新的理解和诠释,系统地论述了修养的必要性、基本内容和方法途径等理论问题。这不仅是对党员的要求,也是对所有人的要求。总结历史,学习先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是古人的修身养性,现在所提倡的德才兼备,是在古人修身养性基础上的升华。我们正处在复兴中华伟大使命时期,强国富民的“中国梦”,需要有能力、有道德、有思想的中华儿女去承载、去奋斗。

二、重典治吏:严法出清明

所谓的重典治吏就是反腐败不能手软,不能姑息养奸,否则后患无穷。明朝初年,百废待兴,民不聊生的战后局面,使经济建设成为主题。巩固统治地位,就要夯实经济基础,实现民富国强,这是朱元璋的基本国策。洪武十八年,御史于敏、丁廷举状告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捉刑按察使司官员李彧、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郭桓等共同舞弊,侵吞地方上缴国库的秋粮,偷盗库银。此案牵连全国十二个布政司,牵涉到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等。据朱元璋钦定的《大诰》所列的数目,此案共计造成经济损失合计精粮2400万石,而当年的国库年收入是2940万石,数额触目惊心。朱元璋看了此案奏折后,当即下令处死涉案的所有官员,无论牵涉到谁,一律重典严办。根据《明史》记载,此案追究的官员处死者达数万。同时开始追赃,挽回了大部损失。郭桓案历时4个月,荡涤了逐渐泛起的贪污腐败污泥浊水,使朝野震惊,腐败之风立刹。

重典治吏一是健康了朝廷的政治生态。此案的重办,像刮骨疗毒一般,沾腐、涉腐者无不受到重刑的惩处,形成了极大的震慑效果,使有贪赃枉法意识的贪官望法生畏,吏治澄清也延续了近百年。二是整顿了当朝的经济秩序,加强了朝廷吏治的权威。朱元璋痛下杀手对郭桓一案的处置,摧毁了由勋功贵族、官僚、地方豪强组成的腐败网络,增强了朝廷的税收能力。与此同时,对地方豪强的打击,也扩大了农村自己耕种的比重,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郭桓一案中可以看到,反腐败不光是对贪污腐败官员的打击,也有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内涵。腐败意味着社会、经济、政治运行出现了问题,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被扭曲,而反腐败恰恰是对被扭曲的生产关系的调整。

从古代的重典治吏中,我们能思考很多问题,也能悟出很多有益的道理。

道理一:不能怕拔出萝卜带出泥。当今的社会节奏快、信息爆炸、知识经济,这些特性使社会变得异常复杂。腐败的特征一是盘根错节,二是形成了强大而根深蒂固的网络。这是纪检监察部门打击腐败既头疼又难以处理的问题。比如办案中遇到了牵涉到比自己级别高的领导怎么办?从自身利益讲,不碰比碰要有利的多。但凡事要多想,要往深处想,浅尝辄止,虎头蛇尾,就有可能反为所累,此其一也。还有一点,就是食纳税人俸禄而放纵侵占纳税人利益的硕鼠,于情于理于法都难辞其咎。

道理二:对腐败零容忍。腐败是社会的一大通病,有根深蒂固的原因。其一,因为女人而腐败不算什么大事。古今中外的贪污腐败案大多都是因为女人,有家室,有情妇,只要积极退账,可以网开一面。其二,只要不是对政治、政府、社会造成影响的,可以从轻发落。其三,大面积的反腐败,会使很多工作没人干了,对工作不利。其四,行贿不算腐败。其五,贪污没进个人腰包,为集体牟利不算腐败,等等。这些论调要么是对贪污腐败严重性认识不足,要么是在为贪污腐败找借口。对腐败要是有了容忍,无异于为腐败开了口子,腐败的面积会更大,更难以收拾。所以,只有对腐败坚决地说不,才能坚定反腐败的决心和信心。

道理三:严刑峻法才能风清气正。清朝初期,统治者提倡重典治吏,严惩高级官吏的贪赃枉法与职务犯罪,这些严格治理贪污腐败的举措,对社会的稳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顺治曾说,以惩贪为治吏之本。清初期的重典治吏,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天下太平。贪污腐败之风被遏住,也就有了相对宽松的环境,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快速发展。但是晚清时腐败已成燎原之势,朝廷不仅不反贪,却在某种程度上纵容贪污,以致政治基础被毁,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被推翻,最终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体制。

三、多管齐下:规章制度治天下

反腐败既艰难,又复杂,一是人的贪欲性,二是腐败的根深蒂固。反腐败是一项长期而浩大的系统工程。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开创了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成为盛世之国。国家强盛与治国之道分不开,杨坚的反腐败更是出奇制胜,令人称道。

一是推行科举选拔制度。这种制度不论贵贱,不限门第,唯才是举。废除了九品中正制的推荐选拔,而是以试取第,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公平性,不仅堵住了用人的腐败之源,也创新了选拔人才的遴选机制。

二是对腐败行为绝不手软。杨坚不仅派亲信去密查百官,还派人向可疑官员行贿,这些人一旦受贿,即行处死。收效极其显著,腐败之风立敛。

清朝雍正时期,官员“候补”现象非常突出。所谓候补就是拥有做官的资格,但是人多位少,只能等,等在位的官员升迁或降免,候个一年半载或十年八年都很正常。雍正对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最终推出了“即时候补”制度。每次派大臣下去查账时,都有一些候补官员随从,这些候补官员既管查账,也准备随时补位。被查贪官即便想贿赂查账官员,“候补”们却并不买账,究其原因:一是朝廷也在盯着他,二是想补位高于受贿的动力。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为人称道的明君,不仅勤于政事,精于用人,而且反贪治贪也多有建树,留下了彪炳史册的贞观之治。李世民反腐重在监察,在朝野上下建立了完整的监察机制,同时派巡查使考察官员的政绩,把地方官员的姓名写在屏风上,政绩、劣迹都纪录在上,作为奖惩的依据。他的惩戒也别有特色,你贪污多少绸缎,就召集文武大臣当众“奖励”多少绸缎,并让其亲自背回家。这种“奖励”无异于当众羞辱,收效甚好。李世民在位期间,是历史上贪污腐败最为收敛的时代之一,使百姓安宁,风清月明。

古人的反腐各有奇招,这说明了腐败不是不能治,而是想治不想治。从古至今,官员并不能都坚守法律底线和克制欲望,因此需要多管齐下的治理。古代的反腐的多管齐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与启示。

第一,垂直统辖领导。反腐机构应是垂直领导,避免中央部门与地方长官的交集与干扰。纪检监察部门政治地位突出,行权独立自主,以保证反腐工作中的权力不被削弱。同时,监察机构的办案要结果公开,以增加透明度。透明度既是对社会的交代,也是保证公正公平的有效途径。

第二,上下连带影响制度。从古至今官员遴选制度虽说有了考试,增强了公平性与公正性,但推荐、任命制度依然施行。只要是推荐或者任命,就难免掺杂进人情或者利益关系。所谓“举贤不避亲”是广开纳贤之道,应予以肯定,但要负连带责任。连带责任古已有之,今天仍有生命力。如果“举贤不避亲”,且不负任何责任,就会助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裙带风。因此,实行连带责任大有裨益。

第三,治下先治上,正人先正己。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人有责,但关键在于上,在于政风。古人说:己不正焉能正人,上梁不正下梁歪。先贤也多有论述,管子曾说:“治官化民,其要在上。”孟子说的更直接:“君正,莫不正。”孔子也说:“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这些论述无不昭示着执法者、领导者的影响作用。首先领导者、掌权者要先管好自己,要成为奉公守法的楷模。只有这样,反腐败方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当今党中央倡导的“四风”等廉洁措施,都是“治己”的内容与制度。其次,要加强监督,增强透明度。当权者、领导者之所以敢权力任性,是因为监督不力,执政或工作缺乏透明度。每一个作为、每一项政绩都要拿到阳光下晒一晒,增强透明度。再次,执政者、领导者要管好自己亲属及身边亲近的人。发现他们有违法违纪的,不能说情、包庇和袒护,这关乎领导干部能否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

[1]杨凯:反腐败贯穿中国历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4-24.

猜你喜欢
治吏范仲淹腐败
范仲淹画粥苦读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范仲淹苦读轶事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宋清代“高薪养廉”的反思
“治吏”不妨“严”“弹”并举
朱其懿治吏恤民在沅州
范仲淹教子俭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