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湖州现代物流装备产业的对策

2015-01-02 09:49苏银善
当代经济 2015年32期
关键词:湖州装备制造业

○苏银善

(湖州师范学院湖州发展研究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一、湖州现代物流装备产业的现实基础

1、工业产业

近年来,湖州装备制造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一是产业总量稳步提升。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55.96亿,增长8.4%,工业增加值700.63亿元,增长9.2%(居全省第2位),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12.4%,占规上工业比重25.3%,制造业税收增长14.06%,全市财政收入增量的64.53%来自于装备制造业。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省口径)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4%和12.4%(分别居全省第1和第2位),其中装备制造业占比较上年底分别提升了0.4个百分点。三是创新驱动步伐加快。2014年,全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1家、市级24家),省市两级较上年分别增长266.7%和26.3%;全市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1293.66亿元,增长21.1%;全市专利授权量12679件,其中发明专利700件,同比分别增长22.79%和34.36%。四是绿色发展成效明显。2014年,全市以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绿色发展。2014年全市淘汰428家企业的落后产能,腾出29.5万吨标煤的用能空间;113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新增12家绿色企业,其中省级绿色企业5家。

2、物流业

2014年以来,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总体较好。一是物流业发展规划实施顺利。贯彻落实全市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纲要,协调县区各相关部门具体实施“全市物流基地布局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及“全市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各项工作任务进展顺利。二是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迅速。2014年“三园六中心”及新建项目共涉及10个项目,计划投资6亿元,年内已基本完成。其中,长兴永畅综合物流园区B区工程年计划投资2.24亿元;南浔鑫达集装箱集散中心项目年计划投资5500万元,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并已启动开展了港口合作相关洽谈。三是水陆联动发展成效明显。开展港航、运管和公管等交通部门联动合作,深入实施水陆物流联动发展,推进湖州富钢、德清升大、安吉川达、长兴捷通等一批港口型物流企业新建场站项目;加强道路运输企业与港口码头、航运运输公司的合作联运,特别是大宗物资的中转、装卸以及联运等,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四是物流外包服务经营明显。成功开展第一批生产型物流外包和分离服务经营的基础上,积极与市经委、市贸粮和市供销社等相关部门协作,着力实施第二批物流外包和分离服务,生产商贸流通企业逐步分离内部物流业务,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外包经营模式,改变了目前全市生产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

3、装备制造业

2013年以来,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快速,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企业培育发展良好。一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省级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立,德清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加快建设,长兴大学科技城、安吉科教文新区建设全面推进,全市装备制造产业共完成省级新产品备案数239项,列入省级技术创新专项24项、省内首台(套)5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8项。目前,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全自动柔性钣金等先进生产装备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二是物流骨干企业增多。近三年来,装备制造业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明显增多,通过外引内育,涌现出了德马物流、三一重工、辛子精工等一批新的装备制造业行业骨干企业;诺力机械、巨人通力等一批老企业也快速成长,继续保持行业龙头企业地位。据湖州市经信委统计,目前,湖州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211余家,其中重点骨干企业有30余家。三是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液压机床、精密裁剪设备等一批技术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品已成为湖州市装备制造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仓储搬运设备国际市场占有率30%(欧盟市场占40%);皮革机械市场占有率30%,持续多年保持国内行业第一;水处理成套设备、液压机床的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10%、18%。四是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湖州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湖州市现代装备制造业“四位一体”提升计划》等相关政策。同时,作为省级现代物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地区,为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企业“机器换人”,省政府并给予湖州市试点企业一次性1000万元或500万元的省级补助。

4、高新园区建设

2013年,高新区拥有规模以上企业80家,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4家,院士工作站4家。2014年,高新区86家规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5.03亿元、增长18.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4.24亿元、增长18.2%。目前高新园区建设基础及条件:一是省级创新试点。湖州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于2013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现代物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面积14.12平方公里,坐落在太湖南岸,东邻上海,南接杭州,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中心,环杭州湾产业带和环太湖经济圈的腹地,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捷。二是重要发展平台。作为浙江湖州市市本级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湖州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未来十年湖州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园区紧紧围绕争创省级和国家级现代物流装备特色产业链高新区目标,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物流装备制造新阵地、转型升级发展示范区,成为湖州发展“加速器”、湖州经济“增长极”,建设长三角有实力、有地位、可持续发展力的产业园区。三是一流规划设计。高新园区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委托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开展产业规划,以“高端化、生态化、智慧化”为指针,全面提升园区发展品质、示范水平。目前,已与中科院、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深圳科技工业园以及中城建、中交通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科技园区、国企央企进行战略合作。四是产业基础良好。目前湖州现代物流装备产业发展具有良好基础,拥有德马物流、久立集团、三一装备等一批相对领先代表物流装备发展方向的行业骨干企业,引进东风日产风神物流、朗奥自动化、物流绿叶网等物流装备及相关产业链项目。三一装备、德马科技、上电科、锐格物流4家企业成功建立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

二、湖州现代物流装备产业存在问题

一是产品附加值不高,重大装备大型制造商少,产业规模小。据市统计局统计,近三年新增的制造业企业占规上企业数26.1%,但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为17.6%,利润总额占比14.3%,户均指标均低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的有14家,超过10亿元的有5家,占企业数仅为2.1%和0.7%。缺乏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据统计,湖州市在装备制造行业,只有小部分属设备制造,成套设备制造甚少,多数是轻型的机电基础件、器具和配件。产品以中低档次为主,总体质量、性能不高,加工精度、可靠性和自动化、成套化方面存在问题。

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投入不足,技术型人才较缺乏。据市统计局统计,近三年新增的规上企业开展Rffamp;D活动的有80家,占全市规上有Rffamp;D活动企业数的14.7%,Rffamp;D经费支出4.5亿元,占全部规上的10.5%,Rffamp;D投入强度为0.8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31个百分点。从研究开发投入来看,工业化国家制造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都在3%以上,高技术产业超过10%。从技术人员情况来看,目前大专院校培养的方向虽然已经向实用技术型人才这方面转变,但由于湖州资源和条件所限,还是跟不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人才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开发、产能增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三是产业质量不高,聚集度低,服务能力成套能力有待提高。质量与效益方面,据市统计局统计,2013年新增企业工业增加值率15.0%,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5%,全市平均水平增加值率17.3%,成本费用利润率6.2%。产业聚集度方面,中心城区规模以上企业数仅占市域的20%左右,工业总产值占25%左右,与中心城区应有的地位差距甚大。服务能力和成套能力方面,湖州市装备工业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上都落后于国际上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高水平的服务使进口产品的竞争力更强,在国内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服务水平和能力的差距造成的竞争威胁,不会小于产品技术上的差距。

四是湖州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据中国行业咨询网发布2013年长三角16个城市生产总值(GDP)的排名,湖州市2013年度排名第15位,仅排在最后一位舟山市第16位之前。排名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苏州1—2万亿元;第二层次是杭州、无锡、南京、宁波超7—8千亿元;第三层次是南通、常州超4—54千亿元;第四层次是绍兴、扬州、台州、嘉兴、泰州、镇江超2—3千亿元;第五层次是湖州和舟山2千亿元以下,产业基础相应比较薄弱。从各项经济指标实现程度分析,湖州产业的规模和质量都比较落后。

三、加快发展湖州现代物流装备产业的对策措施

1、培育做强一批龙头企业集团

当前,湖州物流装备制造业中缺乏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大企业,是制约产业整体提升的重要因素。在推动物流装备产业发展中,必须将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作为重要任务。一是大力引进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国内外科技含量高、有实力的装备制造龙头企业集团,带动产业链整体提升。引导和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同行大企业合作,迅速扩大规模和提高竞争力。二是大力建设重大项目。按照“谋划一批、保障一批、实施一批”的要求,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围绕湖州市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按照“建链、补链、延链”要求,科学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建立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机制,对固定资产投资在10亿元以上装备制造业项目,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在土地、金融、能源等方面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保障机制,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大力实施“三名工程”。深入实施建名企、出名品、育名家的“三名工程”,重点整合资源,选定30家大型龙头企业,100家重点骨干企业,建立名企、名品、名家培育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一批优势企业、主导产品、优秀企业家。力争在2016年内创建3个超100亿元大企业、30个装备制造业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队伍。

2、集聚壮大一批园区产业基地

产业基地是造就名企、名品、名家的重要的载体,必须加快建设壮大,发挥其重要作用。一是加快发展高新区产业示范基地。规划形成“一园、二轴、三区”的空间架构,明确我市现代物流装备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三年一规划,制定《湖州市现代物流装备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湖州现代物流装备产业做精、做特、做优、做强。深入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市县(区)联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协同创新、协同制造,创建省级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推进德马物流、三一重工、诺力机械、上电科等四家企业的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及物流装备重大技术攻关。二是推进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湖州产业的活力之源,但中小企业的产业产品竞争力较弱,必须加以集聚提升。按照平台建设保障、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开展部门联合整治和提高门槛倒逼转型方法,加快推进小微企业整合提升,推进产业集约、集聚、集群。重点推进“南太湖现代物流装备产业、南浔电梯装备制造产业、青山机电制造产业、临杭装备制造产业”等四大特色产业园基地建设,优化布局,完善配套,不断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四大特色产业园形成四大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三是提高产业协同制造能力。鼓励产业集聚集群发展,鼓励整机制造企业与制造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开展分包协作,形成紧密型的长期合作关系。支持工业工程总承包公司联合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服务与制造的新型合作体系。按照“专精特强”的发展要求,扶持一批专业特色鲜明、技术含量较高、配套能力较强、市场前景较好的装备关键部件制造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制造的发展格局。

3、做大形成一批技术创新平台

湖州物流装备产业始终处于中低端市场,提升物流装备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已成为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当务之急。一是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引导科研院校、团队、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区集聚,完善人才政策和孵化体系建设,结合南太湖精英计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人才工程,积极吸引一批装备制造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来湖创新创业,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设立资助创业投资专项资金等,吸引和集聚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发挥知识资本优势,利用科技成果创办装备关键部件的研发制造、装备电子、装备设计等科技型中小企业,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注入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的培育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使专利水平、标准化水平、新产品贡献率、利润率等创新指标普遍上一个台阶。大力推进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南太湖科创中心、吴兴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平台的建设与完善,推动设计、检测、测试、实验公共平台和机构的加速建立,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依托和支撑。三是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入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紧密协作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强化企业外部技术支撑。以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现代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明确建设3个以上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实施100个现代装备制造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实施现代物流装备制造产业技术攻关重大专项、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等;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机制建设。

4、实施推进一批两化融合企业

加快推动湖州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环节的应用,推进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两化”融合的试点、示范。一是提高产品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突出电子信息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的融合,不断提高智能装备、数字化产品水平。推广智能化生产控制系统的运用,推动信息技术在现代装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营销物流等环节的覆盖渗透、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带动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二是增强产业智能制造能力。在机械加工、电梯制造、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制造行业,突出“机器换人”,鼓励企业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装备替代手工及半机械化的装备,不断提升产业现代化制造能力和水平。全面开展以减员增效、减能增效、减耗增效、减污增效,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优质品率等“四减两提高”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力争每年装备产业技术改造投入不少于200亿元。三是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信息制造业,加快物联网传感器、无线射频(RFID)芯片、嵌入式软件、物联网装备的开发、生产和应用,并已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加大宣传和示范力度,带动更多的企业开展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推进吴兴区工业设计基地、德清省级地理信息产业园、德清微软淡竹国际软件园等项目。

5、建立形成一批智能装备体系

湖州市的物流装备产业普遍是附价值低、能耗大、成本高,因此,必须形成一批与六大重点领域配套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建立智能制造装备业体系。围绕现代物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智能化、专业化装备的需求,加快发展智能基础制造装备、智能仪表及控制系统、智能关键(大型)成套装备,突破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推进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智能制造装备集成创新能力,促进示范应用推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培育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围绕工业机器人应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高档数控加工工艺、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在线监测、人工智能、数字化制造等智能制造领域,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技术和核心能力的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商和系统集成商。三是提高关键部件及配套水平。支持企业围绕重点领域开展大型及关键部件产品研制,提高机械基础件制造水平;对面向行业应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制给予支持,带动智能控制器、传感器、变送器、关键精密测试仪器等仪器仪表产业发展;推进大型铸锻件等配套产品的研制,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6、积极搭建一批市场交流平台

积极搭建产业发展与交流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发展。一是开展现代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大规模开发我市现代装备市场。全面开展以减员增效、减能增效、减耗增效、减污增效,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优质品率等“四减两提高”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技术改造专项行动。鼓励企业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装备替代手工的、半机械化的、纯机械化的装备,进一步加快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二是开展售后服务支持企业拓展市场。制订优先采购就地就便开展售后服务的成台(套)装备的激励政策。每年公布《湖州制造重点装备目录》,政府性投资及补助、市属国有企业投资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目录中的装备。建立健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鼓励县区政府搭建平台,促进市内装备制造企业与政府性投资及补助、国有企业投资等项目业主的对接。三是举办装备制造业展示会引进项目。由市政府主办,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和高新区管委会承办中国湖州国际装备制造业展示会,展示和推销湖产先进装备,引进国内外现代装备企业、项目、研发机构和团队。市政府补贴支持中国湖州国际装备制造业展示会,重点支持组展好、利用展会招大引强业绩突出、开发装备市场成效大的高新区。同时,湖州市作为经济后发地区,在建设和发展中,要以装备制造业先进国家和地区为借鉴目标,以国内装备制造业发达省市为赶超目标,认真学习和研究上海的技术优势、江苏的引资优势、广东的规模优势、山东的结构优势、辽宁的基础优势,充分发挥湖州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全面提升湖州现代物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层次,加快实现湖州现代物流装备产业的计划目标。

[1]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Z].2010.

[2]“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28号)[Z].2012.

[3]浙江省推动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3]23号)[Z].2013.

[4]湖州市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实施意见(湖政发[2014]22号)[Z].2014.

猜你喜欢
湖州装备制造业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防晒装备折起来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湖州练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