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性金融在产业转移中的作用效果评估

2015-01-04 02:54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4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开发性皖江政策性

■ 罗 勇 副教授 张 旬(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武汉 430074)

国内外研究综述

开发性金融是由政策性金融演化而来的,比政策性金融有更多的内涵,比如开发性金融与市场结合的更加紧密。由于日本产业发展的历史渊源,其对政策性金融的研究最早,也最全面、系统。按照日本学者对政策性金融的研究,可以将政策性金融的作用简单地分为直接与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指的是通过向企业提供贷款资金,来帮助企业更有效的获取资金以支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而间接作用则是因政策性金融向企业贷款而对其他金融机构所起到的诱导、引导作用。白钦先和曲韶光(1993)在《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这一著作中通过对各个国家政策性金融的分析和比较,对政策性金融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陈元(2000)在《中国政策性金融的理论与实践》这一著作中提出政策性金融就是将市场和计划进行巧妙的结合,并且认为政策性金融通过“引导—虹吸—扩张”这一机制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向好发展。

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2006)通过研究认为开发性金融可以作为中间媒介向市场传达政府的产业政策决策,进而促进国家产业政策的执行。苏玮、梁士涛(2007)和李志辉、张晓明(2007)的研究结果均显示国家开发银行有助于国内的产业转移,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后者还认为其对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效果不显著。安徽省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2011)以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为切入点,同时,采用皖江城市带的几种产业的发展状况为案例,来研究产业转移过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王春环(2012)通过产业转移对承接地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利用不同省份的企业经营数据,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的企业的经营情况。张曦(2013)通过收集皖江示范区的经济数据,对比分析了皖江示范区在示范区规划实施前后的发展情况。

总结而言,开发性金融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具有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指的是通过向企业提供贷款资金,来帮助企业更有效的获取资金以支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而开发性金融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间接作用则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民间金融机构产生的诱导作用、对承接地投融资的影响效果、对产业承接地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对进行产业转移的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承接地产业结构的影响。

本文将以安徽省皖江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采用数据统计分析、回顾性结果评价、价值评价等方法,来评估开发性金融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直接作用效果与间接作用效果。

开发性金融在皖江示范区的直接效果评估

皖江是指长江区域位于安徽省境内的多个城市组成的区域。2006年,皖江区域被纳入实现“中部崛起”国家战略的重点区域。2010年1月,皖江城市区域被正式批准成为产业转移示范区。到2013年为止,国家开发银行已经累计向示范区贷款1438亿元,在皖江示范区项目贷款余额1252亿元,其他国内商业银行以及国际金融组织累计向皖江示范区贷款677亿元,贷款余额为592亿元,见图1。

图1 截止到2013年末国开行和其他商业金融在皖江示范区贷款额

图2 国开行2013年项目贷款情况

图3 示范区2013年投融资及引进项目情况

表1 示范区2008至2013年地区各项指标及其占全省比重情况

图4 示范区2008至2013年范区财政收入及其占全省财政收入比重

图5 示范区2008至2013年城乡收入差距

图6 皖江示范区2008至2013年产业结构对比

图7 皖江示范区2013年项目投资情况

国家开发银行积极推动皖江示范区的重点项目建设,在交通基础设施、开发园区和企业转移及其发展方面都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国开行在示范区贷款中占了绝大多数的比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图2是通过查阅皖江示范区各城市2013年统计数据后制作的。

通过查阅2013年安徽省及其各城市统计公报,获得了关于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其他投资项目以及贷款和投融资的数据,并绘制图3。在这些项目中,绝大多数项目都得到了国开行的贷款支持,可以说国开行在项目转移过程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开发性金融在皖江示范区的间接效果

(一)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评估

1.示范区经济总量。通过查阅2008-2013年安徽省及其各城市统计公报,绘制了关于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数据的表格,具体如表1。

由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皖江示范区的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平均在6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也达到50%以上,在安徽省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皖江示范区已经成为安徽省的发展中心。

2.示范区财政与人均收入。从2008年到2013年的统计公报上,我们可以看到安徽省的全省财政收入和皖江示范区的财政收入的情况,并且可以获得城乡居民的收入数据,基于这些数据绘制了图4、图5。从图4中可以看到皖江的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0%以上,占比较高。从图5中,也可以看到基尼系数呈下降趋势,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

(二)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效果评估

1.产业结构。查阅2008-2013年安徽省及其各城市统计公报,获得皖江示范区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具体如图6。

从图6中可以看出,示范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逐年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示范区的产业结构正逐步向良性的结构发展,对于安徽省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2.承接产业转移。查阅2013年安徽省及其各城市统计公报,获得关于示范区各产业投资和项目建设情况以及投融资的数据,具体如图7。

从2013年皖江示范区招商数据来看,苏浙沪是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来源区,三省中浙江转移企业数量、金额第一,江苏次之,上海最后。三省在示范区的在建项目和投融资情况如图8。

(三)示范区企业经营效益评估

通过查阅2010-2013年安徽省及其各城市统计公报,可以得到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和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具体见图9。

由图9可以发现,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的总额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而企业全年亏损额在呈逐年下降的态势,这说明示范区企业经营效益正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四)示范区融资效果评估

通过查阅2013年安徽省及其各城市统计公报,绘制皖江示范区各市及全省信贷投放情况表,具体见表2。可以发现,金融资本对示范区的贷款支持还是非常大的,存贷比平均水平在70%左右,新增贷款的完成进度也在60%左右,示范区产业转移得到了金融的极大支持。

查阅2010-2013年安徽省及其各城市统计公报,绘制皖江示范区2010-2013年新增贷款情况图,具体见图10。可以看出,示范区新增贷款量在逐年上升,占全省的比重也在不断扩大,示范区所得到的金融支持在全省范围内是非常高的,而这对整个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表2 示范区2013年各市和安徽省贷款情况(亿元)

图8 苏浙沪向皖江示范区专业项目数量及到位资金

图9 示范区2010-2013年企业经营效益情况

图10 皖江示范区2010-2013年新增贷款情况

图11 皖江示范区2010-2013年直接融资状况表

图11显示,从2010年示范区被批准成立至2013年以来,示范区的融资呈快速增长的态势,示范区直接融资额占全省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5%以上,所占的比重很高。而这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通过开发性金融推动的。

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通过查阅安徽省及各市统计数据可知,从2008年至2013年,皖江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由5682.21亿元增长至12555.5亿元,财政收入增幅较大,人均收入显著提高,财政收入由845亿元提高到2144.6亿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分别由14012元、4739元提高到35083元、11865元;固定资产投资2008年为4776.35亿元,2013年达10433.9亿元,增长218%。从2013年示范区的一些经济指标来看,示范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占全省比重超过60%,可见皖江示范区作为安徽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地位不断提高,带动作用已经凸显。

此外,2008年皖江示范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52∶37,而2013年产业结构演化为8.5∶58∶33.5,第一产业比例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比例得到了大幅度的上升,第三产业却由于第二产业增长的挤出效应而有所下降,但产业的质量却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总而言之,皖江示范区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正逐步呈现集中发展的态势。

但皖江示范区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问题有:部分工业行业增长减速。示范区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5个增加值增幅比上年回落,其中机械设备、石化、家电、农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分别回落7.6个、2.6个、7.9个和3.7个百分点;贸易出口的增速出现大幅度下降。2013年,示范区实现进口出口贸易总额392.1亿美元,增长了15.2%,和安徽全省相比低1.2个百分点,和上年相比回落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29.2亿美元,增长2.7%,增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回落99.4个和43.7个百分点,呈大幅下滑态势,与上年54.2%的增幅形成较大反差;主导产业不突出。皖江示范区的主导产业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缺少特色,并且在差异化竞争方面也很不足;新增贷款占全省的比重出现持续下降的态势。2013年末,新增贷款占全省总量68.2%,和上年相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和2010年、2011年相比分别低6.3个和2.5个百分点,持续三年展现下降的趋势,平均每年下降2.1个百分点。

(二)建议

第一,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按照科学发展、错位竞争的要求,在每个园区选择两到三个主导产业,并确定一个首位产业,培育和壮大示范区各市的主导与首位产业。第二,推动融资机制的完善和创新。联合开发性金融机构和国内外商业金融机构,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打造地方投融资平台,提高示范区的资金供给能力和融资效率。第三,提高招商引资的前瞻性。转变招商引资的模式,引进更高质量、能产生更多综合效益的项目,而不再仅仅局限于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上,从而促进示范区在产业转移基础上的产业升级。第四,完善示范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从示范区整体层面进行全局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在重大项目规划方面要遵循科学方法,最终做到提高示范区内人和物的流动效率的目的。第五,推进示范区和其他领域或同一领域的优秀者的交流、合作与发展。通过向相关领域的优秀者取经、学习,来提高、改进示范区的规划和建设,进而提高示范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优势。第六,提高示范区的服务支持建设,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建设。随着产业的转移,示范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劳动力的需求结构的变化,示范区应该引进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加快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养,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示范区人力资本,最终推动示范区的整体水平提升。

1.白钦先,曲韶光.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1993(7)

2.白钦先,王伟.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财贸经济,2002(4)

3.陈元.中国政策性金融的理论与实践—兼论国家开发银行的改革和发展[J].金融科学,2000(3)

4.苏玮,梁士涛.开发性金融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07(1)

5.李志辉,张晓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开发性金融支持(DFS)研究—基于微观农户行为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7(6)

6.安徽省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汪贵胜,冯静生,刘慧宇,章进.关于承接产业转移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为例[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6)

7.何月冰.广东省产业转移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8.王春环.产业转移对承接地企业的业绩影响[D].复旦大学,2012

9.严华.开发性金融支持产业升级的效应分析[J].浙江金融,2011(6)

10.张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11.马小雪.皖江城市带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12.郑兰祥,吴瑶.金融支持产业转移对策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0(34)

猜你喜欢
开发性皖江政策性
山西首个政策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入保险落地
2022-2024 年广东省政策性渔业保险
罗克辛刑事政策性刑法体系批判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开发性核电厂厂址保护工作探索与初步实践
“小鲟”过皖江
开发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开发性金融助推四川棚户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