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脑钠肽 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分析

2015-01-07 06:54王占福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5年24期
关键词:伤情二聚体外周血

徐 博 王占福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110041)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脑钠肽 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分析

徐 博 王占福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110041)

目的 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脑钠肽、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为判断伤情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9例作为观察组,依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型组28例、中型组29例和重型组12例;另选同期入院健康体检的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脑钠肽、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结果 四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脑钠肽、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伤情与脑钠肽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脑钠肽、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水平与颅脑损伤患者伤情具有一定相关性,可能用来作为伤情及预后的判断依据。

颅脑损伤;急性;脑钠肽;D-二聚体;C反应蛋白

急性颅脑损伤是仅次于四肢外伤的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创伤性疾病。颅脑损伤是指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头皮、颅骨、脑组织等的损伤。近年来,尽管临床诊治颅脑损伤的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由于颅脑损伤病情变化快,临床表现复杂,其死亡率和致残率仍居身体各部位损伤之首[1]。因此,临床医生需要对颅脑损伤程度、病情演变及预后做出准确判断。目前,临床上判断伤情最常用的方法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并结合CT、磁共振(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是此类方法对结果的判断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出入,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探寻其他能够准确判断伤情的方法。由于颅脑损伤患者体内存在着多种病理生理学变化,如纤溶系统亢进的短暂性高凝状态、炎性因子表达上调及脑组织损伤修复功能异常等[2-4],导致体内多种生化指标出现改变,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新思路——根据体内生化指标的改变来判断伤情。因此,本研究选择脑钠肽、D-二聚体、C反应蛋白作为观察指标,比较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2014年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9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9例、女30例;年龄23~74岁,平均(48.3±24.2)岁;开放性颅脑损伤21例、闭合性颅脑损伤48例;暴力打击35例、坠落伤14例、交通意外伤12例、其他8例;受伤时间0.5~4 h,平均(2.3±1.3)h。依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型组(13~15分)28例、中型组(9~12分)29例、重型组(3~8分)12例。另选同期入院健康体检的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5~69岁,平均(47.2±22.0)岁。本研究均履行充分告知义务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组标准 ①均明确诊断为颅脑损伤,排除原有颅内疾病,如脑肿瘤、脑出血性疾病等;②不伴有身体其他脏器损伤;③入院时无全身急性或者慢性感染性疾病;④无应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史;⑤自愿参与本研究并且能配合随访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组后,观察组患者于入院时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分离上层血清后-80℃保存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脑钠肽、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具体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校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各组基线资料比较 四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基线资料对于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见表1。

表1 各组基线资料比较

2.2 各组脑钠肽、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比较 四组间脑钠肽、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在进一步相关性分析中发现,伤情与脑钠肽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s=-0.376,P<0.05);与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s=0.338、0.409,P<0.05)。

3 讨论

颅脑损伤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外伤,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损伤复合存在。根据颅脑解剖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头皮损伤、颅骨损伤、脑损伤,三种损伤可单独存在亦可复合存在。颅脑急性损伤患者脑组织在短时间供应中断,从而引起脑细胞水肿、缺氧、缺血等症状。患者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此,如何在颅脑损伤发生后早期准确评估病情并对预后进行判断,再此基础上做出科学、准确的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颅脑损伤患者往往出现下丘脑—垂体—靶器官调节能力异常,导致机体出现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者,常有脑钠肽调节能力异常,使得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介质脑钠肽不能正常入血作用于心肌细胞,使其产生激素脑钠肽;相反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血中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增高可分别抑制介质脑钠肽和激素脑钠肽的释放[5]。凝血紊乱是损伤出现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相关研究显示,颅脑损伤后凝血紊乱发生率为3%~64%。主要表现为短暂高凝状态后出现继发性纤溶系统亢进,容易继发血栓进一步加重损伤[6]。C反应蛋白是在人体分布广泛,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在应激状态下水平上调。当颅脑损伤发生时,C反应蛋白可能与受伤组织或细胞释放的自体毒性物质结合促进解毒,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和机体的修复[7]。

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69例颅脑损伤患者,旨在观察不同伤情下患者脑钠肽、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结果显示,损伤越严重,外周血脑钠肽水平越低;而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因此我们认为,脑钠肽、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水平与颅脑损伤患者伤情具有一定相关性,可能用来作为伤情及预后的判断依据。

[1] 吴孟超,吴在德,吴肇汉.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96-197.

[2] 陈亮,周嘉敏,赵浪平,等.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3,6(S1):75.

[3] 彭远强,粱鉴添,温宝泉.老年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糖、C-反应蛋白、血小板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3835-3837.

[4] 赵飞,何先弟,汪华学,等.老年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脑钠肽、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8):2109-2110.

[5] 彭立辉,肖翠娥.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BNP和NSE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9,22(3):230-231.

[6] 李钢,徐如祥,柯以铨,等.颅脑损伤急性期凝血常规及D一二聚体变化的临床观察[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5):758-760.

[7] 马海峰,张强.颅脑损伤急性期C-反应蛋白与脑损伤程度、病情发展及预后的关系[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5):43-46.

表2 各组脑钠肽、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比较

R741

A

1672-7185(2015)24-0053-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5.24.026

2015-09-25)

猜你喜欢
伤情二聚体外周血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短信
小山余梦
眼外伤围手术期护理50例效果分析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
CCL17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