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性格特质的“隐形分组”学习探索

2015-01-09 12:23宁雪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隐形特质卡片

宁雪

传统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最常见的小组合作方式就是“拼桌子”讨论问题,让我们来分析这种具有代表性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 合作流于形式

这种将课桌摆在一起的合作方式,只是形式上的合作,分组的决定权基本掌握在教师手中。在分组过程中,组内成员彼此间是否存在个性品格、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的差距都有待考察,而这恰恰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如果组内成员彼此缺乏互助性且存在学习特质的趋同性,合作学习就不能实现课堂效果的最大化。

2. 组员缺乏分工协作

我们在课堂上不乏会看到一些“伪合作”的现象,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示机会。如每个小组发言的学生,大多是组内固定的一两个学生,而且形式上,最后也演变成教师与学生一对一交流,其他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精神常游离于课堂。

不同性格特质学生的“隐形分组”尝试

综上所述,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我以一节思品课来阐释基于不同性格特质的“隐形分组”合作学习的探索。

在课前,我将学生的性格特质分为四组:第一组,内心丰富,细致入微,爱好广泛,喜欢观察生活;第二组,冷静理智,条理清晰,精神集中,喜欢逻辑推理;第三组,热情勇敢,开朗大方,善于表达,喜欢实际操作;第四组,记忆牢固,热衷计算,想象力丰富,喜欢回顾并总结。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将这四种性格特质用四种水果卡片来表示,在学生走进教室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观察这四种性格特质,并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来选择对应的水果卡片,佩戴在胸前。但是,教师并没有采用桌椅聚拢的方法来实现形式上的分组,当学生佩戴好符合自己性格特质的水果卡片后,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按照以往的顺序坐好。

“隐形分组”是指没有组间明确的空间界限,也没有人数限制,但是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与他周围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不同性格特质的,我们需要的小组合作就变得更有自由度,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优势从图片中寻找线索,实现了小组合作要求的互助性和互补性。

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环节的需要,从学生胸前佩戴的水果卡片中寻找具有符合要求的性格特质的学生来回答相关问题,并引导代表不同性格的学生互相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如教师通过列举“微博寻人”的事例,希望学生从中比较出网络相较于其他传播媒介的优势,教师就可以从佩戴绿色西瓜图案(代表冷静理智、条理清晰、精神集中、喜欢逻辑推理)的学生中来寻找答案。再如,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逻辑推理的环节,需要学生从几张平淡无奇的图片中找出相应的线索,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与自己不同特质的同学来共同分析讨论,学生可以根据对方胸前佩戴的卡片遵循就近原则,来寻找可以讨论的对象,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做出最准确的判断。

基于性格特质的“隐形分组”反思

首先,这种分组方式是建立在学生对自身了解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自身的性格特点,让教师在课堂中相对精确地寻找到最适合的回答者,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分组中部分学生精神游离于课堂的问题。

第二,隐形分组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周围同学佩戴的性格标志的不同来选择讨论的对象,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突破了人数的限制,实现了全班范围内的合作,或者说班级本身就是一个多种优势的大型组合,弥补了传统合作分组流于形式的问题。

第三,学生的学习优势是多样的,一种标志的佩戴只能代表一种优势,教师提出的设问不必寻找针对性较强的学生来回答,也可以尝试不同性格特质的学生来回答,不仅强化了学生原有的学习优势,而且激发了学生新的学习优势,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性格特性的教学,让教师始终在设问的设置上不断强化四种不同的性格优势,激起学生对自身优势的认同感,并挖掘新的优势。但性格优势的设定能否更加科学和完善,需要教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进行补充,使“隐形分组”科学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   编辑  王宇华   ■

猜你喜欢
隐形特质卡片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摆卡片
倒过来的卡片
隐形人
一张卡片
我变成了一个隐形人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0感无暇” 隐形妆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