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征途中的无言丰碑
———追记总参某部研究员方平

2015-01-10 08:13陈春晓邢玉婧
军营文化天地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方平研究员课题

文/吴 旭 陈春晓 本刊记者 邢玉婧

强军征途中的无言丰碑
———追记总参某部研究员方平

文/吴 旭 陈春晓 本刊记者 邢玉婧

5月25日零时,总参某部研究员方平同志,因连续高负荷工作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在北京牺牲,年仅41岁,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激越冲锋的强军征程上。

入伍20年,方平始终坚守信息技术领域某高难方向,不曾游离,不曾停步,以“状态满弓、激情满格”的血性冲锋,奋战在高难之巅,铸就了“肩扛红牌克高难”的“方平传奇”,创造了“一天一夜打一个漂亮仗,一个通宵获得一份大成果”的“方平速度”,培育了为推动该领域工作转型作出突出贡献的“方平团队”,谱写了爱事业、爱亲友、爱生活,大爱无疆、至真至善的“方平情怀”……

方寸之间洞悉战场风云,平凡之中铸就非凡事业。方平走了,但他还活着,依然挺立在信息战场的精神高地。

循梦前行:探求数字王国的奥秘

1981年秋,湖北省黄冈麻城市第一实验小学,二年级的课堂上,老师正给学生们讲着故事。

“陈景润就待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手写笔算,用了整整10年时间,终于成功证明了1+2=3,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台下,方平被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深深吸引,清澈的眼睛焕发着明亮的光彩:“长大了,我也要当数学家!”

在大人的眼里,“当数学家”只是一句孩子的戏言,没人想到,探寻数字的奥秘真的成了方平一辈子的事业。

结缘,从那一刻起。努力,从那一刻起。

与数学难题较劲成为他每天的一大乐趣。在高中班主任的印象里,“一般人遇到难题会绕道走,方平却是越难越来劲,非要弄明白不可。”

高三那年,方平参加湖北省数学竞赛,获得一等奖,武汉大学向他伸出了保送数学试验班的“橄榄枝”。

1991年7月,方平怀揣着保送协议,乘上大巴,从黄冈中学返回老家。一路上,感受着高中毕业的轻松自在,憧憬着美好的大学生活,方平意气风发。

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让他陷入险境。那年夏天,长江中下游地区暴发洪灾。方平途经新洲时,前后的道路都被洪水阻断。浑浊的江水猛烈冲击着新洲大堤,刚刚铺好的沙袋瞬间就被卷走,地势低洼处已经出现管涌,不及时堵住,随时可能决堤。情况万分危急,抢险人员却一筹莫展,被逐渐上涨的洪水逼着一步步往后退。

方平的心绷得越来越紧。突然,后退的人群让出一条路,一片绿色的身影迎着洪水冲了上去。“解放军!是解放军!”惊慌的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绿色的大卡车运来了抗洪物资,年轻的战士们成排成队跳入汹涌的洪水,用身体护住大堤……

两天两夜后,方平终于脱困,平安回到家中。那些绿色的身影却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

方平的家乡是革命老区,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等开国元勋,有着“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红色基因。曾几何时,方平也做着同样的从军梦、英雄梦,但从没有像这一刻那么清晰。

4年后,方平以优异成绩完成大学学业。在选择毕业去向时,他的数学梦与英雄梦不期而遇。

那是1995年,总参某部来到武汉大学数学系招生。当时方平正在企业、高校、证券公司和科研院所之间权衡,单凭考得的“软件工程师”这一资格证书,方平就能获得2000元以上的月薪,而那时部队给的工资才400元。但得知部队招生消息后,方平赶忙找到了负责招生的郑孝琳和熊凤婷。

方平没有问福利待遇,上来就问:“我学的是数学,到你们那儿能用得上吗?”

“能,只要你好好干,一定能发挥大作用。”

“你们的工作难吗?”方平兴奋地追问。

“很难。”两位大姐实话实说。

“太好了,那就是我想要的!”方平当场签下了协议,怀着对建功立业的憧憬,怀着英雄的梦想来到了部队。

一年后的冬夜,方平回到宿舍,掩饰不住兴奋,得意地告诉室友宋孝炎:“我要发达了!我要发达了!快做出来了!”

不久,肩扛“红牌”的方平找到了解开某高难课题的“钥匙”,荣立战功。

庆贺之余,郑孝琳不无得意地问方平:“怎么样,当初没骗你吧?”

方平“嘿嘿”一笑:“郑大姐,当初多亏了你!我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执著攀登:向着神圣事业的巅峰

“一鸣惊人”的方平并没有就此“发达”。

信息技术的道路除了偶尔的光芒绽放,更多的是在黑暗中探索、迷雾中搜寻。随后几年的攻关,方平深深领教了攀登该领域险峰的艰难、甘愿长期坐冷板凳的残酷,即便百般努力仍难有大的突破,方平遭遇了工作上的瓶颈期。

2000年,方平被选派攻读中科大硕士研究生。在那里,他进一步接触到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也发现了所学的广阔应用前景,经导师介绍,承担了一些企业项目。也就在那段时间,他收到了多家知名公司的高薪邀请。

一边是市场大潮的诱惑,一边是无法突破瓶颈的煎熬,方平有些动摇了。可当处政委贺明和科长赵勇连夜找到方平时,他突然发现之前的犹豫是如此的不值一提——原来,他根本舍不得这身军装,割舍不下这份事业。

历经考验的信念,才能转化为真正的信仰。方平推掉了所有地方公司的课题,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如果说以前的方平,还多少沉浸在个人“数学家”“英雄”的梦想中,那此后的方平则完全融入到了对信息技术尖端领域事业的不懈追求探索中。

“方平不太注重外表,只对学习感兴趣,一天到晚琢磨事,很痴迷。”同批读研的兄弟部队研究员孙甜回忆这段经历时说,“研究生学习经历中,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我们后来的工作转型也好、发展也好,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思路开阔了很多。”

2003年6月,方平完成学业,奔赴久违的一线战场,加入陆兴国研究员领衔的理论研究室。

在这里,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为某重点课题建设数据库,对海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当时,这是一项新型数据处理方式。方平整天泡在机房,逐条分析、筛查,将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穷尽。仅用2个月时间,就提前高质量完成任务,为后续攻研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晚,陆研究员特意犒劳课题组成员,聚会一开始便提议:“我们的第一杯酒,要敬给方平。”

方平高兴之余,一股敬意油然而生。

研究室承担的课题,艰深程度远远超过方平的想象,到处都是荆棘,很长一段时间都感觉无路可循。

然而,陆研究员压根没把这些困难放在心上,始终带头冲锋在最前线,硬是在看似山穷水尽的绝境中找出一条道路,从漆黑如墨的暗夜中捕捉到一丝丝光明。

“是什么让早已‘功成名就’的陆研究员如此拼命,又是什么让他在似乎看不到希望的征途上依然乐观?”方平受到强烈的震动,更深切地感受到前辈们的无畏担当和艰辛求索。

2004年,方平领命拓展某攻关手段。拓荒的道路总是充满艰辛:技术储备为零、参考经验为零,摆在面前的除了几台电脑,再无他物。

没有基础,就从头学起;没有装备,就自行研制;没有道路,就在茫茫信息海洋中一点点摸索。失败了,反思教训,从头再来;成功了,总结经验,继续前行。

而这背后艰难求索的过程,非亲身经历难以体会。

研究员洪德盛回忆说,“有一次跟方平聊天,听他不经意说起,他把某系统源代码逐行完整地读完了,对整个系统了如指掌。”这相当于精读1000万字的大部头著作!方平就是用这样的“笨”功夫,不断探寻发展的可行之路。

某编程语言的底层技术原理,内容庞杂,但方平烂熟于胸,只要说出想实现的功能,不管多偏僻,他都能立刻给出相应的函数。“他写代码就像魔法”,见过方平编程的人无不赞叹。方平写程序不用通用编译器,是用命令行,速度非常快,一遍成功,根本不用调试。而方平对此却有着自己的理解,他曾谦虚又实事求是地说:“对一名研究员来说,编程快不算本事。”方平对自己,始终有着更高的要求,也逐渐成长为为数不多的兼通多个领域的专家。

无尽的探索、耕耘,换来丰硕的战果。

2007年,某课题陷入僵局,在即将看到曙光时,一道鸿沟硬生生地将道路阻断,传统思路无路可走。方平带课题组前去支援,运用全新技术研制出某成果,取得突破。时至今日,他所研发的这项关键成果,仍然在该部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信息技术工作中没有灵光一现、捅破一层窗户纸就能取得的成就,就像爬山锻炼和攀登珠峰的差别,没有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必胜信心,没有持久的勤奋和激情,是不可能登顶的。”陆研究员如此评价,“我们的很多骨干都很刻苦勤奋,很努力。方平是我们队伍中出类拔萃的代表。”

初心不改:坚守也是一种冲锋

2010年,某专项会战告一段落。战场指挥部内,某处处长对长期并肩战斗的老朋友方平说:“要不要留下来继续一起干?在这里,以你的能力,出大成果是早晚的事。”

方平婉言谢绝了。

2013年,某专项任务经过一年半的突击告一段落,实现了多项创新。该处长挽留的态度更加诚恳,“任务还要继续,希望你能留下担任课题负责人。”

方平再次婉拒。

人才在各方向间交流,在该部队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方平入伍20年来,虽奔走在各大型会战战场,却一直坚守着业内公认的某“硬骨头”“冷板凳”方向。

也许,方平会常常想起入伍时的那句问答——“难吗?”“很难!”

也许,方平会常常想起那一个个“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前辈,会想起“一边斗病魔,一边想工作,为了事业坚守到底”的宋海强研究员,会想起“一生一世就干这一行”的一等功臣沈学扬,会想起离休不离岗一生牵挂着事业的离休干部孙力……

方平更忘不了,他与研究员洪德盛的那次谈话。

2009年,某领域工作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不乘势跟进,将举步维艰;应势而变,就意味着工作思路要作重大调整。

“攻研几十年了,难有大的突破。这是我们几代人的心结,能不能从我们开始,了了这个心结,谱写这个领域新的历史?”

仲夏的一天,洪研究员在办公室与方平促膝长谈。“我们要做信息技术领域的国家队,就要赶超世界强国水平,当世界一流的‘国家队’!”

一连几天,方平脑海中不断回响着洪研究员的话。几天后,方平径直找到了他:“不做,会遗憾终生!尽力试试,没有遗憾。我愿意做这个事!”

不久,一个来自各领域的30人大型课题组在该部队某处成立,方平被担纲领衔的洪研究员“委任”为“技术总监”。

技术基础、管理基础、组织基础,一切从头再来;探索方向、梳理思路、整合团队,部署有条不紊;寻找课题、积累资料、向核心进军,战斗永无止歇……方平的全部心血都融入了他所钟爱的事业。

该课题完成后,洪研究员在该领域某期刊上发表了《信息技术工作某原理》一文,这是我军该领域系统梳理归纳这一新型战法理论基础、技术手段和应用前景的第一篇论文,成为指导某方向业务转型的开山之作。洪研究员说:“这其中的很多思想观点,都是方平提出的。”

坚守,乐在其中;坚守,不计名利。

2009年,课题斩获重要成果。上级决定,给该课题申报某成果二等奖。

当年,方平正面临续评高职。这次多年来该方向少有的突破,无疑将为他增加一块重重的砝码。

“工作都是大家干的。”商量成果奖排名时,方平决定将奖励让给年轻同志。

2011、2012年,处里两次推荐方平参评正高职研究员,方平却连连摆手:“研究员是很神圣的!我还不够资格。”2013年,方平实在再无理由推让,获得全票通过!

坚守,绝不是守成,更是不断地攀登、开拓、追寻。

今年年初,某联合战场正式组建。临行前,方平对单位领导说:“我们工作的发展,也要借助外部力量,这次联合会战是绝佳的机会,我带着我们的重点课题过去,家里的事我也兼着。”

5月的一天,方平回来参加课题组技术交流会。会上,方平很高兴地向大家介绍了联合战场取得的技术进展。临别时,他鼓励课题组成员:“目前我们从事的领域处于战略机遇期,有很多的机会。只要坚持下去,肯定会有大的成果,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

2015年6月,方平去世后一个月,由总参某部和沈阳军区某部、北京军区某部联合完成的某重大课题,经层层论证,正式申报全军某领域成果一等奖。申报表上,课题完成人“方平”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一次他没能推掉。

时至今日,方平的父母和亲朋,关于他的工作情况只知道两点:一是在北京,二是在部队。★

责任编辑:邢玉婧

猜你喜欢
方平研究员课题
春雪
贾康研究员
蒋保江研究员简介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原主编邵贻和研究员逝世
郭占恒研究员
擦亮初心: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