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厚笃实公仆情
——缅怀父亲吴敦诚

2015-01-16 02:37吴晓雄
红土地 2015年5期
关键词:周宁工作

吴晓雄

敦厚笃实公仆情
——缅怀父亲吴敦诚

吴晓雄

父亲离世已经整整10年了。然而,父亲那种勤恳办事、坦诚待人,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永远激励着我们实在做人、实在做事,实心实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工作。父亲永远是我们人生的光辉榜样。

父亲于1932年2月出生在闽东周宁县南庄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从小给地主放牛,靠勤工俭学读完高小。投考初中时,父亲考试成绩非常优秀,全县排名第二,但入学仅一个多月,就因学费困难,辍学回家。1949年6月,革命胜利的曙光已经临近,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四处抓壮丁。为防止被抓丁,父亲到李墩沈洋村当私塾教员。在这期间,他接触到了党的地下组织,任文书一职,帮游击队写信,传递情报等。1949年8月周宁和平解放。父亲积极参加组建周宁县新政权的工作,充分体现出一个青年人对新政权的向往和热爱,他积极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开展减租减息和征粮工作。1951年6月,省林干班分配给周宁县一个名额,父亲被组织推荐参加学习,结业后就留在县人民政府农林建设科工作。1954年9月,父亲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县政府农林建设科副科长、科长,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县委委员兼咸村区(全县共设四大区)区委书记。就这样,父亲一步一个脚印,从老区的大山深处走来,从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员成长为一名深受群众爱戴的领导干部。

革命是个大熔炉,可以锻炼人,成就人。父亲是从艰苦岁月走过来的人,深知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他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我是革命的后来者,却是革命的幸运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我吴敦诚。我没有理由不为党、为人民奉献终身。”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岁月里,许多革命老干部受到冲击,遭批斗,蹲牛棚,下放劳动,有的被关进监狱。父亲官职虽不大,但也被当作“走资派”抓去游街批斗,后被下放到霞浦县大坪水库劳动改造。在这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父亲也没有动摇过对党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他同群众一起奋战,日夜坚守工地,与大家共同研究技术革新,提高工效,使大坪水库工程比原定计划提前一年竣工,使沙江公社1万多亩中低产田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同时解决了沙江近2万人的饮水问题。

吴敦诚工作照

知屋漏者在宇下。“民以食为天”,父亲深知要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必须首先把粮食生产搞上去。1970年,父亲被派往霞浦县老区溪南工作,任公社党委书记。这里面海背山,风大土少,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农民吃粮十分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带领公社干部,走遍了沿海山区的每个村子,调查研究,发现当地农民生活很艰苦。他下乡时常背米给农民家的婴儿熬粥,自己却与他们一起吃番薯米;他知道基层干部的困难,把刚买的皮鞋送给要上县城开会的同事,自己却穿着旧胶鞋;其实,那时父亲的生活也很艰苦,房间空荡荡的,换洗的衣服只是用一块白布包着,连衣橱、箱子也没有。他就这样与当地的干部群众同甘共苦。他的无私和真诚,感动了当地的干部群众,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经过三年努力,溪南公社不仅粮食搞上去了,而且多种经营也发展了起来。宁德地区还把溪南当作“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先进典型,并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进行大力宣传。

父亲懂得,有了粮食,只能解决农民吃饱饭,不能致富。只有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才能帮助老百姓致富。在那个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父亲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顶着压力,保护即将成熟的油菜和蚕豆等经济作物免受摧残,农民家养的鸭子在“割资本主义尾巴”之时免遭宰杀,使多种经营发展起来,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当年下放在溪南公社的知识分子宋志坚同志清楚地记得这点点滴滴。在纪念建党80周年时,他撰写的《非常岁月》(原载2001年第7期《文明大观》)一文,介绍了父亲是“在那个非常岁月中能够以自己的心灵弥合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的人,在极‘左’思想像潮水般涌来的时候,能够以自己敦厚的肩膀顶住来自上面的压力而不随波逐流的人”。

父亲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从我们记事起,就很少见到他的身影。上世纪60年代,父亲服从组织安排,从周宁调到霞浦工作,一去就是11年。妈妈带着我们四个兄妹,留在周宁老家照顾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父亲很少回家,每年春节才回来与我们团聚几日,尔后又总是匆匆离去。记得有一年父亲回家过年,遇上漫天大雪,公路都被冰雪封住了,急得父亲坐立不安,一天之内几次去车站询问何时才能通车。1974年5月,父亲从霞浦调回周宁任县委副书记。我们一家老小好不容易把他盼回家了,但是第二天,他就下乡去了,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正当他准备为改变家乡面貌大干一番时,一纸调令又把他从周宁调到更偏僻的老区屏南任第二书记并主持县委工作,父亲又马上到屏南上任。第二年,我们一家才迁往屏南,直到这时,我们才算有了一个真正完整的家。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是聚少离多,经常是我们起床,他已上班,我们睡下,他还没回来。有时下乡一去就是好几天,风尘仆仆地回来,与当地老农没啥两样。偶尔在家,也总是有人来找,往往父亲人还未到家,就已有人在家等待,经常是父亲一边吃饭,一边听来人说话,有时还叫客人一起吃,父亲饭碗一放下,又去处理事情了。

当官是一种责任,是担当,父亲深知这个道理。1978年3月,父亲被推选为屏南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同年12月任县委书记。当时的屏南是个老区贫困县,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们戏称“又贫又难”。当地有句民谣:“地瓜当粮草、火笼当棉袄”,这是闽东老区山区百姓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父亲认为,解放20多年了,屏南老区人民生活还没有根本改善,究其原因,还是长期受极“左”错误路线的影响,在指导思想上搞“一刀切”,单打粮食生产,推行在海拔千米的高山上种双季稻,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父亲在指导农业生产中,注重调查研究,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整生产布局,充分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让他们利用当地山多田少的自然优势进行种植,发展多种经营;制订相应政策,鼓励社员扩大家庭副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父亲冒着被戴上“走资本主义道路”帽子的风险,给农贸市场正名,赋予其合法的经济地位,促进了农贸市场的发展,给屏南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为了进一步推动屏南经济发展,父亲在县委扩大会上提出既要念好“山水经”,又要做好“生意经”;要求搞好流通渠道,防止产销脱节,保护群众生产积极性,使山区建设得到较快发展。《福建日报》曾以“货通四海利则兴”为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对这一观点与做法加以肯定和赞许。

在这样老区贫困县担任县委书记,困难之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他立下军令状:三年不改变屏南面貌,自动下台。他提出要下最大的决心,花最大的力气,用最快的速度,把屏南建设好。他不仅团结带领县委一班人解放思想,改进作风,以点带面,统揽全局,而且总是尽可能摆脱行政事务,深入基层,带领农民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兴办电站,开山植林,修建山路。值得一提的是,在屏南甘棠洋土地平整大会战时,身为县委书记的父亲以身作则,带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干就是半个多月,建造了几百亩良田。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八年奋战,屏南的经济社会建设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创造了粮食总产量、经济总收入、商品粮、社员口粮、社员纯收入、公共积累、集体储备粮、饲料粮等“八项超历史”的业绩。兴办屏南铜锌厂等10多个工矿企业,列入全国首批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等等,1981年11月12日《福建日报》在头版以“有名穷县屏南面貌大变”为题作了报道,新华社也予以报道。

父亲在屏南工作八年,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说农家话,吃农家饭,与基层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俗话说,干部好不好,群众最知晓。父亲调离屏南时,许多干部群众依依不舍,含泪辞别。

吴敦诚生活照

1983年12月,父亲到宁德行署任副专员,后转任地委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宁德地区联络组组长。职务变了,但父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没有变。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一如既往地深入基层,热情投入、积极探索。1988年地区人大联络组改为地区人大工委之后,在时任地委书记习近平的支持下,尤其是习近平同志于1989年11月发表的《发挥人大作用,把闽东的事业推向前进》重要讲话推动下,作为地区人大工委主任的父亲更加放手工作,大胆创新,在全省率先组建乡镇人大主席团,使人大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他还结合工作实践撰写了《地区人大工委是怎样工作的》、《县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现状调查及改进设想》、《乡镇基层政权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地区人大工委监督问题思考》等文章,先后在全国人大《工作通讯》和《福建人大》发表。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1994年9月,父亲离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父亲看来,人退了,心不能退。不久,父亲又接受地(市)委安排,担任宁德地(市)计生协会会长、地(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地(市)扶贫开发协会会长等职,继续为党工作。当时的地(市)计生协会等组织普遍缺人缺经费。父亲不顾年纪大、身患红细胞增生症,拖着病体到处筹经费、跑项目,各项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父亲根据区情,独创了“小额贴息贷款”帮扶计生户的作法,得到省委、省政府,国家计生委和省计生委、计生协的一致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同时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父亲以对事业、对工作满腔热忱,对同志、对群众质朴真诚的工作作风,实践着他早年的入党誓言。党组织也给予他极高的荣誉。离休前,父亲先后光荣地被选为福建省第三次党代表大会代表,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六、七、八届代表。离休后,他又被授予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志愿者”、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父亲长期不知疲倦地工作,体力严重透支。早在上世纪90年代,福建省立医院的专家就确诊父亲患有极为严重的血液病。但父亲完全没当一回事,照样没日没夜地工作,我们也被他“硬朗”的假象所迷惑,忽视了他的病情。他的血液病在伴随他10多年后已侵入骨髓。父亲过世后,火化间工人对我们说:从病人的部分骨头成色看,这位病人生前一定痛得厉害。我们这才知道父亲在病痛期间遭受了怎样的折磨,可在我们面前,他却从来不吭一声。2005年7月5日,长期靠药物与病魔抗争的父亲,竭尽自已最后精力。

父亲逝世10年后,原闽浙赣省委城工部宁德工委书记、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五支队队长,曾任周宁地下游击队长的离休干部孙子清和他的战友孙式康、汤洪潮、汤友成、汤盛舞联名撰写了一副挽联:“五十年敦厚当公仆,半世纪诚心为人民”。这是父亲一生敦厚为人、诚笃干事的真实写照。作为子女,我们将恪守父亲的为人处世之道,时时鞭策自己,努力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作者单位:泉州市农业局)

猜你喜欢
周宁工作
LARPing in China
周宁生态茶园
“弃疗”解压 拯救孩子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不工作,爽飞了?
裂缝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