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乡愁罗沙洋

2015-01-16 02:37张尚瑶黄小平张川闽
红土地 2015年5期
关键词:古民居巨石建华

张尚瑶 黄小平 张川闽

清新乡愁罗沙洋

张尚瑶 黄小平 张川闽

从屏南县城驱车24公里,就到了路下乡罗沙洋村。迈进这座恰似在青山环抱中恬睡,森林覆盖率达95%的古村,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一条清溪穿村而过,一溪锦鲤畅快游动,一溜古宅顺溪而建。流水、石丁、古堡、马头墙,那一幅幅、一段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让人却下眉头又上心头。

据族谱记载,罗沙洋村旧属屏邑恩惠乡横溪里廿都七保灵源境,六十七代才童杨公,于明末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卜居镇守。年轻的村主任卓建华说起罗沙洋的美丽变迁,头头是道:“村子不大,却拥有茶盐古道,拥有古民居、古旗杆、古巷道,拥有丰富的科举文化、宗族文化、民间信仰文化。”

漫步在幽深的古巷,行走在幽静的茶盐古道,欣赏着避日的参天古树,仿佛又回到了久远年代。

茶盐古道

石丁炮楼马头墙

沿着溪流,顺着水泥路面的村道,可见在村口溪边,一块巨石,倾斜地压在另外一块巨石上,行走的人一不小心就随时会滑入溪中。“溪这边也有一块巨石,据说一到晚上,两块巨石就会自动合拢起来,挡住道了,不让村外面的人进来,保护着村庄。”卓建华指着石头说,听老一辈人讲,曾经有人晚上挑着陶瓷来罗沙洋,到了村口却找不着路,只好放下担子,到隔壁村借住一宿。等天亮了一看,巨石“门”开了,村子近在咫尺。

罗沙洋村红墙黛瓦的古民居,冬暖夏凉。单单是明清时期的画龙雕刻花厝就有五座,其中石大门六座。村边,幽静的古民居旁,耸立着一座古炮楼。“旧时,土匪很多,有钱人为了保护财产,修建炮楼,请了炮手看护。”溪边,矗立着的清道光年间立的石旗杆,至今仍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几百年来,村子人才辈出,出过二十多个进士、举人、贡生,解放后出了五十多个县处级、乡科级干部和教师等。

省级保护古木

循溪走1公里山路,就到了游公殿(三十公殿)。传说,邻近路下村考上第30名武进士的游公,在此成仙,成为罗沙洋的“土主”,享受着人间烟火,护佑着一方平安。小殿古朴清幽,绿树掩映。南面活现“一字”名案,两环抱,紧不透风,外有雄罗纱。庙后存有万古树,殿前溪对水朝堂,咸丰年间第一次重修。殿后那左右两边各长着一株的古杉,历数百年,高四十余米。据说,先有树,后有殿。两株古杉由先人劳作时所插的两段木桩生根发芽生长而成,枝繁叶茂,巍然挺立,要5个大汉才能合抱,令人叹为观止。1996年被列为省级古树名木,钉牌保护。

“原先村财没收入,连买纸张的钱都没有,更不用说做基础设施了。”说起曾经的窘境,卓建华无奈地摇着头。

然而,事情很快有了转机。2011年,下派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引资金、抓项目、供信息、传技术,挽起袖子与大家一起硬化巷道、建公厕、整治河道、拉路灯,修建了村委楼、停车场、沿河护栏。全村184户681人口,年复种高山蔬菜一千多亩,2013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万元。

古墙和新建的防护栏

好事连连。2014年以来,屏南持续推进建设“县强民富生态美的新屏南”战略,县财政每年挤出600万元,连续三年扶持12个美丽乡村。县委统战部挂点罗沙洋,村子被列入美丽乡村,获得100万的项目资金。卓建华指着正在建设的河道傍岸说,我们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群众热情参与,拓宽了进村道路,硬化了巷道,修建了傍岸,新建了小型垃圾处理填埋场,设置了垃圾箱,配备了保洁员,加强了村庄绿化建设,对旧房裸房及外立面进行了整治,筹建了农民休闲公园……“大家都很忙,几乎没有一天闲着。”

“共产党好啊,过去没饭吃,如今政府每月都给我‘老人钱’,我一定会长命享受。”98岁的老婆婆高娇眉悠闲坐在厝廊下唠嗑着,满嘴都说好话。

在场的计生贫困户杨继义接过了话茬:“现在好,没本钱种菜,有幸福工程款、小额贴贷款帮扶,每年春节还发慰问金,生活是越过越好了。”

站在茶盐古道,放眼眺望,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山村呈现在眼前。

(作者单位:屏南县委报道组)

猜你喜欢
古民居巨石建华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世界上最大的巨石建筑
Easter Island
巨石:千古之悲痛,书法之绝唱
米沙在书里
可怕的事
简述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数字摄影在地方古民居保护中的运用研究
变变变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